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在田间实际产量测定工作中,要贯彻执行公平、公正、科学、求实的原则,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一、田间产量测定人员的组成

要由3—5人相关人员组成测定小组。

二、产量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产量测定工具:卷尺、种子袋、标签、镰刀、绳子;

记录设备:录像机、照相机、田间记录本。

三、田间产量测定及调查

1、基本情况调查

首先了解和弄清所选调查田地的农户姓名、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基本信息。其次还要知道作物播种的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使用肥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

2、取点频率的确定

注:大于10公顷的每增加1公顷递增2点。

3、田间取点技术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科学的使用取点方法。如果取点方法不当,必然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因此,取点要力求做到合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要有任何主观偏见以减少测定误差,进而使我们的测定工作能够反映出测定目标的真实性。

地头、边行、缺苗断垄的地方因植株生长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应避免取点。为了取点不出现人为错误,应采取随机抛物法取点。样区点的确定一般采用对角线方法。

四、水稻、玉米、大豆的田间测产方法

通常情况下以测产面积定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取1平方米作物(按1垄或1行延长米取)。水稻一般是30cm×13cm 的行、株距,那么单行取为3.35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玉米、大豆垄距一般为65cm,单行取1.55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按照标准定点取样后,脱粒晾晒至标准水分,去除杂物后称重,然后换算成亩产量。

范例:

1、实际产量

计算公式:亩产=每平方米重×667

测产某水稻田2晌,共采5点每点1平方米,5点共得产量3.7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为0.74公斤,那么平均亩产=0.74公斤×667(平方米),即实际测得产量为493.58公斤/每亩。

2、理论产量

①水稻:1平方米500株,每株平均80粒,千粒重为

24.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粒数×千粒重÷1000

平方米粒重=500×80×24.5g÷1000=980g

每平方米产量=980g÷500g=1.96市斤

②大豆:1平方米23株,每株98粒,百粒重19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23×98×19g÷100=428.26g

每平方米产量=428.26g÷500g=0.85646市斤

③玉米:1平方米6株,每株粒数(按14行×每行32粒)448粒,百粒重3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6×(14×32)×35g÷100=940.8g

每平方米产量=940.8g÷500=1.8816市斤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2.3 通过参与农作物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体验职业岗位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认识当地常见农作物的种类,识别常用的品种及特点; (2)熟练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播前整地、种子处理及良种选择技术; (3)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技术; (4)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田间灌溉技术; (5)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6)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化学调控或特殊农事操作技术; (7)具备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田间估产技术; (8)能正确选择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技术; (9)具备认识新品种,利用新品种的能力。 (10)具有查阅专业文献、资料、手册和行业标准,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长宽各1米收获测产,按地块可用5点取样,最后平均出1平方米的产量,乘以即为亩产。理论产量公式计算:亩产量(公斤/亩)=亩穗数(万穗)×穗粒数(个)×千粒重(克)×100。 田间测产的目的一是总结丰产经验,二是为生产单位制定预分方案提供依据。 一、农作物测产计算公式 (一)水稻、小麦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数/斤粒数 (二)玉米 亩产(斤)=亩穗数×穗粒数/斤粒数 (三)谷子、高粱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重(克)/500 (四)甘薯 亩产(斤)=亩株数×单株平均薯重(斤) (五)棉花 籽棉亩产(斤)=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x单粒重(克)/500 =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每斤铃数 皮棉亩产(斤)=籽棉亩产(斤)x衣分率(%) 二、田间测产方法

