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论与反本质论_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热点论题
- 格式:pdf
- 大小:70.68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王治河曲跃厚〖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
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
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
⑴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米勒(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⑵“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
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
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
2020第08期·总第562期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当代著名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因其1990年出版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以下简称《性别麻烦》)一书中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 )而声名鹊起。
在性别操演的理论框架里,巴特勒认为性别化主体身份是通过一种重复性的、语言性的、戏剧性的操演行为生产,并对身体进行性别的理想化建构而稳定下来的。
性别的某种“内在”特质或表面“真实”,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的效果、一种行为的场域、一种暂时的身份,是一种开放的自然化行为的效果。
从其性别操演理论来看,一方面,她改变和颠覆了我们思考性、性别和身体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她反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二元论的“真理体制”,拒绝将性别看作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视之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引起了许多争议,如希林(Shilling )指出,“巴特勒通过‘操演性’这一观念来推进其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是:社会性别化的身体‘除了构成其实在的各式行动,别无本体性地位’”。
〔1〕针对此类问题,或许我们可以重回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以下简称《身体之重》)一书,重读其重返“物质”的主张。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特勒早期的《性别麻烦》《身体之重》两部著述为文本基础,以女性身体问题为研究主题,以对性别化身体的根本质疑、对身体物质性形构的系谱学批判、对身体再物质化与身体再表述为逻辑进路,旨在把握巴特勒理论中的女性身体问题。
一、对性别化身体的根本质疑身体既是后现代问题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巴特勒研究视阈下的一个主要线[作者简介]王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与建构论和本质论论辩的过程中,巴特勒对性别化身体提出了根本质疑,她认为生理性别其实自始至终就是社会性别,身体不可化约的物质性不能被视为女性主义的必要前提,而应该重返“物质”概念本身,对身体物质性形构进行系谱学的批判。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三个层面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之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重现、民权和反战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
西方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地理的科学开始对女权运动表示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就应运而生(Janice Monk,1994)。
由于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而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
社会的激进化和妇女的解放,使更多的女性向职业化和学术的参与日剧增。
当女性主义地理学呈现多元的发展的时候(Linda McDowell, 1993a),哈丁(Sandra Harding, 1986)将其划分成三个层面,即:女权经验主义(feminist empiricism)、立场女性主义( standpoint feminism)和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
与此相对应,蒂〃斯德凡娜(Di Stenfano,C) 则将之划分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和后理性主义(postrationalism)(Di Stenfano ,C. 1990),基本反映出了北美、西欧等西方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1[1]。
(一)女性理性主义蒂〃斯德凡娜指出,女性理性主义从理性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理性化的能力严格区别于自然王国,在理性主义者眼里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普遍的尊敬。
妇女不公正的被排斥在作为人类应享有的尊敬之外,是因为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妇女比男人的理性要少,比男人更“自然”。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目的在于强调批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者是至关重要的。
茱莉亚·克里斯多娃在《妇女的时间》一文中指出,女性主义的斗争要经过政治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要求在现状时间中占有自己的合法位置2.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男性差异甚大,此时他提醒人们警惕这种“反意识形态”可能会陷入你想的性别歧视形式。
3.他在当时看到的正在兴起的女性主义者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
许多女性主义者对理论抱有敌意。
在传统知识体系中,妇女个人经验一般被排除在知识话语之外,个人的范围一旦被加上“女性的”马上就贬值。
我们不应该否认经验的个人和政治重要性,但是毫不怀疑的依赖经验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语言、主体、社会组织和权力的关系的理论,也需要理解为什么妇女忍受男人把他们的利益至于她们之前的原因。
因为关于女性的知识都已经收到性别歧视的污染。
