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
- 格式:docx
- 大小:78.38 KB
- 文档页数:8
第五章合成气的生产过程5。
1 概述合成气是指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英文缩写是Syngas。
其H2/ CO(摩尔比)由1/2到3/1。
合成气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重要作用。
5.1.1 合成气的生产方法(1)以煤为原料的生产方法:有间歇和连续两种操作方式。
煤制合成气中H2/ CO比值较低,适于合成有机化合物。
(2)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目前工业上多采用水蒸气转化法(steam reforming),该法制得的合成气中H2/ CO比值理论上是3,有利于用来制造合成氨或氢气。
(3) 以重油或渣油为原料的生产方法:主要采用部分氧化法(partial oxidation).5。
1。
2.1 工业化的主要产品(1)合成氨(2)合成甲醇(3)合成醋酸(4)烯烃的氢甲酰化产品(5)合成天然气、汽油和柴油5.1.2。
2 合成气应用新途径(1)直接合成乙烯等低碳烯烃(2)合成气经甲醇再转化为烃类(3)甲醇同系化制乙烯(4)合成低碳醇(5)合成乙二醇(6)合成气与烯烃衍生物羰基化产物5.2 由煤制合成气以煤或焦炭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水蒸气等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把煤或焦炭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有效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
5。
2.1。
1煤气化的基本反应煤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有:这些反应中,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意义最大,此反应为强吸热过程。
碳与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也是重要的气化反应。
气化生成的混合气称为水煤气.总过程为强吸热的。
提高反应温度对煤气化有利,但不利于甲烷的生成。
当温度高于900℃时,CH4和CO2的平衡浓度接近于零.低压有利于CO和H2生成,反之,增大压力有利于CH4生成。
5.2。
1.2 煤气化的反应条件(1)温度一般操作温度在1100℃以上。
(2) 压力一般为2。
5~3。
2MPa。
(3)水蒸气和氧气的比例H2O/O2比值要视采用的煤气化生产方法来定。
合成气的有效成分合成气是一种可通过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原料制备的一种混合气体。
它主要由一氧化碳 (CO)、氢气 (H2) 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CO2) 组成。
合成气是现代工业和能源生产中重要的一种原料和能源载体。
它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液体燃料、化学品、电力和炼化等领域。
一氧化碳 (CO) 是合成气中的主要成分,约占总体积的50% - 60%。
CO是一种有毒气体,无色、无味,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它是许多化学反应和工业过程的重要原料,如合成甲醇、合成氨和合成氢气等。
CO具有高渗透性,可通过渗入许多金属和合金中,与金属发生反应形成金属羧酸盐,具有催化和促进作用。
氢气 (H2) 是合成气的另一个重要成分,约占总体积的25% - 35%。
H2是一种轻、无色、无味和可燃的气体,是最轻的元素,它的燃烧只产生水蒸气,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H2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燃烧效率,可用于发电、燃料电池、化学合成和氢化反应等。
二氧化碳 (CO2) 是合成气中的少量成分,约占总体积的10%以下。
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由于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持续增加,引发了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的担忧。
然而,在合成气的生产过程中,CO2可以被捕获和储存,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所以合成气的利用可以对环境产生更小的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成分外,合成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的氮气(N2)、一氧化二氮 (NO)、硫化氢 (H2S)、氧气 (O2)等杂质。
这些杂质的含量通常很低,不会对合成气的应用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根据不同的原料和制备工艺,合成气的组成也会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合成气主要由一氧化碳 (CO)、氢气 (H2) 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CO2) 组成。
它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和能源载体,在化学、燃料、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第五章合成气的生成方法5.1概述一概述合成气,是以氢气、一氧化碳为主要组分供化学合成用的一种原料气。
由含碳矿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焦炉煤气、炼厂气等转化而得。
按合成气的不同来源、组成和用途,它们也可称为煤气、合成氨原料气、甲醇合成气(见甲醇)等。
合成气的原料范围极广,生产方法甚多,用途不一,组成(体积%)有很大差别:H2 32~67、CO 10~57、CO22~28、CH4 0.1~14、N2 0.6~23。