(一)查测(查穗粒数) 沿对角线取3-9个测点。小株作物的测点长方形,面积6平方尺;大栋作物取60平方尺所需的行长。 行长(米)=60(平方尺)/平均行距(尺)/3 在每个测点上查数农作物的株数或穗数;在测点内依次取20株或穗,查数每株的果铃数或每穗的粒数。根据各测点的平均株(穗)数和每株平均铃数或每穗平均粒数,算出每亩总铃数或每亩总粒数。根据品种常年千粒重,结合当年条件,估计出每斤铃数或每斤粒数,计算出每亩产量。为了使测产接近实际应扣除一定损耗。 (二)割测 1.每个田块选3一9个测点,小株作物每个测点割取6平方尺面积的作物;大株作物每个测点收获60平方尺面积的产品,进行脱粒、风干、称重,求出各测点的平均产量。 2.小株作物将各测点平均产量乘上lO00;大株作物将平均每个测点产量乘上100,算出每亩产量。割测的亩产也要扣除一定的损耗,才能接近实际产量。 3.红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可先测出每亩株(窝)数,然后按对角线取3-9个测点,每个测点刨3—5株(窝),求出乎均每株(窝)产量,乘上每亩株(窝)数,算出每亩产量。 1 玉米与小麦的测产计算方法 一玉米测产 (一)理论测产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案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案 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之前,必须制定试验计划和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要求、方法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规格要求,以便试验的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也便于在进行过程中检查执行情况,保证试验任务的完成。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度,使试验人员能从试验结果中获得无偏差的处理平均值及试验误差的估计值,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在药效试验中要减少试验误差,就必须对试验误差来源,通过试验设计加以克服。在试验过程中如何减少试验误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而: 1?试验地的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是使土壤差异减少至最少限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提高试验准确度有很大作用。 选择试验地要考虑到: 1.1、试验地的地势应平坦,肥力水平均匀一致。 2.2、试验地的作物生长整齐、树势一致,而且防治对象常年发生较重且为害程度比较均匀,且每小区的害虫虫口密度和病害的发病情况大致相同。特别是杀菌剂试验,要选择高度感染供试对象病害的品种进行试验。 2.3、试验地的田间管理水平相对一致,并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1.4、试验地应选择离房屋、道路、水塘稍远的开阔农田,以保证人、畜安全和免受外来因素的偶然影响。 2.5、试验地周围最好种植相同的作物,以免试验地孤立而易遭受其它因素为害。 2 ?试验药剂处理 供试农药和对照农药的剂型和含量要合乎规格,无变质、失效现象,并有详细的标签和说明书,标明生产厂家、出厂日期等。评价一种农药产品不同剂量的药效试验,至少要有供试产品的3个浓度梯度、1个常规标准农药的常用浓度和2个空白对照等5个处理。如供试的农药产

品是混配制剂,而且各个单剂己登记过,除设混剂本身3个浓度梯度和1个空白对照外,还应设混剂中各个单剂的常规处理浓度,共6个处理。 3?设置重复次数 试验设置重复次数越多,试验误差越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重复次数越多就越好。因为多于一定的重复次数,误差的减少很慢,而人力、物力的花费也大大增加,是不值得的。 重复次数的多少,一般应根据试验所要求的精确度、试验地土壤差异的大小、供试作物的数量、试验地而积、小区的大小等具体决定。对试验精确度要求高、 试验地土壤差异大、小区面积小的试验,重复次数可多些,否则可少些。通常情况下,要求把试验误差的自由度控制在10以上,即(处理数-2)* (重复数-2)>10o 一般每个处理的重复次数以3-5次为宜。大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可不设重复。 4?釆用随机区组排列 为使各种偶然因素作用于每小区机会均等,那么在每重复内设置的各种处理只有用“随机排列”才能符合这种要求,反映实际误差。例如某种药剂药效好坏究竟是由于其所在小区病、虫密度不均匀,还是药剂木身的原因,就不容易判别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将试验地按重复次数划分为数量相同的区组(即重复),再将每一区组按处理数目划分小区(包含药剂处理和对照区),然后将每种药剂在区组中随机排列,即每种药剂在区组中仅出现一次。用随机区组和重复组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的试验误差估计值。 5 ?小区面积与形状 小区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对于减少土壤差异的影响和提高试验的精确度是相当重要的。小区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病虫草害的生物学特性和试验目的而定。一般要求: 5.2、差异较大的田块,小区面积宜大一些。 5.2、凡植株高大、株行距较大的作物,单位面积上株数较少的作物,种植密度小的作物小区而积可大些,反之可小些。 5.3、活动性强的害虫,小区面积宜大些;活动性较差的如蜗虫

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

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 1农作物估产 遥感(Remote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指在一定距离上,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摄影照相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遥感,照相机并不接触被摄目标,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通过镜头把被摄目标的影像记录在底片上,经过化学处理,相片便重现被摄目标的图像。从拍摄目标到再现目标所用的手段,便是一种遥感技术。遥感与其他技术结合,在农业应用中具有科学、快速、及时的特点。这对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方法 2.1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2]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

