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85 KB
- 文档页数:3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位似的基本概念》导学案【明确目标】1.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性质、画法.2.使学生经历对位似图形的观察、画图、分析、交流,体验探索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通过经历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操作、归纳等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自主预习】1.以前我们学习了解平移、对称、旋转变换,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展示一组图片,提出问题: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图形位置有什么关系?阅读教材P47—48,自学“思考”与“探究”,理解位似的概念,会找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并能按要求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的位似变换.并完成自主预习区.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__________,对应边互相__________,这样的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__________.2.如下图所示,下列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合作探究】活动1 探究新知:(一)位似图形的定义(1)观察与思考:学生完成教材P47“思考”.(2)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①两个图形相似;②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③对应边互相平行.(3)强化概念的理解.①下图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位似中心;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②下图中是位似图形的是(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似图形必须是两个直角三角形B.全等图形必是位似图形C.位似图形对应点的连线必相交于一点D.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⑤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能在( )A.原图形的外部B.原图形的内部C。
原图形的边上D.任意位置活动2 新知应用:(二)利用位似图形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例如图所示,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当堂反馈】完成教材P48练习第1、2题.知识点一位似图形的概念1.下列各组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2.图中两个四边形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M B.点N C.点O D.点P3.下列是△ABC位似图形的几种画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4.按如下方法将△ABC缩小为原来的12.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 并取它们的中点D,E,F,连接DE,EF,DF,得到△DE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ABC与△DEF是位似图形;②△ABC与△DEF是相似图形;③△ABC与△DEF周长的比为2:1;④△ABC与△DEF面积的比为4:1.A.1个B.2个C.3个D.4个知识点二位似图形的性质5.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线段的比为3:2,则这两个图形的位似比为( )A.3:2 B.9:4 C.3:2D.2:16.关于对位似图形的表述,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①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②位似图形一定有位似中心;③如果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④位似图形上任意两点与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7.如图,△ABC与△A'B'C'是位似图形,点O是位似中心,且OA=2AA',S△ABC =8,则S△A'B'C'=________.【拓展提升】如图,在6×8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点O和△ABC的顶点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以O为位似中心,在网格图中作△A'B'C'和△ABC位似,且位似比为1:2;(2)连接(1)中的AA',求四边形AA'C'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位似图形的有( )A.2对B.3对C.4对D.5对2.已知点E是□ABCD中BC边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0,则图中的位似图形有( )A.1对B.2对C.3对D.4对二、填空题3.已知△ABC,点A为位似中心,作出△ADE,使△ADE是△ABC放大2倍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可以作__________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五边形ABCDE放大后,得到五边形A'B'C'D'E'.已知OA=10cm,OA'=20cm,则五边形ABCDE的周长与五边形A'B'C'D'E'的周长的比值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5.用直尺画出下面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点O.6.如图,△OAB与△ODC是位似图形,试问:(1)AB与C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OB=3,OC=4,OD=3.5,试求△0AB与△ODC的位似比及OA 的长.7.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与△A'B'C'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画出位似中心点O;(2)求出△ABC与△A'B'C'的位似比;(3)以点O为位似中心,再画一个△A1B1C1,使它与△ABC的位似比等于l:2.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导学案1、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3.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2、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9~31,弄懂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并完成下面的预习内容.