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敦煌石窟800字高三作文5篇写敦煌石窟的高中作文篇1千年的时光古老了神秘的敦煌,千年的文明沉淀了绚丽的敦煌。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在佛教理义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一脉悬秘。
当我真正打敦煌走过,大漠的记忆如利刃割在心头,浸出朵朵血色莲花,任我闭紧双眼,让滚滚热泪没入茫茫风尘。
清晨上路,穿行在绵绵沙山中,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赫。
我马不停蹄地奔向莫高窟,口中一遍遍呼喊着:“莫高!莫高!”像呼喊远方的亲人。
只有真正进入莫高窟,才会明白其内在的生命。
在那无数的飞天的舞者中,有千年来维持着的绝艳舞姿,有柔如秋水的身形,有淡如薄烟的笑容……敦煌文明不是一个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载的生命。
只有眼前最真切的美,才会唤醒内心最真实的痛。
有无数经典神秘的经文,无数神采飞扬的唐塑,在我们没有珍视敦煌文明时,早已如珍珠般滑落,被渐渐地带到西方。
我想,若许那些飞天的美姬也曾在萧萧落雨的异域,遥望东方故里簌簌落泪。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我骑在长毛飘飘的驼背上,走过沙丘,走过座座孤塔,走到了王圆箓的塔前。
一声声的叹息叫我须臾间红了双眼,险些垂泪的碑前!不是悲王圆箓,而是悲从他手中贱卖的敦煌文明,是悲诺大的中国竟没有方寸土地容下自己祖先的遗赠。
历史是铁证,他,王圆箓是敦煌的罪人。
这个农民用几车石经换几篮鸡蛋,用几尊塑像换几筐青菜……难道我们的文明就如此轻而易“取”?难忍心中的伤痛,我转身而立。
却似乎又在西方看到百年前一车车满载的石籍顺利地运往欧洲,行经大漠的几行车辙印深深压过心头。
在东方残阳中,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墨色尽染天幕,独坐窗边,我顿时感到目光如一把青冷的匕首把我的胸腹抛开,让我一下子容纳了敦煌千年的苦楚与沧桑。
百年前那些西方实践的学者冒生命危险来求取敦煌文明,他们在大漠里炊烟袅袅,而中国官府内正茶香阵阵。
擦干泪水,让艺术从沙漠的起点开始。
当甘肃的艺术家从这里撷取一个舞姿,引起全国的狂热,当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便风靡世界画坛。
敦煌石窟“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敦煌石窟“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篇1敦煌的地窟里的壁画精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的地理位置是在河西走廊西部,丝绸之路必经之路。
敦煌的壁画在地窟上,壁画都是由古时候的工匠画的。
张大千之前在敦煌临摹壁画时,他感受到当时画师的辛苦,他说:“我在敦煌工作,有多方面帮忙都感觉非常困难,回想起来,古人比我们更加困难。
我们在敦煌还有洋蜡烛,虽然不太好,可是古时候的人用的油灯直熏眼睛。
古人在洞窟里绘画时,光线不足,比我们更困难。
并且这个天花板有几丈高,往往要躺着才能够画。
还有靠近地面的地只有二尺高,要画一尺或八寸的人物,还是个大故事,所以他们需要侧躺着画。
”所以古时候的画师画壁画时往往比我们累,他们却还坚持着,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对艺术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
敦煌的壁画丰富多彩,内容丰富。
有画人民打猎和耕田,而有一些是关于佛教艺术,比如仙女飞天,仙衣飘飘然,手里拿着琵琶,有些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些倒悬身子,从天而降……还有各种大佛像,有些卧躺着,一个头比人还大,有的五指紧闭竖放胸前,双腿盘坐在地,嘴角轻轻往上扬……有些壁画描写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比如九色鹿舍己救人……原来敦煌是没有壁画的,有一次,一位有名的和尚路过时看到阳光照在敦煌上出现千佛像,认为在这里修行自己的修为会更高,更快,然后在这里挖了个石窟。
很多和尚听说了,也纷纷过来挖窟修行。
后来不断扩大空间,变成了家庙,为了更像庙,便请工匠们在洞窟里绘上有关佛教的画像。
因为一代又一代人,壁画也越积越厚,直到现在,最多有五层厚。
敦煌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的壁画是中华人民艺术的展现,它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中国文化遗产一样,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象征。
敦煌石窟“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精选篇2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是中外交流的瑰宝,人们都把莫高窟称为甘肃中的一颗明珠。
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的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描写敦煌石窟作文800字描写敦煌石窟作文800字1“驼铃阵阵,羌笛悠悠,来自西域的中原的商旅们,跨越漫漫沙漠,险阻的山脉,将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宝和东方的丝绸交易在一个叫做敦煌的地方。
”这样繁华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而今天,千年以后的我行驶在茫茫的戈壁滩,去聆听当年的故事。
虽然还没有到莫高窟,但我的思绪早已飘到千年前。
行驶不久,我就到了莫高窟,我拿着两个月前预定的门票随着人流进入景区。
因为莫高窟目前是由国务院直接管辖的,为了保护文物不被人为破坏,每天的游客控制在六千人以内,所以我今天还是比较幸运的。
进入景区后首先观看了一部关于莫高窟历史的记录片。
从中我了解到有一个叫做乐樽的和尚经过这里,忽然看到天空佛光万道,以为是佛在召唤他,便在这山顶的悬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里面雕了一尊弥勒佛像。
从此以后,后人纷纷开始效仿乐樽和尚在这里开洞造窟,历经一千年。
观完影片后我来到了最为壮观的九层楼。
刚来到九层楼,就被它雄伟的气势所震撼。
进入洞窟,眼前一片昏暗,当手电筒的光束照进来时,一尊硕大的佛像毅然出现在的我的眼前。
大佛身披袈裟,慈眉善目,天庭饱满。
身高26米,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室内佛像。
经过千百年的侵蚀,佛像的五官、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依然受到后人的敬仰。
依后人推测该佛像以女性化的形象展现更多的是表达当年武则天的形象。
环绕四周,每一面墙壁都有着精美的壁画,据说在莫高窟有着4万多米的壁画,在这个洞窟中壁画展现了众佛讲法的场面,无数的飞天在空中环绕,她们美丽妖娆,能歌善舞,有的从天而降,婀娜多姿;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轻歌曼舞,那灵动的手臂如同幽幽水底的细长绵软的水草。
我抬头仰望这些壁画深感千年前艺术之精湛。
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壁画的色彩有些斑驳,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画匠们的点睛之笔。
随后我又来到了第一百五十八窟和藏经洞。
随着落日西下,我离开了莫高窟,在远处眺望,我仿佛看见了千年的岁月更替,听到了轻轻的诵经声,时时萦绕在耳边。
关于莫高窟的优秀作文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僧人们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历经数百年不断扩建和装饰,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其中有492个洞窟保存有壁画和雕塑,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壁画数量达5万余平方米,雕塑数量达 2.1万余尊。
这些壁画和雕塑以其规模宏大、造型逼真、内容丰富而著称,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宗教题材,其中以佛教题材最为广泛。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传记和教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壁画的风格各异,有的写实细腻,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典雅含蓄,有的雄浑壮丽,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雕塑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高窟之光”——卢舍那大佛,高达17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石窟造像之一。
