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十大措施1.建立科学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
通过合理减水剂的应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使用,可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2.选择优质原材料。
水泥、砂、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直接影响。
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优质原材料,并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
3.进行现场试块试验。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在施工现场制作试块,并在规定的养护期内进行试验。
试验结果可以及时反馈混凝土强度情况,为进一步的施工提供依据。
4.使用优质的混凝土搅拌设备。
搅拌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品质。
应选择质量稳定、搅拌效果好的设备,并按照规定的搅拌时间和速度进行操作。
5.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分层和气孔,速度过慢则容易造成冷缝和质量问题。
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条件,合理控制浇筑速度。
6.进行适当的振捣。
振捣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排除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应选择适合的振捣工具和振捣方法,并确保振捣的时间和强度符合要求。
7.控制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在初凝和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应根据气温、湿度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护措施,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养护。
8.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测。
通过对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9.做好现场管理。
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设备,划定施工范围和流程,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遵守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10.做好施工记录和整理。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施工情况、施工人员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于后期的追溯和整理。
同时,对施工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十大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法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材料选用与配比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的准确性。
首先,选用优质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剂,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工程要求。
其次,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比例合理、稳定。
配比控制涉及到水灰比、砂率、骨料级配等指标,需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特性进行科学调整。
二、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其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施工工艺控制包括准备、搅拌、浇筑和养护等环节。
首先,在准备环节中,要保证原材料的质量,搅拌设备的完好性以及施工场地的清洁和平整。
其次,在搅拌环节中,要控制搅拌时间和速度,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稠度。
然后,在浇筑环节中,要注意防止混凝土的二次污染,采取适当的浇筑方式和工具,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
最后,在养护环节中,要及时进行养护措施,包括保湿、遮阳、防冻等,以确保混凝土的正常硬化和强度发展。
三、现场质量监控现场质量监控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专业的质检人员,对混凝土进行抽样检测和测试。
常见的监控指标包括混凝土强度、密实度、收缩性、抗渗性等。
通过及时监控和反馈,可以对施工中的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证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四、质量记录与追溯混凝土质量的记录与追溯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施工现场应编制详细的混凝土质量记录,包括原材料的检测结果、搅拌时间和方式、浇筑的情况、养护措施等。
同时,对每一批次的混凝土应进行编号和标识,方便后期跟踪和追溯。
通过对质量记录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混凝土质量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材料选用与配比控制、施工工艺控制、现场质量监控和质量记录与追溯。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是保证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控制流程和质量控制评估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目标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外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具体质量控制目标如下:1. 混凝土强度:保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
2. 混凝土耐久性:保证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碱骨料反应性等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3. 混凝土外观质量:保证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色泽、光洁度等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工程的美观性。
二、质量控制措施为了实现上述质量控制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 原材料检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水泥、骨料、矿粉、掺合料等,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 配合比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性能,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搅拌工艺控制: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均匀度,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4. 浇筑施工控制: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浇筑高度和浇筑温度,防止出现冷缝、夹杂物等质量问题。
5. 养护措施: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包括湿养护、覆盖养护等,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发展。
三、质量控制流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流程如下:1. 前期准备:制定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和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 原材料检验:对水泥、骨料、矿粉、掺合料等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合格。