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2.2农作物估产的方法 农作物估产在方法上可分为传统的作物估产和遥感估产两类。传统的作物估产基本上是农学模式和气象模式,采用人工区域调查方法。它们把作物生长与主要制约和影响产量的农学因子或气候因子之间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建立起关系。这类模式计算繁杂、速度慢、工作量大、成本高,某些因子种类往往难以定量化,不易推广应用。遥感估产则是建立作物光谱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由多光谱数据,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各种数值)作为评价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各种估产模式,尤其是光谱模式中植被指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根据传感器从地物中获得的光谱特征进行估产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动态的优点[3,4]。 农作物估产中所应用的遥感资料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气象卫星资料,主要为美国第三代业务极轨气象卫星(NOAA系列)装载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 VHRR)资料,其资料特点是周期短、覆盖面积大、资料易获取、实时性强、价格低廉,空间分辨率低但时间分辨率较高;二是陆地卫星(Landsat)资料,应用较多功能是专题制图仪(TM)资料,它重复周期长、价格高,但其空间分辨率高[5];三是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资料,主要用于光谱特征及估产农学机理的研究中,其中高光谱数据可提供连续光谱,可消除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成为遥感数据处理、地面测量、光谱模型和应用的强有力的工具[6]。在遥感估产中农作物面积提取是最重要的内容。

201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6年最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面,托普云农为您带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全文内容,欢迎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7月8日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主要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十一条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第十二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四)遗传性状稳定;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20个点,棉花、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或具备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申请省级品种审定的,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点。

关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

关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 工作的补充说明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相关规定,省农业厅下发了鲁农种字[2016]17号文,试行开展引种备案工作。一年来,总的看,工作有序推进,成效良好。但也存在试验不够规范、申报材料不完整、不及时,文件有些规定要求不细致等问题。因此,为充分体现“放、管、服”精神,方便引种者备案,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办事效率,现就有关事宜补充说明如下: 一、引种者 引种者为品种选育者、有引种作物生产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拟引种区域有生产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 二、品种适应性试验 试验周期不少于引种作物品种一个生长周期。试验设计、对照品种(见附件1)、调查记载项目等与我省统一组织的同作物同类型品种生产试验相同。抗性鉴定由具有抗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并出具鉴定报告,抗性鉴定种类与我省统一组织的品种试验一致(见附件2)。 三、引种备案程序 引种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棉花、水稻3月,玉米、大

豆5月,小麦8月)向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交引种品种适应性试验申请(包括引种试验申请表(见附件3),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未撤销审定证明,引种者资质证明)和试验方案,经审核同意后,引种者自主安排品种适应性试验。试验完成后,按照鲁农种字[2016]17号文的要求,提交完整的引种备案材料,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品种,省农业厅予以备案公告。 附件1: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对照品种 附件2: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种类 附件3:山东省引种品种适应性试验申请表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2017年11月30日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对照品种 作物种类对照品种备注 小麦高产组:济麦22 优质组:济南17号旱地组:鲁麦21号 玉米 夏播组:郑单958 胶东春播组:金海5号棉花 中熟组:鲁棉研28号 早熟组:鲁棉研19号 水稻中晚熟组:临稻10号中早熟组:圣稻14 机插秧组:润农11 大豆夏大豆组:菏豆12号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标准(依此文件), 试验流程:责任部门、责任人 常用的田间实验设计 一、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一)、对比法设计 这种设计常用于少数品种的比较试验及示范试验,其排列特点是每一供试品种均匀直接排列于对照区旁边,使每一小区可与其相邻旁的对照区直接比较。如图1为8个品种3次重复的对比法排列。 这类设计由于相邻小区特别是狭长相邻小区之间土壤肥力的相似性,亦可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并有利于实施与观察。但对照区过多,要占试验田面积的1/3,土地利用率不高。一般重复次数可为3~6次,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每一重复内的各小区都是顺序排列。重复排列成多排时,不同重复内小区可排列成阶梯式,以避免同一处理的各小区排在一直线上。(二)、间比法设计 在育种试验前期阶段如鉴定圃试验供试的品系(种)数多,