这尊雄伟的大佛,庄严肃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是莫高窟的镇洞之宝。
莫高窟不仅以其丰富的艺术瑰宝而闻名于世,还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备受瞩目。
莫高窟所在地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因此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也受到了印度、中亚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莫高窟所处的环境也为其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悬崖峭壁和干燥的气候使得莫高窟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象征。
它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和多元化,为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莫高窟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莫高窟作为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丰富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莫高窟雕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石窟艺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历史背景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莫高窟的开凿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密切相关,是古代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莫高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石窟群。
二、艺术特色1. 雕塑技艺精湛:莫高窟雕塑以泥塑为主,辅以彩绘,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雕塑技法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其中圆雕和影塑技艺尤为精湛。
佛像造型优美,神态各异,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2. 主题丰富多样:莫高窟雕塑以佛教题材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等。
这些雕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佛教思想、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风格独特:莫高窟雕塑风格多样,既有汉传佛教的庄严肃穆,又有西域艺术的异域风情。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型较为丰满,隋唐时期的佛像则更加注重线条和质感。
三、文化价值1. 佛教文化的传播:莫高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圣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桥梁作用。
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记录了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对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民族文化交流: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融合了汉、藏、蒙、回等多民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古代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莫高窟雕塑作为古代艺术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研究莫高窟雕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推动我国石窟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变化的创新研究【摘要】摘要:敦煌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艺术风格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本文通过对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变化的研究,探讨了其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创新成果。
研究发现,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受到历史、地域、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不断演变创新。
文章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对当代艺术创新的启示。
通过对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变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启示。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变化、创新研究、历史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早期、中期、后期、影响因素、创新成果、总结、展望、当代艺术、启示。
1. 引言1.1 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敦煌地区是西域多种文化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敦煌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宗教和艺术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敦煌石窟艺术具有了浓厚的异域风情和多元文化特征。
敦煌石窟从唐代开始兴建,盛于唐宋时期,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但却依然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壁画、雕塑和经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石窟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融合了印度、中亚、汉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敦煌石窟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宗教史和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2 研究意义敦煌石窟艺术风格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敦煌石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揭示出不同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其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历史。
敦煌艺术是历代先人创意性的杰作。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莫高窟则具有图案艺术、飞天之美、古代建筑、彩塑艺术、佛教尊像绘画、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十个方面的艺术价值,我将着重分析古代建筑方面。
