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江苏省盱眙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2013年高三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九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30分)一、(12分,每小题 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霎时shà拖累lěi行道树xíng闷声闷气mânB.给付gěi汤匙chí白炽灯chì混水摸鱼húnC.着地zháo琵琶pá创可贴chuāng煊赫一时xuānD.嗾使suō省事shěng撒手锏sā里应外合yì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糅合飘渺白内障异曲同工B.河漕倾泻蒸馏水奋笔疾书C.貂蝉骄矜终生制心率不齐D.分量光碟副作用揠旗息鼓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自由撰稿人庄卫在微博上呼吁火车票“站票半价”,引发舆论大战,而铁道部“站票的价格降低对分散客流有害无益”的回应,遭到各方置疑。
B.近年来,水污染日益严重,长江中下游水生动植物大量减产以致绝产,中华鲟、扬子鳄等物种濒临灭绝,环境学家对此忧心忡忡。
C.詹姆斯·邦德是位令全球观众疯狂了 50年的银幕英雄 ,他擅长射击、搏击、驾驶(海陆空都行)、游泳、社交,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金油”。
D.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描写自然景色的篇章占有一定的比重,被誉为“美文”。
他善于用细腻的文笔、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春晚结束后,央视官方微博启动“评选流行语”活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 “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等当选。
B.2月 14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以“小春城忙迎客”为题,对西昌市新春佳节期间月城广场、泸山景区、邛海湿地的热闹景象做了图文并茂的详细报道。
C.为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国务院发出通知,对出售自有住房者,按规定将征收高达 20%之巨的个人所得税。
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专家卷(2)不分版本2013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之二考前须知:1.本试卷共6页。
总分值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
考试结束后,交答复卷纸。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戏谑./ 头皮屑.揶揄./ 向隅.而泣参.拜 / 功过参.半B. 傲.慢/拗.口令辗.转/龙车凤辇.通缉. / 开门揖.盗C. 勘.测/看.家戏讥诮./ 峭.拔刚毅裨.益 / 奴颜婢.膝D. 媲.美/庇.护所昙.花/弹.冠相庆绝.唱 / 角.逐剧烈C (A.xuè/xiè、yú cān ;B.ào,zhǎn/niǎn, jī/yī;C.kān, qiào、bì;D.pì/bì,tán,ju é)2.以下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我们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B.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吸引了许多的顾客。
C.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去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D.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送大家批评指正。
D.〔A.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不合语境。
B.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要找的某一类例证,多而易得。
用错对象。
C.火中取栗: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不合语境。
〔3分〕3.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
〔4分〕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参考答案1.C(A.揶yé;B.椎chuí;D.鲫jì。
)2C(A.健盘-键盘 B.动则-动辄;D.一副-一幅。
)3.B(A.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
比喻兄弟自相残杀。
也泛指内部斗争。
同室:同住在一个房子里,这里指自家人。
操:拿。
B.一日千里:一天跑一千里。
也比喻进步、发展很快。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同随水冲了下来。
比喻人或事物好坏混杂在一起。
D.涉笔成趣:指一动笔就趣味盎然。
形容有很高的写作功力。
涉笔:指动笔写作或绘画。
趣:趣味。
)4.B(A.成分残缺,在“志愿时”之后加“(管理)制度”。
C.主宾搭配不当,“网易……是……人”错误。
D.主客颠倒,将“但远在八个时区之外的欧洲赛场对于中国球迷还是不折不扣的旁观者”改成“但对于远在八个时区之外的欧洲赛场,中国球迷还是不折不扣的旁观者”。
)5.A6.A(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两句的理解说反了。
)7.B(以偏概全。
根据原文信息,"把GDP作为衡量政绩的尺度"仅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而非全部)8.D(绝对化,"文化进入市场"也可以"坚守自身固有的精神准则"而进行"科学调整",这就不会"导致文化的被践踏")9.C(导致"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应该有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原因,而该项只从客体方面进行了分析。
根据文意,从主体来说,对中华文化的糟蹋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从客体来说,对中华文化的糟蹋伤害了"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10、D(遑:闲暇)11、A(A项,均为副词,可译为“才”。
B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013届高三三模试题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页岩气革命”应求稳陈柳钦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誉为“一百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地缘政治都已产生多方面影响。
目前,“页岩气革命”正在激活美国工业复兴的旧模式,为石化、玻璃、钢铁、玩具等行业回归本土带来春风。
由于全球分布比石油分散,且环境影响小于石油和煤炭,页岩气在国际上被寄予厚望。
可以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给很多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全球许多国家准备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当然,因在资源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模式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过了目前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美国的储量。
