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意境-精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42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意象、意境赏析【考点解读】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题型分析】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技巧】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一、【考纲要求】二、【题型展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鉴赏诗歌意境大多以分析意境的形式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会发现所有的诗歌鉴赏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意境的鉴赏。
三、【答题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感伤”,怎样表达出这种“感伤”情怀的。
四、【知识点精析】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一)、例题引路——虚实相生的“取境美”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情感;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
例1: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析:诗人只写了准备战斗出击时的自然景物,把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我军英勇气概都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实感。
但是战况和战果呢?这省略的部分,在欣赏者想象中就可以生成“象外之象”了。
(二)、例题引路——情景交融的“情性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真正上乘的诗作,应该是情景浑融的作品。
例2: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 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