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的发展历程及育种进展和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166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猪育种是指通过规划集中选择和基因改良等方法,在猪种群中选择优良基因,促进遗传改良,提高猪品质、肉质和繁殖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生物技术。
本文将从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猪育种方法1.集中选择法集中选择法是指根据猪群的产生能力、生长速度、肉品质和繁殖性能等选定优良个体参与繁殖,排除劣质个体或生产性能差的猪,使优良基因得以传承,达到猪育种的目的。
一般集中选择法需通过肉质、繁殖性能、体型和生长速度等方面的选择指标进行筛选和选择。
目前,集中选择法常常结合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指标选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育效率。
2.饲养、管理环境优化法饲养、管理环境优化法是针对猪种群的饲养环境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
例如,国外针对种猪的饲养环境进行优化,采用定期送风、降温、消毒和模拟夜间自然环境等方式,不仅提高了种猪的生产能力和繁殖率,还增强了其免疫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猪的品质和肉质。
3.基因改良法基因改良法是在猪种群中依据特定基因的传递规律进行遗传改良。
常见的基因改良方法包括经典育种法、遗传转基因法和CRISPR-Cas9编辑技术等。
其中,经典育种法是指通过基因扩增、基因剪切重组或突变等方式来寻找具有更优秀基因组合的猪,达到繁殖或选育的目的。
遗传转基因法是将外源基因直接移植到猪种群中,提高猪的肉质和产品产量,但可能会影响猪的遗传基因的稳定性。
CRISPR-Cas9编辑技术是指导入CRISPR-Cas9基因改良体系,切割猪基因,在基因组上进行无损性的改变,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猪育种技术应用已成为猪生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国际上,欧美地区通常采用高繁殖性能猪品种和生产技术,以提高猪肉产品的数量和产值。
我国猪肉市场需求量大,对猪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国内肉猪现阶段以选育猪种为主,重点培育新品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适应性良好的“三优”猪种——优良繁殖猪、优质育肉猪和优抗病毒猪。
生猪养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农业活动之一,其发展历程悠久而丰富。
以下是生猪养殖发展的简史:1. 早期驯化(约公元前8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猪最早是在东南亚的森林中被驯化的,后来传播到其他地区。
早期的人类利用猪的杂食性和适应能力强,将其作为食物来源和劳动力。
2. 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猪已经成为重要的家畜。
古罗马时期的农业技术书中就有关于猪的饲养和管理方法的记载。
3. 中世纪(公元500年-1500年):在欧洲中世纪时期,猪的养殖更加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猪不仅提供肉食,还能提供肥料,对农业有着重要的贡献。
4.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猪养殖开始规模化。
机械化生产的引入提高了养殖效率,同时也推动了猪肉加工业的发展。
5. 现代养殖(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生猪养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饲料工业的发展、疫病防控措施的改进以及养殖环境的控制,都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率和产量。
6. 生物技术和环保(21世纪初至今):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猪养殖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饲养方法,如精准饲养、疫病基因检测等。
同时,环保意识提升,生猪养殖开始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粪便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
7. 中国生猪养殖发展:在中国,生猪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生猪养殖经历了从传统散户养殖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和环保的重视,生猪养殖行业正在向着绿色、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生猪养殖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将继续向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家畜育种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家畜的驯化与驯养最早的家畜驯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野生动物,如驯养猪、牛、羊等。
这些动物为人类提供了肉食、皮毛和劳动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驯化和驯养的方法,为后来的家畜育种打下了基础。
二、中世纪的家畜改良在中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家畜的品种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此,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家畜的改良工作。
例如,英国的农民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的家畜,改善了牛、羊和马的品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这些改良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繁殖优良品种的个体,逐渐改良整个种群。
三、现代遗传学的兴起20世纪初,遗传学的发展为家畜育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的重要原理,如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等,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家畜的遗传规律。