一、敦煌建筑的历史变迁1.1、敦煌建筑的起源:古人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莫高窟便是敦煌盛名的来源。
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
周围都是戈壁荒漠,反而进了莫高窟却是绿树成荫。
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那莫高窟便是敦煌的标志,亦是敦煌艺术的载体。
只要看到林立石窟,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之最。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
敦煌则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
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1.2、敦煌建筑的发展改变: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
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
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
在这种大势之下,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石窟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文帝信奉佛教,曾多次下诏要求各州建造舍利塔。
诏命亦远至敦煌。
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敦煌石窟艺术范文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
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独特的风格和众多的主题而著称于世。
在1200字以上篇幅内,本文将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探讨。
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世纪,也就是晋朝时期。
当时佛教禅宗在中国传播开来,敦煌成为佛教的中心之一、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力,敦煌人民开始在附近的岩石上开凿石窟,并在内部绘制精美的壁画。
这些壁画以佛教教义和神话故事为主题,表现出佛教艺术的精髓。
首先,敦煌石窟艺术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而著称。
尽管岁月的洗礼,许多壁画已经褪色,但其绘画技法依然可见一斑。
比如,敦煌壁画采用线条勾勒轮廓,使用鲜艳的颜料填充,同时注重光影的运用,营造出立体感和生动感。
此外,敦煌壁画还运用了多种画法,如湿壁法、乾坤法和盛唐法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独特而典雅。
敦煌壁画融合了中亚、印度、藏传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敦煌艺术。
特别是在艺术形象的创作上,敦煌壁画追求写实主义的传统,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服饰细节,并且常常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最后,敦煌石窟艺术的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涉及佛教教义、神话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等方面。
如《西方佛陀降生》、《大唐三藏还俗图》和《玉楼春》等都是敦煌壁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们通过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精湛的技法,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佛教的教理,传递了美好的人文情怀。
总之,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独特的风格和众多的主题而被世人所称颂。
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
通过欣赏敦煌石窟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也能够领略到佛教哲学的智慧和人文情怀。
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价值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址,其保留下来的石雕、绘画等文物,为研究中国历史和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敦煌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宗教中心。
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前后兴建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共有五百四十洞,并有五十八座塔,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
敦煌石窟的兴建除了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水平外,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二、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价值1. 石雕敦煌石窟的石雕艺术是石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
石雕的内容主要是佛经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历史和神话中的形象,它们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表现着古代艺术家的丰富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敦煌石窟中的石雕艺术流传至今,自然地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2. 绘画敦煌石窟的绘画以壁画为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壁画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线条,构图各异,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场景。
在敦煌石窟中,不仅反映了佛教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同时,也呈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
大量的壁画,不仅是敦煌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具有历史和艺术的重要价值。
3. 建筑敦煌石窟不仅囊括了佛教石窟的建筑技术,同时也和传统汉族建筑融为一体,这是石窟建筑艺术的一大特点。
敦煌石窟中的石窟建筑,体现了古代建筑规划和构造的高超技艺,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贡献。
三、敦煌石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敦煌石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把敦煌石窟的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加大投入,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探索新的保护和修复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传承下去。
同时,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敦煌石窟的传承中,通过开设专门的文化活动、馆展和文化讲座等,促进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承。
