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精装版
- 格式:doc
- 大小:13.8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
据此完成1〜2题。
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回答3〜4题。
(2018 •海南高考)读海南岛的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2017 •全国卷川)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7 .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 .甲乙丙丁B. 丁乙丙甲C .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1. 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C. 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 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2. F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A. 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 秋分到寒露D. 冬至到小寒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3.“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A. 赤道与北回归向北移B. 赤道与北回归向南移C. 赤道与南回归向北移D. 赤道与南回归向南移4. “数九”期间,我国北方(A. 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B.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C.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小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5.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A. 等于1/2B.多于1/2少于2/3C.等于2/3 D.多于2/36. 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A. 白昼更长B.正午太阳更低C. 日出方位更偏南D.正午时刻更早7〜8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典例引领12.下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表示不同的日期,相邻两条经线的地方时相差6小时,线段EF表示晨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N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
(2)图中线段EF与经线的夹角α的角度变化范围是。
(3)若图中线段EF与经线的夹角α为15°,则太阳直射点坐标为。
(4)若图中线段EF与经线的夹角α达到一年中最大,简述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答案] (1)180°90°E向东至180°(国际日界线)(2)0°~23°26'(3)(15°S,90°W)(4)北半球昼短夜长(或昼最短,夜最长),且越向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解析] 第(1)题,全球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是国际日界线(近似180°经线),一是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
N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并且N点在一条日期分界线上,所以可知N点所在的经线为180°经线。
此时180°经线上为6时,则90°E经线上为0时,所以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90°E向东至180°(国际日界线)。
第(2)题,春分或秋分时,晨线与经线重合,两者的夹角为0°;夏至或冬至时,晨线与经线的夹角最大,为23°26'。
所以图中α的角度变化范围为0°~23°26'。
第(3)题,图中线段EF为晨线,根据其倾斜状况可判断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若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15°,则太阳直射15°S;因为此时180°经线上为6时,则90°W为12时。
综上可知太阳直射点坐标为(15°S,90°W)。
第(4)题,当晨线EF与经线的夹角α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限时规范特训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分钟满分:分本卷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长春质检]北京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从此,“嫦娥二号”开启了个小时的奔月之旅,天后到达距月球表面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开始了绕月探测飞行。
回答~题。
.“嫦娥二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由快变慢.由慢变快.接近最快.接近最慢解析:远日点在月初,公转速度最慢,近日点在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嫦娥二号”发射日期是月日,发射前后,地球向近日点移动,公转的速度逐渐变快,对。
、、错。
答案:.“嫦娥二号”奔月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解析:“嫦娥二号”开启了个小时的奔月方旅,天后到达距月球表面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奔月期间,日期是月-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对。
、、错。
答案:.“嫦娥二号”发射时,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左侧为冬至日,上方为秋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且离秋分日较近,故项正确;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右侧为夏至日,下方为春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且离春分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左侧为冬至日,下方为春分日,地球处在公转轨道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且冬至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地轴指向和公转的方向,右侧为夏至日,上方为秋分日,地球处在公轨道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且离夏至日较近,故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读图,完成~题。
.若为赤道,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若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福州冬季均温升高.北温带范围变小.全球极夜范围扩大.悉尼(约°)夏季昼变长.若为北极点,、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点的时间可能为( ).月日时.月日时.月日时.月日时~.解析:第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点位于北半球,其纬度数应为°。
地球的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一、单项选择题如图为手机软件Yahoo weather的截屏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东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2.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A.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B.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D.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如图为2011年以来举办过G20领导人峰会的城市位置分布示意图。
其中戛纳位于法国南部港湾城市尼斯附近,安塔利亚位于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洛斯卡沃斯位于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最南端,布里斯班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布里斯班河下游两岸。
读图回答下题。
3.2016年9月4日~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该峰会举行期间图中城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但白昼最长的是()A.①B.②C.⑤D.⑥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读图完成4~6题。
4.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A.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B.甲与丙不在同一半球C.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5.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纬度最高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6.该日图中丙地点日出的地方时刻是()A.9时B.7时30分C.6时D.4时30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8.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A.寒露较清明的夜更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二、双项选择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5°,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