3. 配合比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性能,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4. 搅拌工艺控制:按照配合比要求,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搅拌均匀度。
5. 浇筑施工控制: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浇筑高度和浇筑温度,保证浇筑质量。
6. 养护措施: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发展。
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措施混凝土浇筑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施工过程的监控,再到后期的养护,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水泥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其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应选择质量稳定、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品种。
同时,要注意水泥的生产日期和存放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
2、骨料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应质地坚硬、级配良好,最大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细骨料宜选用中砂,其含泥量、泥块含量等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
3、外加剂外加剂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减水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缓凝剂能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在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进行选择,并严格控制其掺量。
4、水混凝土搅拌用水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水或海水。
二、配合比设计合理的配合比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施工条件、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并通过试验确定。
在设计配合比时,要考虑到水泥的品种和强度、骨料的级配和含水量、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等因素,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搅拌1、搅拌设备应选用性能良好、计量准确的搅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2、搅拌时间搅拌时间应根据搅拌机的类型、混凝土的坍落度等因素确定,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
3、投料顺序一般先投入骨料和水泥,干拌均匀后再加入水和外加剂,继续搅拌至规定的时间。
四、混凝土运输1、运输工具应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如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自卸车等,并保证运输过程中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泌水等现象。
2、运输时间混凝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输到浇筑地点,避免因运输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五、混凝土浇筑1、浇筑前的准备工作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和积水。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牢固程度、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工具设备、质量检验等方面,探讨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材料的选择在混凝土施工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
因此,合理选择材料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1. 水泥:选择品牌有保证、质量稳定的水泥,并且根据施工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泥标号。
2. 粒度合适的骨料:骨料应选择粒度合适、质量稳定的石子,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3. 优质的沙子:沙子应干净、无杂质、颗粒均匀,避免使用含有过多细粉末的砂子。
4. 控制掺合料的用量:适当控制掺合料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的性能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
二、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控制质量。
1. 混合比的确定:根据工程需要和设计要求,合理确定混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搅拌均匀:在搅拌混凝土时,要注重搅拌的均匀性,确保混凝土各部分材料充分混合。
3. 浇筑方式:选择合适的浇筑方式,避免产生空鼓、虚假和渗漏等质量问题。
4. 水化反应: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湿度,防止快速脱水导致强度降低。
三、工具设备合适的工具设备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1. 混凝土搅拌机:选择质量可靠的混凝土搅拌机,确保搅拌均匀且无杂质。
2. 浇筑设备:选择合适的浇筑设备,确保混凝土均匀、稳定地浇筑。
3. 抹光工具:选择适当的抹光工具,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
四、质量检验质量检验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1. 原材料检验:对水泥、骨料、沙子等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施工过程检验:对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压实等工序进行检验,确保施工符合要求。
3. 强度检验:对混凝土样本进行强度检验,验证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是否达到要求。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和水等,需要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合适的配合比,并进行实验室试制和现场试验来验证配合比的合理性。
3. 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符合要求。
4. 施工设备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需要使用到各种设备和机械,如搅拌机、输送泵和振动器等,需要检测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5.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施工现场需要对混凝土的浇筑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包括浇筑顺序、浇注均匀度和振捣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
6. 施工验收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工程验收,包括对混凝土强度、外观和坍落度等进行检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混凝土质量控制及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质量控制目标:制定质量控制目标,明确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施工性能等指标要求。
2. 原材料控制: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供应商评估和合格证明的审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对原材料进行进场验收,并建立原材料跟踪管理,保证原材料的可溯性。