这为家畜育种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四、选择育种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家畜育种的需求不断增加,选择育种成为主流。
选择育种主要通过选取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提高整个种群的品质。
例如,在肉牛育种中,人们选择生长快、肉质好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
选择育种不仅可以改良品种,还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种,满足人们对不同品种家畜的需求。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为家畜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修改家畜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或抗病能力。
例如,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抗病性强、生长快的转基因动物。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六、精细化育种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细化育种成为家畜育种的新趋势。
精细化育种通过利用遗传学、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家畜进行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育种。
例如,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家畜的遗传背景,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家畜的生长情况和繁殖能力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育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猪的繁殖与育种猪是人类重要的畜牧动物之一,其繁殖与育种对于保障肉类供应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猪的繁殖与育种是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控制繁殖过程和利用科学的育种方法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品质。
猪的繁殖过程主要包括发情、交配、妊娠和分娩等阶段。
猪的发情周期约为21天,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
在发情期间,母猪表现出明显的性行为特征,如频繁鸣叫、踢墙、蹭背等。
交配是繁殖的关键环节,一般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方式。
在妊娠期,母猪需要特殊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应,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妊娠期为114天左右,分娩前母猪会表现出不安、不食、不眠等症状,分娩过程一般持续2-3小时。
在猪的繁殖过程中,选配优良的种猪是关键。
种猪应具备良好的生长性能、繁殖力和抗病能力。
种猪的选配应根据猪场的实际需要,选择具备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配种。
常用的选配指标包括体重、背膘厚度、乳头数、繁殖性能等。
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可以提高猪群的遗传水平,增加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除了选配优良的种猪,猪的繁殖与育种还需要采取科学的育种方法。
常用的育种方法包括家系育种、杂交育种和重组育种等。
家系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同一家系内的个体进行繁殖,以保持和发展家系优良性状。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配种不同品种或不同血统的个体,利用亲和性优势和杂种优势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重组育种是指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改良猪的遗传性状,以提高猪的产能和品质。
在猪的繁殖与育种中,饲养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应适宜,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喂养方式应科学合理。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疫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定期进行体检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猪的繁殖与育种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配优良的种猪、科学的育种方法和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遗传水平和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肉类供应的保障。
一、猪种发展历史脉络野猪最早起源于400万年前的东南亚,之后在欧亚大陆逐渐扩散。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野猪开始在黄河流域被驯化饲养;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欧洲野猪开始从欧洲东南部开始驯化,并迅速向北扩展。
1493年,哥伦布带着8头猪进入古巴,猪从此进入美洲。
1539年,被称为美国之父的Harnando De Soto带着13头猪进入美国。
之后,猪在1600年进入美洲新墨西哥,17世纪末转入东部和西北部。
1.国外猪的育种历程。
国外猪育种经历了外貌选育、脂肪型猪培育及瘦肉型猪培育3个典型阶段。
18世纪之前,国外猪几乎不进行专门的选育,没有选育目标和具体育种记录,养猪主要以具有社会大众喜欢的外貌、能养活、能产肉满足家庭需要为主。
18世纪,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以脂肪沉积能力为育种目标进行选育。
1770年到1860年,英国以本地猪、中国猪和暹罗猪为亲本开始选育,兼顾早熟和育肥快的优点,成为中白猪、小白猪和巴克夏猪的原始雏形。
1831年,英国的大白猪(又称:大约克猪,约克夏猪)新品种在温莎皇家展览(Windsor Royal Show)首次得到关注。
1896年,丹麦政府以英国大约克与北欧的一种晚熟吉尔吉斯猪杂交,生产F1杂种猪胴体,供应英国腌肉生产的需要,继之形成了培育长白猪新品种的计划,并建立了第一个育种群。
1898年,丹麦登记了12个大白猪群和50个长白猪群,成立了全国猪育种和生产委员会指导育种。
