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一、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研究范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空前的拓宽。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德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二)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通过数学学习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中,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中,在对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渗透“变与不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5.在每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产生过程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4.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尊重的习惯;自觉自我评价的习惯;效率做事的习惯等。

(五)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二、各年级德育指导纲要

三、说明

(一)本纲要制定的依据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按4个领域分别介绍。

(二)本纲要在“德育研究范畴”中仅列出本学科德育的要点,其它具体德育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内容确定。

(三)本纲要的“教学活动建议”属建议性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色,从体现学科特点、时代精神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内涵,积极探索德育的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利用、拓展课程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本纲要的具体实施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性原则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须从数学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教师要通过数学知识挖掘德育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插图和习题中已有的教育材料,以及不断补充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的新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不管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是数学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须是正确和科学的。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理解问题,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能为德育而德育,甚至违背知识的科学性。

3、目标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不管是学科目标还是德育目标都必须和教育的根本目标一致。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找准知识点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使两个目标方向统一起来,为学生综合协调的发展服务。

4、层次性原则

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一样,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螺旋上升,不能偏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感悟能力,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切实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精心培养和训练,及时发现、善于引导,经过一点一滴的培养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与学习习惯方面不断进步。

5、浸润性原则

在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油水分离、贴标签的现象发生,要如春雨润物一样进行德育教育。对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渗透的德育点不同,避免生搬硬套。引入部分可以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索新知的过程渗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勤奋求实的科学精神。练习中,还可以用多种辨析问题,引导学生要辩证的看问题,联系发展的进行分析和思考,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6、实践性原则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同时也要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不能所有的教育都是纸上谈兵,要给学生获得真情实感的机会。让学生增进对数学了解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7、示范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