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与胶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12
胶东焦家特大型金矿床深、浅部矿体特征对比胶东焦家特大型金矿床是中国最大的金矿之一,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沂蒙山脉北麓。
该矿床分为深部和浅部矿化两部分,两者的矿体特征有很大的差异。
深部矿体主要存在于矿床下2500米以下的地层中,是一种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典型热液脉状矿体。
深部矿体主要矿物为黄铁矿、白钨矿、方铅矿、石英等。
矿体主要赋存于较大断裂石英脉中,石英脉通常宽度在1-10米之间。
深部矿体的金品位可达20克/吨以上,且矿物粒度大多为微粒子级别,难以提取。
深部矿体在出露的地方很少,矿床开采难度大,需要进行深度开采和复杂的浮选和氰化提金工艺。
浅部矿体主要存在于矿床上部地层中,是一种高温、低压下形成的典型下降型热液矿床。
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较小的断裂、薄石英脉和半岩性矿化带中,其厚度通常在0.5-2米之间。
浅部矿体的金品位一般较低,通常在2-10克/吨之间,但矿物粒度较大,易于提取。
浅部矿体在地表上较为明显,矿床开采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采用露天采矿和浮选、氰化提金工艺进行开采。
同时,深部矿体和浅部矿体的成因也存在差异。
深部矿体主要由岩浆深部热液作用所形成,其形成与大规模构造作用相关。
而浅部矿体主要由地质构造作用所形成,形成与岩浆热液作用关系不大。
总的来说,胶东焦家特大型金矿床的深、浅部矿体在形成成因、矿体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深部矿体品位高,成因复杂,开采难度大,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度开采和复杂的提金工艺;浅部矿体品位相对较低,易于开采,但成因和形态较为简单。
了解深、浅部矿体的矿体特征对于准确评估矿床储量、规划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胶东焦家特大型金矿床的深、浅部矿体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来进一步认识这座金矿床的性质。
首先是深部矿体的数据。
根据胶州市地质局发表的《焦家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一文的数据,焦家金矿深部矿体主要存在于2500米以下的地层中,矿床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度大约为5公里,宽度为1.5公里。
造山型金矿摘要:造山型金矿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其成矿模型为人们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且以胶东地区和小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为例讨论造山型金矿的地球化学性质,并得出其成矿流体均有地幔流体的参与。
关键字:造山型金矿地球化学成矿模式存在问题1. 前言“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系指产于区域上各个时代变质地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增生构造有关的脉型金矿床系列,矿床形成于增生(accretionary)或碰撞(collisional)造山带的会聚板块边界上的挤压和扭压作用过程中。
在造山型金矿床这个术语被提出之前,人们一直把那些产于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称之为“中温热液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所谓“中温热液金矿床”是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属于此类型(Hodgson et al.,1993;Sillitoe,1993)。
在对脉状金矿床研究的过程中,文献中涌现出了众多按不同标准进行命名的金矿床类型,如按围岩特征可分为绿岩带金矿床、浊积岩金矿床等(Keppie et al., 1986;Mueller and Groves, 1991);按矿化特征分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岩型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等(范宏瑞等,2005;毛景文等,2005);按控矿因素特征,可命名为剪切带型金矿床(Bonnemaison and Marcoux, 1990)。
随着大地构造、金矿勘查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且都与造山作用过程有关,这类金矿床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2~ 20km),因此,Groves 等(1998)建议将该类金矿床称作“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探究[摘要]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金矿床是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引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文章作者主要以其中某一金矿为研究实例,详细阐述了此金矿地质特征。
同时,对金矿成矿条件予以分析,希望可以为读者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金矿地质发展背景特征成矿条件1前言我国主要黄金产区有四处,即胶东半岛、小秦岭地区、滇黔桂金三角及西北地区几省(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其中,山东地区的金矿产量占居我国黄金生产的大部分,如今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其它几个主要产地的产金量近些年来虽不断增长之势,却还难以形成对山东老黄金产区的绝对替代作用。
我国专家和学者正处在对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积极探究工作当中,重点对金矿地质发展背景、含矿性能以及成矿条件等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最终达到找矿的根本目的。
2金矿地质的发展背景探究2.1构造特点本文所论述的金矿处在某区域当中,而该区域主要由深部构造层以及地壳表层构造层两种构造层构成的。
其中,深部结构层构造特征集中表现在此区域中存在一个280km的长轴和一个180km的短轴,长轴一直延伸到东北方向,其形态为葫芦状,主要分布在磁性结晶基底顶面的上隆区;而基底向深处断裂的方向是东西向,有很好的连续性;另外,经过测量我们得知:里面的深度在6——22km,且测得的地热升温频率也非常的高,由此看来,在深部局部段存在着“热点”。
另外一种构造主要是地表和浅部构造为主。
在此区域上,常常表现出褶皱与断裂两种构造。
其中,褶皱大多数呈现为单斜的构造,局部有小型背、向斜。
通常来说,断裂构造的规模大致可分成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的等级来说,规模与性质都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金矿区的褶皱结构发展不是十分的完善。
小秦岭义寺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小秦岭义寺山金矿床是我国富含金矿的一个重要发现之一,该金矿床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义寺山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开采。
