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首章看孔子学习的三种境界
- 格式:pdf
- 大小:520.63 KB
- 文档页数:6
龙源期刊网
孔子治学“三境界”
作者:王向东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8期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
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
“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
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
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
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孔子论学习三境界:时习、乐友、不愠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就对学习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所提出的学习三境界——时习、乐友、不愠,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时习”乃是学习的基础境界。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不仅仅是指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更是强调将所学不断地实践和运用。
学习并非是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如果不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很容易就会遗忘。
比如,我们学习了数学的某个公式,如果只是记住了它,而不去做练习题,那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能就无法准确地运用。
又比如,我们学习了一门语言,如果只是背诵单词和语法规则,而不去与人交流、阅读相关的书籍,那么这门语言也很难真正掌握。
时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与我们所学的理论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而且,时习还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提高。
“乐友”则是学习的进阶境界。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切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与朋友交流,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经历都有所不同,通过与朋友的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的启发。
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和竞争,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
当看到朋友取得进步时,我们会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也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当与朋友在学习上产生竞争时,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力求超越对方。
这种良性的竞争和相互促进,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而且,与朋友一起学习,还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孤独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活力。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
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
”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
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这种境界,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
”由此我想,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不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并实行的学习观念。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我理解,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想想看,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哪个不是被当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们官高爵显,都弄个司寇之类的职位一直做上去,中国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
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
孔子关于"学问"的三重境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通常我们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这样翻译好像没错。
可是思考一下,就发现问题了。
比如:读书本身是不是很快乐?有朋友来时,是不是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时,我们会不会生气?为什么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孔子一口气说的这三句话是孤立的吗?一定不是孤立的。
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孔子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仔细阅读了一些专家的论著,结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一个浅显的认识----孔子关于“学问”的三重境界。
在这里与大家商榷,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重境界,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意思是“喜悦”,即发自内心的高兴。
也就是说这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能够使人发自内心的喜悦。
事实是怎样的呢?就拿小孩子来说吧,你教他几个字,他会很感兴趣地学,三分钟之后呢?他也就厌倦了。
再看看中学生,努力读书大都是迫于就业与生存的压力,而绝大多数是不喜欢读书的。
不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不断发生的学生毕业时撕书或焚书的事情引起社会哗然。
学生们面对撕成碎末或熊熊燃烧的书时,那股欢呼雀跃载歌载舞轻松无比的劲头,怎么都看不出有丝毫学习的喜悦。
我看学生们“学而时习之”不但不喜悦,反而是发自内心的厌恶。
由此可见,这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专门从事学习的人,是多么厌恶学习!学校对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非常理解,不加严厉制止,只是要求认真打扫卫生或注意烟火。
可见,教育者也能够体会到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之情。
话又说回来,我们成年人中每一个经历过或一直在学习的人也都身有体会,学习的过程确凿无疑是很辛苦的。
因为起码你得费眼费唇舌费时间去读书,当然更免不了还得费金钱买书或放下尊严去借书来读,很多人因此肩颈生病,疼痛异常。
乐学为上:孔子的学习智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真谛——乐学为上。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乐学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孔子认为,学习的境界有三层。
第一层是“知之”,即知道、了解知识。
这是学习的基础阶段,通过听闻、阅读等方式获取知识。
然而,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知识只是外在的、表面的,容易遗忘。
第二层是“好之”,即对知识产生兴趣和喜好。
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或知识有了喜好,就会主动去探索、深入研究,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强。
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是“乐之”,也就是以学习为乐,从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孔子自身就是乐学的典范。
他年少时家境贫寒,但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
