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2010基础考点王树玲诈骗罪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民事法律事实一、地位说明从法律事实到法律关系是民法的基本思路,几乎所有的案例型选择题都要是从法律事实出发判断法律关系,因而本考点是学习民法的一个逻辑起点,近五年本考点仅仅考查两次共两分,远远不能反映本考点在司法考试中的地位。
二、知识剖析(一)无法律事实,无法律关系1.基础知识2.考查要点——法律关系与好意施惠关系的区别▲记住常见特例:请客吃饭、无偿领路、免费搭车、公交让座、受托购物、火车叫醒【例1】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二)不同的法律事实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1.基础知识(法律事实的分类,见下图)2.考查要点——记住特例(三)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是主要的法律事实1.基础知识:(1)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私法效果发表的行为。
(2)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占有半壁江山。
2.考查要点——效果意思【例2】教授甲举办学术讲座时,在礼堂外的张贴栏中公告其一部新著的书名及价格,告知有意购买者在门口的签字簿上签名。
学生乙未留意该公告,以为签字簿是为签到而设,遂在上面签名。
对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A.乙的行为可推定为购买甲新著的意思表示B.乙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买卖合同可撤销C.甲的行为属于要约,乙的行为属于附条件承诺,二者之间成立买卖合同,但需乙最后确认D.乙的行为并非意思表示,在甲乙之间并未成立买卖合同(四)法律关系是民法规范所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其主要内容。
1.基础知识:2.考查要点——“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判断。
【例3】某县政府为鼓励县属酒厂多创税利,县长与酒厂厂长签订合同约定:酒厂如果完成年度税收100万元的指标,第二年厂长和全厂职工都可以加两级工资。
表见代理一、地位说明属于民法中的重要内容,在往年真题中有多次考察。
02年13题、03年85题、04年3题、05年53题、07年3题。
共计5次6分。
二、知识剖析《民法通则》第63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代理的特征(1) 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进行民事活动。
(2) 代理实施的行为必须是有法律效果的行为。
(3) 代理人进行代理活动时独立地进行意思表示。
(4)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表见代理之法律要件表见代理要发生有效代理的效果,需具备特定条件:(1)以本人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
(2)行为人无代理权。
(3)须有使相对人信其有代理权的表征。
(4)须相对人为善意。
表见代理之效果(1)发生有权代理的效果。
(2)相对人有撤销权。
三、考法交流案例型,围绕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设置案例,考查考生对表见代理构成要件与后果的掌握。
一般比较简单,但需要仔细审题。
【真题1】甲委托乙前往丙厂采购男装,乙觉得丙生产的女装市场看好,便自作主张以甲的名义向丙订购。
丙未问乙的代理权限,便与之订立了买卖合同。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05年卷三53题,多选)A.甲有追认权 B.丙有催告权C.丙有撤销权 D.构成表见代理【真题2】甲公司业务经理乙长期在丙餐厅签单招待客户,餐费由公司按月结清。
后乙因故辞职,月底餐厅前去结帐时,甲公司认为,乙当月的几次用餐都是招待私人朋友,因而拒付乙所签单的餐费。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卷三3题,单选)A.甲公司应当付款 B.甲公司应当付款,乙承担连带责任C.甲公司有权拒绝付款 D.甲公司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四、仿真测试【测试】甲公司采购部经理张某任职期间长期负责公司与乙工厂之间的产品采购业务,张某辞职后,甲公司未将盖有公司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收回,后张某手持盖有公司公章的空白合同书到乙工厂购买产品,并签定合同。
考点:自首一、地位说明刑法总则中的重要考点,在往年真题中有多次考察。
03年9题;05年6题;06年6题、100题;07与96题; 08年四川卷67;09年53题。
共计7次11分。
二、知识剖析(一)一般自首《刑法》第67条第一款: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1、自动投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自动投案有几种特殊情形:(1)亲友扭送:亲友规劝、陪同,甚至是绑缚投案的,也应该视为自动投案。
(2)委托投案或信电投案:特定情况下(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也认定为自动投案。
(3)在逃犯投案: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抓捕的过程中主动投案的认定为自动投案。
(4)在途被抓:经查确实准备去投案或者在投案的途中被抓获的也认定为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所犯罪行注意:只需交代主要的犯罪事实,而对于其他犯罪事实,如犯罪工具、犯罪性质、犯罪原因等都不做具体要求。
(二)特别自首《刑法》第67条第二款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1、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只有与办案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才认定为自首。
例外:“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
举例:比如说办案机关以抢劫罪抓捕甲,而甲在此之前还有数次的抢劫行为。
那么,如果甲在被捕后向办案机关如实供述的是前几次的抢劫行为,那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对甲认定为抢劫罪的自首的。
但是,如果甲在被捕后向办案机关如实供述的是他曾经的一次盗窃行为,那么对于盗窃罪,应当认定他为自首。
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一、地位说明法律关系几乎每年必考,是法理学中的重中之重。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是此部分内容的基础,必须掌握。
04年83题、05-年6题、06年51题、07年53题、08年7题。
共计5次8分。
