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均衡格局下的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1.26 KB
- 文档页数:7
长沙城市发展定位研究——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会议资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的竞争。
客观分析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发掘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切实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发展理念,引导和激励全市人民沿着共同的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促进长沙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定位的相关概念城市定位是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的动态变化,科学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
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总体属性定位、综合定位。
在这些定位内容中,产业定位是基础,功能定位是核心,综合定位是灵魂。
做好城市定位,首先要准确把握城市的性质和基本职能。
所谓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则包括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权威。
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
强调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
二、国内部分城市的发展定位及长沙城市定位的演进(一)国内部分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八五”以来,长沙市就城市发展定位开展了多次大规模、高层次的调查研究或研讨活动,相继提出了长沙城市发展的若干个概念性定位:1、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中上水平。
长沙市《“八五”计划》提出:发挥优势,科教兴市,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在国民经济实力方面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中上水平。
2、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1994年,长沙市开展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大讨论,举办了“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研讨会”,为制定“九五”计划明确了战略思路和目标定位。
长沙市利用地下空间的战略研究长沙市利用地下空间的战略研究一、不断增长的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关注长沙市尽管在利用地下空间方面起步较晚,但对其使用可能性的关注却在增长,这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空间规划方面的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复杂性也在增加,加之诸如环境、自然和可居住性等质量意识不断增长,这种关注已不限于目前准备实施的较大工程(一般为基础设施工程) 采用地下工程方案,而且还考虑地下工程对未来发展有何益处。
人们认识到利用地下空间需要更全面深入的观点,这种“战略观点”会指出地下建设所提供结构性方案能够在消除长沙市为保存珍贵空间和环境资源所受压力的作用大小, 而同时增进城市空间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功能性。
这些是进行“利用地下空间的战略研究”的原因。
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困境1、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态势日趋严重。
中心城区道路桥梁设施布局已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发展的速度。
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部分区域功能重叠、建筑容量、市政设施布局过度集中,致使形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交通拥堵。
2、城市建筑地面空间日益拥挤。
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建筑容量过大、高层建筑总量过多、布局不够合理,使城市建筑地面空间日益拥挤,导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超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
中心城区绿地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城市综合防灾、抗灾能力降低,严重危害了城市的发展。
3、道路表层空间利用已呈饱和。
长沙市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地下埋设了各类市政管线。
尤其是中心城区,地下市政管线的埋设更为密集。
因此,轨道交通的站点、出行通道布置与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矛盾日益突出。
4、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的各类架空线的埋设入地任务繁重。
由于地下各类缆线本身所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架空线入地已成为当前世界的必然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架空线入地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标志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架空线入地研究,90年代后期进入集中建设时期。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解说(2001—2020)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6月,着手编制《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一、规划的空间层次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四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州、湘潭三个市;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槊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槊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呈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都市区为城市规模的计算区域。
二、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1、城市性质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长沙市城市人口为350万,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作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左右,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中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其中长沙450—550万人口,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人口350万;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按其职能分为四类:工矿型6个,交通型3个,旅游纪念型8个,集贸型66个。
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3)长沙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以园区经济带动为主要特征,实现“以业兴市”、“以业兴城”(1)坚持生产力布局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紧密结合,按专业立园、特色立园的思路建设和发展专业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长沙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借助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和发展特色园区和区,以产业聚集带动城市化;(3)在县域经济区域和重点中心城镇周边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园、产业区,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
同时,以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完口转移,促进城市的良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优化配置,推动发展农村差异化经营城市化进程是同时在城市与农村进行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城市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为先导,充分发挥城市周边农村特别是城郊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不断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总体上说,在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上,可以优先发展面向小城镇、城郊区的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实现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其中城市近郊村和镇(街道)周边村发挥地缘优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
