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育种知识讲义
- 格式:pptx
- 大小:136.54 KB
- 文档页数:26
家禽饲养中的猪育种与种猪管理技巧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养殖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猪育种和种猪管理技巧在家禽饲养中显得极其重要。
正确的猪育种和种猪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猪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禽饲养中的猪育种和种猪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
一、猪育种的基本知识1. 猪的遗传特性:了解猪的遗传特性对猪育种至关重要。
猪具有遗传倾向,包括外貌特征、生长速度、生育能力等。
合理地选择优质遗传资源对猪的后代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2. 猪的遗传改良:通过基因选育和交配等方式改善猪的品种和性能,提高其生产力和抗病能力。
创新的猪育种技术可以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益。
3. 猪的品种选择:根据养殖目的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
常见的品种包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
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环境,养殖户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二、种猪管理技巧1. 种猪的选配:选取种猪时应考虑其遗传背景、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优质的种猪能够传递良好的遗传特征,提高繁育后代的质量和数量。
2. 种猪的饲养环境:为种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其生产力和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确保饲养场具备良好的通风、温度和卫生条件,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3. 种猪的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种猪的体检和疫苗注射,防止疾病传播和发生。
合理设计饲养计划,控制种猪的饲养量和饲养密度,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4. 种猪的营养需求:根据种猪的生长阶段和性能特点,提供合理的营养饲料。
平衡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可以提高种猪的生产力和繁殖能力。
三、猪育种与种猪管理的案例分析以杜洛克猪为例,介绍猪育种与种猪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的杜洛克猪作为种猪,确保其父母代的繁育能力和品质。
其次,在饲养环境方面,提供清洁、适宜的温度和通风条件,为种猪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再次,定期检查种猪的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疫苗注射和疾病防治。
最后,根据杜洛克猪的生长和发育需求,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补充。
养猪生产的发展,包括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数量的增加,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质量的基础;而猪群质量的提高,又将促进猪群数量的不断增长,猪的育种工作是养猪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对发展养猪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在总结我国在建国后猪种选育和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介绍猪种选择的方法,猪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选择指数法的应用和大型猪场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的方法,使养猪生产提高到一个水平。
第一节种猪的选择要养好猪,首先的问题是挑选好的种猪。
关于种猪的挑选,目前世界各国已趋向一致:即衡量养猪企业效率和利润高低的一个指标,乃是年度内的“饲料成本”与“售出的猪的价值”之比。
这里涉及到生长快及瘦肉多的性状,也和很多因素有关,如繁殖性能、体型、食欲、适应性等等。
关于种猪的选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早在五、六十年代,首先看体型外貌,依次为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和商品价值。
从七、八十年代开始,选种的标准首先考虑商品价值,依次为产肉性能、繁殖性能和体型外貌。
猪种选择今昔对比比较如下。
种猪选择今昔对比一品种选择的原则种猪的选择首先是品种的选择,主要是经济性状的选择。
应该指出,在品种选择时,还必须考虑父本和母本品种对经济性状的不同要求。
父本品种选择着重于生长肥育性状和胴体性状,重点要求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而母本品种则着重要求繁殖力高、哺育性能好。
当然,无论父本品种或母本品种都要求适合市场的需要,具有适应性强和容易饲养等优点。
不同品种其生产性能差异很大,因此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很有必要。
现把选种的原则介绍如下:1.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出口与内销任务的不同。
出口的猪要求瘦肉率高,但瘦肉多的猪对饲料要求高。
而内销的猪则要求肥瘦适中,容易饲养,生产成本低。
在大城市,瘦肉率高的猪售价也越来越高。
2.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如在我国华南地区则要求猪种耐热、耐湿,而在东北地区则要求猪种耐寒性好。
又如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往往饲料条件较好,可以饲养生长快、瘦肉多、肉质好的猪种,而在饲料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求猪种耐粗性能好。