制造合成气的原料含有不同的H/C摩尔比:对煤来说约为1:1;石脑油约为2.4:1;天然气最高,为4:1。
由这些原料所制得的合成气,其组成比例也各不相同,通常不能直接满足合成产品的需要。
例如:作为合成氨的原料气,要求H2/N2=3,需将空气中的氮引入合成气中(见合成氨原料气);生产甲醇的合成气要求H2/CO≈2或(H2-CO2)/(CO+CO2)≈2;用羰基合成法生产醇类时,则要求H2/CO≈1;生产甲酸、草酸、醋酸和光气等则仅需要一氧化碳。
为此,在合成气制得后,尚需调整其组成,调整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水煤气反应(变换反应):CO+H2O=CO2+H2。
以降低一氧化碳,提高氢气的含量。
二历史沿革合成气的生产和应用在化学工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早在1913年已开始从合成气生产氨,现在氨已成为最大吨位的化工产品。
从合成气生产的甲醇,也是一个重要的大吨位有机化工产品。
1939年,德国开发的乙炔氢羧化工艺曾是生产丙烯酸及其酯的重要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曾建立了十多座以煤为原料用费托合成从合成气生产液体燃料(见煤间接液化)的工厂,战后由于有廉价的原油,这些厂先后关闭。
1945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用羰基合成(即氢甲酰化)法生产高级脂肪醛和醇开发成功,此项工艺技术发展很快。
60年代,在传统费托合成的基础上,南非开发了SASOL工艺,生产液体燃料并联产乙烯等化工产品,以适应当地的特殊情况。
1960年,联邦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的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酸工艺工业化;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对此法作了重大改进,使之成为生产醋酸的主要方法,进而带动了有关领域的许多研究。
合成气组成合成气是一种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它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合成气的组成成分多样,其中包括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
本文将介绍合成气的组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合成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一氧化碳通常通过碳氢化合物(如煤、天然气和石油)的气化过程获得,而氢气则可以通过水蒸气重整、部分氧化或电解水等方法产生。
合成气中还可能存在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气和其他杂质。
不同的合成气工艺以及原料的不同,会导致合成气的组成有所差异。
合成气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合成气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的生产。
一氧化碳和氢气是合成氨、甲醇、合成油和合成烃等化学品的重要原料。
合成气还可以用于气体合成反应,例如合成甲醇和合成油等。
这些化学品和燃料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合成气可以用作能源的替代品。
由于合成气中含有丰富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它可以被用作燃料供给工业炉、发电机组和燃气轮机等设备。
合成气可以通过燃烧反应产生热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供暖。
同时,合成气也可以通过气体轮机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转化为电能,为人们提供清洁能源。
合成气还可以用于石化行业。
合成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用作合成氢气的原料,从而提高氢气的产量。
而氢气在石化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氢化加工、脱硫和氢气裂解等。
合成气还可以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和合成烯烃等重要的石化产品。
合成气是一种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它在化工生产、能源供应和石化行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合成气的组成成分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和原料进行生产。
合成气的应用对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以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合成气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合成气国标定义合成气国标是指对合成气(Syngas)进行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合成气是一种由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组成的气体混合物,通常通过煤炭、天然气或生物质等原料进行气化反应而得到。
合成气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化工、能源、石化等行业。
合成气国标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合成气的产生和应用,保证合成气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国家标准对合成气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规定,包括气体成分、能量含量、硫含量、水含量、灰分含量等。