第五课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一、选择题[2018·山东济南上学期期末]图K5A-1中,图甲为某时刻在月面上看到的地球昼夜分布图,图乙为当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
读图,完成1~2题。
甲乙图K5A-11.图甲中可见的地球部分此时处于( )A.正午或接近正午B.子夜或接近子夜C.日落或接近日落D.日出或接近日出2.图甲时刻月球处于图乙中的( )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南半球某地(105°E)某同学对每天的日落时间进行了观测与记录,绘成图K5A-2。
读图完成3~4题。
图K5A-23.p日的节气可能为( )A.春分B.秋分C.夏至D.冬至4.该同学在m至n时段观测与记录持续了大约( )A.4个月B.6个月C.8个月D.10个月[2018·河北沧州质量监测]沧州市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分别于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测量了学校旗杆影子的长短(如图K5A-3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图K5A-35.旗杆影长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下列排序符合该运动规律的是( )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乙→丁→甲D.丁→甲→丙→乙6.一年中正午时刻,学校旗杆影子位于旗杆( )A.正北B.正南C.西南D.西北[2018·东北三省三校测试三]为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往往使街道与经线之间成30°~60°的夹角。
图K5A-4为36°N某城镇街道与经线关系图。
据此完成7~8题。
图K5A-47.在春分日,不考虑任何遮挡问题,阳光能从图中的窗户中直接射入室内的时段大约是 ( )A.6—9时B.9—12时C.12—15时D.15—18时8.正午过后两小时,该地建筑物日影终年朝向(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图K5A-5示意冬至前后北京时间16: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十七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孔”景观。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
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考向结合自然和社会活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
【例题1】某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
据材料回答1~2题。
1.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2. 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A.30天左右B.50天左右C.70天左右D.90天左右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即76°22′E地方时为12点(东五区区时接近12点),天津的地方时(按东八区计算)应为15点左右,故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应位于观测者西南方向。
第2题,根据极夜开始、持续时间关于冬至日对称规律,中山站出现极夜的时间应该为5月27日→6月22日→7月17日,故为50天左右。
【例题2】3.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答案 D解析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内,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这期间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期间昼一直在变短。
【例题3】4.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 C.1/6 D.1/9答案 D解析首先计算该日该时白昼的经度范围:地方时6:00所在经线向东到地方时18:00所在经线,即120°E向东到60°W,其中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经度40°,占全球的比例:40°/360°=1/9。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 )A. 甲—乙段B. 乙—丙段C. 丙—丁段D. 丁—甲段2. 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北半球,向北移动B. 北半球,向南移动C. 南半球,向北移动D. 南北球,向南移动3. 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B. 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C. 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D. 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答案】1. D 2. C 3.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生要熟悉地理公转轨道中的节气和速度,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
【1题详解】地球公转在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丁—甲段处于在近日点附近,所以说公转速度最快,途中用时最少,选择D。
【2题详解】从图中看地球位置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以判断地球处于在冬至和春分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选择C。
【3题详解】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地球处于在春分和夏至之间,我国北方处于春夏之交,不会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A错;南极出极夜,天气寒冷,不是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B错;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收获季节,C错;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D对。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A. 30°EB. 59°WC. 21°ED. 无法确定5. 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的昼长大约是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参考答案】1.C 2.A 3.D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
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早于6时日出)西北(晚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晚于6时日出)西南(早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地理规律原理专题训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一、选择题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
读图回答1~2题。
1.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B.地点①可能位于80°N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日期为M时①②地昼长达到最长,④地昼长达到最短,可确定此日为二至日。
假如④地位于北半球,则M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第2题,图中四个地点中,③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④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若②位于北半球,则图示M为夏至日,故③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1.D 2.C下图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昼夜分布图,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S,阴影区域为T 1日期黑夜范围,斜线区域为T1日期过后的T2日期黑夜范围。
据此完成3~4题。
3.T1日期该时刻,世界时为( )A.5月6日6:00B.5月6日20:00C.11月7日6:00D.11月7日20:004.北京再次出现与T1日期昼长相同的日期为( )A.12月7日前后B.2月6日前后C.5月7日前后D.8月7日前后解析第3题,由题干信息“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S”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T2日期该时刻,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其应为12月22日前后;斜线区域为T1日期过后的T2日期黑夜范围,因此T1日期在9月23日和12月22日之间。
由图可知,90°E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世界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90°E与0°经线相差9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4分/1°×两地经度差,计算出0°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因此T1日期该时刻世界时为11月7日6:00。