第四章猪的育种第一节概述一.猪育种的意义:使猪群的重要经济性状得到遗传改良使生产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群体基因频率得到改变有计划有目的有依据有控制地繁殖后代育种的核心是选择二.我国猪育种取得的成就查清了我国猪种资源培育了一批新品种(系)筛选了一大批“最佳”杂交组合制定了猪育种操作标准(技术营养)进行了猪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种质参数)成立了全国猪育种学术组织(组研会)三.今后猪育种及生产科研重点猪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高效杂交组合的持续研究猪的环境及猪对环境反应阈值的研究提高种猪质量和养猪效益系列技术研究猪肉安全高效生产系列技术研究工厂化养猪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猪育种软件开发的研究第二节猪的性状与选择一.质量性状的遗传与选择质量性状的特点是:表型上很容易区分,表现出不连续的变异,一般是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控制,其表型受环境的影响不大。
属于这一类的性状有毛色、耳型、遗传缺陷等质量性状质量性状是表现为非连续变异的性状(一)毛色毛色猪的毛色是品种的重要标志,尽管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不大(有时特殊如香港市场),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品种相对纯杂)。
尤其是在进行杂交育种(保持相对一致)或利用杂种优势时,弄清各种毛色的遗传规律,有利于获得所需要的毛色类型毛色类型毛色类型很多主要是由于黑色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同所造成的。
黑色素有两种:1.真黑色素,黑色、褐色2.褐黑色素,黄色、红色黑色素是一种结合蛋白质,各种猪都含有它,只是所含的数量和分布不同,如白色的大约克夏猪被毛中的含量为0.07%,黑猪则含6.18%毛色遗传1.全白毛色对有色为完全显性遗传2.白环带毛色显性遗传Hampshire与Duorc、Bekshire交配,白环带趋向显性遗传,但白带对我国的某些黑猪为不完全显性3.黑毛色对棕红色基本上是属于显性遗传。
因显性强度不同又可分为:(1)完全显性遗传(2)不完全显性遗传(二)耳形研究发现猪的耳朵形状大小和位置是分别独立遗传的,有人估计主要受三对基因控制另外还有大量的修饰基因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猪的垂耳对立耳呈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立耳纯垂耳杂)(三) 遗传缺陷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变异而引起猪的某种形态缺陷、生理机能失常或生化紊乱的一种猪遗传病或先天性缺陷有害性状包括致死、半致死和畸形性状,它们都是由有害基因所引起。
第三章猪的育种及杂交利用第一节育种目标一、猪的主要性状所谓性状是指生物有机体各方面特征(性)的总称(形态、机能)。
猪的性状与别的家畜一样,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类。
在进行育种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选种,选择某个体是优是劣,主要看这个个体的有关性状是否表现优良,以性状为依据,这里面选择最多的就是数量性状,因为多数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
所以在选种过程中,更重视对数量性状的选择。
(一)猪的外形与质量性状1.外形①对公猪的要求四肢结实健壮、无卧系、后肢肌肉发达、行动灵活、步伐开阔、肢势好、体躯长、颈部坚实、无过多垂肉、肩平、胸宽深、腹部不松弛下垂、肩背腰部结合良好、背部宽平、睾丸左右对称发育良好、单睾隐睾或疝症均不能做种用,乳头排列整齐均匀、不少于12个或品种规定的最少乳头数。
②对母猪的要求头颈轻而清秀、下颚平整无垂肉、肩背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臀部平直、肌肉丰满、尾根高、四肢结实、系短而强健、行动灵活、肢势良好、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无瞎乳头、翻乳头或无效乳头、达到品种要求的乳头数、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对于地方猪种,允许背部适当凹陷和臀部稍倾斜。
2.质量性状容易在表型上进行区分,这些性状受环境的影响不大。
①毛色猪的毛色大致分为五种,即白色(如长白)、黑色(如太湖猪、内江猪等)、黑色白带(如小耳猪、汉普夏)、棕(红)色(如杜洛克)、花猪(黑色六白)(如北京花猪、皮特兰)。
毛色遗传主要有下面一些规律:白色对有色(黑、棕、红等)、黑色对红色、黑色六白对黑色或红色、黑色白带对红色和花猪等均为显性;野猪毛色对黑色和红色为显性。
黑毛色猪较白毛色猪对夏季强烈阳光具有良好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因为黑色吸收紫外线,使其不能到达皮肤深层,从而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而白毛猪的皮肤易受紫外线损伤,造成溃烂)②头形头部的长短与形状的关系是,头长面就直而狭,头短面就凹宽。
头形和毛色一样,主要用作描述猪的品种类型的特征。
我国传统养猪对头形较讲究,各种头形在生产性能表现上有区别,如内江猪有狮子头、二方头、黄瓜嘴等头形,宁乡猪有狮子头、福字头、阉鸡头、老鼠头等,狮子头的猪体格大,背宽,生长迅速繁殖力低,而狭长头形则繁殖力高、耐粗饲、生长慢。
种猪选育知识一、确定正确选育目标1、提高母猪繁殖率和育成率(主选:提高母猪育成仔猪数)。
2、提高肥育猪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主选:提高日增重)。
3、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肉品质(主选:胴体瘦肉量和肉品质)。
同时还应注意种猪外形一致性、乳头数、肢蹄性状和抗逆改良。
猪的生长发育(是增重)、胴体瘦肉率及肉品质等性状,都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种猪选择得到改进。
但母狸繁殖性状是属低遗传力性状,是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必须通过很大育种群体,很高的选择差,才能取得进展。
当今世界育种有效办法:是通过纯种选育提高高遗传力性状,然后再通过杂交(品种或品质问杂交)提高低遗传力性状,采用选育与杂交相结合办法,提高商品猪生产力。
二、正确地选择亲本品种或品系改善商品猪的育种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纯种选育基础上进行杂交。
杂交生产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杂交亲本品种或品系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杂交组合。
当今世界主要选择使用父系和母系有:1、父系品种:主选:生长快、瘦肉率高,肉质好的品种。
①杜洛克:育成于美国。
主要特点是生长快,其次是瘦肉率高。
它肉质鲜红,体型高大,体质结实,采食量大,饲料选择不严格,后代生活力强,对南方气候有较好适应性。
同时杂交效果显着,是当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终端杂交之本。
主要缺点:产仔较少、体躯短、四肢病较多。
②汉普夏:育成于美国。
主要特点:瘦肉率高,眼肌面积大。
引入我国后,由于适应性较差,杂交效果不理想,用于杂交父本使用很少。
③皮特兰:原产比利时。