这些指标的规定旨在确保合成气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合成气国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气体成分:合成气的气体成分是合成气国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气体成分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和氢气的体积比例,一般要求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同行业对气体成分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
2. 能量含量:合成气的能量含量是指单位体积或质量的合成气所含有的能量。
能量含量通常以热值表示,一般要求合成气的热值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效率和经济性。
3. 硫含量:硫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对环境和设备都有一定的腐蚀和损害作用。
合成气国标对合成气中的硫含量有一定的限制要求,以保证合成气的环境友好性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4. 水含量:合成气中的水含量对合成气的使用和储存都有一定的影响。
合成气国标对合成气中的水含量有一定的限制要求,以保证合成气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5. 灰分含量:合成气的气化过程中,原料中的灰分会被转化为固体颗粒物,对设备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合成气国标对合成气中的灰分含量有一定的限制要求,以保证合成气的清洁性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合成气国标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指标,如压力要求、流量要求、燃烧性能要求等。
这些指标的制定和规定是为了确保合成气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合成气的应用和发展。
合成气国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经过广泛的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合成气(Synthesis gas,简称syngas)是一种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可用于许多重要的工业过程,如制氢、化学合成和能源生产。
合成气的主要生产过程有煤气化、蒸汽重整和部分氧化三种方法。
以下是对这三种方法的详细介绍。
1.煤气化:煤气化是通过将固体煤转化为可燃气体的过程,它是合成气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
煤气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干煤气化和水煤气化。
首先,干煤气化是将煤在高温条件下与空气或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
煤被加热至高温(约700-1400℃)并通过供气管注入少量的氧气或空气,从而引发煤的部分燃烧和热裂解。
在这个过程中,煤中的可燃物质将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产生煤气化渣滓。
然后,水煤气化是在干煤气化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
煤气化渣滓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在水煤气化中,煤中的碳氢化合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更多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反应通常在较低的温度(约200-350℃)和较高的压力(约20-50个大气压)下进行。
整个煤气化过程产生的合成气可以根据不同用途进一步处理,例如通过净化去除杂质,或进行酸碱平衡调整以满足特定的化学反应要求。
2.蒸汽重整:蒸汽重整是一种将天然气、石油或重质烃类转化为合成气的方法。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制备合成氨、合成甲醇和合成烃等化学品。
首先,通过部分燃烧天然气或石油产生的混合燃料与空气混合并通过催化剂床,使其部分氧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
然后,将得到的混合气体与过量的水蒸气反应,通过蒸汽重整反应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反应在高温(700–1100℃)和中等压力(10-30个大气压)条件下进行。
最后,合成气经过净化、升压和其他处理,以满足特定的产品要求。
3.部分氧化:部分氧化是通过将碳氢化合物(如天然气、石油或液化石油气)与氧气反应产生合成气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合成气和液体燃料的生产。
首先,将碳氢化合物与过量的氧气在高温(约1300–1500℃)和高压(20-30个大气压)条件下反应。
合成气的制备方法合成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由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组成,常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和能源转化。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合成气制备方法:1.煤气化法:煤气化法是一种以煤作为原料,通过煤的气化反应生成合成气的方法。
煤气化反应可以使用氧、水蒸汽或二氧化碳等作为氧化剂,在高温(1000~1300℃)和高压(10~30MPa)条件下进行。
