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46
中考语文复习过关练专题句子衔接与排序(含解析)一.【考点概述】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在考查学生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判断能力,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
尤其是句子排列顺序题,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类试题以选择题居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横线处填入语句,要求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种是给出几个语句,要求恰当地排列语句顺序。
二.【备考方略】排序题是中考考查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考点。
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
选择题又有两种命题方式:一是给混乱的语句直接排序,二是还原嵌入式排序。
后一种虽然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但要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难度略大。
在备考阶段,应掌握句子衔接与排序所涉及的三种文体,对每一种文体的概念、常见表达顺序要有所了解,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和应用。
同时应注重平时的课内外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1.看内容,析关系。
首先就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排序语段的内在关系有以下几种。
(1)空间关系: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
(2)时间关系: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
若有回忆或描写时有使用插叙手法的情况,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
(3)逻辑顺序: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概括到具体。
2.找关键,小排序。
依据关联词语、代词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初步确定开头、主体与结尾内容,尝试着在小范围内排序,这样就将所有语句变成了几个小部分(1)找关联词。
这些词语在句中明确表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对判断句子衔接是否连贯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关联词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习惯搭配,直接判断句子的衔接。
例如句中有“由于”,那么,便可与含有“因此”“所以”之类的语句衔接。
(2)观代词。
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境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所在的句子与代词所在的句子便可前后连在一起。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4 基础知识:语句排序与衔接语句排序与衔接的解题技巧语言衔接,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语言连贯还要求言之有序,即各句要体现严密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其中遵循逻辑顺序是语言运用的难点。
语段的逻辑关系复杂多样,有演绎、归纳、因果、递进、总分、主次等,确立何种关系需分析上下文的内容。
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
具体说来从三个角度考查。
1.重新排列句子的顺序;2.为上下文衔接选用恰当的句子;3.在具体的语境中补写衔接恰当的句子。
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第一,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
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包、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认。
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
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
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
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专题04 句子(病句、句子衔接与排序)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下面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答案】示例一: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示例二:把“只要”改为“只有”。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要”和“才”不是一对关联词,根据句中的“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和“真正学好语文”之间是属于条件关系,判断应该把“只要……才”改为“只有……才”。
2.(2024·新疆·中考真题)参观博物馆后,学校举办“博览天下·启智增慧”演讲比赛。
下面是小博演讲稿中的一段话,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任选一处作修改。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守护者和记录者,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地方,①还是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②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
③让我们经常时时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我选处,改为:。
【答案】示例一:①将“传承”和“保护”互换位置,或者改为:“还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
示例二:②在“是”之后加“连接”或“沟通”,或者改为:“是连接/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示例三:③删去“经常”或“时时”,或者改为:“让我们经常/时时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①句语序不当,将“传承”和“保护”互换位置,因此改句为:还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②句搭配不当,在“是”之后加“连接”或“沟通”,因此改句为:是连接/沟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③句语义重复,删去“经常”或“时时”,因此改句为:让我们经常/时时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3.(2024·山东·中考真题)展馆出口处,小鲁在留言墙上写了一句感言:中国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至真至美不懈追求的结果。
中考备战策略:语文中考复习五句子衔接排序与仿写含修辞引言中考是每位初中生都要经历的重要考试,语文作为其中一门科目,在备战中考时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复习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种备考策略,即通过对五个句子的衔接排序与仿写含修辞,来提高中考语文复习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说明这种策略的使用方法,并给出一些实例进行解析说明。
一、句子衔接排序的重要性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理解复杂的句子和段落是十分关键的能力。
通过对句子的衔接排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句子衔接排序的使用方法步骤一:选择一篇适合的文章首先,需要选择一篇适合的文章进行练习。
这篇文章最好是中考语文的考纲范围内的作品,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篇幅,以确保能够有效地进行句子衔接排序。
步骤二:将文章分解为单个句子将选定的文章逐句分解,每个句子独立成行,并给每个句子编号,以便进行排序。
步骤三:尝试排序句子按照文章的逻辑顺序,尝试将所有句子进行排序。
可以根据文意、上下文中的关联词、时间顺序等因素进行排序。
步骤四:验证并调整排序将排序后的句子重新组合成段落,读起来是否通顺、合理?如果有错乱或不通顺的地方,需要调整句子的排序,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仿写含修辞的方法除了句子衔接排序,仿写含修辞也是提高语文复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仿写含修辞,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步骤一:选择一句经典的句子首先,选择一句经典的句子作为原句进行仿写。
这句句子最好是有一定难度和修辞手法的经典名句,如成语、名篇中的名句等。
步骤二:分析原句的修辞手法将原句拆解,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了解原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进行仿写十分关键。
步骤三:进行仿写结合原句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可以保留原句修辞手法的同时,对词语进行替换,以达到创新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合理性。
步骤四:修改完善完成仿写后,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专题五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课标要求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属于“语言连贯”的考查范围,“语言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
2.考查形式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排序题,要求将一组顺序打乱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②复位题,要求将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回到语段中合适的位置;③衔接题,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的位置上填入合适的句子。
句子的衔接和排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向单一考点转为综合考查的趋势,比如在语段综合中,和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等综合起来考查。
考点一衔接排序(2023·随州改编)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中“”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月20日下午,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
作为本届智能大会的收官之作,闭幕式通过“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术呈现元宇宙视觉体验,在传递大会主题、启迪创新思想的同时,带给观众一场骋目所在、超越所见的视觉盛宴。
本届大会作为党的二十大后首个智能科技领域全球性盛会,适逢天津加速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
(摘编自2023年5月20日《今晚报》)①在传播先进理念、促进国际交流、深化战略合作、推动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②大会以“智行天下能动未来”为主题③坚持“主题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办会方向④打造了“会展赛+智能体验”四位一体全球高端平台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这几句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②句有明确的主语——“大会”,介绍了大会的主题,应作首句。
③句介绍了大会的办会方向,应排在②句后。
①④句介绍了大会的成果,①句作总结,应放在末尾。
据此,正确的句序为:②③④①。
[答案]C1.明中心话题通读语段,揣摩语段整体意义,明确语段的中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