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意象的文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梧桐的意象及诗句古诗词中“梧桐”有不同的意象。
第一种: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
代表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梧桐和蝉两种表高洁的意象,来展示自己的心绪和抱负。
第二种: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故诗词中常用梧桐来比喻爱情、相思和悼亡之情。
代表诗:半死桐宋代: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贺铸最为深情的一首悼亡词。
其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让人落泪不已。
第三种:文人悲秋的情绪的载体。
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梧桐看作是秋天的象征,而中国文人在秋天来临时,总有一种伤感的悲秋心态。
代表诗:卜算子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四种: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的象征。
代表诗:《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第五种:故园之恋,离国之悲。
大概是古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梧桐就有了故园的意义,由此就赋予了梧桐的离愁之苦的意蕴。
代表诗:相见欢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
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
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作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
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
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及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及诗句:
1. “梧桐在诗中常常代表着一种孤独寂寞的意象啊!你看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的梧桐不就把那深深的孤独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吗?就好像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你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着那棵梧桐树,是不是感觉特别凄凉?就像有时候你一个人在家,那种孤单的感觉呀!”
2. “哎呀呀,梧桐还能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呢!像王安石写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这梧桐在骄阳下依然枝叶繁茂,不就像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吗?这就好比那些一直坚持做正确事情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都不会动摇,多了不起啊!你说是不是?”
3. “嘿,梧桐在一些诗里还是离别的象征哟!像李清照的‘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这飘落的梧桐叶可不就像那离别时的哀愁嘛!就像你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心里那种难受的感觉。
你想想,当你看着对方远去的背影,是不是和这飘落的梧桐叶一样让人惆怅呢?”
我的观点结论:诗歌中的梧桐意象真是丰富多彩,通过不同的诗句能让我们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寓意,真的太神奇啦!。
关于梧桐意象的文章
梧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既是一种树木,又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象征高雅、高贵、高洁的品质。
梧桐的树形高大挺拔,树冠宽阔,枝繁叶茂,是一种优美的景观树。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梧桐常被用来描写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如宫殿、城门等。
梧桐的形象还出现在许多诗歌、歌谣、故事中,如《西京杂记》中的“梧桐树,三百年,可人言,无尽天”。
除了作为建筑物的象征外,梧桐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符号的含义。
梧桐不仅仅是一种树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它代表了高雅、高贵、高洁的品质。
在古代,梧桐常被用来描绘君子的风范,如《论语》中就有“君子如梧桐、不择地而栖;君子如竹,立于高山”。
这里的
梧桐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象征着君子高雅、高贵、高洁的精神风范。
梧桐还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如安定、团结、和睦等。
在民间传说中,梧桐的木质坚硬,不易腐烂,代表着人们心灵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梧桐的树冠宽阔,枝干交错,更代表着人们和谐共处、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梧桐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树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高雅、高贵、高洁的品质,以及安定、团结、和睦的精神。
- 1 -。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宋代词歌以描述感情为主,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抒发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肯定与眷恋,“梧桐”意象是宋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内容。
宋代山水诗人经常运用梧桐这一象征自然之美的典故,来抒发其对自然之美深深的情感。
梧桐在中国古代文中常出现,早在白居易《咏梅》:“咏梅之初雪,睡起芳香未醒乡”中,就出现了梧桐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对梧桐的感情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继承自昔日。
宋代词人崔颢曾有“梧桐洲头树,叶落无人收”的诗句,此句抒发的是文人愁思的情感,与梧桐形成了有机的结合,梧桐成了文人表达感伤情怀的媒介,从古代到宋代,梧桐已经被中国文人接受并深入人心。
宋代,刘禹锡《竹枝词》中描绘了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其中他把梧桐用在了描写爱情本身的方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刘禹锡将桃花与人面结合,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爱情,梧桐则是用来抒发另一种爱的情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梧桐像一棵树,勾起了抚今追昔的人们的情怀与愁绪,象征着文人对过去美好而挥之不去的感受。
此外,梧桐还经常出现在宋词中象征着文人穷极思牵挂,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梧桐暗喻文人把情感隐藏在心底,不诉说,不表达,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苍白和孤独。
宋代文人用梧桐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往往抒发宋人心中对自然之美的眷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杨柳青青江水平》:“小桥流水人家少,微波添滩芦花香,小儿携短童篷船,溶溶解帘穿流光”,这里,梧桐又成为文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象征着文人把自然之美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另外,宋词中的梧桐还象征着时光流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行乐须及春,百花时,环佩美,朱颜罗裳带,古今萧条”,这句诗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而梧桐也成为文人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媒介,描绘出一种温柔的怀旧之情。
总之,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宋代,宋词中常出现梧桐的意象,表达文人对自然之美、抚今追昔、穷极思牵挂以及时光流逝的不由自主之情。
古代文学作品中梧桐意象研究摘要:关于梧桐的描绘,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