二、知识剖析(一)法律关系的概念1.法律关系,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特点:(1)合法性: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间接前提”;第二,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第三,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合法”关系。
(2)法律权利义务性: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标志。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1、调整性、保护性法律关系(1)调整性法律关系:“合法”行为引起,不需要法律制裁。
(2)保护性法律关系:“违法”行为引起,需要法律制裁。
2、纵向(隶属型)、横向(平权型)法律关系(1)法律主体地位平等则为横向,不平等则为纵向。
3、单向、双向、多向法律关系(1)权利义务指向单一,为单向;如不附条件赠与关系。
(2)权利义务指向相互,为双向;如买卖关系。
(3)数个单向、双向法律关系的组合,为多向;如行政法中的人事调动法律关系。
4、第一性(主)、第二性(从)法律关系(1)第一性法律关系不依赖于其他法律关系而存在。
(2)依赖于其他法律关系而存在的法律关系;三、考法交流考点主要有二:案例中相关主体之间有无法律关系?九天考资为何种法律关系?必须牢记法律关系的特征和法律关系区别的关键“点”。
【真题1】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
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
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
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何者为正确?(04卷一83题)A.在这一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真题2】孙某的狗曾咬伤过邻居钱某的小孙子,钱某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诈骗罪讲解提纲一、地位说明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的考点,出现频率非常高。
02年考了一题,03年考了一个题,04年考了一个题,05年考了两个题,06年考了一个题,07年考了四个题,08年考了一个题,09年考了三个题。
二、知识剖析(一)诈骗罪的定义: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诈骗罪构成特征1、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2、受害人因此而陷入错误的认识并基于错误的认识处分了财产;3、行为人取得财产或第三人取得财产,受害人因此而遭受财产损失。
(三)一般诈骗罪与特殊诈骗罪的区别。
划清诈骗罪与其他各种具体诈骗犯罪,如合同诈骗罪、保险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罪的界限。
它们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应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
(四)诈骗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1、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被害人是否有“自愿”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
2、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被害人都是“自愿”地处分了自己的财产,但是行为人的方式不同,诈骗罪中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而敲诈勒索罪中则是采用了威胁或要挟的手段。
另外,还有诈骗罪与侵占罪等罪的区别等等,都可以从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被害人的行为方式来加以区别。
(五)案例讲解:【案例一】潘某以手机没电为由借用韩某手机打电话,然后趁韩某不注意之时,携带韩某手机逃走,请问:潘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六)诈骗罪的本质: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是否存在被害人的“自愿”处分行为,这也是诈骗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关键所在。
三、考法交流一般为案例型,通过对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分解设置案例,考查考生对诈骗罪的判断与掌握。
而且一般与其他相似罪名结合考查,因此考生需要仔细辨别。
【真题1】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
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
甲将钱占为己有。
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2005年卷二第19题,单选)A.按诈骗罪处理B.按敲诈勒索罪处理C.按侵占罪处理D.按抢劫罪处理答案:A【真题2】关于诈骗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卷二62题)A.收藏家甲受托为江某的藏品进行鉴定,甲明知该藏品价值100 万,但故意贬其价值后以 1 万元收买。
刑法复习侵犯财产罪之诈骗罪全考点诈骗就是其以骗为蓝图,进行。
达到了受害者自愿处分了财产,就构成犯罪。
全程就是犯罪分子进行骗后,受害人依据骗的判断产生错误认知, 而自愿交出财产。
抢夺是武力夺财(财物主人当时反应,夺后就知),抢劫就是武力控人交财(财物主人都完全被控了,不得不交钱),敲诈勒索就是武力逼人交(财产主人被逼未被控,可交可不交),盗窃就是黑暗中伸手拿钱(财物主人没知觉),而诈骗就是精神控制(信骗子而交财)被害人受骗后,要达到自愿处分财产才行。
受害者对于财产要有处分权。
如果是所有权人是肯定可以的。
是财产占有权人也可以。
诈骗也是破坏了原有的占有,建立了自己的非法占有。
(财产犯罪都这样)诈骗前提是通过骗("骗"就是让受害者产生错误的认知,进入犯罪分子的精神控制),而自愿交出财产的占有。
现实中,只要其能处分的,基本都有占有权。
可能不是自己的,可是是租借别人的,别人放着的,代为保管的,只要能处分就行。
骗子诈骗时,也不可能分这财产是有什么性质的,他也只需要把你的财产(就是占有的财产)给他就行(从受害者手里的占有转到骗子手里占有就行)如果自己没有处分权就没法交出占有,如骗子诈骗保姆交出的主人的车子,但是保姆没法处分,她只是保养车而已,没法处分。
同样保姆住在房子,但没有处分权。
占有可以理解为保管。
保管就是有处分权,临时保管也是临时交出了占有。
如果诈骗到的财产,是对方没有占有权的,那就是盗窃。
前对方只是受骗,后面的财物的拥有者(被害人)是在正当占有财物情况下,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没了,就是盗窃。
如,甲骗乙说前面路旁自行车上的包忘拿过来了,因为自己脚痛风了走不动,让乙帮忙,结果乙帮忙拿了回去并给了甲。
这就是骗了乙,让乙去取到了乙无处分权的财物,这就不是诈骗。
