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字词解析:-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这里读xiá。
-生处:产生、生出的地方,即云雾缭绕的地方。
-坐:因为。
-霜叶:经霜的枫叶。
2. 诗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间小路蜿蜒、白云缭绕、人家隐约可见的秋景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诗人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通过对比,突出了霜叶的鲜艳,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字词解析:-刘景文:诗人的朋友。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最是: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 诗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诗人通过对荷、菊的描写,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以此句劝勉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希望。
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字词解析:-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旅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第一首古诗:《人月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表达了岁月如梭,人事如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诗歌分析该诗以描写春天的梨花开放为开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映衬人事的薄凉和匆忙。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句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瞬息万变相连结,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则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富贵之中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虚幻。
授课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花开和时间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流转和变化;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诗歌分析诗中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景象为描写开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观念。
这种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不断追求的态度。
授课要点1.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山河景色,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
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夜晚牛渚江上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怀念之情。
诗歌分析诗中以夜晚的牛渚江为,“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以江、树的形象描绘出江边的静谧与孤寂。
诗的后两句“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则以对比手法来表现过去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歌既展示了当下的景色,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四课是《古诗三首》,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些新的字词,还能够了解古诗的魅力和意蕴。
本文将对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生字解析1. 镇(读音:zhèn)例句:这个村庄非常宁静,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
解释:镇指安定、平静的状态或者地方。
2. 钟(读音:zhōng)例句:一天被分为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钟,每分钟有60秒钟。
解释:钟即时钟,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3. 看(读音:kàn)例句:他们聚在一起,一起看着电视剧。
解释:看指用眼睛观察、察看。
4. 无(读音:wú)例句:他无法相信自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解释:无表示没有、没有一点。
5. 与(读音:yǔ)例句:他喜欢与朋友一起玩耍。
解释:与表示和、同。
二、课文解析《古诗三首》这篇课文中包括了三首古诗,分别为《秋思》、《画》和《初秋》。
这些古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
1. 《秋思》这首诗由作者戴叔伦创作,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 《画》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通过对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中提到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形象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美丽和优雅。
3. 《初秋》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通过对初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敬佩之情。
诗中提到的“看取眼底事”,意味着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农民劳作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学习到一些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同时,这些古诗也富含哲理,使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三、知识点解析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古诗是汉字文化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格律。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古诗三首》的内容和学习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诗三首》的内容介绍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
诗中描述了作者夜晚的思绪和情感。
通过描写月亮和床前明月光,使人们产生浪漫的联想和畅想。
李白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国家兴盛的向往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三首》的重要性学习《古诗三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内涵,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其次,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如韵律、比喻等,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
同时,古诗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诗句。
最后,学习古诗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三部分:学习《古诗三首》的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古诗三首》,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对古诗的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这首诗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问题归纳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
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 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鄉。
《春曉》春眠不覺曉,处处闻啼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知识点《登鹳雀楼》本篇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该诗以描写“放眼下观”、“上远眺望”为主要意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的人生态度。
常见生字词汇:黄河、千里目、丹凤、羽毛、振翅。
《静夜思》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选取“明月”“故乡”等意象,表现了墨客随性自白、怀念故乡的感情。
常见生字词汇:舉頭、低头。
《春曉》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写了“春晨醒来”的美妙景象。
诗歌选取“春天”“鸟语花香”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希望。
常见生字词汇:花落、知多少。
3. 教案课前准备1.展示诗歌,引入主题。
2.学生阅读古诗,学习字词。
课堂教学1.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意境。
2.分组,几组同学互相朗读选择的古诗,并讲述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古诗的知识点和生字词汇。
4.自由发挥,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寻找新的方法,并且为他们提供有关的帮助。
课后复习1.回顾古诗内容,巩固生字词汇,以备课堂使用。
2.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他们写好的文章分享给其他同学。
结论《古诗三首》是应该学会的经典诗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常识。
这些诗歌能够让学生具备用语言抒发自己感情和情绪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古诗三首》:《山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夜书所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①古诗三首生字拼音
寒hán寒冷寒冬寒冷的冬天悄悄来临了。
径jìng半径小径溪流旁边有条小径。
斜xié 斜坡倾斜她从斜坡上慢慢走了下来。
霜shuāng冰霜霜降屋子的窗户上覆满了冰霜。
赠zèng赠送赠品他赠送给我一本精装书。
刘liú刘海姓刘她留的平平的齐刘海。
盖gài瓶盖覆盖这座山常年被冰雪覆盖。
菊jú菊花墨菊美丽的菊花在风中频频点头。
残cán残疾残害这场车祸导致他左腿残疾。
君jūn君主君子兰花被称为花中君子。
橙chéng橙子橙汁你喜欢吃橙子吗?
送sòng赠送送别他要出国了,我们去机场送别。
挑tiǎo挑战挑衅我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古诗三首生字组词
寒(hán)寒冷寒冬心寒径(jìng)小径捷径曲径斜(xié)斜坡倾斜斜视霜(shuāng)霜冻霜降冰霜赠(zèng) 赠送赠品赠言刘(liú)刘海
盖(gài)瓶盖井盖盖子菊(jú)菊花雏菊菊坛残(cán)残疾摧残残阳君(jūn)君王君主君子橙(chéng)橙子橙黄橙汁送(sòng)送别送礼送行挑(tiāo)挑担挑水挑刺。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望天门山》。
以下是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读:一、《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1.诗句解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江边的景象,梧桐叶在秋风中摇曳,带来了寒意,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
“江上秋风”的“动客情”,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的感受。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挑灯夜玩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萧萧”和“挑”这两个词,既表现了夜色的凄凉和冷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而“一灯明”则以暖色调来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冷清。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玩耍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渴望。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通过重阳节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诗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心声。
独自一人在他乡生活,每当佳节来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格外强烈。
“倍思亲”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刻程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少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他在他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庆祝节日。
2.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重阳节的习俗和自己的孤单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三、《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介绍《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并对其意境、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题,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白日西下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态度。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韵律流畅,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依旧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景色。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生动展示了春天的早晨往往使人感到宜人而使人舍不得醒来。
接着,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更替的景象,使人们思考人生短暂而珍贵。
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流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该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写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风急天高中的风速和高度形容了自然景色的壮丽,而猿啸哀则显现了诗人内心的失意与不甘。
诗人通过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具体描写,表达了对辽阔天地之间自由飞翔的向往。
最后,作者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寓意着万事万物皆有消失融入自然的命运,以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诗人的豁达胸怀。
整首诗既有壮丽的意境也有深刻的哲理,语言优美,给人以启迪。
通过研读《登鹳雀楼》、《春晓》和《登高》这三首古诗,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些古诗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
因此,在学习中,学生们要深入理解每一首古诗的主旨,通过揣摩作者的用意来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