女性主义理论家今天面临的困境是,我们的自我界定正式建立在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结构和消除本质论的一个概念之上。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1.女性主义者具有评论和形容妇女的绝对(排它)权力2.根本否认能够对“女性”下如此的定义。
认为这是本体论的错误,把作为家庭妇女的妇女改换成超级母亲的妇女都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任何帮助。
持这种观点的女性主义者被称为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
福柯和德里达的观点,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
一些女性主义者已经开始探讨避免前两者的局限性的第三种选择。
可以分享后结构主义的洞察力,主张“女性”的范畴需要通过探讨主体经验而得到理论化,需要探讨不陷入本质论的有关性别主体的理论。
佳娅特丽·斯皮瓦克、琼·司、伊莱恩·肖瓦尔是这方面的代表。
前者提出“策略上的本质论”,后者列举了性别理论的三个方面1.在讨论性别差异使用社会构成代替生理决定论2.在具体学科里进行对女人和男人的比较研究3.把性别作为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阶级”和第三世界批评的“种族”同等重要的分析范畴从而改变学科的规范。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摘要摘要荣格,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索人类精神、人类灵魂的著名学者。
荣格克服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将心理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许多巨大的理论创获。
在精神分析领域内,他直接影响和启发了他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后荣格学派,成为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一股主要力量。
在目前盛行的后现代思潮中,荣格正日益受人们更多的关注,他关于性格类型和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等重要理论建树,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话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但是,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先驱,众多研究者就荣格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影响,特别是荣格理论女性主义价值却鲜有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对荣格分析心理学进行重新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女性主义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本文试图挖掘其所蕴涵的女性主义价值,考察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目的在于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积极影响?荣格性别发展理论是否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教育与心理实践领域,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心理咨询实用技术和性别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挖掘荣格分析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女性主义实践价值?研究表明: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荣格的双性人格理论为女性主义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性提供了可能性;原型和女神心理学促进了文化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原型理论的发展;荣格的自性观与后现代主义的自我理论、荣格的心理治疗观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之问有着耦合之处。
第二,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在教育实践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荣格自性观和心理治疗观念中的女性价值对儿章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与培养以及女性人格完善与自性化发展、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摘要】激进女权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对待男性、对待平等的更为合理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一代的妇女从新的视角复兴了现在被称为“妇女解放”的运动,这次复兴被称为激进女权主义运动,这次运动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壮大。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运动是美国女性为寻求自身解放所作的不懈努力的表现,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关键词】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其主要理论激进女权主义对美国妇女的影响激进女权主义的启示【正文】一、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美国开始使用女权主义这一词汇是在20世纪20年代,而且只有那些在政府中任职或在大学中教书的职业妇女们才会使用这个词汇。
今天,女权主义已经被定义为多阶级的、多种族的,并开始在各国追溯这样的多元女权主义的历史根源。
性别的歧视与压迫,成为女性觉醒、女权主义运动的现实动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与理性潮流的崛起,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蓬勃兴起,以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亚特·米勒等为代表的女权运动活动家及理论家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剥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跻身公共空间的权利,只向她们开放私人领域的现实,尖锐地提出了女性参政权、受教育权及就业权等基本人权问题,激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摘要】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整整经历了30年,集中对传统艺术史进行新解读、新诠释,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卓越发展,并对传统的美术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震撼,给整个艺术史领域增添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女性;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艺术史女性主义艺术史从产生发展至今,在西方艺术史领域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逐渐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新思潮。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研究者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琳达·诺克林、葛内塞尔达·波诺克。
