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59
中国翻译简史1.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翻译是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交际的桥梁。
定义:(1)卡特福德(Catford,1965):“把一种语言(源发语)的文本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
”(2)奈达(Nida etc.,1969):“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3)张培基等(1983):“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4)巴尔胡达罗夫(1985):“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即话语]在保持内容不变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
(5)张今(1994):“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他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2.我国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1)佛经的翻译我国翻译佛经,确凿可考者应是东汉时的安世高译出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和《安般守意经》;支娄迦谶,支亮,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翻译佛经的名人;竺法护翻译了175部佛经。
符秦时代,释道安主持设置了译场。
释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
天竺人鸠摩罗什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
译著有《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三百余卷。
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神情。
南北朝时的真谛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隋代(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的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他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玄奘、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英汉互译》教案与讲义第一章:英汉互译概述1.1 英汉互译的重要性1.2 英汉互译的基本原则1.3 英汉互译的难点与挑战1.4 英汉互译的技巧与策略第二章:词汇与短语的互译2.1 词汇的直译与意译2.2 词汇的借用与创新2.3 短语的固定搭配与转换2.4 专有名词与地名的一般译法第三章:句子的互译3.1 句型的转换3.2 语序的调整3.3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互译3.4 从句与并列句的互译第四章:时态与语态的互译4.1 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的互译4.2 进行时与完成时的互译4.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译4.4 虚拟语气与实际语气的互译第五章:文化与语境的理解5.1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5.2 语境的理解与运用5.3 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的差异5.4 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策略第六章:翻译标准与原则6.1 翻译标准的历史演变6.2 忠实原则与达意原则6.3 等效翻译与功能翻译6.4 翻译中的创译与意译第七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上)7.1 词义选择与词性转换7.2 修辞格的翻译7.3 成语与谚语的翻译7.4 诗歌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第八章:翻译技巧与策略(下)8.1 幽默与讽刺的翻译8.2 商务与法律文本的翻译8.3 科技与医学文本的翻译8.4 翻译中的校对与润色第九章:实践案例分析9.1 英汉互译案例分析9.2 翻译错误分析与避免9.3 翻译实践与反馈9.4 翻译作品的评价与赏析第十章:翻译软件与辅助工具10.1 翻译软件的种类与功能10.2 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10.3 语料库与在线翻译资源10.4 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英汉互译概述难点解析: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如语序、句型、时态和语态的使用,以及文化背景和语境的理解。
二、词汇与短语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句子的互译难点解析: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如主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保持原意的调整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