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讲河流生态修复
- 格式:ppt
- 大小:12.39 MB
- 文档页数:74
河流生态修复方法1含义河流生态修复就是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多种方法修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类群和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护、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有必要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措施。
现行的生态修复措施为:(1)在一个地区单独实行,而不是站在战略角度上;(2)主要集中在防洪、发电和旅游功能上,忽视了河流和漫滩的基本生态过程;(3)基于全流域空间的外部信息。
从概念和理论上讲,生态修复是目前河流环境下比较适用的修复方法。
它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很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因此,大力发展和研究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对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
2国内流域生态修复技术中国传统水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材料以混凝土或砖石为主,没有考虑人工结构对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河流走廊的作用减弱,水质恶化,栖息地丧失或堵塞,以及物种减少。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自然河岸植被结构、功能和管理的生态学研究,正在努力探索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新理论和技术手段。
河流水系生态恢复的任务有三大项:一是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三是生物物种的恢复。
针对河流健康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的修复方法也不同,将其归结为4个方面:一是水文特征的修复水文特征的修复是恢复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的河流水文模式的改变,改善下游生态和环境条件,主要采取调节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方式二是水环境质量的修复水环境质量的修复方法较多,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是结构形态的修复河流结构形态的修复是要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等,目前主要是采用近自然生态工法.四是种群结构的修复种群结构的恢复主要采用各种生物技术。
六河流生态修复1调研背景概述1.1背景概述人类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的认知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发达国家对河流的保护行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的60年代末开始以污染治理为主的水质修复,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分别建立了水污染防治法,并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普及下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河道水质净化技术等综合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和活力之源,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不可须臾的重要作用。
自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从单纯的道路网络建设开始向水和绿生态网络的建设方向发展。
如美国波士顿查理士河(Boston Charles River)、圣安东尼奥市河流步行街建设、英国的伦敦港建设(London Docklands)等。
同时,部分城市拆除了河流上面的覆盖道路或建筑物,恢复了河流原有的空间。
如德国科隆-杜塞尔多夫(Koln-Dusseldorf)高速公路(Autobahn)的拆除、韩国首尔道路拆除和清溪川河流修复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北京、上海等多个亚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了对城市河流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
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活和健康的生存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知,世界各国都认真反思了人类活动和大量消耗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甚至灾难。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通过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河流管理者和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问题,特别强调保护与修复河流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目标不仅是达到水质指标,更重要的是以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目标,标志着河流生态修复进入了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阶段。
水环境生态修复----补充内容李宁补充1:河流健康评估河流健康: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良好河流。
概念包含双重含意,一方面要求人们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上,保障河流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要求人们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保障其状况处于一种合适的健康水平上。
河流健康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4 方面内容: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水文评估;生物评估。
物理-化学评估•反映河流水流和水质变化、河势变化、土地使用情况和岸边结构。
•与传统水质评估方法不同,在健康评估中突出物理-化学量测参数对河流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生物栖息地评估•勘查分析河流廊道的生物栖息地状况,调查生物栖息地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估。
•具体体现在河流的物理-化学条件、水文条件和河流地貌学特征对于生物群落的适宜程度,特别是对于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结构和完善的生态功能的作用;水文评估•分析水文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的影响。
•所谓“水文条件”既包括传统的水文参数,还包括水流的季节性特征和水文周期模式、基流、水温、水位涨落速度等,这些都对鱼类和其它生物的栖息繁衍产生影响;生物评估•分析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条件发生变化对于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程度。
•可能产生的变化包括:水域生物群落物种成分变化;栖息地生物优势种群的变化;物种枯竭;整个种群死亡率;生物行为变化;生理代谢变化;组织变化和形态畸变等。
补充2:受堤防工程影响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建有堤防工程,河流地貌不可避免要受到堤防工程的影响。
从恢复自然环境功能但同时又能发挥防洪工程效益的角度出发,需要改进完善现有堤防的设计和建设方法,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技术方法。
洪水后退--------不建防堤工程,实现河流形态的完全恢复这项措施包括清除河漫滩内的所有结构物,把河道恢复到历史状态。
设计河道形态时要使河流泥沙不会产生严重的冲刷和淤积现象,并能恢复到天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