要求不太高,而用随机区组排列有困难,可用此法。间比法设计的特点是,在一条地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末尾的小区一定是对照(CK)区,每二对照区之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区,通常是4或9个,重复2~4次。各重复可排成一排或多排式。排成多排时,则可采用逆向式(图2)。 如果一条土地上不能安排整个重复的小区,则可在第二条土地上接下去,但是开始时仍要种一对照区,称为额外对照(Ex.CK),如图3。 顺序排列设计的优点是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按品种成熟期、株高等排列,能减少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但缺点是这类设计虽通过增设对照,并安排重复区以控制误差,但各处理在小区内的安排不随机,所以估计的试验误差有偏性,理论上不能应用统计分析进行显著性测验,尤其是有明显土壤梯度时,品种间比较将会发生系统误差。 二、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

遥感估产技术

遥感在农业估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1 引言 遥感( 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 指在一定距离上, 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摄影照相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遥感,照相机并不接触被摄目标,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通过镜头把被摄目标的影像记录在底片上,经过化学处理,相片便重现被摄目标的图像。从拍摄目标到再现目标所用的手段,便是一种遥感技术。遥感与其他技术结合, 在农业应用中具有科学、快速、及时的特点。这对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方法 2.1 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2]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 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 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 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 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 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 辨别作物类型, 监测作物长势, 并在作物收获前, 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2.2 农作物估产的方法 农作物估产在方法上可分为传统的作物估产和遥感估产两类。传统的作物估产基本上是农学模式和气象模式, 采用人工区域调查方法。它们把作物生长与主要制约和影响产量的农学因子或气候因子之间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建立起关系。这类模式计算繁杂、速度慢、工作量大、成本高, 某些因子种类往往难以定量化, 不易推广应用。遥感估产则是建立作物光谱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 由多光谱数据, 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各种数值) 作为评价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 各种估产模式, 尤其是光谱模式中植被指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根据传感器从地物中获得的光谱特征进行估产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动态的优点[3, 4]。农作物估产中所应用的遥感资料大致可分为3类: 一是气象卫星资料, 主要为美国第三代业务射仪( AVHRR) 资料, 其资料特点是周期短、覆盖面积大、资料易获取、实时性强、价格低廉,空间分辨率低但时间分辨率较高; 二是陆地卫星(Landsat) 资料, 应用较多功能是专题制图仪(TM)资料, 它重复周期长、价格高, 但其空间分辨率高[5]; 三是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资料, 主要用于光谱特征及估产农学机理的研究中, 其中高光谱数据可提供连续光谱, 可消除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而成为遥感数据处理、地面测量、光谱模型和应用的强有力的工具[6]。摘要本文从遥感估产为出发点, 绍了遥感的概念、原理、方法特点及国内外遥感估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遥感; 农作物估产; 遥感资料; 遥感方法 17 2007年第3 期 在遥感估产中农作物面积提取是最重要的内 容。用遥感方法测算一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主要 有以下几种方法[5]。 1) 航天遥感方法。包括卫星影像磁带数字图象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 抗逆性、品质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_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 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粮食测产方案