氧化剂与煤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伴随生成一些其他气体和固体产物。
该方法具有原料丰富、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但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2.重油催化裂解法:重油催化裂解法是一种以石油重质馏分为原料,通过催化反应生成合成气的方法。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重油中的大分子化合物被裂解为轻质烃类,并在高温(600~800℃)和中等压力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方法具有操作灵活、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由于原料资源较为有限,所以在生产规模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3.天然气重整法:天然气重整法是一种以天然气为原料,通过催化反应生成合成气的方法。
首先将天然气中的烷烃类通过催化剂催化反应重整为较小分子量的烃类,然后在高温(700~900℃)和中等压力条件下通过水蒸汽重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方法具有废气少、纯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和移动式装置。
4.生物质气化法:生物质气化法是一种以生物质(如木材、秸秆等)为原料,通过热解反应生成合成气的方法。
生物质在高温(600~900℃)和缺氧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
该方法具有可再生、环保、资源丰富的优点,但由于原料质量不一、成分复杂,所以需要进行前处理,以提高合成气的纯度。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经济条件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合成气的制备。
同时,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能会涌现出更多的新型合成气制备方法。
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一、引言合成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能源等领域。
其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氢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
本文将从合成气的定义、制备方法以及主要成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合成气的定义合成气是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通常以CO/H2比例表示。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制备,如煤炭或天然气的部分氧化、水蒸汽重整或生物质的热解等。
三、制备方法1. 煤炭或天然气部分氧化法:该方法将煤炭或天然气在高温下与空气或纯氧反应,产生一定比例的CO和H2。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2. 水蒸汽重整法:该方法将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与水蒸汽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CO和H2。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3. 生物质热解法:该方法利用生物质材料在高温下分解,产生CO和H2等气体。
这种方法具有资源丰富、环保可持续等优点。
四、主要成分1. 一氧化碳: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化学式为CO。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合成化学品和燃料制备等领域。
2. 氢气: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之二,其化学式为H2。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制备氨、加氢裂化等反应。
3. 二氧化碳:合成气中含量较少,其化学式为CO2。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饮料制造、石油开采等领域。
4. 甲烷:合成气中含量较少,其化学式为CH4。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加工和燃料制备等领域。
五、应用领域合成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能源等领域。
其中,化工领域主要用于制备氨、甲醇、乙烯等化学品;冶金领域主要用于铁合金和铸造等生产过程中的还原剂;能源领域主要用于燃料电池和合成液体燃料等方面。
六、结论综上所述,合成气是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氢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
合成气的制备方法(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二甲醚原料----合成气合成气的主要组分为CO和H2,可作为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亦可作为制氢气和发电的原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以天然气、煤为原料的合成气制备工艺已很成熟,以合成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含氧化物、烃类及碳一化工生产技术均已投入商业运行。
清洁高效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成功开发,进一步促进了合成气制备技术的发展。