3. 配制控制:建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审核制度,合理配制混凝土配合比。
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核查和修正,确保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
4. 施工控制:建立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工艺规程,明确施工工序和要求。
监控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过程,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5. 样品检验控制:进行混凝土样品的取样和试验,检验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等质量指标。
建立样品检验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获取、保存和处理符合规范要求。
6. 质量记录和报告:建立质量记录和报告制度,记录混凝土的配制、施工和检验情况。
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交质量报告,及时反馈混凝土质量情况。
7. 质量培训和提升:开展混凝土质量培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
组织经验交流和技术研讨会,推动混凝土质量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以上是混凝土质量控制及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和执行这些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混凝土质量,确保施工质量的安全和可靠。
混凝土质量控制及管理制度(二)是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要求,避免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以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及管理制度的一般内容。
1.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原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等。
2. 原材料控制:对使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生产管理:建立混凝土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原材料配比、搅拌工艺、生产记录等,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参数的控制和记录。
4. 质量检验:建立混凝土质量检验体系,对每批混凝土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其强度、密实度等性能达到要求。
5. 现场施工管理:制定现场施工管理规范,包括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的控制和监督。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能、耐久性等质量指标,因此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1.确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试验,确定合适的配合比。
2.配合比设计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
3.考虑混凝土原材料品种和质量,合理控制水胶比,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
二、原材料选择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矿粉、添加剂等,正确选择和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水泥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其品种、标号和强度等指标。
2.骨料的选用应符合工程要求,控制骨料含泥、含沙率,保持合适的颗粒分布。
3.控制矿粉添加量,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
4.添加剂的选择和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如减水剂、缩微剂等。
三、施工工艺控制1.混凝土搅拌的时间和搅拌方式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
2.混凝土的浇筑要遵循分层浇筑、逐层硬化的原则,防止发生夹层和缺陷。
3.控制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和养护方法,确保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和耐久性的增强。
4.严格控制浇筑浆体的均质度和内部脱模时间,防止裂缝的产生。
四、质量检测与评估1.进行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2.对现场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流动性、含水率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
3.对混凝土现场施工工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质量控制措施有效执行。
4.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等方面,以及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一、根部有烂根、黑边现象1、产生原因(1)内外立面底部没有做水泥砂浆封堵处理;(2)底部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坍落度偏小;(3)根部胶条太薄,密封不严实失水所致。
2、控制方法(1)根部增加为双层泡沫胶条;(2)必须在模板根部做水泥砂浆封堵处理;(3)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做坍落度和扩散度的相关实验,不达标,不浇筑。
二、砼表面水泡/气泡1、产生原因(1)水泡:由于混凝土拌合料不均,入模捣固不到位而形成不规则形体的“水泡”,水泡内表面无浆,呈干净内表面。
(2)气泡:由于混凝土拌合料不均,入模捣固不到位而形成较为规则形体的“气泡”,表面有浆痕。
2、控制方法(1)模板的制作应符合要求:表面光滑,接缝严密无缝隙,防止漏浆,避免砼面泛砂;加大附着式振动器的数量;(2)合适的外加剂用以改善砼的性能,调节砼的凝结时间,可有效改善砼拌合物流变性能、硬化性能、提高砼的强度和耐久性或其它性能;(3)混凝土振捣须正确:混凝土振捣不当是产生气泡、泛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振捣不足,甚至漏振,使混凝土颗粒间的空隙未能被砂浆填满,在紧靠模板处,颗粒移动阻力大更易出现气泡;但要特别注意不要过捣,防止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振捣手的经验和责任心,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外观质量。
三、表面光洁度1、产生原因(1)清水砼的配合比中的“砂率”存在一定问题;不能满足清水要求的和易性;(2)坍落度因种种原因,不能经常稳定地提供,忽高忽低的参数,砼的运输有时耽误时间过长,也是原因之一;(3)振捣时容易出现早振、欠振、过振的现象,容易造成堆积、表面无浆、发黑等效果;(4)灌注砼时直接用泵管,以“自由落体”方式施工,易形成表面浮浆及溅点;(5)拆模后,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措施不到位。
2、控制方法(1)为了促使砼达到均匀密实度质量和充分改善砼拌和物和易性,使砼中细骨料含量较通常稍微增大一点;(2)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避免混凝土离析和泌水使砼表面泛砂,直接影响砼表面光洁度;(3)振捣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并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浇筑施工方案;(4)使用串筒等措施降低自由落差,保证砼入模不离析和不碰到箍筋而浆体飞溅污染模板;(5)及时对拆模后的构件进行养护,采用高分子保湿养护膜,以保持砼中原拌和水不蒸发,形成自然真空养护;且在交工前应注意成品保护。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一、原材料质量控制1、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选择水泥时,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同时,要注意水泥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