1907年,丹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猪后裔测定站(用来集中测定猪后代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等特征,并以此评定猪的种用价值),核心群中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都以后裔测定的科学数据为依据而进行选择,经过数10年努力,丹麦长白猪成为流线型、体长而后躯发达的理想瘦肉型品种。
杜洛克猪外貌与生产性能的演变则体现了美国猪的育种史。
在18世纪和一战期间,杜洛克是一种大体型脂肪型猪,在20世纪20年代曾一度开始向瘦肉型转变,但二战期间由于杜生猪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文│王立贤 王立刚洛克猪体型大,能生产大量猪油以满足当时需要,所以仍回到了脂肪型猪种。
猪育种工作总结
猪育种工作是畜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猪的生长速度、肉质和
抗病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年来的猪育种工作。
首先,我们在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对猪的遗传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成功地筛选出了一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种猪,并将其用于繁殖,以期望后代能够继承这些优良特性。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猪种群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猪的遗传多样性和纯种度,以保证猪的遗传基因质量。
其次,我们在营养管理和饲料配方方面做了一些创新。
我们根据不同生长阶段
的猪的不同需求,调整了饲料的配方,以确保猪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保持健康。
我们也加强了对饲料原料的质量监控,以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疾病防控工作。
猪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育种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加强了疾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猪群中的疾病,以保证猪的健康和生长。
总的来说,我们在猪育种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猪的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为猪育种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其肉类、皮革、毛发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猪育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一、猪育种方法
1. 选配法:选配法是指根据猪的遗传特性,通过对猪的配对选择,使后代具有优良的遗传特性。
选配法主要包括纯系选育、杂交选育和细胞遗传学选育等。
2. 基因编辑法:基因编辑法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猪的基因进行修改,以达到改良猪的遗传特性的目的。
基因编辑法主要包括CRISPR/Cas9技术、TALEN技术和ZFN技术等。
3. 人工授精法:人工授精法是指将优良的种猪精液通过人工方式注入母猪体内,以达到优化后代遗传特性的目的。
二、猪育种应用现状
1. 猪育种技术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肉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选配法和基因编辑法。
通过选配法,可以选育出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的猪种,提高猪肉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基因编辑法,可以改良猪的遗传特性,使其更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产条件。
2. 猪育种技术在猪皮革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皮革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配法,选育出皮质好、毛发细、皮厚度适中的猪种,提高猪皮革的产量和质量。
3. 猪育种技术在猪毛发生产中的应用:猪育种技术在猪毛发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配法,选育出毛发细、毛色好、毛量多的猪种,提高猪毛发的产量和质量。
猪育种技术在猪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种猪的发展历程及育种进展和应用王守业2010-11-6中国种猪的发展历程•中国在80年代之前,只是以每户吃肉为目的去各户养猪,各个地方有其特色的品种。
多余的肉则销售于城市。
独自发展地区品种。
但是在每户的饲养中也是优胜劣汰。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部分国家性质的农业养猪企业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了对当地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国外的品种使得中国养猪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至1996年统计,全国存栏种猪1000头以上的种猪场13个,存栏500~1000头的种猪场50个,存栏200~500头的种猪场127个。
这些种猪场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这些种猪基本全是国外品种。
•由于人口的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细化,及中国经济的产业化。
至2009年底中国种猪存栏达到4000万头。
国外种猪的发展历程•1985年以前,国外种猪也是通过表型数据和生产数据进行简单的选择,但是所选方向有所进展•1985年对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育种进展明显且发展较快•在90年代以来,国外几大种猪育种公司进行了配套优化选育,各个品种只针对某几个特征进行选择选育。
如PIC、TOPIGS、HYPOR、DEDALB、COSTWOLD、SEGHER等2008年各品种所占比例加拿大种猪背膘项目育种进展加拿大种猪100公斤体重日龄的育种进展加拿大种猪窝产仔数的育种进展2002年以来在眼肌面积和瘦肉深度育种进展度2002以来瘦肉率和料肉比的进展度2002年以来父系指数与母系指数的育种进展度2002年以来多创造的经济价值育种进展项目的比较项目的比较杜洛克种猪2002年与2007年各项育种项目的比较展展中国人对种猪的认识•中国的经济销售链条中出现了三个环节,养猪与小猪贩子的经济关系,小猪贩子与终端猪贩子为经济关系,终端猪贩子与屠宰厂的经济关系,导致对猪只认体型、不认猪的经济价值。