合成气的用途广泛,廉价、清洁的合成气制备过程是实现绿色化工、合成液体燃料和优质冶金产品的基础。
1合成气的制备工艺根据所用原料和设备的不同,合成气制备工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大多数合成气制备工艺是以处理天然气和煤这2种原料的工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气制备工艺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备合成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其主要的反应包括天然气的蒸汽转化反应(1)、部分氧化反应(2)、完全燃烧反应(3)、一氧化碳变换反应(4)和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5)。
CH4+H2O CO+3H2 +206 kJ/mol (1)CH4+0·5O2 CO+2H2 -36 kJ/mol (2)CH4+2O2 CO2+2H2O -802 kJ/mol (3)CO+H2O CO2+H2 -41 kJ/mol (4)CH4+CO2 2CO+2H2 +247 kJ/mol (5)这几个主要反应的不同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和生产装置,形成了天然气转化制备合成气的多种工艺。
从工艺特征上来讲,目前成熟的天然气转化制备合成气的工艺可分为管式炉蒸汽转化法、部分氧化法和两者的组合方法等三大类。
甲烷蒸汽转化甲烷蒸汽转化的代表反应式为(1)。
工业上使用以Ni为活性组分,载体可用硅铝酸钙、铝酸钙以及难熔的耐火氧化物为催化剂,生成的合成气中H2/CO体积比约为3:0,适合于制备合成氨和氢气为主产品的工艺。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合成气英文名称:synthetic gas;syngas定义:由煤、重油或天然气生产以氢与一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原料气。
应用学科:煤炭科技(一级学科);煤炭加工利用(二级学科);煤转化(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合成气是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要组分,用作化工原料的一种原料气。
合成气的原料范围很广,可由煤或焦炭等固体燃料汽化产生,也可由天然气和石脑油等轻质烃类制取,还可由重油经部分氧化法生产。
目录也各不相同,通常不能直接满足合成产品的需要。
例如:作为合成氨的原料气,要求H/N2=3,需将空气中的氮引入合成气中(见合成氨原料气);生产甲醇的合成气要求 H2/CO≈2或(H2-CO2)/(CO+CO2)≈2;用羰基合成法生产醇类时,则要求H2/CO≈1;生产甲酸、草酸、醋酸和光气等则仅需要一氧化碳。
为此,在合成气制得后,尚需调整其组成,调整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水煤气反应(变换反应):以降低一氧化碳,提高氢气的含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合成气的生产和应用在化学工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早在1913年已开始从合成气生产氨,现在氨已成为最大吨位的化工产品。
从合成气生产的甲醇,也是一个重要的大吨位有机化工产品。
1939年,德国开发的乙炔氢羧化工艺曾是生产丙烯酸及其酯的重要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曾建立了十多座以煤为原料用费托合成从合成气生产液体燃料(见煤间接液化)的工厂,战后由于有廉价的原油,这些厂先后关闭。
1945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用羰基合成(即氢甲酰化)法生产高级脂肪醛和醇开发成功,此项工艺技术发展很快。
60年代,在传统费托合成的基础上,南非开发了SASOL工艺,生产液体燃料并联产乙烯等化工产品,以适应当地的特殊情况。
1960年,联邦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的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酸工艺工业化;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对此法作了重大改进,使之成为生产醋酸的主要方法,进而带动了有关领域的许多研究。
70年代石油涨价以后,又提出了碳一化学的概念。
对合成气应用的研究,引起了各国极大的重视。
编辑本段生产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合成气主要是以煤为原料生产的;战后,主要采用含氢更高的液态烃(石油加工馏分)或气态烃(天然气)作原料。
70年代以来,煤气化法又受到重视,新技术及各种新的大型装置相继出现,显示出煤在合成气原料中的比重今后将有可能增长。
但目前仍主要从烃类生产合成气,所用方法主要有蒸汽转化和部分氧化两种。
蒸汽转化此法以天然气或轻质油为原料,与水蒸气反应制取合成气。
1915年,A.米塔斯和C.施奈德用蒸汽和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在镍催化剂上反应获得了氢。
192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首先设计了一台小型蒸汽转化炉生产出氢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用此法生产合成氨原料气。
天然气蒸汽转化主要反应为:合成气主要工艺参数是温度、压力和水蒸气配比。
由于此反应是较强的吸热反应,故提高温度可使平衡常数增大,反应趋于完全。
压力升高会降低平衡转化率。
但由于天然气本身带压,合成气在后处理及合成反应中也需要一定压力,在转化以前将天然气加压又比转化后加压经济上有利,因此普遍采用加压操作,同时增加水蒸气用量以提高甲烷转化率。
高水蒸气用量也可防止催化剂上积炭。
除上述主要反应外,还有下列反应发生:此两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在温度 800~820℃、压力2.5~3.5MPa、H2O/C摩尔比3.5时,转化气组成(体积%)为:CH410、CO10、CO210、H269、N21。
