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芬兰
- 格式:pptx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9
“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较量(后传)——二战中的苏芬“继续战争”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9期董干戈为什么叫“继续战争”?1941年6月25日至1944年9月19日,苏联和芬兰之间打了一场历史近3年3个月的战争。
这场战争史称“继续战争”,英文名为TheC o n t i n u a t i o n War,芬兰语为Jatkosota。
那么,为什么叫做“继续战争”呢?难道说在之前芬兰和苏联之间打了一仗不成?没错!正是有了1939年的苏芬战争(史称“冬季战争”),芬兰人才把这场历时3年多的战争,称之为“继续战争”。
而苏联方面的观点是,这场战争只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已。
关于“冬季战争”,笔者在6年前写了一篇《“北极熊”和“北极狐”的较量》的文章,刊登在本刊2009年第12期。
正是有了那篇文章,这一篇文章才叫做《“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较量(后传)》。
请注意!上一篇中把“北极熊”放在前头,因为战争是苏联方面挑起的;而这一篇则把“北极狐”放在前头,这场战事基本上是由芬兰方面挑起的。
关于二战战史方面的文章,人们更多地关注几个主战场上的战事,而对于“继续战争”的介绍,国内报道的资料极少。
不过,这场“继续战争”却是很有特点的一次战争,又是和著名的列宁格勒会战息息相关,因此,国内的一些军迷朋友开始对这场“继续战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此,笔者根据有关的零星资料编写此文,算是这方面的一个补偿。
前奏曲1941年春夏之交,二战的战火已经在欧洲各地燃烧。
德军的铁蹄不仅踏平了波兰,横扫西欧的法、比、荷、卢,又挥戈东进,企图一举消灭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打响。
在此之前,纳粹德国已经在北欧的挪威和芬兰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德军,制定了针对进攻苏联的《“银狐”作战计划》。
芬兰方面,由于1939年至1940年初的“冬季战争”战败,签订了屈辱的《莫斯科协定》,芬兰丧失了五分之一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西迁。
小国de抵抗苏芬战争中芬兰使用的轻武器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与芬兰之间爆发了冬季战争(亦称苏芬冬季战争,简称苏芬战争),这是一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战争,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和借鉴。
在冬季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与芬兰之间就宿怨已久。
两国地理位置相邻,但芬兰人口少、面积狭小。
1808年,芬兰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沙俄的附属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在德国的鼓励下进行独立战争,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
独立后的芬兰与苏联关系冷淡,甚至多次发生武装冲突,直到1932年,两国调整相互关系,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芬兰在独立以后,极力与西方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引起了苏联的警惕。
1939年初,苏联向芬兰提出第三国可能经过芬兰领土入侵苏联,因此希望获得在芬兰湾某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但遭到了芬兰的拒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从西侧侵入波兰,苏联则从东侧攻击波兰,仅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两国就瓜分了波兰。
1939年10~11月,苏联与芬兰政府在莫斯科谈判,苏联向芬兰提出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要求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汉科半岛、雷巴契半岛,以及位于芬兰湾处的其他4个岛屿。
但两国对各自利益互不相让,谈判终于在1939年11月13日破裂。
同年11月30日,苏联派兵入侵芬兰,苏芬冬季战争由此爆发。
由于苏联的入侵行为,国际联盟于同年12月14日取消了苏联的成员资格,但国际联盟的这一行为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战争还是愈演愈烈。
在战争的开始阶段,苏联调遣大量的军队和装备,包括50多万名士兵和2000多辆坦克,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种轻、重武器,从芬兰南部和东部边境开始进攻。
与苏联采用的人海战术相比,芬兰军队的人员和武器装备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
例如在卡累利阿地峡,苏军派出的人数高达12万人,装甲车辆超过1500辆,而守卫此地的芬兰士兵仅有2万人,反坦克步枪的数量还不足30支。
但芬兰士兵并没有被这种情况吓倒,正如一名芬兰士兵所说的那样:“入侵的苏联人如此之多,我们的国家却如此之小,我们到哪里找那么多的地方将他们全部埋葬?” 虽然苏军攻势猛烈,派出的人员和装备众多,但其前进的步伐非常缓慢,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以前的战争中苏军遇到的挫折不多,造成了苏军指挥官过于自负,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战中的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二战期间,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成为了欧洲战场上的重要一环。
在斯堪的纳维亚,主要涉及的国家有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
本文将探讨斯堪的纳维亚战场的重要性、参战国家以及决定战局的一系列事件。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对于德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首先,这一战场可以为德国提供战略的北方通道,从而让德国更容易对北部海域进行军事封锁。
其次,斯堪的纳维亚战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瑞典的铁矿石,这对于支撑德国的工业机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在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上,瑞典是唯一没有直接参战的国家。
然而,瑞典在二战期间对于德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瑞典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铁矿石,这对于支持德国的钢铁工业非常重要。
同时,瑞典也在一些方面保持了中立的立场,与德国保持了一定的合作。
挪威是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上的重点国家之一。
德国在1940年入侵挪威,目的是为了确保瑞典矿石的稳定供应,并且利用挪威作为自己的海军和海上飞机基地。
芬兰作为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上的另一重要参与方,为德国提供了宝贵的北方战线支持。
芬兰在冬季战争中与苏联交战,以保卫其领土和独立。
而德国则在冬季战争中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与支持。