敦煌莫高窟报告范文敦煌莫高窟是一处位于甘肃敦煌的石窟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参观敦煌莫高窟的过程中,我对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这些洞窟中的壁画、彩塑和石刻等艺术作品以佛教故事为主题,形象鲜明、色彩丰富。
壁画中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衣纹细腻,表情丰富而真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彩塑和石刻作品则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精巧细致的刻画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艺术品往往富有宗教意义,传递着信仰与智慧的信息。
其次,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
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融合了汉、回、藏、满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这些作品也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艺术和文化通过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艺术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比如,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参观时间、定期进行修复和保养等等。
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以便更好地保存和研究。
总体来说,敦煌莫高窟是一处了不起的艺术宝库。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应该加强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继续为人们所了解和赞赏。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从敦煌石窟观察文化和历史变迁敦煌石窟作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多方面特点。
敦煌石窟常被誉为“千年国宝,艺术瑰宝”,就其所反映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敦煌石窟无疑是一部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典。
从敦煌石窟的精美程度和丰富内涵来看,敦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鼻祖之一,而敦煌石窟的建造史和特点也可以让我们深刻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变迁。
这些壁画绘制于1400年前,记录下了一个文化和艺术的转移过程,反映了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
敦煌石窟内容极其丰富,这里有佛教、道教、儒教、瑰丽的肖像、壮丽的场景、欣赏的人物、体现社会生活和历史脉络的题材等等,处理精细,画质清新自然,栩栩如生,以至于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场景的完美代表,让我们在瞬间骤然变得沉浸其中。
敦煌石窟的文化层次也非常丰富,记录了历史上佛教画、人物画和建筑画的美术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施画风格的形成和演变。
佛教画是壁画的重要构成部分,敦煌石窟壁画有很多都是佛教画,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水平,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当时佛教文化的盛行,同时也可以从壁画中看到贵族生活、民间生活等层次。
人物画是敦煌石窟重要的造型体系之一,反映了唐代以来艺术风格变化和新品类的艺术成就。
其他方面的文化特点也是很丰富的,敦煌石窟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遗迹。
它涵盖了七世纪至十四世紀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反映了西域贸易客流、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敦煌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唐、元、明等朝代的风范,从石窟中的艺术品可以欣赏到古人们最真实、最立体、最感性的情感创造,即使是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综上所述,敦煌石窟不仅仅是一个宝库,它更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化和历史大典。
由于敦煌石窟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可以让我们了解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故参观敦煌石窟,不仅为中国文化热爱者所热爱,同样也为很多海外友人所向往。
敦煌石窟800字高三作文5篇写敦煌石窟的高中作文篇1千年的时光古老了神秘的敦煌,千年的文明沉淀了绚丽的敦煌。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在佛教理义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一脉悬秘。
当我真正打敦煌走过,大漠的记忆如利刃割在心头,浸出朵朵血色莲花,任我闭紧双眼,让滚滚热泪没入茫茫风尘。
清晨上路,穿行在绵绵沙山中,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赫。
我马不停蹄地奔向莫高窟,口中一遍遍呼喊着:“莫高!莫高!”像呼喊远方的亲人。
只有真正进入莫高窟,才会明白其内在的生命。
在那无数的飞天的舞者中,有千年来维持着的绝艳舞姿,有柔如秋水的身形,有淡如薄烟的笑容……敦煌文明不是一个死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千载的生命。
只有眼前最真切的美,才会唤醒内心最真实的痛。
有无数经典神秘的经文,无数神采飞扬的唐塑,在我们没有珍视敦煌文明时,早已如珍珠般滑落,被渐渐地带到西方。
我想,若许那些飞天的美姬也曾在萧萧落雨的异域,遥望东方故里簌簌落泪。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我骑在长毛飘飘的驼背上,走过沙丘,走过座座孤塔,走到了王圆箓的塔前。
一声声的叹息叫我须臾间红了双眼,险些垂泪的碑前!不是悲王圆箓,而是悲从他手中贱卖的敦煌文明,是悲诺大的中国竟没有方寸土地容下自己祖先的遗赠。
历史是铁证,他,王圆箓是敦煌的罪人。
这个农民用几车石经换几篮鸡蛋,用几尊塑像换几筐青菜……难道我们的文明就如此轻而易“取”?难忍心中的伤痛,我转身而立。
却似乎又在西方看到百年前一车车满载的石籍顺利地运往欧洲,行经大漠的几行车辙印深深压过心头。
在东方残阳中,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墨色尽染天幕,独坐窗边,我顿时感到目光如一把青冷的匕首把我的胸腹抛开,让我一下子容纳了敦煌千年的苦楚与沧桑。
百年前那些西方实践的学者冒生命危险来求取敦煌文明,他们在大漠里炊烟袅袅,而中国官府内正茶香阵阵。
擦干泪水,让艺术从沙漠的起点开始。
当甘肃的艺术家从这里撷取一个舞姿,引起全国的狂热,当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便风靡世界画坛。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五年级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五年级作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五年级作文12篇敦煌石窟是集齐建筑,雕塑和壁画结合的立体艺术。
莫高窟的艺术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班韩磊2008134144 敦煌是西部人的梦想,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区25公里。
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佛龛碑》记载,乐禅师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
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巨大的石窟群。