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庄,则可以围绕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城郊服务型农业,通过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法,为城市提供的特色农产品品。
3.创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农村地区除了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外,随着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的旅游产业产生了很高的需求,在城郊区产业发展中,可以把握这一要求,发挥长沙城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体闲观光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辐射促进城市化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村庄自主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这种城郊旅游是在城郊旅游资源基础上一种综合性的产业,为此,在城郊旅游过程汇中,必须以开拓并建立相应的康体、休闲、农业观光、娱乐、文化教育产业为重要内容,以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23, 12(1), 68-7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gser https:///10.12677/gser.2023.121007长沙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何建辉1,黄春华1,2,3*1南华大学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2湖南省健康城市营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3生态型区域–城市规划与管理衡阳市重点实验室,湖南 衡阳收稿日期:2023年1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1日摘 要我国城市建设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增长,现今已迎来了减速时刻,城市的国土空间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长沙市2012、2017、2020三年的POI 数据,为划定三生功能区域提供基础数据集;再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开展长沙市三生功能评价和三生功能耦合性研究,分析长沙市三生空间功能变化与分布情况。
研究结论如下:整体上长沙市生产和生态功能范围呈现相互交融,同势增长的态势,且生态功能数值也正逐年增长;从三生功能分布来看,长沙市东西部地区人口和相关建设相对较少,以第一产业为主,所以难以发展比较密集的生活与生产空间,生产与生活功能的耦合协调度较低,无法匹配较高的生态性;相反,长沙市中心六区以规模产业为主导,生产功能强,生活空间较为密集,其相应的生产、生活功能较高,所以与生态功能匹配度较高,所以中心区整体耦合协调等级较高。
关键词长沙市,三生空间,POI 数据,耦合协调Evalu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ansheng Space in Changsha CityJianhui He 1, Chunhua Huang 1,2,3*1Solux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2Hunan Healthy Cit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Hengyang Hunan 3Ecological Area-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engyang Key Laboratory, Hengyang HunanReceived: Jan. 4th , 2023; accepted: Feb. 9th , 2023; published: Feb. 21st , 2023*通讯作者。
基于城市局域循环的规划策略研究——以长沙为例作者:段宁龚毅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段宁龚毅摘要:经历了上一轮快速化、跨越式发展之后,城市空间骨架已经基本定型,城市发展模式由大规模、集中化、高能耗、快速化的模式转向小规模、有机分散化、低碳型的微循环模式。
本文以长沙为例,分析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空间、功能、交通、人居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反思了当前规划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从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系统、设施配套、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城市局域循环的空间模式与规划策略。
关键词:局域循环;规划策略;土地利用;公交导向作者:段宁,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中心,主任龚毅,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中心,国家注册规划师。
531684403@1 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城乡建设已经到了极为敏感和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又面临着土地、能源、环境等刚性约束,还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如何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质量如何提高、成本不断攀升的城市生活如何宜居等多方面压力。
经验表明,简单依赖大规模的交通、市政、能源、公共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缓解如此众多的压力。
很多大城市在经历跨越式发展之后,城市空间构架基本定型,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在当前城市巨大人口资源基数和社会环境下,持续推行此种传统发展模式,势必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在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等的全新背景下,城市发展必须由大规模的、大尺度的、粗放的模式转向小规模的、小尺度的、精细的模式。
因此,探讨一种基于城市微观空间范畴、可持续、可循环发展的规划建设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 城市局域循环的研究内涵2.1 城市局域循环的空间范畴“局域”来源于通信工程学科“局域网”的概念。
城市局域,意指城市局部区域,指的是城市建成区内集聚了一定规模人口且活动频繁的中微观尺度的区域。
“两型社会建设”长沙市河西先导区空间布局研究1研究背景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家批准。
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长株潭城市群的改革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是落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探索“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扩大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功能,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
河西先导区需要适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置身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全省总体战略发展的框架内,探索属于自身科学的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是本文着重研究的方向。
2研究意义2.1 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地处中国华东经济圈与华南经济圈的接合部、京广与长江两大产业带交汇处的长沙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把长沙推到“9 2”泛珠三角经济圈与华中、长三角、西部经济圈相互对接、辐射、交融最重要的前沿位置。
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2007年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全国省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位居第八,中部城市首位。
从全国层面看,建设河西先导区,有利于增强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效应,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新格局;从湖南省经济发展层面看,河西先导区位于长株潭三市的结合部,可以使三市资源对接、流动和共享,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以强大的先发效应和聚辐效应辐射益阳、常德、娄底、岳阳、衡阳五个城市,带动湖南“3 5”城市群和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2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体系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之一。
我国正自上而下推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功能组团与高效农业产业区协调发展,对河西先导区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
