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东南亚和中东反思复习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15.67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反思《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反思《东南亚》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在听完了曹老师的课后,了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师父整理出来的学案,从绘图识位置、看气候识农业、看河流找城市、探究分析话旅游、梳理归纳、反馈练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其中,在填图、绘图部分,学生所用时间过长,节奏把握存在些许的问题。
当讲到地形时,用了“上、下”这些口语化的词,应该用专业的地理术语“北、南”。
在讲城市分布时,讲活动题的时候,速度过快,学生没怎么反应过来,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度。
虽然存在以上缺点,但也有些许的优点,比如,细节到位,用陈毅的《赠缅甸友人》,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进行德育教育;台风沉稳了很多,自信了很多,资料充分,板书也有所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当讲到旅游资源时,学生读图的时候,速度快慢不一,我在课堂上没有太注意,对学生注意的广度不够,同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课下经过曹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指导来互相解决问题。
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角色扮演,“假如我是南非的国王,我要运钻石到日本,我应该怎么做?如何走航运路线”,通过创设情境,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掌握知识。
这是我应该保持下去的。
2、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学反思《东南亚》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在听完了曹老师的课后,了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师父整理出来的学案,从绘图识位置、看气候识农业、看河流找城市、探究分析话旅游、梳理归纳、反馈练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其中,在填图、绘图部分,学生所用时间过长,节奏把握存在些许的问题。
当讲到地形时,用了“上、下”这些口语化的词,应该用专业的地理术语“北、南”。
在讲城市分布时,讲活动题的时候,速度过快,学生没怎么反应过来,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完成度。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全面更正确的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对已学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地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的水平,从而更好的结合学生现有基础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使我们及时找到教学中的漏点、错点及闪光点,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下面就以《东南亚》一节为例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的:一、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反思了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的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作业、练习和提问情况看出了目标要求“①、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②、了解东南亚农业生产与热带气候的关系。
③、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
”这三个目标都达到了。
通过《印度》一节关于印度位置和范围的学生讨论情况可以看出,目标“④、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农作物。
⑤、学生通过活动,能够从图中找出东南亚地区的相关信息。
”都达到了。
二、对教学重点的进行反思。
从对这堂课的提问情况看,学生举手的特别积极、回答的特别流利。
因此可判断学生对这节课的重点已掌握。
三、对教学难点进行反思在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农业时,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根据印度的位置,讨论出印度的气候和主要的农作物、很快理解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从此可以看出东南亚一节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节课的难点突破了。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在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时,采用的自学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讨论问题)较好。
它不仅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东南亚气候时采用的图导图练法,也不错它不仅训练了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和理解地理知识五、对课堂导入进行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这一步是很有必要的。
《东南亚》这一节课堂导入分别给学生们展示几幅东南亚旅游景点的图片,问学生这些旅游景点是哪些国家的?这些国家在哪个地区?让学生们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通过学生们课堂表情及与学生课后交谈得知这节课的导入很成功,一开始就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了。
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世界地理复习——东南亚一、内容标准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活动1.流程设计创设情景……………………………………… 1分钟自主学习……………………………………… 约8分钟合作探究……………………………………… 约25分钟归纳总结……………………………………… 约1分钟巩固训练……………………………………… 约10分钟2.教学设计五、课后作业通过东南亚的题目,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点。
《东南亚》地理课教学反思东南亚是中国的邻区,历史也好,现实也好,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地区。
因此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比较投入和感兴趣的。
但如何把感性的感兴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了解东南亚,就需要老师的指引。
关于《东南亚》这一堂复习课,总体而言,有自我感觉讲的比较好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是关于《东南亚》这一节的几点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是遵照上级的要求,就进行以“图”为主的复习课教学,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而学习地理更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
地理教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那复习课则更是如此,既要识记基础知识又要知道该知识的牵连与延伸,所以要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图”为主,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的教学图。
本节复习课以多个图为契机,进行了有关东南亚知识的“图”的复习教学,并达到以图融入知识的目的,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示,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以达到学生熟记相关知识的目的,充分发挥课堂时间,达到全班学生都能会的目的。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地理新课本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很多地图很少文字的的新课本,如何能让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相关的知识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
“东南亚、南亚、西亚”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通过地图了解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地理位置、范围;2.通过地图,了解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3.了解东南亚、南亚、西亚富饶的物产居民构成等人文环境特征。
导与学过程:一、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回扣(一)东南亚1.位置及重要性东南亚包括和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
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它连接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日本缺乏石油资源,马六甲海峡是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捷径,所以日本把其称为“海上生命线”。
)2.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地理特征3.国家(1)东南亚唯一内陆国:;(2)花园城市:新加坡(3)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越南(4)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国”之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板块,亚欧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4.人口:(1)中南半岛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多分布在。
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业发达。
(2)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大多是种人。
东南亚华人和华侨原籍多为广东、两省。
5.物产:(1)东南亚是世界上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
东南亚的粮食作物是。
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矿产:如—石油,马来西亚—。
(二)南亚1.位置:南亚指位于山脉中、西段和之间的广大地区。
2.地形:三大地形区: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是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是高原。
3.河流: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注入海;恒河: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湾。
4.气候:大部分以气候为主。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6-9月受季风影响,为雨季。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季风到来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
5. 人口与经济:(1)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茶叶、黄麻和棉花。
(2)南亚是教和教的发源地。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3)南亚面积最大是印度,该国主要人种为色人种,官方语言为语。