垦区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实 割实测抽样调查工作方案 (修改稿)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业是垦区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作物产品产量统计是农业生产统计中最重要的统计工作,是直接反映垦区生产经营成果、效益好坏的关键性指标。搞准农作物产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垦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垦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农作物产品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工作方案。 一、垦区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的特点: 1、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以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也就是说用被抽中地块的产量来推断作业区、管理区产量,逐级汇总到农场及总局,以此科学推算垦区的农作物产量。 2、抽样调查在抽选样本单位时要遵守随机的原则,使样本单位有均等的被抽中的机会。 3、农产量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比较,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资料的时效性,要比全面调查取得的产量提前三个月左右。 4、抽样调查需要调查的单位少,可以减少登记误差、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二、调查范围、时间 垦区所有种植农作物的基层生产单位(作业区)都要实行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方法即实割实测。以作业区为总体,按抽样调查规则抽选若干个地块为样本,进行实割实测调查,各分局、农场统计部门负责部署、监督检查,由作业区统计及农业技术员组织具体实施。遵照抽样调查方案要求,测出各作物样本地块产品产量,推算出作业区各农作物产量。 总局统计局要对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进行复查。验证的方法,一是把总局所有作业区按当年实割实测产量排队,再等距抽样,按1 %的比例抽选一部分作业区和部分职工住户,进行全部产品检斤过秤取得总产量,再与作业区抽样调查产量相比较,来验证误差大小;二是要求按1%被抽中作业区在上报农场的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推算表同时抄报总局一份,总局进行超级汇总,以取得农作物总产量,与抽样调查产量相比较,以验证抽样误差,误差不超过±2%为有代表性。 实割实测作物主要是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水稻、谷子、高粱、杂豆和薯类等。 实割实测时间选在作物大面积收获(联合)前5 天左右进行,怎样掌握这个时点,就要根据各农作物成熟期和各作物品种的早、中、晚熟类型而定,不能一刀切进行(早熟与晚熟品种成熟期相差一个星期左右)。麦类、水稻作物在蜡熟期进行实割实测,就是用手掐籽粒时没有白浆呈白蜡状;大豆作物在底荚呈褐色,有四分之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在田间实际产量测定工作中,要贯彻执行公平、公正、科学、求实的原则,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一、田间产量测定人员的组成 要由3—5人相关人员组成测定小组。 二、产量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产量测定工具:卷尺、种子袋、标签、镰刀、绳子; 记录设备:录像机、照相机、田间记录本。 三、田间产量测定及调查 1、基本情况调查 首先了解和弄清所选调查田地的农户姓名、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基本信息。其次还要知道作物播种的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使用肥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 2、取点频率的确定 注:大于10公顷的每增加1公顷递增2点。 3、田间取点技术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科学的使用取点方法。如果取点方法不当,必然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因此,取点要力求做到合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要有任何主观偏见以减少测定误差,进而使我们的测定工作能够反映出测定目标的真实性。 地头、边行、缺苗断垄的地方因植株生长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应避免取点。为了取点不出现人为错误,应采取随机抛物法取点。样区点的确定一般采用对角线方法。 四、水稻、玉米、大豆的田间测产方法 通常情况下以测产面积定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取1平方米作物(按1垄或1行延长米取)。水稻一般是30cm×13cm 的行、株距,那么单行取为3.35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玉米、大豆垄距一般为65cm,单行取1.55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按照标准定点取样后,脱粒晾晒至标准水分,去除杂物后称重,然后换算成亩产量。 范例: 1、实际产量 计算公式:亩产=每平方米重×667 测产某水稻田2晌,共采5点每点1平方米,5点共得产量3.7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为0.74公斤,那么平均亩产=0.74公斤×667(平方米),即实际测得产量为493.58公斤/每亩。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征求意见稿) 申请审定的品种应符合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的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符合相应作物品种审定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 小麦 1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鉴定病害5种,即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除特殊用途品种外,条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且其他4种病害中至少有1种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 1.2 抗倒伏性 倒伏程度≥4级且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30%。 1.3 生育期 冬水组参试品种熟期比同组对照品种晚熟≤2天,其他组别参试品种熟期比同组对照品种晚熟≤3天。 1.4 产量 见各类型品种具体产量标准。 2 分类条件 2.1 高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1.0%,生产试验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8%,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品种

2.2.1抗病品种:依据抗性鉴定结果,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5种病害中,2种病害高抗(含条锈病)或3种病害中抗及以上或赤霉病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2节水品种:节水指数大于0.8 且节水试验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2.3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3 优质专用品种 2.3.1强筋、弱筋品种 强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30.0%、面团稳定时间≥8.0 分钟,且每年≥7.0分钟;弱筋品种:籽粒容重≥770 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 分钟。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3.2旱地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4 级及以上,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3.3抗穗发芽: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检测(小麦抗穗发芽的检测方法 NY/T1739-2009)结果达到抗及以上级别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0%,达标试验点比例≥60%。 2.4 特殊用途品种 2.4.1彩色小麦 2.4.2糯小麦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减产≤5%,达标试验点比例≥60%;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案教程文件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 案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方案 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之前,必须制定试验计划和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要求、方法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规格要求,以便试验的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也便于在进行过程中检查执行情况,保证试验任务的完成。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度,使试验人员能从试验结果中获得无偏差的处理平均值及试验误差的估计值,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在药效试验中要减少试验误差,就必须对试验误差来源,通过试验设计加以克服。在试验过程中如何减少试验误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试验地的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是使土壤差异减少至最少限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提高试验准确度有很大作用。 选择试验地要考虑到: 1.1、试验地的地势应平坦,肥力水平均匀一致。 1.2、试验地的作物生长整齐、树势一致,而且防治对象常年发生较重且为害程度比较均匀,且每小区的害虫虫口密度和病害的发病情况大致相同。特别是杀菌剂试验,要选择高度感染供试对象病害的品种进行试验。 1.3、试验地的田间管理水平相对一致,并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1.4、试验地应选择离房屋、道路、水塘稍远的开阔农田,以保证人、畜安全和免受外来因素的偶然影响。 1.5、试验地周围最好种植相同的作物,以免试验地孤立而易遭受其它因素为害。 2.试验药剂处理 供试农药和对照农药的剂型和含量要合乎规格,无变质、失效现象,并有详细的标签和说明书,标明生产厂家、出厂日期等。评价一种农药产品不同剂量的药效试验,至少要有供试产品的3个浓 度梯度、1个常规标准农药的常用浓度和1个空白对照等5个处理。如供试的农药产品是混配制剂,而且各个单剂已登记过,除设混剂本身3个浓度梯度和1个空白对照外,还应设混剂中各个单剂的常规处理浓度,共6个处理。 3.设置重复次数 试验设置重复次数越多,试验误差越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重复次数越多就越好。因为多于一定的重复次数,误差的减少很慢,而人力、物力的花费也大大增加,是不值得的。 重复次数的多少,一般应根据试验所要求的精确度、试验地土壤差