梧桐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在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与其他意象组合,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梧桐意象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意以尽意。
”而梧桐作为我国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常常会作为意象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含义。
梧桐作为一种植物,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而且在历代文人书豪的笔下寄托了其丰富的情感。
所以,在我们阅读历代作家的作品时,要把其中的景象特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全面分析,以求准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梧桐作为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在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其含义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新的情感体验和再创造,从而赋予了梧桐意象不同的含义。
一、高洁品格古人常借某些植物来表达自己的品格,历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例如:“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
而梧桐同样也被赋予高洁的品格,被历代文人所赞颂。
梧桐的外表疏、秀、高,而内在又孤、直、虚。
梧桐不但可以作为观赏植物,还可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的材料。
像梧桐这种既有才,又有德,既可以观赏,又能可以作为实用的树木便被诗人比作君子的德才。
梧桐是我国多种民族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君子常以梧桐制琴作为其修身养性的伴侣,最典型的莫过于古琴。
而良琴必以梧桐为材,《诗经•�{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由此可见梧桐质美而高洁,为造琴之良材。
在我国古代,琴瑟是一个人身份高贵的象征,演奏者通常通过弹奏琴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上的悲欢离合。
!国古典%&!'()*+□王维南京的路边遍植梧桐,不少南京人也有着梧桐情节。
其实,梧桐不只是南京人的专宠,全国各地都不乏热爱梧桐之人。
究其缘由,自古代的文人士子开始便有喜爱梧桐的传统。
梧桐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常见的意象,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彰显高格、言说爱情、悲秋感怀三个方面探寻梧桐意象。
―、彰显高格北宋陈翥在其所著《桐谱》中称:“梧桐柔弱%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
”清代园艺著作《花镜》也记载:“梧桐,又叫青桐。
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
”可见,梧桐是“的、。
是其高人格象征的础。
正是由于梧桐以上的特性,才有了““梧桐”的传说。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文见义,是说梧桐于的高冈之上,于梧桐上。
的见于《子•秋》:于南于北海,梧桐不,实不食,不。
”!"正是的。
是的象征,梧桐是上的,格高也是所的了。
,梧桐还是的。
传艮“削桐,,古琴称作“丝桐”。
《#之方中》言:“树之,桐,,”意植、、梧桐,之。
常见于古代,也是文人士情性的。
《好听》有“本性好桐,尘机闻空。
其主要原料的梧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自高了一截。
所以,古代文人常爱在庭院中植梧桐,以彰高格。
文学中提及植梧桐的诗句也很多。
如人张说《答李伯鱼桐竹》:“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
……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
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
”又如李白《赠崔秋浦》:“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门48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文人们眼中,梧桐已非普通树木,而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已。
他们认为,自已的格调情操和道德追求只有梧桐才能诠释。
二、言说爱情梧桐象征爱情,其渊源并不十分明了9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是雄,桐是雌,相依相伴侗生共死。
而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梧桐象征爱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双桐”与“半死桐”,一是“桐叶题诗”。
“双桐”的渊源可追溯至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诗中梧桐叶相象征和芝缠绵而坚贞的爱情。
梧桐树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梧桐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习俗,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树立起精致的文化和社会形象,并在中国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们喜欢用梧桐树作为花圃、园林、庭院、庄园等场所的装饰,用来带出宁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而梧桐树也代表着坚强、节俭、智慧、坚韧和寿命长久等寓意,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精神背景,成为被珍视的标志性植物。
梧桐树历史悠久,是古代文明的象征,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和精英都把梧桐树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联系起来,它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
例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有过一句名言:“大梧有叶春新翠,绿眉游处最欢娱”,表达他对梧桐树的钦佩之情。
此外,梧桐树还与一些古代的传说和故事相关联,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变形而后成生命的树,可以为人们带来福气;有的认为梧桐树是受到上帝的祝福,可以赐予人们智慧;还有的认为梧桐树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把人们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无论哪种传说,都表明了梧桐树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梧桐树也是古代文人们心中的理想博物馆,由于梧桐树的茂盛的树叶,向来具有著独特的魅力,它们拥有着特殊的景色,为画地宫殿、花园和庭院添上了别具一格的色彩,也带给人们清新的气息,它们对人们来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梧桐树也因其树冠的形状和灵活性,更加被人们所欣赏。
用梧桐树来作为园林的装饰,可以让其占据主要的位置,这样一来,园林的景色就会更加浓郁,也更加有魅力。
由此可见,梧桐树具有无形的力量和寓意,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文明的精神和审美。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德行的传承。
梧桐树素有“千万年的经历形成了它的高贵”之称,它更是一种精神。
梧桐树象征着坚强、节俭、智慧、坚韧和寿命长久等传统品质,可以引导人们以此为榜样,保持坚定的志向,抗击一切困难的侵略,得以守护和珍爱自然美景,并把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梧桐树在古代文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代文人和精英们用它来描绘他们的心情和思想,而且其有着独特的景色、意象和精神品质,这就是为什么它被赋予了传统文化中高贵和神秘意义的原因。
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的离别原型意义
梧桐树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因为它的枝叶萧索,枯槁,象征着离别带来的凄凉、孤独与悲伤。
比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这里的梧桐树象征着离别的凄凉,而细雨则表达了悲
伤的心情。
另外,梧桐树也被用来暗喻离别的持久性,因为它的枝叶经久不衰,比如《滁州西涧》中:“滁州西涧烟笼寒,独立小桥渔
翁横。
双照青山如蓝布,卷作秋千增暮凉。
梧桐渐落连枝影,水深千尺空潭声。
” 这里的梧桐树象征着离别的持久性,而空
潭声则表达了离别带来的凄凉。
