面塑动物---牛共30页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0
51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田野调查——以面塑“圣虫”为主要研究对象孙潇健1 包双梅2 孙绍明3(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0100103.山东省莱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项目”项目成员 山东 莱州 261400)摘 要: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大省,面塑作为山东省民间艺术的代表,在山东省胶东地区的诸多市县多有分布。
山东民间面塑,是通过对小麦面粉的手工塑形,再施加以相应的色彩,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
它体现了山东人淳朴、浑厚的性格特色和审美情趣。
常见的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的造型,有燕子、刺猬、猪、狗、牛等乡土气息较为浓厚的动物,也有举行婚礼时常用的龙、凤、鸳鸯等寓意幸福美满带有吉祥性质的动物与神话传说神兽等,更有小孩子过百天时的“花饽饽”长命锁,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面塑题材。
本文以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为主要调研对象,在深入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面塑中的“圣虫”作为具体研究个案,探究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发展起源、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分析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圣虫”与现代化转型期的“圣虫”间,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取舍,最后,从胶东花饽饽的多元价值顺序延展,进一步探究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教育意义。
关键词:面塑;胶东花饽饽;民间艺人;多元价值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51-14收稿日期:2022-05-17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当代女性艺术家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NDA044)系列研究论文及内蒙 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潇健(1996-),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
少年宫面塑教学设计第一课面塑简介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欣赏民间面塑作品,了解我国优秀民间艺术传统。
(了解)2、试一试,学一学,做一件面塑作品。
重、难点:重点: 是欣赏中国的民间面塑。
难点 :是引导学生懂得欣赏民间面塑的表现手法,如夸张等。
教学准备教师:民间面塑作品实物,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欣赏面塑作品实物,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简单介绍:面塑也叫“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2、出示投影,欣赏各类面塑:(1)色采搭配上有什么特点?(色采妍丽,热烈又强烈的对照)(2)看“孙悟空”哪些地方特殊精致?(服装,头饰,色采斑澜,多姿多彩。
)(3)看书中范图,你最喜欢哪件作品,喜欢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三、提出作业要求:请你用彩泥也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范作,能用彩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
色采明艳,制作较精细,有儿童生活情趣。
B类作业: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
色彩明艳,构思新颖,制作精细,有儿童生活情趣。
五、课堂小结:面塑也叫“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全国各地。
通过欣赏民间面塑作品,了解我国优秀民间艺术传统。
反思:第二课面塑基本手法活动目标:1、初步会运用团圆、压扁、粘合、搓等技能。
2、学习使用简单的辅助物。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三、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便使用。
教具、学具面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
活动过程:一、团圆怎样把面团得圆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二、压扁分别学会几种不同的压法,注意掌握压的力度。
三搓条分为两种一种为单色泥条,搓时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可反复搓,直至搓至粗细一致。
第二种为彩色泥条的搓发,在搓的时候只能按一个方向搓四粘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尖刀轻压五认识工具面塑主要用双手来制作,但为了我们把作品做的更好,我们会要一些辅助工具,如小型塑刀,剪刀,梳子,镊子等六学生用一团面泥练习各种技法,熟悉面泥,感受面泥带给我们的乐趣第三课面塑—太阳活动目标:1、初步运用团圆、压扁、粘合、搓等技能制作太阳娃娃。
花馍,捏出来的民间情愫盛丽【摘要】北方盛产小麦,为此,民间就遗留下蒸花馍的习俗。
花馍,不同的地区叫法不同,也有的地方叫面塑、面花、捏面人等。
流传在民间的花馍,用小麦面发酵,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用红枣以及各种豆类加以点缀,放入锅内蒸熟,趁其柔软时再施以彩绘,好看的花馍就算做成了。
【期刊名称】《实践(党的教育版)》【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页(P45-45)【关键词】中国北方;民间艺术;花馍;造型艺术【作者】盛丽【作者单位】自治区群艺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38北方盛产小麦,为此,民间就遗留下蒸花馍的习俗。
花馍,不同的地区叫法不同,也有的地方叫面塑、面花、捏面人等。
流传在民间的花馍,用小麦面发酵,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用红枣以及各种豆类加以点缀,放入锅内蒸熟,趁其柔软时再施以彩绘,好看的花馍就算做成了。
这些既能食用,又能作为礼物馈赠亲友的花馍,是中国北方特有的民间艺术。
民间送花馍的讲究很多,北方民风淳厚,又崇尚礼仪,生日寿辰、婚丧嫁娶、祈祷祭奠,各种场合都要送花馍。
民俗节令,走亲串友,送的也是花馍,花馍成了亲朋往来的礼品。
那流行了百年的民间礼俗,把纯朴、美好的生活意境,作为吉祥如意的礼物,带给你想送的人。
花馍的制作可谓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了花馍制作的记载,宋代民间就有把花馍用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以及结婚、祝寿等活动的描述。
花馍经过历代的传承,如今不仅是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成员,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的实物资料。
花馍的制作,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有的夸张变型,旨在其神韵;有的似浮雕布满贴花,意在淡雅;有的嵌以插花,凸现美观;有的讲究蒸制染色,华丽别致;有的略加点缀,朴素淳厚;有的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讲究本原色彩。