•多条链中的不诚信而导致的无法对其猪的性能评估而定价,还是以体型而定价。
种猪繁育过程种猪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猪肉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种猪繁育过程中包含了选种、饲养、繁殖等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种猪繁育过程。
一、选种选种是种猪繁育过程的第一步,选择优良的种猪对于提高后代猪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种时需要从外貌、生长发育、遗传基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外貌方面,种猪的体型要符合品种的特征,例如肩背宽厚、腿短粗等;生长发育方面,要选取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的个体;遗传基因方面,通过基因检测和家系分析,选取遗传优良的种猪。
选种是种猪繁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后续的繁殖和育种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饲养种猪饲养是种猪繁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够保证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饲养环境应该保持清洁、舒适,合理的饲料配方和供给能满足种猪的营养需求。
同时,科学的饲喂管理也是关键,要合理控制饲料量和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避免过度肥胖或者营养不良。
此外,定期的体重监测和疾病防控也是种猪饲养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繁殖种猪繁殖是种猪繁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繁殖可以获得下一代的优良基因。
常见的繁殖方法有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两种。
自然交配是将公猪和母猪放在一起进行交配,根据母猪发情期来确定最佳交配时间。
人工授精是将冷冻的公猪精液通过人工手段注入母猪,可以更好地控制种猪的遗传基因。
无论是哪种繁殖方法,都需要注意母猪的发情期和配种时间,以保证繁殖的效果。
成功的繁殖能够为猪肉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种猪。
综上所述,种猪繁育过程中的选种、饲养和繁殖环节密不可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饲养和繁殖管理,可以提高种猪的遗传优势和生产性能,为猪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种猪繁育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猪肉市场需求。
只有做好种猪繁殖工作,才能保证猪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种猪繁育及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以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产能。
种猪作为猪群的根本,其繁育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猪群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
研究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猪群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种猪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在现代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措施,能够提高种猪的繁殖率和生产力,降低养殖成本,保证猪肉质量和安全。
尽管目前猪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办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通过实践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能够为种猪繁育和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在畜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种猪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猪是畜牧养殖中重要的生产要素,繁育出优质的种猪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种猪繁育技术种猪繁育技术是种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繁殖效率和后代品质。
其主要包括选种、配种、妊娠、分娩和断奶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选种方面,应根据繁殖性能和遗传背景进行科学的选种工作。
通过对种猪个体的体型、品种、遗传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出具有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优势的个体作为种猪,以提高后代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还要注意消除家系内的近交亲缘关系,以避免遗传缺陷的传递。
在配种方面,要根据选种的结果进行科学搭配,保证种猪间的遗传优势互补。
合理的配种组合可以提高后代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保证种猪繁殖效率的提升。
妊娠、分娩和断奶也是种猪繁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解读法系种猪的发展史2012-12-14 23:47 来源:爱猪网【原创】查看:32382次2011年-2010年,用国外种猪“侵袭”我国养猪业一点都不哗然,对于这些外来的“猪客”我们了解多少,我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了解到的客观与否?或许我们只能从生产技能上了解细枝末叶,而缺乏宏观整体的认识。
今天,我们来关注法系种猪,以法国养猪业的发展为背景,通过还原法国猪业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感受法国养猪业的历史。
法国养猪的生产模式技术性能虽然在过去的30年里,劳动力、建筑以及设备的成本在不断盘旋式的上升,但是法国养猪业的生产成本依旧保持相对地稳定。
过去30年法国养猪生产成本变化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法国的养猪场通过不断提自身的技术性能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此外,法国养殖场已逐渐适应不断地提高猪肉生产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应用遗传技术来选育种猪到养猪舍的设计,以及可以追溯到日常饮食与环境卫生的控制。