尽管借助了德国的帮助,芬兰仍未能完全击败苏联,但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并让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
丹麦则在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上扮演了一个比较被动的角色。
德国于1940年入侵丹麦,使之成为了其占领区。
丹麦在二战期间对德国作出了某种程度的合作,但也保持了一定的内部反抗。
丹麦人民通过地下抵抗组织展开了秘密行动,为同盟国提供情报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上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挪威的特隆海战。
在1940年,德国海军与英国舰队在挪威海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特隆海战不仅改变了北方通道的形势,也对整个北欧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虽然不如西线或东线那样的庞大和激烈,但在二战期间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芬战争是哪一方取胜苏芬战争是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芬战争的取胜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苏芬战争的取胜方苏芬战争是一场争议较大、影响较广,作战双方都付出了一定代价的战争,又称为冬季战争。
二战期间,此战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那么苏芬战争是谁取胜了呢?这场小国对抗大国的战争结果是怎样的呢?此战结果是芬兰战败,苏联险胜。
芬兰虽然被迫接受苏联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重创了苏联红军的力量,而且使苏联失去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虽然芬兰人员不足,武器弹药不够,但是军队训练有素,尤其是空军部队,基本功训练扎实,平时与国际接轨,训练有素,击打力较强。
对比而言,苏联红军大大的暴露出其弱势和不足,缺点全部体现出来。
苏芬战争带来的影响十分重大,无论最终苏芬战争是谁取胜了,带来的结果都会影响当时的欧洲战局。
芬兰处于中间,左德国,右苏联,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芬兰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苏芬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磨难,极大的促使芬兰的反苏情绪高涨,国内已无力举办奥运会,第十二届奥运会准备工作都被迫中断,芬兰提出放弃。
苏芬战争是谁取胜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苏联取胜,间接的影响了二战期间欧洲的格局,处于中立状态的芬兰有了立场,后期的亲德行为,也是这场战争结束后双方持续作战的缘由之一。
不过,由于苏联抢夺了易守难攻的芬兰汉科半岛,也间接阻止了德国进军苏联,促使了二战苏联的胜利。
苏芬战争的经过苏芬战争经过记载,当时芬兰人民鉴于双方差距悬殊的情况,充分的利用高寒气候以及湖泊、森林等有利地形,并发挥士兵善于滑雪、射击的优势。
用阵地防御和骚扰、阻滞苏军的方式坚持反抗,等待英法等国的援助,并期望能够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条件下和苏联停战,体现出芬兰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国家完整的精神。
苏芬战争经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争开始,一直持续到1940年2月。
这一阶段内苏联主动进攻,芬兰被迫防御,誓死抵抗。
苏芬战争:演绎以弱敌强的经典战例1939年11月末,苏联为了构建“东方战线”,出兵全面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演绎以弱敌强的经典战例苏芬战争是二战爆发初期,苏联以要求与芬兰缔结互助条约并交换部分领土遭拒为由,对芬兰发动的一场战争。
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起至1940年3月12日止,历时100余天。
从军事上来说,此战以芬兰失败告终,但从政治和外交方面来说,苏军的胜利得不偿失。
芬兰军队进行的抗击行动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劣抗优、以弱敌强的著名战例。
作战背景芬兰是欧洲小国,人口仅350万,东部及东南部与俄罗斯接壤,其中东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当时距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仅30余公里,芬兰南部的芬兰湾是进入波罗的海重要水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上世纪30年代后期,面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苏联积极筹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拓展战略防御纵深。
为此,苏联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1939年10月12日,苏芬两国代表团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
对于苏联的要求,芬兰作出了有条件的有限让步,但苏联拒绝任何让步。
11月13日,谈判破裂,苏联决定武力解决。
11月26日晚,莫洛托夫宣布苏联抗议芬兰在边界上3次炮击挑衅,要求芬兰军队立即从边境后撤20-25公里。
芬兰政府没有拒绝,但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求苏军从边界线另一侧后撤同样的距离,但该条件根本不能被苏联接受,几小时后,苏联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夜,苏联召回驻芬兰的代表,苏芬战争一触即发。
作战经过苏芬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苏军全线进攻,芬军顽强抗击(1939年11月30日-次年2月10日)1939年11月30日,苏军轰炸机空袭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维普里等数座重要城市。
同时,百万苏军从长达1500公里的边界线上越过边境,分四路从南、东南、中和北部对芬兰发起全线进攻。
苏军展开的兵力有19个步兵师和5个坦克旅。
其部署如下:1.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第7集团军(辖8个师、1个坦克军和2个独立坦克旅)。
1939年和1944年的两次苏芬战争实力悬殊却有亮剑精神家园保卫战血战1944《家园保卫战》和《血战1944》是芬兰拍摄的关于二战中芬兰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顽强抵抗的二战电影,分别是1939年爆发的冬季战争和1944年夏爆发的卡累利阿地峡区域战争,表现了芬兰军民顽强斗争保卫家园的精神。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为了拓展列宁格勒防御纵深,于1939年10月5日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
谈判中,前苏联除建议苏芬双方签订互助条约,共同保卫芬兰湾外,还进一步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即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前苏联;把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前苏联,为期30年。
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前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2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然而,汉科半岛却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苏联此举的动机令芬兰感到怀疑。