这个包如果无主,就是侵占,如果主人在车旁未发现,就是盗窃。
这时候,这个被骗的完全就是个工具人而已。
就是精神控制了,你自己没钱没事,让你取别人的钱,怎么拿到的就相当于替犯罪分子办事。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法律解释的种类及其方法一、地位说明必考点。
03年2题、03年84、04年53题、05年2题、05年5题、06年7题、06年56、07年3题、08年6题、09年9题、09年11题、09年51题,共计12次14分。
二、考点剖析1.法律解释的特征:(1)法律解释对象是法律规定和它的附随情况。
(2)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3)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过程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过程(4)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2.法律解释的种类:(1)正式解释:特定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作出的具有法律上普遍约束力的解释,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解释(2)非正式解释:也称任意解释、学理解释,指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3.法律解释的方法:(1)文义解释,从法律条文语言文字来说明法律含义(文理解释)(2)体系解释,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3)立法者的目的解释,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揭示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主观目的解释)(4)历史解释,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进行解释(5)比较解释,根据外国的立法例或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6)客观目的解释,根据客观现实社会的需要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三、考法交流法律解释的种类和方法是考试的重点。
要理解掌握。
【真题1】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九天考资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
第一节重点罪名一、集资诈骗罪(编号066)(一)概念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构成1、客体。
集资诈骗罪的对象是非法集资款。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这种通过非法方法向社会公众募集的资金,就是非法集资款。
2、客观要件。
集资诈骗罪的行为是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这里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是指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
集资诈骗罪的数量要素是数额较大。
这里的数额较大,参照《追诉标准》的规定,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2)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3、主观要件。
集资诈骗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是诈骗集资款的行为而有意实施的主观心理状态。
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而是法定的目的犯。
参照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条第4款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2)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4)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三)处罚1、根据刑法第192条之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刑法第199条规定,犯本罪,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5、对单位及主管人员、责任人的处罚:(1)刑法第200条规定,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考点讲解之无效合同一、地位说明关于无效合同的考点在司法考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结合2002年—2009年的司法考试真题可以发现,1999年卷三第43题,2000年卷三第15题,2000年卷三第22题,2007年卷三第2题,2007年卷三第19题有所考察,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对该考点予以重视。
二、知识剖析关于无效合同的主要的法条依据是《民法通则》第58条,《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58条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首先应当理解无效合同的含义,物权法实行物权法定原则,合同法不同于物权法实行合同自由原则,尊重意思自治,所以在合同领域当事人可以自由的订立合同,但是如果任由当事人自由,必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故国家强制性的规定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所以说合同成立后并不会当然生效,合同是否生效还要看是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
无效合同就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法律效力的合同,是国家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对合同效力的一种否定评价。
其具有以下特征:①自始无效,即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这里要注意区分可撤销的合同,可撤销的合同在被撤销之前是有效的,只有在经过撤销后才归于无效;②当然无效,不论当事人是否提出主张,是否知道无效的情况,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确认,该合同都是无效的。
民事权利的分类一、地位说明本考点同样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地位的考点,近五年以来共考查三次共五分,这五分也不能反映出本专题在整个民法中的地位,在具体制度和法律关系的考查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权利都和本考点内容有关。