知识点太阳高度角地理考试中所说的太阳高度角,一般指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如下图所示,图中的α 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α的计算,可以根据以下公式:α = 90° - | β - γ |式中,β为当地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①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②如果太阳恰好直射,则太阳高度角为90°;③如果出现极夜现象,则当地的太阳高度较为0°。
图1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有以下规律:①太阳直射北半球时(3月21~9月2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②太阳直射南半球时(9月23~次年3月21),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③太阳直射赤道(3月21和9月23),全球昼夜等长,昼长=夜长=12小时;④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6月22~12月22),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⑤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12月22~次年6月22),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图2 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例题图3 例题答案:D、C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①太阳高度角=90°-|北京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北京纬度为40°N,则|40°N-直射点纬度|=90°-太阳高度角。
②太阳高度角分别等于60°、50°、40°时,则|40°N-直射点纬度|=30°、40°、50°,则直射点纬度分别为10°N、0°、10°S。
(2)分析昼夜长短。
①太阳直射点从10°N移动到10°S,即从北半球移动到了南半球;②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③因此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先昼长越短,后昼短夜长,这三个月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变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昼夜由自转发生,谓之太阳日,但昼夜的长度并非等于自转周期。
以下是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请考生学习。
应用对称法那么打破昼夜长短规律的技巧?
(1)同一天中,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两点昼夜长短相反,如?40N?昼长为13个小时,那么40S夜长为13个小时。
?
(2)一年中,某地二至日前后相反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反,即日出日落时辰相反,如某地7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为5时,那么5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也为5时。
?
(3)一年中,某地二分日前后相反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反,如春分日后一个月(4月21日左右)和前一个月(2月21日左右)昼夜长短大致相反。
?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域除外)日出西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域除外)日出西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
(4)出现极昼的中央:北半球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的一切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查字
典天文网希望考生可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2021年高考第一轮温习备考专题曾经新颖出炉了,专题包括高考各科第一轮温习要点、温习方法、温习方案、温习试题,大家来一同看看吧~。
考点02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4。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1。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该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教学资料范本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精装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20xx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及其计算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
C.7月1日D.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直射点位
置
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
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
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
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
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日落时间=12+2
昼长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
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
点)×2(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
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
/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3.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
(1)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
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
的西侧.(2)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
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例如,夏至日60°N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时29分,则当日60°S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
分.如下图,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
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3)等值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
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
①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因为
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
下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
至日对称)②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即A昼长等于B夜长,A夜长等于B昼长.因为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关于赤道对称.如下图:(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秋分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春分
对称)
﹝20xx届安徽省舒城一中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一)﹞下图为“天气网上北京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春分(3月21日)B.寒露(10月8日)C.秋分(9月23日)D.清明(4月5日)
2.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
(20xx届河南省××市高三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下图中,我国某中学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能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完成3—4题.
3.该市最可能是
A.成都B.杭州
C.北京D.乌鲁木齐
4.学生观测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发生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雨水到谷雨B.立秋到立冬C.小雪到大寒
D.小满到大暑
【答案】1.A 2.B
【答案】3.D 4.A
【解析】3.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即该地是
正午,地方时12点.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边的比西
边的早,可以计算该市的经度是88°E,最可能是乌鲁木齐.故选D.
4.杆影的朝向与日落的方向相反,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即日落的方位由西南移向东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冬至—夏至之间的时段.结合节气图表,雨水到谷雨时段,直射点北移,A对.立秋到立冬直射点南移,小雪到大寒、小满到大暑有一部分节气直射点南移,B、C、D错.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