合成气为在工业上实现天然气蒸汽转化反应,可采用连续转化和间歇转化两种方法。
①连续蒸汽转化流程这是目前合成气的主要生产方法(图1)。
在天然气中配以0.25%~0.5%的氢气,加热到380~400℃时,进入装填有钴钼加氢催化剂和氧化锌脱硫剂的脱硫罐,脱去硫化氢及有机硫,使总硫含量降至0.5ppm以下。
原料气配入水蒸气后于400℃下进入转化炉对流段,进一步预热到 500~520℃,然后自上而下进入各支装有镍催化剂的转化管,在管内继续被加热,进行转化反应,生成合成气。
转化管置于转化炉中,由炉顶或侧壁所装的烧嘴燃烧天然气供热(见天然气蒸汽转化炉)。
转化管要承受高温和高压,因此需采用离心浇铸的含25%铬和20%镍的高合金不锈钢管。
连续转化法虽需采用这种昂贵的转化管,但总能耗较低,是技术经济上较优越的生产合成气的方法。
合成气合成气②间歇蒸汽转化流程亦称蓄热式蒸汽转化法。
采用周期性间断加热来补充天然气转化过程所需的反应热(图2)。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吹风(升温、蓄热)阶段:一部分天然气首先作为燃料与过量空气在燃烧炉内进行完全氧化反应,产生1300℃左右的高温烟气,经第一、二蓄热炉进入转化炉,从上而下穿过催化剂层,使催化剂吸收一部分热量。
同时,烟气中的残余氧与催化剂中的金属镍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进一步提高床层温度。
烟气从转化炉底部出来时约850℃左右,经回收热量后放空。
然后是制气阶段:作为原料的天然气与水蒸气(如生产合成氨则另加空气)经蓄热炉预热到950℃左右,进入催化剂床层进行蒸汽转化反应。
从催化剂床层出来的气体,温度约850℃左右,同样经回收热量后,存入合成气气柜。
中国曾采用间歇蒸汽转化炉,建设了一批小型合成氨厂,这些厂不合成气用昂贵的合金钢转化管,其主要设备为耐火材料衬里的圆筒型转化炉,结构简单,建设费用低廉。
缺点是常压操作,设备庞大,占地多,操作费用较高。
现国际上还有用此法生产城市煤气的。
合成气轻质油蒸汽转化是50年代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开发的,1959年建成第一座工厂。
此法主要反应为:合成气在许多方面与天然气蒸汽转化相似。
C/H比较高,更因其中除烷烃外,还有芳烃甚至少量烯烃,易生成炭而析出,因此必须采用抗析炭的催化剂。
一般仍采用镍催化剂,而以氧化钾为助催化剂,氧化镁为载体。
轻质油中含硫一般较天然气为高,而此催化剂对硫又很敏感,因此在蒸汽转化前,需先严格脱硫,并同时加氢。
裂化轻油脱硫十分困难,极少用来制取合成气。
用来制合成气的是直馏轻质油。
由于轻质油价格较高,又有上述不利之处,因此只有在缺少天然气供应的地区,才发展以轻油原料的合成气生产。
部分氧化天然气或轻质油蒸汽转化的主要反应为强吸热反应,反应所需热量由反应管外燃烧天然气或其他燃料供给,而部分氧化法则是把管内外反应合为一体。
本法可不预脱硫,反应器结构材料比蒸汽转化法便宜。
此外,更主要的优点是不择原料,几乎从天然气到渣油的任何液态或气态烃都能适用。
天然气部分氧化加入不足量的氧气,使部分甲烷燃烧为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气此反应为强放热反应。
在高温及水蒸气存在下,二氧化碳及水蒸气可与其他未燃烧甲烷发生吸热反应:所以主要产物为一氧化碳和氢气,而燃烧最终产物二氧化碳不多。
反应过程中为防止炭析出,需补加一定量的水蒸气。
这样做同时也加强了水蒸气与甲烷的反应。
天然气部分氧化可以在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也可以不用催化剂。
①非催化部分氧化天然气、氧、水蒸气在3.0MPa或更高的压力下,进入衬有耐火材料的转化炉内进行部分燃烧,温度高达1300~1400℃,出炉气体组成(体积%)约为:CO25、CO42、H252、CH40.5。
反应器用自热绝热式。
②催化部分氧化使用脱硫后的天然气与一定量的氧或富氧空气以及水蒸气在镍催化剂下进行反应。
当催化床层温度约900~1000℃、操作压力3.0MPa时,出转化炉气体组成(体积%)约为: CO27.5、CO25.5 、H267、CH4<0.5。
反应器也采用自热绝热式,热效率较高。
反应温度较非催化部分氧化法低。
重油部分氧化各种重油,包括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及石油深度加工所得燃料油,都是部分氧化中常用的原料,其代表合成气性反应为:反应产物主要也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反应条件为:1200~1370℃,3.2~8.37MPa,不用催化剂,每吨原料加入水蒸气量约为400~500kg。
水蒸气起气化剂作用,同时可以缓冲炉温及抑制炭的生成。
这种反应器(气化炉,图3)的出口气体用水直接急冷。
该法的缺点是:①需要氧气或富氧空气,即需另设空气分离装置;②生成的气体比蒸汽转化法有更高的一氧化碳对氢气的比例;③使用重油部分氧化时有炭黑生成,这不但增加了消耗,还将影响合成气下一步处理和使用。
目前,使用油吸收除炭,炭与吸收油再循环返回气化炉的方法(图4)。
编辑本段合成气系化学品由合成气可以生产一系列的化学品合成气合成气合成气氨及其产品最主要的合成气化学品,是用合成气中的氢和空气中的氮在催化剂作用下加压反应制得的氨。
氨加工产品有尿素、各种铵盐(如氮肥和复合肥料)、硝酸、乌洛托品、三聚氰胺等。
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甲醇及其产品甲醇是合成气化学品中第二大产品,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得的,其用途和加工产品合成气十分广泛。
甲醇羰基化制得醋酸,是生产醋酸的主要方法(见彩图);甲醇经氧化脱氢可得甲醛,进一步可制得乌洛托品,后两者都是高分子化工的重要原料。
由醋酸甲酯羰基化生产醋酐,被认为是当前生产醋酐最经济的方法,1983年,美国田纳西伊斯曼公司建立了一个年产226.8kt(5亿磅)的工厂。
此外,正在开发的尚有通过二醋酸乙二醇酯制醋酸乙烯,由甲醇生产低碳烯烃,由甲醇同系化生产乙醇,由甲醇通过草酸酯合成乙二醇等工艺。
合成气费托合成产品合成气在铁催化剂作用下加压反应生成烃,也可发展为生产汽油和丙酮、醇等低沸点产品。
这类生产在特殊情况下尚有意义(见费托合成)。
氢甲酰化产品即羰基合成的产品,包括直链和支链的C2~C17烯烃与合成气进行氢甲酰化反应的产品。
羰基合成生成合成气醛,再进一步催化加氢制得醇。
它们是制增塑剂的重要原料。
此外,正在开发中的尚有用合成气直接合成乙二醇、乙醇、醋酸、1,4-丁二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