他曾向众多名师求教,如郯子、苌弘、师襄等,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从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这种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那么,孔子的乐学智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孔子强调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了志向,学习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志向如同灯塔,照亮了学习的道路,让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迷失、不退缩。
而且,这个志向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我、造福社会。
只有怀着这样崇高的志向,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孔子主张学思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见解。
思考能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如果只是空想,不学习新知识,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通过学思结合,我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再者,孔子提倡博学多闻。
他认为,学习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而应广泛涉猎。
他教导弟子们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还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论语》开篇三句话,⼈⽣的三种境界读《论语》,最重要的是要将夫⼦的⾔语与我们的⽣活、⽣命结合起来,仔细体会并⽤⽣活证悟和践⾏。
⽽《论语》开篇第⼀章就意义重⼤,启⼈深思,值得细细品读。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开宗明义,给我们指出⼀条向上之路。
⼈⽣的三条路径、三种境界,都包含其中。
1慎独的境界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天地之间,由懵懂孩童到所知甚多,全在⼀个'学'字。
学,是每个⼈不可须臾离开的⽣命状态。
懂得学习,善于学习,奠定了我们⼀⽣发展的根基。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只会单纯吸收现成的知识,缺乏⾃⼰的独⽴思考判断,知识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与⼈⽣⽆关,与智慧⽆关。
要将学习与我们的⽣命发⽣关系,有益于⾝⼼的发展,就必不可少的需要“慎独”的功夫,慎独,可以使⼈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古⼈云:“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不矜细⾏,终累⼤德”,讲的就是慎微的道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 意喻隐匿和微⼩处更现真⼼,⼀个⼈独处时更要严格要求⾃⼰,谨慎⼩⼼。
古⼈看到了独处和细微处放松⾃⼰的危害,倡导慎独慎微,提倡“吾⽇三省吾⾝”。
东汉时,东莱太守杨震虽有恩于王密,却坚定地辞谢王密送来的⼗⽄黄⾦。
王密劝他:“暮夜⽆⼈知。
”杨震说:“天知,神知,⼦知,我知,何⾔⽆⼈知?”“暮夜却⾦”的佳话成为慎独之典范。
唐代诗⼈⽩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因从天竺⼭上取了两⽚⽯头⽽感到⼗分惭愧。
他晚年离任后,仍⼼有介怀,专门赋诗云:“三年为刺史,饮冰复⾷檗。
唯向天竺⼭,取得两⽚⽯。
此抵有千⾦,⽆乃伤清⽩”,道出了“勿以恶⼩⽽为之”“君⼦慎其微”的感叹。
2君⼦的境界有朋⾃远⽅来,不亦乐乎?薛仁贵尚未得志时,住在破窑洞中,⾐⾷⽆着落,全靠王茂⽣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参军,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功劳卓著,封为“平辽王”。
⼀登龙门,⾝价百倍,前来送礼祝贺的⽂武⼤⾂络绎不绝,都被薛仁贵婉⾔谢绝了。
在论语中可以体现学的三种境界的句子学的三种境界是指学习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多次阐述,其中就包含了体现学的三种境界的句子。
下面列举一些例子: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初级境界,强调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反复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2. 已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而篇》)这句话中的“已乎”指的是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孔子问子贡,是否还记得曾经说过泰山不如林放的话,是考察子贡学习的进步和深入。
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子罕篇》)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中级境界,强调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整天思考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即刻学习相比还是不如。
4.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高级境界,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为公众利益着想,胸怀坦荡;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私利,心中常常忧虑。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
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避免迷失和错误;反过来,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
6.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警示人们要警惕虚伪和伪善,学习应该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技巧和外在的形象。
7. 君子不器(《论语·子罕篇》)这句话中的“不器”指的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学习。
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素养,而不是仅仅懂得某一门技艺或学问。
8. 学而优则仕。
(《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通过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的重要性。
孔子论“学”之三重境界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一、生而知之者,上也生而知之,为学问之道的最高境界。
对于“生而知之”,不能望文生义,生者,性也,从语法上分析,“生”作副词修饰“知”,从义理上看,则是以“知”说“性”。
生知,如孟子所谓“尧舜性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中庸》则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述而》篇记载了孔子评价自己的三句话。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说自己不是“生知”,只承认自己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仁者安仁,安仁即率性,“仁”通“性”。
“仁”本高于“知”,但“生知”即是“率性”,即是“仁者安仁”。
孔子不以圣与仁自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我非生而知之者”是一样的。
所谓好学,“好”不是心中喜好的意思,“好”作副词修饰“学”,其涵义是善于学,学得好,从境界上看,“好学”处于“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之间。
孔子之好学体现在“默而识之”,“敏以求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体会孔子之言:“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分明就是生知安行的境界,为什么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呢?阳明先生开示钱德洪的一句话,可作参考。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
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传习录》313条)孔子以“学”字接引门弟子入道,可谓循循善诱。
此“学”可深可浅,下学而上达,博文以约礼,学问之道笃实而有次第,《中庸》所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