①如果△ABC ∽△A 1B 1C 1,且相似比为k ,那么△A 1B 1C 1∽△ABC 的相似比为1k.②如图,l 1,l 2分别被l 3,l 4,l 5所截,且l 3∥l 4∥l 5,则AB 与DE 对应,BC 与EF 对应,DF 与AC 对应;AB BC =(DE )(EF ),AB(AC )=(DE )DF ,AB DE =(BC )(EF )=(AC )(DF ).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点拨】 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3、例题及讲解例1 如图,DE ∥BC ,则下面比例式不成立的是(B)A.AD AB =AE ACB.DE BC =EC ACC.AD DB =AE ECD.BC DE =AC AE 【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AD DF =BC CEB.BC CE =DF ADC.CD EF =BC BED.CD EF =AD AF例2 如图,ED ∥BC ,EC ,BD 相交于点A ,过A 的直线交ED ,BC 分别于点M ,N ,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C)A.1对B.2对C.3对D.4对【跟踪训练2】 如图,在△ABC 中,点D 在BC 上,EF ∥BC ,分别交AB ,AC ,AD 于点E ,F ,G ,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哪几对?解: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AEG ∽△ABD ,△AGF ∽△ADC ,△AEF ∽△ABC.4、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若△ABC ∽△DEF ,则∠E 的度数为(C)A.28°B.32°C.42°D.52°2.如图,在▱ABCD 中,点E 在边AD 上,射线CE ,BA 交于点F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C)A.AE ED =CE EFB.AE ED =CD AFC.AE ED =FA ABD.AE ED =FE FC 3.如图,在△ABC 中,DE ∥BC ,DE =2,BC =6,AD =3,求BD 的长.解:∵DE ∥BC , ∴△ADE ∽△ABC. ∴AD AB =DE BC ,即3AB =26. ∴AB =9.∴BD =AB -AD =9-3=6.5、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当平行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教学目标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2、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2~34,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③下列是两位同学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写出你的解答.判断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简单说明理由.甲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虽然分别相等,但是它们的边的比不相等,AC IJ ≠AB HJ ≠BC HI ,所以他们不相似.乙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对应边之比也相等,所以它们相似.解: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甲同学所分析的边的比不是对应边的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点拨】 判断三角形相似要注意对应关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3、例题及讲解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B′=12 cm ,B′C′=18 cm ,A′C′=24 cm. 【解答】 ∵AB A′B′=412=13,BC B′C′=618=13, AC A′C′=824=13, ∴AB A′B′=BC B′C′=ACA′C′. ∴△ABC ∽△A′B′C′.【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25,BC =40,AC =20,在△ADE 中,AE =12,AD =15,DE =24,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相似.理由:∵AC AE =2012=53,AB AD =2515=53,BC DE =4024=53,∴AC AE =AB AD =BC DE . ∴△ABC ∽△ADE.例2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 =120°,AB =7 cm ,AC =14 cm , ∠A′=120°,A′B′=3 cm ,A′C′=6 cm. 【解答】 ∵AB A′B′=73,AC A′C′=146=73,∴AB A′B′=ACA′C′. 又∠A =∠A′, ∴△ABC ∽△A′B′C′.【跟踪训练2】 如图,四边形ABCD ,CDEF ,EFGH 都是正方形. (1)△ACF 与△ACG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解:(1)相似.理由: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C =a 2+a 2=2a , ∵AC CF =2a a =2,CG AC =2a 2a =2, ∴AC CF =CG AC. 又∵∠ACF =∠GCA , ∴△ACF ∽△GCA. (2)∵△ACF ∽△GCA , ∴∠1=∠CAF. ∵∠CAF +∠2=45°, ∴∠1+∠2=45°.4、巩固训练1.在△ABC 和△A′B′C′中,AB =9 cm ,BC =8 cm ,CA =5 cm ,A′B′=4.5 cm ,B′C′=2.5 cm ,C′A′=4 cm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ABC 与△A′B′C′相似 B.AB 与B′A′是对应边 C.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1 D.BC 与B′C′是对应边2.在△ABC 与△A′B′C′中,已知AB·B′C′=BC·A′B′,若使△ABC ∽△A′B′C′,还应增加的条件是(C)A.AC =A′C′B.∠A =∠A′C.∠B =∠B′D.∠C =∠C′3.如图,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理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4.右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不相似,说明理由:对应边不成比例.5.如图,DE 与△ABC 的边AB ,AC 分别相交于D ,E 两点,若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DE =43cm ,则BC 的长为多少?解:∵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 ∴AE AC =AD AB =23. ∵∠A =∠A , ∴△ADE ∽△ABC. ∴DE BC =AE AC . 又∵DE =43 cm ,∴43BC =23.∴BC=2 cm.