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挖掘了从古至今被历史遗忘的大批女性艺术家,呼吁妇女应该为构建一个两性平等的艺术体系而努力抗争,而开创美术史性别研究的先河者—琳达·诺克林,从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入手,为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她提出女性艺术家受社会忽视、冷落的主题。
1971年,她在美国杂志《艺术新闻上发表了一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文章,以简洁有效的提问陈述了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妇女问题,分析艺术史发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纵观艺术史,成功的女性艺术家寥寥无几,女性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与内心自我斗争,无法像男性一样赋予激情的从事艺术。
诺克林从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待遇方面分析,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个人能力自主、自由的活动,而是会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强制。
从艺术教育上看,诺克林考察了学院人体课中对待女性的歧视问题。
女性被排斥在艺术课堂之外,只能在镜前画自画像,或者是充当男性艺术家的模特对象,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艺术家成长之路多维艰。
在社会的教育与鼓励方面,诺克林得出结论:一个女人要想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必须有面对社会舆论的勇气,放弃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背负没有女人味的不雅名声。
诺克林的理论研究除了诸多集外,还有十余本权威论著。
思想战线S I X IA N GZHANXIAN2005年第2期第31卷№12,2005V ol131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李晓光(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
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
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 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关键词: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理论转型中图分类号:C913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2-0009-04 3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女性主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运动,它极大地改变了妇女的期望和生活,也影响了男性对妇女生活的看法和对待妇女的方式。
可以说,没有其他的社会运动像女性主义运动这样,如此迅速地革命化,并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1](P185)女性主义者们从最初的关注妇女压迫的根本决定因素,诸如妇女的压迫主要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之中、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育领域、在性关系还是母职履行中,是诉诸于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表现等,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诸如父权制、剥削经济制度或是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坚持自然或是生物性的论断、捍卫现存的性别安排,到取而代之的强调社会和环境因素,探讨社会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已经从宏大理论转向了本土研究,从父权制的跨文化分析到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复杂的历史交互作用,从女性身份的观念或是妇女利益转向女性身份的不稳定性,以及妇女需要或是关注的积极的创造和再创造。
本质论与反本质论
)))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热点论题
t 苑莉均
In the eig ht ies in t he U nited States .s fem inist philosophy sector a challenge was is -sued t o the theory of essence w hich had been regarded as an objective principle by t radit ion -al philosophy,and the pros and cons on t he theory of essence and the t heory against it be -came a hot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 hat period.T his art icle presents a general pict ure of t 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ant i essence t heory and t he issues that sparked t he controversy.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在经历了70年代对性别差异的沿袭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之后,又对女性主义自身保留的,传统哲学视之为客观原则的本质提出询究和挑战。
反本质论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自西方两大思想渊源的影响和启示。
其一是当代英美哲学中流行的维特根斯坦式的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其二是欧洲大陆哲学中占主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美国的女性主义反本质论者主要受到维特根斯坦式的哲学启发,以分析的方法来解析女性主义理论中出现的难题,继而对逻辑分析方法所未能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主观性与作出决定的公正性之间的矛盾逐一发难。