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热闹异常,但“热闹有余,签约有限”,中国四大油气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在招投标中都表现得非常谨慎。
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勘探与开发)的特点、现状和前景不甚明晰。
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诚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的确很乐观,甚至比世界上开发最成功的美国拥有更大资源潜力。
但是,技术和资金障碍、土地与水资源约束,开采成本、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等诸多限制因素,也使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的变数,其难度远超想象,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使页岩气产业前路仍处于迷雾之中。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B.【A.shn,b/b,chng/chn;B.p/b,zh/sh,lng/lng;C.ji/c,qun/jun,nng;D.y,xin,hng】2.*B.【出头鸟:比喻表现突出或领头的人。
(A应为“点名”;C应为“反击”。
D应为“一文不值”。
)】3.*D.【A表意不明;鲁迅和胡适都是中国留学生,只不过一个在日本留学,一个在美国留学。
B“随同所有旅客”不合逻辑;C搭配不当,应为“劳动力需求扩大”。
】4.*B.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参考译文】张郃字俊乂,河间鄚县人。
东汉末年,他应征入伍,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部下担任军中司马的职务。
韩馥失败以后,张郃带兵投奔了袁绍,袁绍让他担任校尉,负责抵御公孙瓒。
公孙瓒被打败后,张郃因为立下不少功劳,升任宁国中郎将。
太祖(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的时候,袁绍派将军淳于琼等人押运粮草驻扎乌巢,太祖亲自领兵攻击淳于琼所部。
张郃劝袁绍说:“淳于琼等人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完了,您应该尽快带兵援救。
”谋士郭图却说:“张郃说的不对,我军不如进攻曹操的大营,曹操势必回救,这样淳于琼的危难不救自解。
”张郃说:“曹公的营盘牢固,进攻肯定攻不下来。
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也都要被他们俘虏了。
”袁绍只派出一支轻骑兵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太祖的大营,久攻不下。
太祖果然率军大败淳于琼,袁绍全军溃退。
郭图感到羞惭,他又再诬陷张郃说:“张郃为我军的失利而感到高兴,说话轻慢无礼。
”张郃惶恐不安,就带兵投奔了太祖。
太祖得到张郃非常高兴,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分拨军队归他指挥,让他跟随自己攻打邺城,占领了邺城。
张郃随同太祖征讨柳城的时候,和张辽一起担任先锋,因立战功升任平狄将军。
张郃还单独领兵征讨东莱郡,讨伐管承,还和张辽等人一起讨伐陈兰、梅成等人,大获全胜。
盱眙中学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碧桂园大酒店是我市一家具有旅游、购物、饮食、娱乐的大酒店。
每天,五邑地区不少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B.经历了“姜你军”之后,生姜价格近期大跌,投资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更加成熟的心态。
C.江门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
D.“教育创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它们是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2.下面是对四部中外名著的评语和介绍,选出相关的对应项()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征服“生活的激流”③上海芯子里的气味④戚而能谐婉而多讽A.①《左传》②《骆驼祥子》③《长恨歌》④《人间喜剧》B.①《史记》②《家》③《长恨歌》④《儒林外史》C.①《史记》②《白鹿原》③《子夜》④《官场现形记》D.①《左传》②《长恨歌》③《子夜》④《官场现形记》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欣赏过程中,作品才能获得其本质性,成为文学作品。
传统文学理论忽视文学欣赏,致使文学研究难以更进一步,也阻碍了文创作的发展。
现代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文学欣赏的重视程度。
可以这样说,对文学欣赏的研究,是现代文学理论的起点,现代文学理论就建立在文学欣赏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现代文学理论重视文学欣赏的过程B、文学创作是文学欣常的前提C、文学欣赏是作品获得本质性的途径,它是文学活动最主要的部分D、文学欣赏活动的普及奠定了文学理论的基石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哀伤契诃夫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田野、电线杆、树木都看不见了。
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不幸是从昨天傍晚开始的。
昨晚他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的,又开始骂人,挥舞老拳。
老太婆瞧了一眼她的冤家,那眼神却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往日,她那双老眼里布满了痛苦和温顺,可现在她的眼神严厉而呆板,倒像是圣像上的圣徒或者快要死的人。
吓呆了的旋匠赶紧向邻居借了一匹老马,立即把老太婆往医院里送。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
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
我心疼你哩。
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
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
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
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
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下旋匠哭了。
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
他想: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
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
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
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