主要特点,体型矮短,全身肌肉非常发达,瘦肉率很高达68~70%,(个别报导76%),但产仔少,肉质差,应激大,杂交效果除瘦肉率较好外,后代体型矮短,日增重慢,黑斑多,群众不喜欢。
目前有生产皮杜公猪,与其他母本杂交,据湖北和广西试验,产仔数,断乳重、瘦肉量等均与杜洛克为父本相近似。
但体身较短矮,而肌肉较丰满。
但出口不理想。
此外,还有比利时的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丹麦长白猪及老长白猪等。
猪育种手册一、育种目标与计划育种目标是指通过育种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性状。
根据生产需求,育种目标可分为肉质、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
为实现育种目标,需要制定详细的育种计划,包括选种、杂交、世代间隔、记录管理等。
二、种猪选择与评估选择种猪是育种工作的基础,选择标准包括体型外貌、生产性能、遗传稳定性等。
种猪评估是对选定的种猪进行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育种要求。
评估结果可作为种猪选配和繁殖的依据。
三、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包括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等。
保护遗传资源,防止品种退化,同时发掘其优良基因,为品种改良提供素材。
合理利用遗传资源,可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四、杂交与品种改良杂交是实现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品种间的基因交流,创造新的基因型。
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通过世代选育,逐步提高品种性能。
同时,注意保持品种的遗传稳定性,防止近交衰退。
五、繁殖技术与繁育体系繁殖技术是提高繁殖效率和种猪质量的关键措施。
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可扩大优秀基因的传播范围,提高遗传进展。
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包括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是实现规模化育种的基础。
六、饲养管理与营养需要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是保证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必要条件。
根据种猪生长阶段和生理特点,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案,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
同时,注意保持猪舍环境卫生,预防疾病发生。
七、健康与疾病防控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猪的生产性能和育种价值。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体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免疫接种。
发生疾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八、环境控制与设施建设环境条件对种猪的生长、繁殖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猪舍设计和环境控制措施,创造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
同时,合理布局生产区和生活区,降低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风险。
九、数据记录与分析数据记录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健康监测等。
猪育种方法介绍一、引言猪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肉类来源。
为了提高猪的产量和品质,猪育种方法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猪育种方法的相关知识。
二、猪育种目标1.提高生产效益:通过选择高产、高效、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2.改进品质:通过选择优良品种,提高肉质和脂肪含量等指标,改进生产品质。
3.提高遗传力:通过选配合适的亲本,避免近亲交配和基因突变等不利因素,保证后代遗传力稳定。
三、选种方法1.外部特征法:根据外部特征如耳朵、腿型等进行选配。
例如黑猪耳垂下垂、体型较小,适合与白猪进行杂交。
2.血缘法:根据家系谱系图进行选配。
例如某个母猪有好几代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生产性能,则可以将其作为选配对象。
3.遗传学方法:通过遗传学原理进行选配。
例如选择基因型相似的猪进行交配,可以提高后代的遗传力。
四、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一种常用的繁殖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猪的遗传质量和数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优良种猪作为供精对象。
2.进行精液采集和处理,保证精液质量。
3.将精液注入母猪体内,注意注射时间和方法。
五、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生产高质量的优良品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优良品种作为供体和受体。
2.采集供体母猪的卵子和受体母猪的子宫内膜。
3.将供体卵子与供体公猪的精子结合后培养成胚胎。
4.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猪子宫内。
六、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型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对基因组进行编辑来改变物种特征。
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猪育种中。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目标基因进行编辑。
2.采集猪胚胎,注入CRISPR/Cas9蛋白和RNA。
3.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
4.将编辑后的胚胎移植到母猪体内。
七、总结猪育种方法的不断发展,为提高生产效益和改进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选种方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将为猪育种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