2、骨料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其质量和级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
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中砂或粗砂,其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外加剂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少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
在选择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品种和掺量。
同时,要注意外加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使用不合格的外加剂。
4、水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规定。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和沼泽水不得用于混凝土搅拌和养护。
二、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1、配合比设计原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的特点、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的性能等因素,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的规定进行设计。
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2)满足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的要求;(3)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4)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2、配合比设计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常采用计算法和试配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和原材料的性能,计算出初步配合比;然后,通过试拌、调整和试配,确定出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的基准配合比;最后,根据施工现场的砂石含水率,对基准配合比进行调整,确定出施工配合比。
三、混凝土搅拌质量控制1、搅拌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应选用性能良好、计量准确的搅拌机。
搅拌机的类型和规格应根据混凝土的工程量和施工进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2012年12月(下)路桥科技科技创新与应用浅析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张超杨涛(冀东油田工程监督中心,河北唐海063200)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耐久性、经济性、抗震性以及施工技术成熟等优点,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占据着绝对的比重,然而由于施工工艺的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本文从原材料品质、配合比及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论述如下:1原材料控制建筑材料是工程质量的根本,材料不合格,工程质量就不可能达标。
因此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就必须对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不合格的坚决不用。
1.1水泥的质量控制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在水泥进场时对其品种、级别、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复验合格方能使用。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1]。
1.2骨料的质量控制1.2.1细骨料砂。
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砂中不允许有树根、木屑等杂物,对于泥的含量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砂在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用于拌制普通混凝土的沙子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
对于一般强度混凝土含泥量应控制在5%以内,当混凝上强度等级大于C30时,其含泥量应控制在3%以内;有害物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2]。
1.2.2粗骨料石子。
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石子以碎石为宜,粒径不宜过大,在施工中一般采用1cm-3cm的碎石,而卵石则主要用于强度要求不高的部位,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
1.3水的质量控制宜采用饮用水,其他水质如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等必须按照《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相关规定进行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而海水只能用于拌制素混凝土,对于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有饰面要求的混凝土等均不能用海水拌制。
1.4外加剂的质量控制外加剂应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要求选择,不得对人体、环境产生危害。
外加剂进场时应对其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应立即取代表性样品进行检验,进货与工程试配时一致方允许使用,否则坚决不用。
1.5钢筋的质量控制钢筋的材质、强度等级及直径必须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钢筋进场前必须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抽检的数量按照进场批次和抽检方案确定;同时应全数对钢筋的外观进行检验,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铁锈。
2配合比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坍落度的要求,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通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在拌制混凝土前应根据砂和石子的含水率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施工配合比,以满足工程需要。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1]。
3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搅拌现场应设置配比标示牌,并配备相应的计量工具,在搅拌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合比对水和砂石料进行计量,切忌凭经验进行计量。
此外,应对每盘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根据抽查结果及时对搅拌过程进行调整。
混凝土的最低搅拌时间应满足表1要求:(s)4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少的时间运至浇筑地点,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因此必须要保证运输过程的畅通。
首先,在装料前,罐车司机必须对罐车的性能进行检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故障,影响混凝土的运输;其次,罐车发车应由厂家开发料单,标明收料单位、地址、工程名称、强度等级、发车时间,浇注现场派人对发料单进行验收,防止混凝土车误送或超初凝时间到达工地。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应控制在6h以内,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避免产生泌水、砂浆流失等现象,严禁向混凝土中随意加水。
5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5.1模板安装在模板安装以前必须对钢筋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植模板。