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 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
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
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
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
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
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
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壁画题材主要有5种:①佛像画。
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
②经变画。
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
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敦煌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遗产。
这些石窟凝聚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敦煌石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保护挑战。
因此,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为后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敦煌石窟所蕴含的宗教、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我国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一直积极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敦煌石窟的完好保存。
在保护方面,采取了加固石窟结构、控制环境湿度和温度、修复受损部分等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石窟的侵害。
同时,在研究方面,对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挖掘,以丰富人们对敦煌石窟的认识和理解。
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敦煌石窟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如风沙侵蚀、干旱气候等,给石窟的保存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由于敦煌石窟内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品数量众多,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再者,由于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对敦煌石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开展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经验,为敦煌石窟的保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应该增加对敦煌石窟的投入,加大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力度,确保敦煌石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开展敦煌石窟的研究工作,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也要加强敦煌石窟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对敦煌石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敦煌石窟文化范文敦煌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包括敦煌莫高窟、鸣沙山石窟和西千佛洞等,共有大大小小的石窟500多个,壁画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收集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迹。
敦煌石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和汉地的商人和僧侣。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敦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建造石窟寺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石窟是由僧侣和信徒们修建的,既是信仰的表达,也是对功德的追求。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中最著名的一个,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十六国,前秦世纪,现存的洞窟有735个,其中保存了492个洞窟有精美的壁画和佛龛,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和日用品的宝库。
整个莫高窟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根据不同的修建年代、规模和主题进行了划分。
其中南区有纵横交叉的走廊及中心大殿,数百花岗岩雕的佛像身姿各异,栩栩如生;中区包括五寺和塔林,也是重要的宗教区域;北区则保存了很多唐代的壁画作品,以其细腻的笔法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鸣沙山石窟是敦煌石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鸣沙山脚下。
这里的石窟主要建于北魏至南宋时期,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和壁画。
其中最著名的是音乐石窟,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壁画描绘了各种乐器和音乐演奏的场景,展现了当时音乐艺术的辉煌。
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群,建于唐代。
整个洞窟呈“日”字形布局,共有11个殿堂和数百尊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刚殿,内有大型木质金刚像,是研究唐代木质造像的重要遗迹。
敦煌石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宗教文化。
从壁画和雕塑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各个时期的技法、题材和风格。
同时,敦煌石窟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
此外,敦煌石窟还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为研究丝绸之路的开放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敦煌莫高窟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作文说起敦煌莫高窟,那可是咱中国的一大奇观啊!想象一下,在茫茫戈壁滩上,有那么个地方,千年的风沙都吹不走它的魅力,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这莫高窟啊,得追溯到公元366年,那时候的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宝藏,立马上报
给了官府。
后来啊,经过好多朝代的修建和保护,这才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说起来,这莫高窟可不仅仅是个石窟艺术馆,它还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呢!
走进去一看,哇塞,简直就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画卷嘛!有的像蓝天白云,有的像绿树红花,还有的像飞鸟走兽,看得人眼花缭乱。
特别是那个“飞天”壁画,简直是美呆了!她们穿着彩色的长裙,翩翩起舞,好像真的要飞上天似的,真是太神奇了!