【点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进行边的计算.5、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什么借鉴作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01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02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5~36,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及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③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找除直角外的一组内角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④如图所示,已知∠ADE=∠B,则△AED∽△ACB.理由是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⑤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相似,理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顶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底角也对应相等.再根据“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即可判断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点拨】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03名校讲坛例1(教材P35例2)如图,在Rt△ABC中,∠C=90°,AB=10,AC=8.E是AC上一点,AE =5,ED ⊥AB ,垂足为D.求AD 的长.【解答】 ∵ED ⊥AB , ∴∠EDA =90°.又∠C =90°,∠A =∠A , ∴△AED ∽△ABC. ∴AD AC =AE AB. ∴AD =AC·AE AB =8×510=4.【跟踪训练1】 如图,∠1=∠3,∠B =∠D ,AB =DE =5,BC =4. (1)△ABC ∽△ADE 吗?说明理由; (2)求AD 的长.解:(1)△ABC ∽△ADE.理由如下: ∵∠1=∠3,∴∠1+∠2=∠3+∠2, ∴∠BAC =∠DAE. 又∵∠B =∠D , ∴△ABC ∽△ADE. (2)由(1),知AB AD =BCDE.∴5AD =45. 解得AD =254.例2 (教材补充例题) 已知:如图,∠ABC =∠CDB =90°,AC =a ,BC =b ,当BD 与a ,b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 ∵∠ABC =∠CDB =90°,(1)当BC BD =AB CD时,△ABC ∽△CDB , 此时BC BD =AB CD =AC BC ,即a b =b BD. ∴BD =b 2a. 即当BD =b 2a时,△ABC ∽△CDB. (2)当AB BD =BC CD时,△ABC ∽△BDC , 此时AB BD =BC CD =AC BC ,即AB BD =AC BC. ∴a 2-b 2BD =a b ,BD =b aa 2-b 2. ∴当BD =b aa 2-b 2时,△ABC ∽△BDC. 综上所述,即当BD =b 2a 或BD =b aa 2-b 2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点拨】 本题要考虑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时,夹这个角的两边的比相等时有两种情况.【跟踪训练2】(《名校课堂》27.2.1第3课时习题)在△ABC和△A1B1C1中,∠A=∠A1=90°,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D)A.∠B=∠B1B.ABA1B1=AC A1C1C.ABA1B1=BCB1C1 D.ABB1C1=ACA1C104巩固训练1.下列条件中,一定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C)A.都含有一个40°的内角B.都含有一个50°的内角C.都含有一个60°的内角D.都含有一个70°的内角2.在△ABC与△A′B′C′中,有下列条件:(1)ABA′B′=BCB′C′;(2)BCB′C′=ACA′C′;(3)∠A=∠A′;(4)∠C=∠C′,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A′B′C′的共有(C)A.1组B.2组C.3组D.4组3.如图,在△ABC中,∠C=90°,E是BC上一点,ED⊥AB,垂足为D.求证:△ABC∽△EBD.证明:∵ED⊥AB,∴∠EDB=90°.∵∠C=90°,∴∠EDB=∠C.∵∠B=∠B,∴△ABC∽△EBD.4.如图,AB=AC,∠A=36°,BD是∠ABC的平分线.求证:△ABC∽△BCD.证明:∵AB=AC,∠A=36°,∴∠ABC=∠C=72°.∵BD是∠ABC的平分线,∴∠ABD=∠DBC=36°.∴∠A=∠CBD.又∵∠C=∠ABC,∴△ABC∽△BCD.05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何区别?。
相似三角形的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1.什么叫相似多边形?2.相似多边形有哪些性质?3.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是什么,如何定义?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师重点关注:⑴学生能否熟练回答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⑵强调相似多边形的前提是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复习旧知,承前启后;相似多边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活动2]1.利用投影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2.相似三角形表示方法,相似比等.3.相似与全等的关系.教师讲解新知,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相似比等.教师重点关注:⑴学生是否掌握相似三角形定义的语言描述与几何语言描述.⑵用“∽”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对应顶点是否写在对应位置.通过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活动3]1、投影提出问题,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线l3、l4、l5.分别度量l3、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的长度,相等吗?任意平移l4,再度量AB、BC、DE、EF的长度,还相等吗?你还能发现哪些成比例线段?(1)教师先将课前准备好的纸发给学生,并出示投影指导学生完成画图、测量,判断给定线段之间的关系;(2)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画图是否规范;②能否准确找出对应线段;③度量与计算是否准确;④能否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历实践、探索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操作验证结果,发现基本事实.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4 ]1、 投影提出问题如果将这个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图(1) 图(2) 把直线l 2向左平移,两直线相交时有两种特殊的交点,图(1)是把l 4看成平行于△ACF 的边CF 的直线.图(2)是把l 3看成平行于△FBC 的边FC 的直线,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2、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结论.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比较的结果,主动地作出判断、取得初步的结论; (2)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讨论探究中发现的规律;(3)学生能否用几何语言描述推论。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