全进全出系统为了可以尽量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能够把养猪场内拟定的生产日程,与管理相类似规模的批次的猪群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需要采用“全进全出”的体制。
部门组织体系:这能够规划处每批次猪群的运转情况,使得管理者能够精确地了解可运送到预定销售市场的生产总量。
选择性育种和繁殖阶段可提前确定未来种畜的需求。
优化养殖场设施及繁殖循环周期:全进全出系统使得有可能只要投建生产所需的栏舍,努力把使用率超过90%,这会让养猪舍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
另外,全进全出系统还可以有效地提前安排工作和选择猪群运转方式。
母猪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轮换,从而避免了由于母猪群老化而导致对全面的多产性所造成的影响。
每头母猪每胎活产仔猪数会不断上升,直至第四胎,随后会逐渐下降。
全进全出猪群管理系统,可有效定期地淘汰母猪,以尽可能的平均母猪群的年龄,使其达到最佳的生产性能。
母猪群老化对多产性的影响全进全出系统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首先,只引进一个类型的批次管理系统,与母猪的内分泌周期相关联。
种猪的发展历程及育种进展和应用王守业2010-11-6中国种猪的发展历程•中国在80年代之前,只是以每户吃肉为目的去各户养猪,各个地方有其特色的品种。
多余的肉则销售于城市。
独自发展地区品种。
但是在每户的饲养中也是优胜劣汰。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部分国家性质的农业养猪企业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了对当地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国外的品种使得中国养猪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至1996年统计,全国存栏种猪1000头以上的种猪场13个,存栏500~1000头的种猪场50个,存栏200~500头的种猪场127个。
这些种猪场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这些种猪基本全是国外品种。
•由于人口的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分工越来越细化,及中国经济的产业化。
至2009年底中国种猪存栏达到4000万头。
国外种猪的发展历程•1985年以前,国外种猪也是通过表型数据和生产数据进行简单的选择,但是所选方向有所进展•1985年对BLUP方法的应用,使得育种进展明显且发展较快•在90年代以来,国外几大种猪育种公司进行了配套优化选育,各个品种只针对某几个特征进行选择选育。
如PIC、TOPIGS、HYPOR、DEDALB、COSTWOLD、SEGHER等2008年各品种所占比例加拿大种猪背膘项目育种进展加拿大种猪100公斤体重日龄的育种进展加拿大种猪窝产仔数的育种进展2002年以来在眼肌面积和瘦肉深度育种进展度2002以来瘦肉率和料肉比的进展度2002年以来父系指数与母系指数的育种进展度2002年以来多创造的经济价值育种进展项目的比较项目的比较杜洛克种猪2002年与2007年各项育种项目的比较展展中国人对种猪的认识•中国的经济销售链条中出现了三个环节,养猪与小猪贩子的经济关系,小猪贩子与终端猪贩子为经济关系,终端猪贩子与屠宰厂的经济关系,导致对猪只认体型、不认猪的经济价值。
•多条链中的不诚信而导致的无法对其猪的性能评估而定价,还是以体型而定价。
•供猪的市场要求,在无公害的前提下是以体型为准的供货要求,导致种猪选择体型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人是通过体型而评估种猪质量。
构造一头眼肌饲料后腿肉质瘦肉理想的猪利用率生长国家专业培训的开始1997年9月14日~25日,在四川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举办了2期“全国种猪场现代遗传育种软件研讨班”,对30多个种猪场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国家农业部对种猪育种的重视1998年8月(25~28日),由全国畜牧兽医和中加瘦肉型项目办公室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种猪遗传评估技术研讨会。
聘请加拿大3位专家和我国10多位专家与来自全国40多个种猪场、测定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研讨。
第一次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草稿)”提交专家讨论。
农业部对种猪育种的规范•2000年5月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以牧站【2000】60号文颁布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国家对种猪全国联合育种取得初步结果•2002年7月,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首次印发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结果”,对13个省市区的37个种猪场的3万多个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父系指数超过100的优秀个体在网上公布。
农业部规范了种猪遗传技术规范•2003年10月完成了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农业部对育种的重视•2004年农业部启动了“猪遗传评估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秀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的持续发展”项目。
•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和华南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参加。
•2006年被农业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滚动支持。
针对种猪育种的推进而进行国际化的技术交流•2005年10月在国际Eesminger农业技术基金会资助下,于广州召开了全国猪育种技术国际研讨会。
美国、加拿大、丹麦、泰国等国家的学者参加。
为参会人员颁发了该基金会的国际培训证书。
中英文论文集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正式出版。
农业部对育种成果的推进•2005年12月,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印发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结果”,对13个省市区的37个种猪场的3万多个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父系指数超过100的优秀个体在网上公布。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的信息传递走向国外人对种猪的认识•国外商品猪的定价决定于屠宰厂,在屠宰过程中而显示出来的瘦肉率、出肉率、肉质而定价。
