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名师名校讲义【民法总论课件】于飞 民法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775.00 KB
- 文档页数:148
民法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主讲教师:李显冬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意思表示及其分类 (1)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2)第三节附条件、附期限的行为 (18)第四节无效民事行为 (22)第五节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 (28)第六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33)为了讲述和复习得方便,我们将“物和有价证券”放到了“物权概述”前面再讲。
下面我们就把力量集中到民事法律行为上,重点对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体系进行一下复习。
[考试大纲要求]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类型(明示和默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表示对话的表示和非对话的表示)意思表示瑕疵(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成立的共通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类型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成就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约束力)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期限的法律要件期限与条件的区别始期和终期期限的效力)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伪装行为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类型(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欺诈、胁迫)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撤销权变更权除斥期间)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权处分行为欠缺代理权的代理行为债权人同意之前的债务承担限制行为能力人待追认的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追认催告权撤销权)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意思表示及其分类要搞清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首先就要搞清楚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民法66讲目录专题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③专题二监护一般......................................................................................................................... ⑦专题三被监护人的侵权责任..................................................................................................... ⑩专题四宣告失踪宣告死亡.................................................................................................... ⑬专题五民事主体,诉讼主体,责任承担者............................................................................ ⑲专题六法人一般. (25)专题七委托与代理 (34)专题八诉讼时效期间 (42)专题九物权一般及其效力 (47)专题十物权的优先性 (50)专题十一动产的原始取得 (54)专题十二共有及优先购买权 (58)专题十三土地所有权及用益物权 (63)专题十四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 (75)专题十五人格权 (78)专题十六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82)专题十七无过错责任,免责事由 (84)专题十八担保一般 (89)专题十九担保法 (96)专题二十担保法 (100)专题二十一定金 (107)专题二十二抵押权(担保物权)一般 (110)专题二十三抵押权生效规则 (115)专题二十四抵押权的内容 (121)专题二十五动产质权 (125)专题二十六权利质权 (128)专题二十七留置权 (132)专题二十八商法上的担保制度 (135)专题二十九合同及债权一般 (137)专题三十合同形式 (141)专题三十一合同条款及解释 (146)专题三十二要约规则 (149)专题三十三承诺规则 (154)专题三十四格式条款 (157)专题三十五缔约过失责任 (160)专题三十六合同成立与生效 (163)专题三十七效力待定的合同 (165)专题三十八无效的合同 (167)专题三十九可变更,可撤消的合同 (170)①专题四十一履行抗辩权 (175)专题四十二合同保全 (177)专题四十三合同权利义务转让 (182)专题四十四合同解除 (186)专题四十五债的消灭 (191)专题四十六违约责任 (193)专题四十七合同相对性 (197)专题四十八加害给付 (200)专题四十九买卖合同---所有权转移 (203)专题五十买卖合同风险,孳息 (205)专题五十一瑕疵担保责任 (208)专题五十二特种买卖合同 (210)专题五十三其他转移财产所有权的合同 (218)专题五十四,转移使用权的合同 (222)专题五十五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228)专题五十六提供劳务(服务)的合同 (230)专题五十七技术合同 (239)②专题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母法条:民法通则:9,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3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合同法:47,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民法重点知识表格
一、债的分类
1、根据债发生的原因
共同共有
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有共同关系的,为共同共有(婚姻、家庭生活、共同继承、合伙);无共同关系的,推定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按份共有
共有物管理共同占有、使用、收益
处分及重大修缮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
人同意
全体共有人同意
分割请求权无约定时随时请求分割无约定时在共有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可以请求分割
有约定的有重大理由也可分割
注意1:因分割对其他共有人造成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
注意2: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应当分担损失。
优先购买权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三十五、占有
无权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
善意占有恶意占有
返还责任返还原物与孳息,有必要费用
请求权返还原物与孳息,无必要费用请求权
损害赔偿不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
三金返还返还三金(赔偿金、保险金、返还三金,不足补足
补偿金)三十六、有益物权。
第四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概述一.概述<一>.概念1.指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主体为追求该意思表示中所含效果在私法上的实现的行为。