相似作为图形变换的一种||,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另外学生在上两节也已了解了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
2.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进行说理和计算||。
【教具准备】相似三角形纸片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反馈练习||,我能行教学环节5、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6、有一支夹子如图所示||,AB=2BC||,DB=2BE||,夹子前面有一长方体||,宽PQ=12cm||,想用夹子的A、D两点夹住P、Q两点||,那么手握的地方CE至少要张开cm7、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
三个顶点都在网格上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
小华已在左边的正方形网络中作出了格点||。
请你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网格中各画出一个不同的格点三角形||,使得三个网格中的格点三角形相似(不包括全等)||。
教学内容通过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题属于一道思维发散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应用判定定理解题的能力||。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学习目标:1.了解三边对应成比例的相似三角形判定;2.认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夹角相等的相似三角形判定;(一)基础我梳理1、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 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三边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来源:学§科§网Z§X§X§K] 如图A 所示,在△ABC 和△A ’B ’C ’中,''''''C A ACC B BC B A AB ==,求证:△ABC ∽△A ’B ’C ’探究:在A ’ B ’上截取 A ’D=AB ,过点D 作DE ∥B ’C ’交A ’C ’于点E ,则△A ’DE ∽ ;∵'''B A D A = = ;又∵''''''C A ACC B BC B A AB ==,A ’D=AB ∴DE= ,A ’E= ;∴ ≌ ;[来源:ZXXK]∴△ABC ∽△A ’B ’C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几何语言:在△ABC 和△A ’B ’C ’中,∵''''''C A ACC B BC B A AB ==,∴△ABC ∽△A ’B ’ C ’点拨:该证明是找到一个中介三角形,证明与要求证的两个三角形中的一个全等,另一个相似; [来源:]EDA'B'C'ABC 2. 如图B 所示,在△ABC 和△A ’B ’C ’中,''''C A ACB A AB =,∠A=∠A ’,求证:△ABC ∽△A ’B ’C ’探究:在A ’B 上截取 A ’D=AB ,过点D 作DE ∥B ’C ’交A ’C ’于点E∴△A ’DE ∽ ;∴''''''/C A C B B A DA == 又∵''''C A AC B A AB =,A ’D=AB ;∴'''''C A ACC A E A =∴A ’E=AC ;∵∠A=∠A ’;∴△A ’DE ≌ ; ∴△ABC ∽△A ’B ’C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相等,并且对应的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边 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第二节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
相似作为图形变换的一种,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另外学生在上两节也已了解了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
2.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进行说理和计算。
【教具准备】相似三角形纸片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内容
教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导学案 课题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级部审核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
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
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同学们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
发同学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新知链接
1.复习提问:
(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
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
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同学们画图探究;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引领同学们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 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同学们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二、合作探究
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B'C'A'A B C
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
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D ,AB=6,
BC=4,AC=5,CD=2
17
,求AD 的长. 解:
三、课堂练习
1.如果在△ABC 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
2.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
求证:△ABC ∽△DEF .
3.已知:如图,P 为△ABC 中线AD 上的一点,且BD 2=PD •AD ,
求证:△ADC ∽△CDP .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自我评价专栏(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