反本质论者提出的各种难点可归结为两大问题。
(一)错误的普遍概括。
从某一阶层的妇女群体的日常经验中归纳出的理论概括是否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经验?以某些白人中产阶级的经验为基础的女性主义主张同样是一种维特根斯坦所批判的先验论。
这一先验论以单一的/本质0来代替不同妇女的经验证据的探究。
(二)谁有资格并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声音和主张?如何避免排除异己和压制不同意见的本质论错误,以实现女性主义为之奋斗的初衷:结束所有妇女受剥削、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不仅是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一个群体的性别歧视,而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第三世界的众多贫苦妇女的不公正待
遇)。
第一个大问题涉及了哲学、逻辑学、认识论在社会伦理应用中所遇到的疑难,即某一范畴的要素或某一群体的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或是否分享一种通过她们的话语和身体的相似而具有的共同特性。
如果从某一妇女群体的经验事实得出的概括不能代表全体妇女的实际状况,如果/妇女0这一范畴并不脱离种族、阶级、肤色等等而独立存在,任何关于抽象妇女的概括都是错误的,那么人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诘问:女性主义理论是否可以自立其说?女性主义学者和捍卫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团结全球姐妹以求人类解放的宏图大业是否还有真实的意义?对此,女性主义的本质论者和反本质论者的回答是一致的。
共同的追求是:女性主义可否避免错误的普遍概括而发展一种新的、多种差异并存的多元化理论?传统的认识论疑难之一即经验与理性的绝对二分法只能阻碍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如何辨析这一所谓的两难并走出认识误区,如何使具有不同实践经验的妇女展开多渠道的对话,本质论与反本质论的争议促使女性主义理论者首先取得一个共识:单一理论形式似乎难以说明处在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妇女的差异性。
但是,单方面强调不同妇女的差异性、忽视差异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点,是否有悖于女性主义理论探究的实质:为什么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都容忍性歧视?如何消灭以压迫为基础的体制性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当然,性压迫形式与其他各种压迫形式的重叠交错使女性主义的理论探究疑难重重。
不同妇女的差异和相似的处境不能不使女性主义反思:妇女身份的异同或许不只是个经验探究问题。
在我们关注妇女的相异和相似时,常常是以某些方式来判断这/异0和/同0的。
总是存在一种决定的因素,以其有意义的方式来决定不同妇女在哪些方面不同,在哪些方面相似。
第二个大问题涉及权力与利益的相关
60
p 编译与评介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
性。
反本质论者指出,无论谁处在宣布妇女受压迫的共同性的地位上都会陷入排除异己意见,获取优先性和权力以满足本群体的自身需要目的。
为防止这种理论者滥用权威,反本质论者提出放弃对抽象妇女的探究而原样保留妇女的不同声音作为理论的汇集。
各种声音并存,不仅可避免所谓/帝国主义0的斥责,而且,从某一角度讲,尽管有极端经验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嫌疑,多种声音毕竟胜于一种统一的妇女观,尤其当各种声音彼此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保留分歧比排除异己更显公正。
反本质论者认为绝对的客观性概念虽不可求,最接近于客观的则是通过对话而取得多种观点的共存。
这一并不求一致的多元论正是女性主义理论应当坚持的优异之处。
当然这不等于承认,追求单一真理是不合理的,理论的作用在于调查多种形式的对话,并且原始地保留不同的声音。
参考书目及刊物
(1)伊丽莎白V.斯佩尔曼:5非本质的妇女)))女性
主义思想中的排斥难题6,波士顿,比肯出版社, 1988年版。
Elizabeth V.Spelman:I nessent ial Wormen-pr ob-
lems of Exclusion in Feminist T hought,Beacon Press Boston1988.
(2)南希#罗多罗:5母性生育:性别的心理分析和社
会学6,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Nancy Chodorow:T he Reprodoction of M 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Berke-ley:U niversity o f California Press,1978.
(3)凯特#米利特:5性别政治论6,纽约,巴兰特,1969
年。
Kate M illett:Sexv al P olifics,N ew Yor k:Ballanline, 1969.
(4)舒拉米通、费尔斯通:5性的辩证法6,纽约,班塔
姆,1970年。
Shulamith Fir estone,T he Dialectic of Sex New, Yor k:Bantam,1970.
(5)美国5符号6季刊,1994年春季号。
Signs,Spr ing,1994.
(6)美国5政治理论6杂志,1995年8月。
Political T heory,Avgvst,1995.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国彤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概述
t荣维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0,于1996年10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
该会议是丘仁宗教授主持的5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6项目的重要部分。
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的概念、内容及主要派别;女性主义性别概念;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及女性主义哲学的渊源、现状和走向;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对妇女解放运动和公共政策的意义等。
来自北京及各地的妇女研究学者、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和女性主义哲学家、中国海外学者等70人左右出席了会议,围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在会上和会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这次会议是一次中外女性主义者、中国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国内女性主义者之间的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对中国妇女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麻省大学的弗格森(Ann Ferguson)女士把女性主义哲学定义为:/任何以结束男性统治的必要社会变革为目标的哲学研究方案0,在这种意义上,/女性主义哲学是一种承
61
p学术动态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