复习东南亚和中东反思《东南亚》教学反思本章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这是一节复习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比如能记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图上标注,本节课要注意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亮点的地方有:1.利用图片、猜谜语、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1.拓展的知识“世界性的粮荒”应该由学生先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中东》教学反思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
初中地理中东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初中地理中东地区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东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人文环境以及该地区的重要地缘政治意义。
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需针对已进行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刻反思,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中东地区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中东地区这样一个具有复杂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冲突的地区,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可能对国际事务持有浓厚的好奇心,但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知识构建。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主要国家和首都。
(2)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宗教、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3)认识中东地区的主要资源分布,理解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4)分析中东地区存在的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学会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5)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思考和总结。
(2)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热点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东地区的复杂性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人民的尊重和理解,树立平等、包容的国际视野。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素材积累】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
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人间
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
知识给人重量,成旧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摘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上奔波,旧如同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会令你十分痛苦。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首先这一节课的复习内容是人教版第六、七单元以及第八单元得第一节,包括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中东六个区域的复习,复习时采用的方法是分组积分的方式,全班分为六大组。
这样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竞争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接下来我把上课的每个环节写下来,附带自己的教学反思。
导入:课前小测验环节由地理课代表主持,题分为板答题、必答题、抢答题三个环节。
复习课:1、展示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一下这一节课的重点。
2、分小组,将本节课复习的6个区域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梳理出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学生进行讲解。
3、教师总结、展示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对照手中的思维导图,总结各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与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有什么差异?学生总结:各区域的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4、教师引导: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不同,同学们根据各组负责的区域,整理出简单、明了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各小组以新授课制作的思维导图为第一版本,画出这一区域的重难点,对照板答题的内容进行修改思维导图。
5、展示、讲解:学生分小组对本组负责的区域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说明。
6、补充提问:学生根据展示同学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回答、补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完善各区域的重难点思维导图。
7、应用:出示2014年初一地理考试综合题,学生到黑板进行答题、讲解。
8、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管老师的课多么精彩,学生都不可能完全领会并保证不会遗忘,所以,复习从这方面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要么是完全放手把所有时间给学生自己复习。
要么就是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讲重点,而学生却收效甚微。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提升起来,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且学习的效率高呢?我认为本节课的几个环节值得借鉴。
1、小组合作,加分机制:在该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复习,让他们做一次老师,享受着给别人打分的乐趣,学习劲头就大了。
《东南亚》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较多,要想用此设计教学,最好先让学生做好预习。
本课设计用印度洋海啸作为切入点,由美日的关心引出位置的重要,由海啸中外国旅游者的伤亡,得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想到东南亚旅游要做哪些准备?联系实际巧妙把“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穿插其中,还复习了七上课本中人种语言等旧知识,用海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一来,没有按教材编排顺序来教学把“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放到最后。
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②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2.能力目标①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②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印度洋海啸图片。
简介:此次海啸印尼等国家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美国人开着航空母舰来了,日本自卫队也来了,救灾要航空母舰吗?为什么美日对这次海啸如此大动干戈?活动一读图思考(见图7.17和7.18)1.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 那么它们在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在那儿?(并在图上指出) 那么它的位置是?明确: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
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 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
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2.读图7.19 说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
投影: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师补充:近年来,过往船只每年达到8万多艘。
3.回顾“日本”节内容:马六甲海峡对日本有什么重要性?明确: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过渡:此次海啸时许多外国人在新马泰等国度假,有大家熟悉的金庸、李连杰。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东南亚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地理亚洲分区的东南亚部分,高考考试说明认为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要求掌握本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因此学生应该要掌握本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近年来高考热点内容,多与高中地理知识相联系进行综合考查,重点集中在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板块构造及地质灾害、物产等。
人文地理考查的热点主要有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泛亚铁路、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
各类题型均有涉及。
基于以上内容,本节让学生自主交流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主要涉及位置的重要性,并能到掌握区域定位和区域位置描述方法。
通过农业区位条件来引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各个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升华变化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属于初中地理内容。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但由于初二就会考完,两年没学地理,所学知识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复习应低起点。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区域地理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有一定难度。
因此课下学生做好充分的学前预习,做好学情反馈。
在课上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区域问题的一些方法,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打好基础。
本课设计理念: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料。
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辩论等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南亚的位置,掌握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理解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入相关材料,培养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记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东南亚、中东复习课教学设计考点导航考点一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描述东南亚的位置。