加快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探索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制约、资源制约、环境制约的新机制,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长沙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本文将对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也是湖南省一个重要的城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沙市的 urban sprawl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如今,长沙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城市空间结构单一: 长沙市的城市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江区域和城市商圈,市中心以外的区域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发展缺乏多样性和生态概念,很多地方仍然未开发或开发过于单一。
2.城市交通压力大: 长沙市的交通网络建设不足,交通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对城市的舒适度和效率影响巨大。
3.城市功能缺乏: 长沙市的城市功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比如,公共空间匮乏,交通配套设施不足,不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旅游体验欠佳等。
以上三个特点构成了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现状,阻碍了城市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理念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理念是综合协调、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规划者需要注重长沙市的城市空间资源的平衡配置和综合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等多个角度考虑地域发展,使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长沙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必须要考虑到市民的需求。
城市规划者需要以市民为中心,并充分考虑市民的利益和需求,保证长沙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仅是简单的片区划分,更要揉合市民实际需求以及长沙市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规划与建设,从而实现人城互动。
三、长沙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1.加快公共交通建设: 长沙市需要加速公共交通建设,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
此外,鼓励市民步行或骑行,减少对汽车出行的依赖,以降低交通拥堵的现象。
面向空间治理改革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段 宁,郑 华,龚 毅,李彦波,邓凌云[摘 要]长沙市作为全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将城市总体规划改革试点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来抓,探索实现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施政纲领与空间治理方案。
长沙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提炼出了“全市规划全市做”的编制方式、分级分层的全域治理模式、刚性和弹性并重的管控方式、面向实施的战略传导体系、强化政策性的成果表达、规划实施和指标考核体系等改革思路,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目标和定位、建设用地规模调控、全域空间管控体系构建等重点问题。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改革;空间治理;空间管控;长沙[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4-0032-08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段宁,郑华,龚毅,等.面向空间治理改革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J].规划师,2019(4):32-39.An Exploration of Urban Master Plan Compilation T owards Spatial Governance Reform, Changhsha/Duan Ning,Zheng Hua, Gong Yi, Li Y anbo, Deng Lingyun[Abstract]As one of the pilot cities of national urban master plan compilation reform, Changsha regards the reform as a majorapproach to promote governmental transition and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studies the realization of overall plan proposal. Inthe new round master plan compilation, Changsha puts forwards reform thoughts includ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 compilation,tiered and leveled overall management model, rigid and flexible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 oriented strategy transmission system,policy oriented produc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etc. and discusses some critical issues such as city developmentvision and orientation, construction land scale adjustment, overall space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ment.[Key words] Urban master plan, Planning reform, Spatial governance, Spatial management, Changsha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城市政府在一定规划期限内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纲领与基本依据。
对长沙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和个性化。
城市定位更是为了明确城市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
近年来,长沙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飞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生境日益优美。
在较高平台上实现城市新的跨跃,把长沙打造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品质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休闲宜居都市,更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1城市空间定位:凸显国际性、区域性与地方性根据长沙城市现状与发展态势,空间定位既要有战略高度和世界眼光,又要体现长沙的全国坐标、中部方位和阶段性特征。
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上: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国家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主核城市。
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长沙有政策资源。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自然获得了“两型”发展的政策机遇,这就意味着长沙生态环境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经济也会快速发展。
长沙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宜居城市”的战略,将有力推动长沙现代化生态型国际城市建设。
二是长沙有产业基础。
长沙成为第12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长沙走向国际化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沙产业发展大步走向国际化,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电子信息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世界500强中的博世、玻壳、百事可乐、易初莲花等纷纷落户长沙,各类国际会议也相继在长沙召开,如首届商务智能与金融工程国际会议等。
长沙旅游已迈向国际化,入境旅游提升了长沙的国际知名度。
三是长沙有发展潜力。
长沙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提速城市道路、桥梁、绿地等硬件建设,加速信息、通讯、综合服务等软件建设,逐步成为国际通讯和国际交流中心;长沙坚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创新科技、繁荣金融,拓展外向型经济,日趋成为高科技和国际资本的聚散中心;长沙坚持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立法和执法,注重城市宜居性,将让市民生活在一个具有国际品位的城市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