2.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统治阶级对行为的划分:A.不具有法律意义,不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情谊行为/社会层面的行为——相对放任的态度B.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民法规范* 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制度的意义:a 法律行为制度为私法核心制度,是连接民事主体制度与各项民事制度的纽带b 是客观权利向主管享有权利转化的桥梁c 私法自治的工具d 法律规则体系化的高度概括的工具* 法律行为高度抽象,概括出了发生私法效力行为的本质<二>.特征1.发生私法上效果的行为2.必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必备要素,前提和基础(至少要一个以上的意思表示);是区分于事实行为的本质要素* 双方意思表示的重合部分构成法律行为的效果意思3. 必须是行为人以追求预期的私法效果为目的* 追求预期的效果是区别于准法律行为的要素* 实际发生的效力于主观预期的可能不同,可能是无效的,可能要被撤销,可能效力待定二.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一>.私法自治与意思自治1.私法自治:常指主体根据自己意思自主地形成私法上法律效果的社会关系2.意思自治:主题依据自己的意志去创设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关系3.异同A.二者在本质上相同B.私法自治侧重于法制,战略,宏观层面意思自治侧重于个体,互动层面* 对与私法自治,是由主体在私法范围内地自主安排和选择,公法只是消极地对其确认,但一旦作出安排,则会产生私法上的法律效果,则此被公法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此约束力赋予民事主体最后的保障手段即“诉权”。
* 私法自治是建立在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想上,法不禁止即为合法。
除非法律禁止,民事主体可以为一切创设私法上的权利的行为。
民法总论名词解释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
商法: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及其对外的营利性行为的法律。
人身关系: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
财产关系:财产是具有效用、稀缺性、合法性,能以货币衡量的劳动产品与非劳动产品。
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格关系:自然人就人格或者人格要素而形成的关系。
所谓人格,是指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
身份关系:自然人就身份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所谓身份,是指自然人在团体或社会体系中所形成的稳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民法典:将异国绝大多数的民法规范规定在一个立法文件中的立法形式。
民事单行法:针对特定类型的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而制定的特别法规。
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表现形式,即构成民法的各种材料。
民法的体系:与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商品关系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形成的以调整财产所有和财产交换为目的,由民事主体、物权、债和合同等制度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一元制:只有成文法才是民法的渊源。
多元制:除制定法外,还包括习惯法、判例、法律。
成文民法:民法典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民法规范。
习惯民法:并非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而是在全社会或某一社会领域内,以约定成俗方式形成,并有一定强制力加以保障的规则。
法理:被社会公认的,正当的法律原理。
判例:法官在裁判中,就民法问题所陈述的观点。
市民: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自己为目的,以他人为手段的人。
公民:从属于国家,参与国家普遍事务,以国家为目的,以自己为手段的人。
民法的基本原则:效力贯穿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静态上,对整个民法都有价值导向作用,动态上,是制定、遵守、执行、解释民法的根本准则。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其合法权益应受法律保护。
私法自治原则:民事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可根据自己的意思,设定、变更、消灭与他人之间的私法关系。
公平原则:在民事生活领域,应当使各人得其应得的观念求其最大程度的实现。
绪论第一节民法的意义一、民法与民法学(一)民法的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语源----市民法。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1、民事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民事而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2、财产关系(1)财产,指对人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
(2)静态财产关系、动态财产关系(3)特征:利益与主体可以分离3、人身关系(1) 人格关系(2)身份关系(3)特征:利益与主体不可分离。
(三)民法的分类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以是否仅表现为民法典为标准。
2、狭义民法与广义民法以一国的私法体制为标准。
3、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以适用层次不同为标准。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一)西方民法的历史沿革1、罗马民法(1)十二铜表法(2)民法大全(3)罗马法复兴2、近代民法(1)近代民法的法典化(2)近代民法模式A、抽象平等的人格B、私的所有C、私法自治—意思自治D、过错责任3、现代民法(1)具体的人格(2)私的所有受限制:(3)意思自治受限制(4)无过错责任: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1)大陆法系:罗马法系、成文法系。
(2)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
(二)中国民法的历史沿革1、古代中国无实质上的民法2、清未修律:3、民国民法:4、建国以后的民法编纂:三、民法的体系(一)法国式法学阶梯式(二)德国式学说汇纂式,潘德克吞式四、民法的本质和本位(一)民法的本质1、民法是市民社会之法2、民法是私法(1)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标准(2)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意义A、实践意义:B、认识意义:C、私法优位主义与公法优位主义:D、私法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3、民法是权利法4、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二)民法的本位1、义务本位:2、权利本位3、社会本位4、中国民法之本位五、民法的渊源(一)民法的渊源,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中不同的渊源(三)成文法的局限性与克服(四)我国民法的渊源1、直接渊源:(1)绝对效力的直接渊源(2)相对效力的直接渊源2、间接渊源六、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民法的效力1、时间效力(1)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2)新法废除旧法原则2、对人效力3、对地效力(二)适用原则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2、强行法优于任意法3、例外规定排除一般规定4、无具体规定可适用原则性条文第二节民法基本原则一、概念与作用(一)概念(二)作用1、立法指导原则2、主体行为准则3、解释法律的准则4、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工具二、民法基本原则(一)权利神圣原则:(二)身份平等原则:(三)意思自治原则:(四)公平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1)诚实信用的含义(2)诚实信用原则的历史发展A、罗马法B、法国民法典C、德国、旧中国民法典D、日本修订民法典、台湾地区民法典(3)诚实信用原则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4)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院以自由裁量权(5)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六)公序良俗原则:(1)功能:同样是对法官的授权规范(2)效果: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