这些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理想、生活图景、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爱好和追求,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面塑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其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的特点及内涵。
本文从浅谈传统艺术术面塑创新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面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面塑;创新自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我国面临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我国诞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不过在历史更迭当中许多文明已经消失。
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难题。
饮食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面塑艺术正是在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技艺,为了传承面塑艺术,需要在其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流行元素,创新和发展面塑艺术。
1.面塑的最早起源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
我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代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
从游猎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们都需要饮食。
长久以来,我国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在黄河流域两岸居民通过种植小麦形成了北方食麦的饮食习惯。
小麦制品对于黄河流域的人们来讲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是建立在先进的农业基础之上,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人们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食物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面塑艺术的形成正是在饮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工艺形式。
人们通过对食物进行塑性来增加食品的艺术性。
这就使得面粉类食品出现了不同的分类。
例如面花、花馍等等都是人们对早期可食性面塑的称谓。
1.面塑的发展历程1.面塑的最初形态据古籍记载面塑艺术早期作为观赏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换句话说,面塑艺术是在满足人们温饱的基础上,人们出于对面食观赏类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文化。
第一章面塑的起源及面塑的概况第一节面塑的起源及区域分布(一)面塑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学说有“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等。
邓福星在其著作《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中表明,艺术是起源于劳动的。
从面塑艺术与地域饮食行为来看,面塑的起源应是劳动说。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故,在探究某项艺术品类的起源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它的起源。
“上帝只花了六天工夫,就把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第二天,上帝创造出了空气;第三天,上帝把天下分成大海和陆地,又让地上生长出各种植物,第四天,上帝创造了两个光体:天阳和月亮;第五天,上帝造出了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飞鸟;第六天,上帝又造出了地上活动的各种牲畜、野兽和昆虫,还仿照自己的形体,用泥土造出了第一个人,给他吹了一口气,他就活了……。
”这是《创世纪》中的神话。
(《社会发展史》大镛主编人民1982年10月第1版P4)“天神女娲造人”是我国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
这位女娲,是“人头蛇身”的天神,她神通广大,一天当中变化七十次,孕育了天地万物。
她来到广阔的上,看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仍然感觉寂寞,便把黄土掺上水,捏成了一个个灵敏的小孩,跟自己一模一样,她吹了口气,小孩都活了,自称是“人”,都尊呼女娲为妈妈。
女娲捏了很久很久,已疲惫不堪,觉得这样太慢了。
于是,她从山崖壁上拉下一条藤子,伸进泥浆中搅和,然后抽出来一甩,那些溅落的泥浆洒在地上,居然变成了人群。
据说,女娲还是“婚姻之神”,她让男人和女人配合成亲,传中接代,这样上的人类就渐渐繁衍起来了。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也有说人是泥土捏成的:黄土捏成男人,白土捏成女人。
这类由神创造人的神话,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流传。
埃及神话说: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土塑造了泥人,温柔的女神哈托把生命注进泥人的身体,就变成了人。
希腊神话说:取火神普罗米修斯,曾将具有生命力的小片粘土做成虫、鱼、禽、兽,最后才仿照神的形状捏成了人。
沧桑民间面塑艺术文化内涵之研究文!宋新娟面塑又称“面花”、“礼馍”,是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
”宋代《梦梁录》中曾记载有面塑广泛用于春节、中秋、端午及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里。
民间面塑是亿万劳动群众寄托情感的艺术形式,它的群体性和民俗性溶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和民族精神。
通过对面塑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民间艺术背后那神秘的艺术情结,扩大视野,从而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
生殖崇拜纵观民间美术,生殖崇拜是其不灭的文化长链。
《诗·商颂·玄鸟》中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大雅·民生》中记有:“厥初生民,时维姜。
”这些记载与传说均反映出早期人们对大自然的降服与崇拜,认为人是从属于自然的,只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托寓,才能相生出不灭的生命。
而对大自然的降服与崇拜实际上只是为了一个目的———生命繁衍。
反映在民俗文化中则表现为一切风俗、礼俗活动均被打上“生”的印签。
因此,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面塑艺术同样含有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
面塑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动植物形象来替代可以使生命繁衍的“神物”。
这主要是由于动植物是人在天地中有生命的伴侣,是人赖以生存的实物供应者。
这些都加剧了先民对动植物的崇拜,从而把动植物的这些特点加以神化,作为图腾而崇拜,且这一思想不断延续下来。
因此,面塑作品中常出现蛙、鸟类、瓜果等形象共同构成生命繁衍的文化长链,早期生殖崇拜的主题在这里得以延续。
蛙形、蛙纹在我国古代纹样中屡见不鲜,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均展示了众多的蛙纹或拟蛙纹。
学者们一般认为这是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其图腾文化的孑遗。
而蛙形象的进一步流传,则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有着更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