施工模板一般采用钢模板,如果采用木模板则必须对支架进行加固,以免跑模。
模板安装必须保证: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模板内不允许有杂物,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等不得遗漏,其偏差也得符合相关规定。
5.2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时主要就是控制拆模时间,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对于侧模这种不承重模板,只要保证混凝土的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即可拆模;对于承重模板,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6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质量控制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对钢筋、模板等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待相关单位同意浇筑后方能进行混凝土施工。
6.1混凝土浇筑应保证连续性混凝土如果不连续浇筑,施工间歇时间过长,会导致冷裂缝、抗剪能力明显下降等施工缺陷,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允许的间歇时间如下:如因故中止且超过允许间歇时间,则应按施工缝处理,若能重塑者且经监理工程师认定,经处理后仍可继续进行浇筑。
6.2混凝土浇筑时应振捣充分首先,要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厚度选择振捣器,平面面积较大、厚度在20-30cm的混凝土板,一般应选择表面振捣器,而对振捣面积尺寸较小、有一定垂直深度或厚大结构的混凝土,应选择插入式振捣器;其次操作时应快插慢拔,以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第三,振捣时插入点应均匀交错排列,插入点间距不应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7混凝土养护环节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养护,就会因缺水导致开裂,影响施工质量,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浇水养护,保持其湿润性。
混凝土养护应保证:①塑性混凝土应在初凝后几个小时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进行洒水养护;②混凝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结构的优越性在建筑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果施工工艺不当,也会给混凝土带来无法挽回的缺陷,进而影响工程质量,本文从混凝土结构施工全过程出发,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进行探究。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表1211--2012年12月(下)路桥科技科技创新与应用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失水;③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于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1]。
当日平均温度低于5℃不得浇水,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总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要保证其质量,就必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各工序施工必须在质量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质量,进而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3]王铁成.混凝土结构[M].天津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张超(1988,12-),男,湖北麻城,大学本科,土建施工。
浅析提速道岔的调整与维护康建伟(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呼和工务维管段,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1前言随着火车整体运行速率的快速提高,提速线路的养护维修要求也相应地不断提高。
而提速线路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提速道岔,它关系到提速线路能否正常地运行,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我们会发现提速道岔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翼轨折断、翼轨裂纹、辙叉心轨等严重病害,对安全生产和铁路运输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提速道岔的调整与维护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2提速道岔调整的注意事宜2.1外表示杆我们在对于缺口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外表示杆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螺母紧固方向)扭动,很容易造成杆在伸出、拉入的过程中出现受阻的问题,同时也很难保证到缺口。
因此,为了有效杜绝这种问题的发生,应该在调整完毕缺口之后,将缺口用扳子卡住来对螺母进行调整,然后再对其进行有效地校正(依靠逆时针扳动作用)。
2.2缺口指示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调整缺口、间接检查缺口时都是通过道岔外指示标来进行的。
对内外缺口指示标应该定期进行一次精确的校对,务必要保障定位的一致性,并将反位指示偏差标在转辙机盖侧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确保外缺口的准确性。
指示标定、反位偏差量分别可以采用左、右偏差来进行表示,偏差值用数字来进行表示,如偏差013mm就可以用3来进行表示。
但如果偏差量很小可不做该项工作。
2.3动作杆与外锁闭装置的关系在转换过程中,安装装置也不一定很规范,,而且道岔往往做的不是纯直线运动,这样就会导致动作杆与钩头侧面、锁闭框之间会出现摩擦,但是令人庆幸的是,动作杆与钩头侧面、锁闭框之间会有缝隙,这样不会存在很大阻力。
我们可以通过移动工务枕木和对锁闭框位置进行左右调整的方法来尽可能地避免动作杆与钩头侧面、锁闭框之间出现倒角磨擦。
2.4道岔开口一定的误差范围内,道岔调整往往都不会受到道岔开口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需要对两边开口的绝对平衡进行刻意的追求。
但是也不能说我们就不追求两边开口的平衡。
由于空动距离+开口=动作杆动程,如果开口过大,那么往往就会造成在锁闭和解锁的过程中,道岔会失去充裕的空动距离,从而导致道岔不可以使用、不可以调整。
因此,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两边开口调平均,若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差的现象,那么应该保证开口偏差在6mm以内,闭量偏差不大于2mm。
2.5与工务有关的道岔整治机械指标的实现和电务调整道岔会受到工务道岔病害的严重影响。
尤其是如果出现尖轨不进槽,问题就较为严重。
可以有以下一些调整的方法,第一,工务起道或用砂轮机打磨不进槽处尖轨平面解决;二是尖轨轨腰处先密贴而两头不密贴(或一头),使道岔4mm不能保证,如果一味加压力保证4mm锁闭,就会因为锁头斜面结合太紧而造成道岔难以解锁和锁闭。
鉴于上述情况,应进行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克服道岔病害,使其处于良好运用状态。
2.6缺口调整小技巧当松开跟紧螺母足够距离后,松开紧固螺母时,只要它与调整螺母有缝隙即可,用扳子同时卡住跟紧螺母与调整螺母进行缺口调整,这样就避免了因跟紧螺母与调整螺母距离太远,而造成内外调整螺母脱扣。
3如何加强提速道岔的维护管理3.1应该定期对电动转辙机进行拉力测试,加大对缺口报警传感器、检测杆指示标的校对力度,一般可以做到一年2次的测试频率。
校对方法有以下三点:①利用传感器孔、指示标与螺钉之间间隙来对其位置进行有效的调整。
②对螺母的调整可以采用松开短表示杆的方法,使表示杆接头铁和表示杆内外的调整螺母脱节,然后再将上面一根检测杆用推拉表示杆来带动。
③必须保障检测杆和转辙机处于拉人锁闭位置。
3.2当外界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要加强对于提速道岔进行认真巡视,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工电结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