考点二掌握东南亚地形特点,分析地形、河流与城市人口分布的关系。
考点三掌握东南亚热带气候及特点,及代表性热带作物产地。
考点四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描述中东的位置。
考点五掌握中东石油分布及运输路线。
考点六掌握中东宗教文化特点,及中东冲突不断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东南亚纬度位置0°大部分在热带23°26′N海陆位置1.东方“十字路口”: (1)位置和范围。
①地理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处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十字路口”。
②范围:包括_________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2)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是沟通_______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亚洲印度洋太平洋大洋洲知识梳理图文结合岛屿:A B C D 海峡:① 大洲:②③ 海洋: Ⅰ Ⅱ Ⅲ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西亚提问: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东南亚唯一内陆国? 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国家? 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 千岛之国、火山国? 为什么印尼多火山地震?②A ②② C② DB ②完成说明指导25页第一题知识梳理2.多山的地形与城市分布(1)中南半岛上山脉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中南半岛人口与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_原因这里_________、_________等。
完成说明指导25页3、4题易错提醒1.中南半岛地势南高北低。
()2.中南半岛上的河流都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知识梳理3.热带气候与农业: (1)东南亚的气候知识梳理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热带季风气候 _____半岛的绝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热带雨林气候_____群岛的绝大部分,马来半岛南部,菲律宾群岛南部11月-次年5月6月-10月(2)东南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初中地理中东教学反思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提高。
那关于初中地理中东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关于初中地理中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
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地理,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习。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 ___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 ___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 ___置。
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
例如:对中东 ___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 ___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
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
“四学”目标是: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东南亚》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学习分析区域地理的思路,根据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其中重点是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组成,了解本区气候湿热的特点,会分析气候和地形等对农作物及物产种类和分布的影响,和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活动设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还运用大量的图表和资料,以针对性的问题推动,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整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主线的贯穿,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更加细致分析,更透彻在宏观把握上再下功夫。
2、应该结合重、难点及时小结,使知识点更系统化。
3、在世界政区图中找不到东南亚的具体范围,导致在分析气候时无法判断气候的分布区域。
4、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堂结构前紧后松,部分教学任务完成粗糙。
5、注意要组织和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情。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读图和分析问题,不能大包大揽,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学习素质和能力。
6、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发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保留和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复习东南亚和中东反
思
《东南亚》教学反思
本章节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最为重要。
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得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
这是一节复习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比如能记住地名,但不能在地图上标注,本节课要注意强调这方面的训练。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亮点的地方有:
1•利用图片、猜谜语、诗歌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弓|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指图,查图,看图等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
能力的提高。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拓展的知识世界性的粮荒”应该由学生先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给学生展示自
我的机会。
2•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的过程。
《中东》教学反思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
教材总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宗教文化差异”这五部分内容。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了解该区域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中东地区我选择的是分五个小组同时进行讨论,最终总结汇报成果,节省时间,效率极
高。
“长期的热点地区”这一内容我是作为一个话题引入,让学生了解中东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是一个战争、冲突频繁的地区,那这个地区为什么频繁的战争、冲突呢?这个问题贯穿整节内容的学习,是一条主轴线,正是中东地区有“地理位置之争”、“石油之争”、“水资源之争”、“宗教文化之争”这些诱因所在,才会有频繁的战争、冲突。
于是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借助中东网页课件来了解中东的区域特征和人地关系,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也有利于整节内容的展开。
在问题的驱动和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间竞争意识下,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建立小组合作意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的乐
趣,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建立了与人合作意识,从而培养了
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可以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而在问题的驱动下,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建立了与人交流与合作意识,在汇报讲解中,自我展示,树立自信,加强心理训练,则易于形成积极向上的
心态,从而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学习热情,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中东是全世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地区和掌握中东“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
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东频繁的冲突、战争学生通过电视、新闻早有耳闻,于是教师首先通过学生结合所见所闻自由发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认识中东这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中东网站上相关问题的驱动和采用网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带着各自的问题展开探究,促使学生在自主读图、析图,小组合作探究,竞答展示等学习过程中,轻松理解掌握了中东“二洋三洲五海之地”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突破并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态。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个累积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不断练习。
本节课有几幅
图比较重要,分别是“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中东的地形”、“中东的政区”图,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上的地图资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和交流环境,让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亲自体验自主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过程,分析、理解中东“二洋三洲五海之地”这独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并通过到讲台前指图讲解介绍、和竞赛拼图游戏等活动,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乐趣,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三、1课堂内容不够丰富,课件不够精美。
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中东的战争图片或者战争视频,让学生感受中东频繁的战争、冲突所带来的灾难,对学生更有感染力。
2、个别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够完善,有的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缺乏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团队意识,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完善。
3、另外,教学语言过于平淡,还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