因为芬兰在1808年被兴起于欧洲东部的沙皇俄国所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
当时的芬兰和德国比较紧密。
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后,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挑起了战争。
苏芬战争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
苏联经过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
与苏联相比,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
其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
面对这样一个小国,苏联曾以为,通过谈判施压或军事威胁就能迫使芬兰妥协,实现自己对芬兰的领土要求。
对于苏联领导人当时所持的这种乐观估计,赫鲁晓夫曾作过如下描述,他说:“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
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
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苏芬战争死亡人数有多少冬季战争又称苏芬战争,是前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役,此战苏联虽然取胜,但损失惨重,伤亡高达60万人。
就连原先计划的奥运会也“流产”了。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苏芬战争死亡人数,希望你喜欢。
苏芬战争死亡人数苏联:126,875人阵亡,伤亡60万。
芬兰:25,904人阵亡,伤亡7万。
这次战争中前苏联红军损失惨重。
前苏联人民委员会议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的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前苏联红军最高苏维埃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了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
这个报告由于是对外公开的,所以一直被视为是前苏联的宣传手段,并不反映前苏联红军当时的实际伤亡,而是大大缩水后的数据。
1970年,已经卸任的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其秘密出版的个人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到了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损失时说“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
根据更近一些的前苏联罗斯军事历史学家的说法,如索科洛夫在《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里说:“据伟大卫国战争后统计的名单,1939~1940年有131476人没有从芬兰战场上回来,据其它资料显示,有大约20%~25%的人没有统计在内,因此确切数字可能为17万人”,“红军的伤病员很可能超过50万”,前苏联红军的损失约为近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
之所以没有准确的数字一是因为苏联红军在统计伤亡时准确率一向较差,“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索科洛夫在《二战秘密档案》中语)。
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前苏联士兵的生命。
此外前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
战争结束后,一位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得到了57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足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了。
”冬季战争对当年的奥运会产生的影响战争和奥运会,这两个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在特殊条件下,二者就会取得联系。
比如二战时期,奥运会就被迫取消过一次。
1940年的奥运会举办地点原本定在日本东京,但由于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奥委会将举办地点改到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苏芬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苏芬战争是1939年,苏联悍然发起入侵芬兰的军事行动,此刻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仅过去三个月的时间。
最终前苏联付出巨大军事损失打败了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芬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苏芬战争的起因苏芬战争是一场发生在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一直打到了1940年的3月13日,战争中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双方在战后进行谈判,签订了和平协定,苏联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让芬兰割让领土和租借汉科港的目的。
苏芬战争的原因就是苏联对芬兰提出无礼要求,而芬兰不同意。
苏芬战争的原因:芬兰原来是俄国的附属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芬兰独立,独立后的芬兰与资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比较的密切,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关系比较的冷淡,而苏联也积极的支持芬兰的共产党夺取芬兰的政权,因此芬兰对苏联充满了敌视,在苏芬边境建立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
芬兰的态度让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包围下的苏联感到一种威胁。
之后苏联与芬兰多次谈判,苏联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对芬兰提出了要求芬兰割让领土,并且将汉科港租借给苏联的主张,苏联作为回报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2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但是鉴于汉科半岛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芬兰对苏联也充满了不信任,所以拒绝了苏联的要求。
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通过战争让芬兰屈服,于是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炮击曼尼拉的苏联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士兵的死亡,要求芬兰政府道歉,并且要求芬兰军队后撤20-25公里,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拒绝,苏联军队借此撕毁和平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苏芬战争影响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的苏联,不顾形象,向旁边的小国芬兰发起了进攻。
这场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很多国家的反对,那么苏芬战争影响都有什么呢?苏芬战争影响十分广泛,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苏联和芬兰,而是整个国际社会。