二、知识剖析(一)财产权、人身权(分类标准:客体利益)(二)绝对权与相对权(分类标准:权利效力及于当事人的范围)1.基础知识:绝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为不特定人的权利。
相对权是权利效力所及相对人仅为特定人的权利。
2.考查要点:债权的相对性及其例外(1)相对性之表现①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履行义务或者享受权利不影响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责任②第三人过错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2)相对性之例外关于债权的相对性,司法考试更侧重考查债权的相对性的例外,具体包括合同保全(合同法第73、74条)、买卖不破租赁(合同法第229条)、建设工程合同中的分包人的违约责任(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不动产债权的预登记(物权法第20条)。
笔者把这四项归纳一句口诀以方便记忆——“保全分包预登记,买卖不能破租赁”。
(三)主权利与从权利〖基础知识〗主权利是不依赖其他权利为条件而能够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是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权利。
【考查要点1】常见的从权利的类型有哪些:常见的从权利包括:担保物权(从属于主债权)、保证债权(从属于主债权)、利息债权(从属于本金债权)、违约金债权(从属于合同债权)【考查要点2】如何理解从权利的从属性:从随主走(四)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分类标准:权利的作用方式)1.支配权〖基础知识〗支配权是对权利客体进行直接的排他性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考查要点】常见的支配权包括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
支配权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为不作为义务。
2.请求权〖基础知识〗请求权是特定人得请求特定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考查要点1】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考查要点2】请求权类型: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3.抗辩权〖基础知识〗能够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
诈骗罪讲解提纲
一、地位说明
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的考点,出现频率非常高。
02年考了一题,03年考了一个题,04年考了一个题,05年考了两个题,06年考了一个题,07年考了四个题,08年考了一个题,09年考了三个题。
二、知识剖析
(一)诈骗罪的定义:
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诈骗罪构成特征
1、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2、受害人因此而陷入错误的认识并基于错误的认识处分了财产;
3、行为人取得财产或第三人取得财产,受害人因此而遭受财产损失。
(三)一般诈骗罪与特殊诈骗罪的区别。
划清诈骗罪与其他各种具体诈骗犯罪,如合同诈骗罪、保险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等罪的界限。
它们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应以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
(四)诈骗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
1、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被害人是否有“自愿”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
2、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被害人都是“自愿”地处分了自己的财产,但是行为人的方式不同,诈骗罪中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而敲诈勒索罪中则是采用了威胁或要挟的手段。
另外,还有诈骗罪与侵占罪等罪的区别等等,都可以从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被害人的行为方式来加以区别。
(五)案例讲解:
【案例一】潘某以手机没电为由借用韩某手机打电话,然后趁韩某不注意之时,携带韩某手机逃走,请问:潘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六)诈骗罪的本质:
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是否存在被害人的“自愿”处分行为,这也是诈骗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关键所在。
三、考法交流
一般为案例型,通过对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分解设置案例,考查考生对诈骗罪的判断与掌握。
而且一般与其他相似罪名结合考查,因此考生需要仔细辨别。
【真题1】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
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
甲将钱占为己有。
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2005年卷二第19题,单选)
A.按诈骗罪处理
B.按敲诈勒索罪处理
C.按侵占罪处理
D.按抢劫罪处理
答案:A
【真题2】关于诈骗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卷二62题)
A.收藏家甲受托为江某的藏品进行鉴定,甲明知该藏品价值100 万,但故意贬其价值后以1 万元收买。
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B.文物贩子乙收购一些赝品,冒充文物低价卖给洪某。
乙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店主丙在柜台内陈列了两块标价5 万元的玉石,韩某讲价后以3 万元购买其中一块,周某讲价后以3000 元购买了另一块。
丙对韩某构成诈骗罪
D.画家丁临摹了著名画家范某的油画并署上范某的名章,通过画廊以5 万元出售给田某,丁非法获利3 万元。
丁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答案】AB
四、仿真测试
【测试】赵某打电话欺骗在家休息的老人周某:“您的女儿在前面马路上出车祸了,您赶快去。
”周某连门也没有锁便急忙赶到马路边,赵某趁机取走了周某的财物。
问赵某构成何罪?
A 盗窃罪
B 诈骗罪
C 抢劫罪D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