我得提一句老祖宗们的智慧。
这些壁画可不是随便画的,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段的故事呢!比如那个“鹿寿图”,据说是为了祈求长寿;还有那个“说法图”,是佛教徒们讲经
说法的地方。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还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信仰。
不过,别看这些壁画这么美,咱们也得好好保护它们哦!因为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损坏的情况了。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不乱丢垃圾,不触摸壁画,还要多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
敦煌莫高窟啊,就是咱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要好好珍惜它,传承下去,让它的美丽永远绽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姓名:李钰城学号:********学院:理专业年级:测绘工程2012级3班课程:华夏文明之旅设计(论文)题目:我最感兴趣的洞窟--敦煌莫高窟指导教师:**2013年12月中文摘要通过为期八周的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中国古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雕塑文化,彩塑文化以及舞蹈文化。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敦煌莫高窟。
它留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从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
它真是我国乃至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令我不由升起了崇敬之情。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关键词壁画,雕塑,建筑1.敦煌莫高窟简介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
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
近代,人们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2.敦煌莫高窟的文化2.1 壁画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
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
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2.2雕塑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莫高窟今存2415身塑像,按时代计:魏塑318身;隋塑350身;唐塑最多最精而今余670身;五代24身;宋塑74身(含西夏如第234窟和第400窟);元塑7身;清塑970身,虽多而粗滥。
这些塑像的时间跨度已逾千年,各个时期的塑像都融进那一时期艺术家的美学情趣和理想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这些塑像上可以窥见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演进的痕迹,可见出佛教艺术传入之后所引起的中国雕塑艺术变化,这些雕塑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直观的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
在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清8代的塑像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魏雕和唐雕了。
故仅对魏和唐的塑像作一简要分析。
魏塑(以第254、259、260窟为代表)多为站像,其特征是额宽鼻隆、眼细眉长,嘴唇薄而面颊瘦削,发髻卷曲似波,体格清瘦劲挺,而缺乏柔和的曲线美。
佛身裹着拖地的长袍,菩萨袒露着上身,从紧紧贴身而多褶皱的丝绸服装下隐约可见瘦削的躯体,给人以刚从水中走出的感觉,故后人以“曹衣出水”来比况。
这时的塑像无论从面相、体格、衣着来看,并非中国的神像,而是中国与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混血儿,尽管衣服式样已中国化了。
隋代时间很短,仅37年。
但与文学史上由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情形相似,在造型艺术方面隋塑正体现了由外国人(主要是印度人)的模样向中国人模样的过渡特征。
促成这一转变的基因在于中国人(其实世界各民族亦然)需要创造出自己的神这种心理。
固然,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排除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但也绝不会生吞活剥地吸收外来的形式,而总是在吸收其养分的同时加以改造,融进本民族的特色,使其民族化。
唐代,随着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造型艺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塑像经历了初唐盛唐的发展,至中唐已趋炉火纯青的胜境。
其演进趋势沿着从外国的神佛向中国的神佛、从神佛向人的路子——亦即造型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
如果说以第77号、322号、332号等窟为代表的初唐塑像主在改变隋塑头大身短、比例失调的缺点,发展了追求衣饰华丽、线条柔和的特征,塑造出宝冠霞帔、璎珞垂胸、手与足腕带有环钏、衣裙着彩、面庞丰满、体形匀称的菩萨像和戴盔被甲、英气勃勃的天王像的话,那么盛唐雕像(以第45号、126号、217号窟为代表)则在此基础上使之定型和精巧化。
到了中唐,塑像则臻精妙入神的境界,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鲜明特色。
第35号、194号、285号、320号等窟正证明了这一点。
今举285号窟右侧的菩萨像为例便见一斑。
此像“肌体细腻,眉清目秀,富有绸质感的衣裙似要被清风漾起,尤其是那安详而恬静的微笑极为动人,充分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善良和尊严。
这尊菩萨比起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并不逊色,然而却要比这幅名画早1000年”[1]。
莫高窟的菩萨像千姿百态,或沉思冥想,或微笑静观,眼神和嘴角极为传神;丰腴的面庞,袒露的手臂,极富柔嫩的弹性——这一切均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应该说,她们是唐代美女的标本。
应该指出的是,印度千千佛、万万菩萨均属男性,而唐代的菩萨显然女性化了,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温柔形象更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更便于“普渡众生”的缘故吧。
与女性阴柔之美相比照的是体现阳刚之美的天王像。
他们盔甲严整,相貌威武,手持法器,威风凛凛,俨然是古代的武士。
今所有寺刹的韦驮、四大天王均属此类。
当然,佛国世界最崇尊的自然是佛祖如来。
佛祖的睿智明哲和慈悲性格在塑像上有着最充分的体现,而他身旁的两个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一个思辨深沉,一个天真浑朴,都逼真地体现于造型艺术形象上。
这里所塑造的是佛国世界里的人物,但其价值并不在于宗教,而在于艺术。
工匠们出于对“人”的深刻体察和认识,采用虚(浪漫幻想)实(现实摹拟)融合的表现手法,在麻草和泥巴中融进了自己的心血和意愿,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造型。
2.3 建筑风格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
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
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
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结论经过“华夏文明之旅”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华的四大名窟,也是文化价值最大的四个名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
其中给我感觉最震撼的就是敦煌石窟了,它其中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我爱敦煌石窟,大二暑假我打算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瞻仰我向往已久的敦煌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