该金矿床是一个多金属矿床,包含金、铜、铅、锌、银、钼等多种金属矿物,其中金矿物主要以自然金、硫化金、金黄铁矿、镁黄铁矿、黄铁矿等为主,成分较为复杂,矿脉体为层状、带状、脉状等不规则形状,矿石性质优良,属于岩石中的高品位金矿。
小秦岭义寺山地区属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交界带,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岩石类型和矿床形成也是多样的。
该地区地质时代上属于中生代晚期,主要岩石类型为中酸性岩石和变质岩,其中以花岗岩、斑岩、角闪岩和石英岩等为主要岩性。
经过长期的变质、褶皱和断裂活动,使得矿床的形成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过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采,总体上可以归纳出以下的找矿特征。
1、控矿构造。
小秦岭义寺山金矿床具有较明显的构造控制特征,矿脉体多呈层状、带状和脉状等不规则形状,大致走向东北西南方向,与该地区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有关。
在矿床研究和找矿工作中,需要注重对该区域的断裂、褶皱、岩浆岩和变质程度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2、地质形态。
在找矿过程中,需要注意矿床的地质形态特征,矿床呈脉状、带状、散乱状分布,以断层、赋矿围岩破碎带、蚀变沟槽、蚀变带等地质体的局部挤压变形为主要的富矿体基础。
在采矿、勘探及分析工作中,需要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类型和富矿体的分布特征。
3、矿物组合。
在找矿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矿物组合特征,小秦岭义寺山金矿床中的含金矿物以硫化金和自然金为主,同时与铜、铅、锌、银、钼等多种金属矿物共存。
根据不同的矿物组合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物化探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勘探工作。
4、地球物理特征。
地球物理勘探在找矿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小秦岭义寺山地区的重力、电磁、磁力等勘探,可以为新矿床的发现和旧矿床的深部探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模式探讨本文对河南小秦岭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分析了该地区的成矿模式,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河南小秦岭地区金矿岩浆岩成矿模式小秦岭金矿区是仅次于胶东金矿区的我国第二大金矿产地,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南部边缘(图1),是华北南缘多金属成矿带(Au-MO-Pb-Zn-Ag)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地理位置上位于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主要是河南灵宝和陕西撞关境内,西起陕西华山,东至河南省灵宝一朱阳盆地西北边缘,长50km,宽7-50km,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分别以小河断裂和太要断裂为界,总体呈不规则带状,主要由基底岩石和晚中生代侵入岩组成。
本论文主要关注河南境内小秦岭金矿及相关的岩浆活动。
1地质构造华北克拉通南缘和秦岭造山带以近东西向褶皱和断裂为主,从北到南包括三宝断裂、栾川断裂、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它们构成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南缘、北秦岭、南秦岭、扬子陆块的分界。
小秦岭地区构造上属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属于夹持在三宝断裂和栾川断裂中间的华熊地体,受中生代秦岭,或主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据碰撞造山的影响,小秦岭地区受到强烈挤压,主要的构造也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
区域褶皱主要是呈东西向展布的复背斜,复式背斜由一系列的次级褶皱组成,从北向南主要有五里村背斜、西阴一雷家坡向斜(七树坪向斜)、老鸦岔复式背斜等,其中老鸦岔复背斜为横贯全区规模最大的褶皱构造。
褶皱发生在前寒武纪,但在中生代造山时又重新活化。
主要断裂包括南北围限本区的近东西向的太要断裂和小河断裂,区域内由北向南还有焕池峪和观音堂断裂。
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部分大型东西向的断裂被认为形成于大约250-210Ma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体增生时期,其中包括本区的南北围限断裂太要断裂和小河断裂,侏罗纪到白垩纪时,这些断裂继续活动发展为正断层,次级的NE、NW、NNE向的断裂也在该时期发育。
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一级脆性一脆韧性剪切带中。
例析小秦岭矿区的找矿方向小秦岭密集分布着许多大众小型的金矿,黄金产量几乎占我国的一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资源的开采速度,浅部和地表的金资源量日益紧张,许多矿产企业陷入了困难的局面。
因此,寻找代替资源,进行深部找矿是目前矿产企业重要研究的课题。
一、小秦岭区域的矿石特征——以陈耳金矿为例(一)矿物成分小秦岭有二种非常关键的金属矿物,一是自然金;二是银金矿。
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铁黄铜矿、闪锌矿等,次生氧化矿物有蓝铜矿、褐铁矿等,主要的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重晶石等。
(二)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石化学成份中有用元素是Au,其品位为0.79~137.3克每吨,全矿区平均7.05克每吨;伴生元素为Ag、Pb、Cu、S等4种,其含量为Ag0.8-146×10-6、Pb0.03-28.5×10-6、Cu0.007-5.77%、S 0.3-15.45%。
其次有少量Zn、Bi、Sb、Ni、Co、As等。
有害元素含量为As 3.33×10-6、Sb7.320×10-6、Bi25×10-6,Zn43×10-6。
以陈耳金矿为例,其主要有SiO2(85~95%),Al2O3(2~10%),其次还有MnO、FeO、CaO、K2O等。
微量元素主要有金、铜、铅、锌、硫等,伴生有益组份主要为银、铅、硫等。
(三)矿石的结构与构造矿石的结构会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有一下五种类型,一是固溶体分离结构;二是热液结晶作用结构;三是交代作用结构;四是表生作用结构;五是压力作用结构。
(四)围岩蚀变矿体的周围通常都是由混合岩、伟晶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以及这些岩石经动力变质形成的构造岩,构造岩一般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糜棱岩;二是碎裂岩。
由于在含矿热液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硅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次有绿帘石化、黑云母化等蚀变类型。
而这些蚀变通常都会以不同的类型互相叠加在近脉体围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