试析“梧桐”意象的多重意蕴摘要: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梧桐作为文学中的意象,文化中的事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蕴。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人们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的阅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具体解读“梧桐”意象所呈现的祥瑞、家园及高洁等审美意蕴,从多方面彰显梧桐意象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梧桐”意象;符号学;审美意蕴;审美价值“诗中意象的审美价值绝不仅仅是对景物的美感,更重要是这些意象已成为高度情思化意象,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正如刘茹斐所说,“意象是诗歌中最基本的符号,其表示成分(能指)是事物的表象,被表示成分(所指)是指这一符号所表示的情感和意义。
梧桐作为文学中的意象,文化中的事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蕴。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人们忽视了对经典文本的阅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切入,具体解读“梧桐”意象所呈现的祥瑞、家园及高洁等象征意蕴,从多方面彰显梧桐意象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梧桐——祥瑞的象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人们认为,梧桐可以招引凤凰,是祥瑞的象征。
北宋安徽铜陵人、著名林学家陈翥在其植桐专著《桐谱斜源第一》中曾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
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传说梧桐能带来祥瑞的神异性,迎合了古人的求吉趋吉的心理,更使得梧桐备受欢迎。
人们普遍在房前屋后栽种梧桐,以期祥瑞临门。
”[3]人们普遍在庭院、井边栽种梧桐,因而诗人又常称梧桐为“庭梧”、“井梧”、“井桐”等。
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萋萋,雍雍喈喈。
”后代文人把梧桐象征祥瑞,发扬光大,出现了许多名篇名句。
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作者:马勇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6期马勇内容摘要:“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
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
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
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关键词:古诗词梧桐意象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
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
在《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
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地茂盛,引得凤凰啼鸣。
菶菶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
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经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断演变,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赋予这些原型意象不同的涵义。
在古代诗歌中,梧桐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
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 柳永“ 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论唐诗中梧桐意象:
1、高洁品格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
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3、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4、离情别绪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梧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主题,因其华丽的外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梧桐的描写渗透到宋词的各个层次,成为宋词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梧桐在宋词中,主要被塑造成一种抒情的象征,它是一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梧桐代表着高大威猛,其苍劲磅礴的意象让人们联想到壮丽的天地,也被用来表达自然的威力;它也代表着勇敢、倔强、自立,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勇气,有坚强的意志,坚持自我;梧桐还暗喻一种坚持、温柔的爱情,它代表着彼此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坚贞爱情,象征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爱情;梧桐还代表着仁义道德,表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正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力量;此外,梧桐还被用来表达一种优雅沉稳的内心态度,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以及一种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勇气。
梧桐不仅在宋词中被广泛地运用,也被运用在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元曲中,梧桐作为一种宏伟的象征,出现在许多作品中,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满堂风雨凋旗画,斗柄星河森梧桐”。
明代文学中,梧桐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品,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五更钟催流火梧桐”,《水浒传》中的“梧桐叶下空谢春”,等等,都让人们感受到梧桐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以及优美的形象。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不仅深深吸引了广大读者,也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这株树,在宋词中所蕴藏的深邃意蕴。
因而,梧桐也成为了宋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词文学的发展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宋词中,梧桐的描写可以说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主题,其强大的诗意赋予宋词文学以卓越的审美价值,让它以别样的魅力与读者建立起呼应与情感共鸣的关系。
此外,梧桐意象也让宋词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被发掘出来,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宋词所传达的仁义道德以及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梧桐意象在宋词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它不仅能让宋词文学更加出彩,更能让人们细细品味出宋词文化的深邃内涵,而这也是宋词文学传承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说略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木,有其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笔下,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时,就由一个普通的自然物象,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寄寓深广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蕴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寓意高洁的品格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而且梧桐木质轻软,是制琴的良材,故梧桐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美好高洁的品格。