•国外的诚信,导致以供应商对其种猪客户提供其生产经济价值高的种猪。
•国外市场经济的竞争,而导致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高经济利益。
•总之,国外以经济价值为种猪评估标准。
育种软件进展和应用•在70年代之前都是利用纸制的表格来统计和计算•国外开始是用EXCEL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
•1985年以后部分国家和地区利用BLUP分析数据。
•目前在国外有很多样式的程序,都是利用BLUP育种•中国有GPS和GBS软件,都是利用BLUP育种。
•在国内目前也没有充分利用BLUP育种,只是利用软件计算一些近交系数。
进行遗传评估的原因大部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要受到遗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P = G + E•P= 表型值•G= 遗传效应•E= 环境效应仅仅依据表型不能保证选出遗传上优良的个体遗传评估的基本内容遗传评估的基本内容性能测定•获得个体在有关性状上的表型数据育种值估计估计个体在各个性状上的育种值(EBV)•估计个体在各个性状上的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通过对不同性状的估计育种值加权获得个体在多个性状上的综合育种值估计值性能测定测定站测定•优点环境条件相对一致,,结果具有可比性–环境条件相对一致结果更准确、、可靠测定条件完善,,结果更准确–测定条件完善–结果具有公正性–可对复杂性状进行测定•缺点成本较高,,测定规模有限–成本较高–容易传播疾病场内测定•优缺点与测定站测定相反当场间缺乏遗传联系时,,各场的测定结果不具可比性•当场间缺乏遗传联系时育种值估计用各种可利用的表型信息和特定的统计学方法,, 用各种可利用的表型信息和特定的统计学方法•将遗传效应从表型值中剖分出来•基因+ 表型值+环境•数据库•统计分析•估计育种值估计育种值的可靠性取决于•可利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信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最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育种值估计可利用的信息本身,,父母父母,,后裔直接的信息来源::本身直接的信息来源全同胞,,半同祖父母,,全同胞间接的信息来源::祖父母间接的信息来源表亲,,………,表亲,婶婶胞,叔叔叔叔,婶婶,育种值估计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能够有效地剔除环境的影响准确性高准确性高,,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可使估计值与真值的相关达到最大动物模型BLUP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猪遗传评估•目前最先进的育种值估计方法•已在几乎在所有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已在几乎在所有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如加拿大如加拿大、、美国美国、、丹麦丹麦、、荷兰荷兰、、英国英国、、德国等德国等))普遍使用育种目标育种目标确定要选择的目标性状以市场为导向要有前瞻性经济价值确定不同性状的相对经济重要性 以市场经济学为依据美国种猪遗传评估性能测定•基于场内测定•l 繁殖性状繁殖性状::–产活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断奶仔猪数,,出生窝重出生窝重、、21日龄窝重日龄窝重,,从断奶到发情的天数–由猪场人员记录由猪场人员记录,,每周或每月一次提交给NSR•生长性状生长性状::–大约250磅(114千克千克))时的体重时的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由专职B 超技术员超技术员((经过国家猪改良协会认证经过国家猪改良协会认证))或猪场人员测定员测定,,每3~4周一次提交给NSR美国种猪遗传评估育种值估计•估计方法:动物模型BLUP•评估性状:达250磅(114kg)日龄,背膘厚,瘦肉量(由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计算得到),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美国种猪遗传评估选择指数•终端父本指数(TSI)–包括性状:日龄、背膘厚、眼肌面积•母猪繁殖指数(SPI)–包括性状: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出生窝重、21日龄窝重、从断奶到配种的天数•母系指数(MLI)–包括性状:日龄、背膘厚、眼肌面积、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出生窝重、21日龄窝重、从断奶到配种的天数加拿大种猪遗传评估 性能测定•基于场内测定•生长性状由专职•技术人员测定测定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背膘厚•眼肌面积•肉质•(color, marbling, pH, drip loss)•蹄腿强壮度•乳头数•产仔数•肌内脂肪(活体)(in process)加拿大父系指数计算公式加拿大母系指数的计算公式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组织机构全国畜牧总站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区域遗传评估中心(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性能测定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已收集数据•个体档案:58余万头猪的档案记录,其中大白30余万头,长白猪17余万头,杜洛克11余万头;•生长测定测定:8万余头猪的记录,其中大白4.6万余头,长白猪2万余头,杜洛克1.3万余头;•繁殖记录:近9.5万条,其中大白猪4.6万余条,长白猪3.5万余条,杜洛克1.3万余条。
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遗传评估2000年5月:颁布“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2001年:第一次全国种猪遗传评估•37个种猪场•3万多个个体的生长性能测定数据•近1万头母猪的产仔记录2005年底:第二次全国种猪遗传评估•62个种猪场• 6.5万多个个体的生长性能测定数据•3万多头母猪的产仔记录年底::第二次全国种猪遗传评估2009年底•有72家评选国家生猪核心场•2010年9月经过评选,最终以16家通过了验收•要求各品种年测定数据达到2000头。
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 评估性状•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产仔数 选择指数•父系指数:日龄、背膘厚•母系指数:日龄、背膘厚、产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