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分表【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23.59 KB
- 文档页数:2
开题报告评分表1. 引言开题报告评分表用于对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评分和打分。
本文档为开题报告评分表的详细说明,包括评分指标、评分等级及对应分数的解释。
2. 评分指标评分指标描述开题报告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是否清晰,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部分的组织是否合理研究背景学生对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相关工作的了解程度研究目标与意义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意义的阐述程度研究内容学生对研究内容的描述和分析能力研究方法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设计的合理性预期成果学生对研究预期取得的结果的合理预测和阐述程度时间安排与进度学生对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和进度控制能力文献综述学生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能力创新性研究的创新性程度,是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难度所选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技术难度和可行性学术水平学生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本研究方向的深入研究的能力3. 评分等级及解释根据上述评分指标,我们设定了以下评分等级及对应分数的解释:评分等级分数范围解释优秀90-100分开题报告优秀,对所有评分指标均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良好80-89分开题报告良好,对大部分评分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但还有一些改进空间中等70-79分开题报告中等,对部分评分指标达到了要求,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及格60-69分开题报告及格,对少数评分指标达到了要求,但整体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及格0-59分开题报告不及格,对大部分评分指标未达到要求或有严重缺陷缺席0分学生未提交开题报告或未按要求进行开题报告演讲4. 结论开题报告评分表是对学生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和打分的重要工具,评分指标和等级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计划和能力,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希望通过评分表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开题报告的内容、提高研究能力,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基础。
注意:此文档仅为示例,具体的评分指标和等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 参考资料无。
开题报告评分标准(K-1)
注:1.此表由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的专家使用。
2.评分项目共分四项,每项有三个档次的评分标准。
3.在评比每个项目时,请根据评议标准,在(K-2)表中相应项目栏给出分数,满分为100分。
根据分数在表(K-3)中排出名次。
4.采取不记名方式评分,总分由到会秘书统计,一式2份,其中一份中心、室留存,一份交研究生部备案。
同时提交所有报告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表》和附件文字材料。
级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成绩评分表(K-2)
级研究生共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汇总表(K-3)。
目录摘要 (2)一、问题重述 (2)二、模型假设 (3)三、问题分析 (3)四、符号说明 (4)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5.1、第一问 (6)5.2、第二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第三问 (18)5.4、第四问: (30)5.5、第五问 (34)六、模型优缺点分析 (37)七、模型推广 (37)八、参考文献 (37)九、附录 (38)硕士论文质量评价问题摘要本文通过2006,2007,2008年的硕士生论文的评价信息的数据,采取数理统计,K 均-值聚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硕士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第一问,在已有评分机制和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数理统计,运用期望和方差的知识,以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的形式,直观地看出各专业,各年硕士生论文选题状况。
总结得到2007年的论文理论和实际价值最高,论文选题效果最好,而2006年、2008年的选题水平相当。
随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开题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数学处理,评价各专业,各年的开题状况。
第二问,比较3年的硕士生论文初审得分,我们组对第一位专家打分和第二位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算出各专业,各年的期望和方差,还是以统计图的形式进行初步分析。
总结出历年的论文质量越来越高,论文总体质量趋于平衡,而各专业论文随年份不同都略有起伏。
因此再对各专业论文进行K均值—聚类,得到各年不同专业聚类状况,对它们深入分析。
第三问,我们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还是运用每年各专业的期望,用SPSS拟合了选题(自变量),开题(自变量)和初审得分(因变量)的方程,并做了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我们再经过检验,剔除选题拟合每年开题(自变量)与初审得分(因变量)的方程,重复以上步骤,增加了曲线拟合的散点图。
最后平均3年的选题,开题和初审得分的期望,进行拟合与分析。
得到了开题只与初审得分具有显著性关系。
开题报告评分表姓名学号研究方向题目
项目
文
献
综
述(30 分)
研
究
设
计(50 分)
答
辩
情
况(20 分)
档次评分标准得分30~25 分
阅读较广泛,综述较全面,归纳总结较正确,掌握了
本学科国内外发展最新动态。
20~15 分
阅读和综述一般,基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最新动
态。
10~5 分
阅读量不足,综述不够,对本学科国内外发展最新动
态了解不全面深入。
选题为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有较重
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技术难度高,有足够的工
50~40 分作量;
研究目的明确,能够达到;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性好。
选题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
值,有足够的工作量;
35~25 分
研究目的基本明确,通过努力可能达到;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基本合理,可行性较好。
所选课题缺乏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先进性不明显,
工作量不足;
20~10 分
研究目的不明确,通过努力不能达到;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不够合理,可行性差。
熟练掌握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20~16 分
回答问题正确精炼,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基本掌握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12~8 分
回答基本正确,但不精练。
对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不够;
5~0 分
反应较慢,回答欠准确,思路不够清晰。
总分
注:总分60 分以下者为不通过。
评分人:
年月日。
江苏师范大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与传媒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研究拟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对其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需求和挑战;•调查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并评估其对教学和学习的实际效果;•探索江苏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综述等。
具体方法如下:3.1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针对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包括信息化技术应用情况、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信息技术培训需求等内容。
3.2 访谈通过与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对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感受。
3.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和平台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效果。
3.4 文献综述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前人研究成果。
4. 预期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方法,预期获得以下结果:•揭示江苏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和挑战;•分析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评估现有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改进策略和建议。
5.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5.1 研究准备阶段(1周)•定义研究问题和目标;•收集相关文献和调研资料;•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分表研究生学号年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所在学院课题名称审议项目权重评分标准得分(百分制)一、选题依据及意义(A)30%80~100分研究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深刻的学术研究内涵、创新性和前瞻性,课题背景清楚60~80分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内涵、创新性和前瞻性,课题背景较清楚60分以下研究课题缺乏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背景模糊二、选题难度及先进性(B) 30%80~100分研究课题完全符合本学科发展方向并居前沿位置,具有较强的先进性,研究方向明确,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60~80分研究课题符合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研究方向较明确,具有一定难度60分以下研究课题不符合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无先进性,研究方向模糊,难度欠佳三、选题的可行性(C) 15%80~100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条件及经费有保障60~80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思路较清晰,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条件及经费基本有保障60分以下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计划思路不清晰,可行性差,研究条件及经费无保障四、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D) 15%80~100分较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60~80分基本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60分以下未能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五、文字表达与口头报告(E) 10%80~100分条理清晰,分析严谨,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楚60~80分条理较好,层次分明,基本概念清晰,文笔较流畅,表达较清楚60分以下写作能力较差,表达较差总分总分=0.3A+0.3B+0.15C+0.15D+0.1E评审人签字年月日(百分制),核算总分;3、本表由审议专家填写后,交研究生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