玉米田间测产方法

玉米田间测产方法 在玉米成熟前10~15天,由县农牧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理论产量预测,并将最佳收获时间、预测地块、预测品种及各样点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原始数据整理汇总。 玉米田间测产----通常有目测估产、测数预测和割取预测三种方法。目测法:根据作物品种的特点、长势长相、气候条件对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病虫害状况等,评定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一种凭经验的粗略估产法。 测数法:玉米测数法测产工作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选点。选点是玉米测产工作的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选点,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选点的方法有“S”型选点和“X”型选点,两种方法可任取一种,选点时要避开地头,树下,路边。5亩以下、玉米长势比较均匀的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6-10亩或玉米长势差异较大的地块随机取5个样点;11亩以上的地块相应增加取样点数。 第二步,测量。测量是玉米测产工作的关键,测量一定要认真,只有认真的测量才能获得精确地数据。测量时,每个点测量行距时要测量21行,株距要测量51株。然后从测量的51株玉米秸秆上,选择紧挨着的十个玉米穗,进行穗粒查数,并进行记录。注意,若一株上有两个穗时,将两个穗上的穗粒数相加,按一个穗计数,对于株上无穗

的按穗粒数为“0”计数。 第三步,计算。数字的核算是玉米测产工作的核心,玉米测产进行完实地测量后,就要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密度=667平方米÷(株距×行距);产量=密度×穗粒数×千粒重×校正系数。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前三年平均数)×0.85/1000000割取法。将各样点的作物割取、脱粒、扬净并干燥至一定标准后称重,求出各取样点的平均产量,再求得每亩产量。撒播的小株作物,每点取1平方米的方框取样。条播作物可按条长和条幅、条距折算成1平方米面积。大株作物单株产量变化大,取样点的面积应大些,一般用长方形取样,每点6平方米。测产田块的测产结果算出后,即可进一步推算出测产区域的作物总产量。 当前我县主推夏玉米品种介绍。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蠡玉16等 (1)郑单958:生育期97天左右,株高240厘米左右,黄粒、白 轴、品质好,出籽率高达90%。属密植品种,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该品种抗倒、耐旱、适应性广, (2)2)蠡玉16:生育期107天左右,株高240厘米,穗位90厘米左右, 种植密度3500株/亩左右,机播每亩用种量不超过2.5公斤。该品种最大优点是高产优质、抗旱抗病、穗大粒多、苗齐苗壮。(3)浚单20:生育期98天左右,活杆成熟,茎杆可作优质青贮饲料。