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
往回走!”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
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
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
雪橇有时撞到小松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
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他回想起,四十年前玛特廖娜是个年轻、漂亮、快活的姑娘,富裕人家出身。
父母把女儿嫁给他,贪图他有好手艺。
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婚礼后他烂醉如泥,一头倒在暖炕上,从此就迷迷糊糊,好像直到这一刻都还没有清醒过来。
除了喝酒,倒头躺下,打老婆,此外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
黄昏已经来临。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
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
他的手活动不了了……“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
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
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
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
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
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
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本文有删节)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4.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5.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成功,请结合原文两处划线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6.小说用不小的篇幅来写主人公的心理,请简要分析这些心理语言的特色。
(5分)7.这篇小说以“哀伤”为题,寓意深刻。
请结合全文探究“哀伤”的含义。
(8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石君名奋。
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
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以姊为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太中大夫。
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③焉。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④必冠,申申如也。
僮仆 如也,惟谨。
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其执丧,哀戚甚悼。
子孙遵教,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万石君徙居陵里。
内史庆⑤醉归,入里门不下车。
万石君闻之,不食。
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举宗及兄建⑥肉袒。
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
后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注: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②路马:天子所乘之马。
③式: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
④燕居,闲居。
⑤内史庆:万石君少子,内史是官职,即京兆尹,掌治京师。
⑥建:万石君长子,担任郎中令。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必下车趋趋:小步快走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名:姓名C.万石君让曰让:责备D.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策:马鞭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能从我乎?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①不言而齐国大治②吾尝终日而思矣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奋十五岁时,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因为高祖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就召他做了中涓一职。
B因为石奋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集中在他们一家,景帝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C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万石君不责斥他们,而是让他们坐到侧旁的座位上,不许吃饭。
D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对于儿子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很生气,严厉教育了他,使他后来因孝谨获得齐国人的尊敬。
四、默写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倚南窗以寄傲,。
,门虽设而常关。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但以刘,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五、诗歌鉴赏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三首(其一、其二)秦观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③新碾瀹④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邗沟:邗江②菰蒲:水生植物③月团:茶饼④瀹:yuè煮1.这两首诗内容与写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请细读之后,一一找出。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不少于三处)两首诗的不同之点(不少于三点)2.第一首三、四句,先设“疑”,后解“疑”,暗示了3.第二首一、二句,写了二个细节,一是二是,说明主人4.请给这两首诗各拟一个题目六、作文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0分)我在澳大利亚参观“袖珍企鹅回家”这一自然景观时,管理员事前一再强调,为了不影响企鹅夜晚的生活习惯,照相时不要使用闪光灯。
可偏偏就有一个人探出身子,闪光灯一亮抢拍镜头。
顿时群情激愤。
只见有游客走过来,眼睛瞪得圆圆的,脸涨得红红的,边比划边说,请那名不自觉者关掉闪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