例如,《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贵圣洁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的高贵与非凡。
此处诗人用凤凰和鸣于山岗,梧桐身披朝阳茂盛生长,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从此,以梧桐寓意高洁的品格成为世人的共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唐代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居住在高大疏朗的梧桐上,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清亮、响彻四方。
这首咏物小诗,托物寓意,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隐喻自己对美好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北宋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
”皆是借梧桐象征品性高洁的名句。
二、寓意忠贞的爱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
据云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共长共老,同生同死,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作为伉俪情深、忠贞爱情的象征。
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末段:“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此诗就化用了梧桐的这一意蕴,既寄寓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唐诗中的梧桐意象更是蕴含了丰富的爱情意义。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
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
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
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挥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吴丝蜀桐张高秋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
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吴丝蜀桐”。
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
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
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最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
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
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遥想。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安徽师大陈千里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
“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
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
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萋萋,雍雍喈喈。
”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
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就将这一传说化入诗中,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有唐一代贤相张悦。
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梧桐不仅可以同凤凰或修竹构成复合意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而且还可以单独运用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
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诗中的孤桐槁叶尽落、扶枝枯残,但其耿直高洁的本性却倍加突现。
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
”诗人以孤桐自况,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的凌云之志和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
二、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自古以来,凤凰就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平添了凤凰几分“捡尽寒枝不肯栖”④的高洁本性)可以说是一种祥瑞之树了,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⑤乡间人们大量种植梧桐,或点缀于庭前院后,或栽种于道路两旁以期好运常在。
李白有诗句“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便是证明。
由此可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
意象是作者主观感觉和情意的物化,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
当这些客观物像进入到诗人的脑海中,在灵感的作用下逐渐由模糊趋向于明晰并由诗人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变成意象。
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物象就变成了既融入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同时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生发相应的联想,近而体悟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或审美教育。
正如如上所列举的意象,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
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
⑥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
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会常常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种以梧桐象征丧偶的说法,最早可以流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输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
”后来文人便把这一象征意蕴继承开来,出现了许多名诗佳词。
贺铸在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中写到:“重国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
”虽是对“其根半死半生”和“琴哀半死桐⑦”之薏的化用,但丧偶之痛何似霜后梧叶憔悴损!相似的还有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有害寂寞。
”四、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世界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
古人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地传达无限离愁的落寞。
这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
“梧桐”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
”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这些词句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人之愁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
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
诗歌的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
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
入仕为政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之一。
为此,他们不得不被迫与所爱之人各居一方,这样也就难免产生许多闺怨之愁。
如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