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申请书

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申请书 作物名称: 品种暂定名称: 建议鉴定定名: 选育单位(盖章): 选育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 填报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申请书为申请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的依据,适用于具有完整的试验、品质测试、抗性鉴定等结果,符合报鉴条件的品种。 二、本申请书所填内容应与品种试验申请表及省试验的结果完全一致,表中各栏目必须按要求逐项详细填写,严禁不填或填写不真实。联合选育的,要分别盖章(签字)。选育人严格按照《试验申请表》的次序依次亲笔签名。 三、申请转基因品种鉴定的,应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品种建议定名应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并应与已鉴(审)品种有明显区别。 四、选育起止时间是指开始选育到稳定为止的时间段,以年份表示。 五、常规品种选育方法分为系统选育、辐射选育、杂交选育、回交选育等;杂交种选育方法分为三系杂交种、两系杂交种、人工去雄杂交种、自交不亲和杂交种等。 六、亲本及组合来源应注明品种选育的直接亲本,如直接亲本为中间材料,还应说明中间材料的来源。报鉴时亲本已通过鉴(审)定的,应填写鉴(审)定后的正式名称。 七、品种品质状况及抗性鉴定结果中,省统一组织检测和鉴定的项目,以省统一组织检测和鉴定的结果为准,其它资料一律无效。省未统一组织检测鉴定的项目,须注明检测鉴定结果,并附原件。 八、产量结果以省试验汇总结果为准,其它试验资料一律无效。 九、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应根据不同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具体填写。特征特性主要填写品种的基本特征及区别于其它品种的特征特性。 十、栽培技术要点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分别详细填写,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对生产的指导应用价值。 十一、本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一式2份,其中1份在品种初鉴定会议前15天报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1份报鉴单位留存。

田间试验方案设计

怎样设计“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案 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之前,必须制定试验计划和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要求、方法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规格要求,以便试验的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也便于在进行过程中检查执行情况,保证试验任务的完成。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度,使试验人员能从试验结果中获得无偏差的处理平均值及试验误差的估计值,从而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比较。在药效试验中要减少试验误差,就必须对试验误差来源,通过试验设计加以克服。在试验过程中如何减少试验误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试验地的选择 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是使土壤差异减少至最少限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提高试验准确度有很大作用。 选择试验地要考虑到: a、试验地的地势应平坦,肥力水平均匀一致。 b、试验地的作物生长整齐、长势一致,而且防治对象常年发生较重且为害程度比较均匀,每小区的害虫虫口密度和病害的发病情况大致相同。特别是杀菌剂试验,要选择高度感染供试对象病害的品种进行试验。 c、试验地的田间管理水平相对一致,并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d、试验地应选择离房屋、道路、水塘稍远的开阔农田,以保证人、畜安全和免受外来因素的偶然影响。 e、试验地周围最好种植相同的作物,以免试验地孤立而易遭受其它因素为害。 2.试验药剂处理 供试农药和对照农药的剂型和含量要合乎规格,无变质、失效现象,并有详细的标签和说明书,标明生产厂家、出厂日期等。 评价一种农药产品不同剂量的药效试验,至少要有供试产品的3个浓度梯度、1个常规标准农药的常用浓度和1个空白对照等5个处理。如供试的农药产品是混配制剂,而且各个单剂已登记过,除设混剂本身3个浓度梯度和1个空白对照外,还应设混剂中各个单剂的常规处理浓度,共6个处理。 3.设置重复次数 试验设置重复次数越多,试验误差越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重复次数越多就越好。因为多于一定的重复次数,误差的减少很慢,而人力、物力的花费也大大增加,是不值得的。重复次数的多少,一般应根据试验所要求的精确度、试验地土壤差异的大小、供试作物的数量、试验地面积、小区的大小等具体决定。对试验精确度要求高、试验地土壤差异大、小区面积小的试验,重复 次数可多些,否则可少些。通常情况下,要求把试验误差的自由度控制在10以上,即(处理数-1)*(重复数-1)>10。一般每个处理的重复次数以3-5次为宜。大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可不设重复。 4.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为使各种偶然因素作用于每小区机会均等,那么在每重复内设置的各种处理只有用“随机排列”才能符合这种要求,反映实际误差。例如某种药剂药效好坏究竟是由于其所在小区病、虫密度不均匀,还是药剂本身的原因,就不容易判别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将试验地按重复次数划分为数量相同的区组(即重复),再将每一区组按处理数目划分小区(包含药剂处理和对照区),然后将每种药剂在区组中随机排列,即每种药剂在区组中仅出现一次。用随机区组和重复组合,试验就能提供无偏的试验误差估计值。 5.小区面积与形状 小区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对于减少土壤差异的影响和提高试验的精确度是相当重要的。小区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