1939年11月开始的苏芬战争,虽然以苏联割据芬兰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而告终,但对苏联来说,这场战争实在算不上“光辉的胜利”。
40万强军之众却在不足其半数的芬兰军队手中伤亡甚巨、迫使斯大林放弃了吞并整个芬兰的打算。
借助滑雪快速机动的芬兰军队屡次悄无声息地从侧翼摸到苏军后方,攻其不备后又如驭风般消逝无踪。
而100多天的对苏军来说更是犹如一场“冬季的恶梦”。
索米小传前传1918年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但最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
倒是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军事化组织——“修茨科尔”爱国军(l917~19 49)的首领比较新潮,向瑞士(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要求,禁止战败国德国军队装备MP18I式冲锋枪,于是德国伯格曼兵工厂将其生产权转卖给瑞士工业公司)高价订购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冲锋枪,每一支的价格高达4500芬兰马克。
但即便如此高价,在上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订意向还是遭到了拒绝。
这促使芬兰决定尝试自主生产同类武器。
1922年12月,“修茨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 18I式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厂方在8个月内生产出200支,单价320 0马克。
工厂接到订货后立刻行动起来,在1923年6月终于生产出一批试验样枪。
但在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出,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耽搁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
此次的生产合同终遭解除。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国产冲锋枪出自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莱迪之手。
莱迪曾在里赫缅克军需仓库任职,后任某团军械员。
由于工作之便,莱迪对德国MP18I式冲锋枪非常熟悉。
在深刻体会到该枪的作战威力和可靠性不足的缺点之后,他萌生了自己设计冲锋枪的念头。
1922年,莱迪将自己设计的、发射7.65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槍弹的冲锋枪送交军方试验。
该枪除枪管订购自英国之外,其它零件均由芬兰国内制.造。
然而试验之后,表现尚好的莱迪冲锋枪却被军方代表拒之门外。
二战历史事件有哪些_二战历史事件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型的权力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帝国辉煌。
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独立浪潮的影响下纷纷宣布脱离英国,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二战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战历史事件一:苏芬战争苏芬战争又叫冬季战争(芬兰语:Talvisota,瑞典语:Vinterkriget,俄语: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结束。
最终苏联付出巨大军事损失打败了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份领土。
冬季战争中,苏联国家声誉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冬季战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次大战的进程。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
1938年4月纳粹德国合并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谈判彻底破裂。
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
11月30日,苏联红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V.库西宁(1881~1964)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
芬兰军队凭借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寒和沼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苏联红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展开交战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兰军队主阵地久攻不克。
1940年1月苏联红军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狂轰猛炸,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兰军队于2月26日退守维堡一线。
3月13日两国签定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同盟国阵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波兰、加拿大、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轴心国阵营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仆从国及轴心国的盟友:芬兰、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中国南京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二战前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展开全文苏芬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芬兰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开始,最终苏联惨胜于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结束。
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机枪手自成立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透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
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芬兰之间的几次谈判都没有结果,苏联决心武装入侵芬兰。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
苏芬战争中,苏联士兵展示缴获的芬兰国旗苏联投入大规模的军队进攻芬兰,并在兵力、飞机、坦克上占有压倒性优势。
但是在战前,因为斯大林从1937年开始的一连串的政治整肃,所以大量有经验的苏军指挥官被处死或入狱,以致于苏芬战争爆发时,苏军仅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
由于上述因素,再加上芬兰军队训练有素、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
苏联于后期以撤换指挥员、改善作战方式和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
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苏芬战争中阵亡的苏军士兵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苏芬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722019.01军事文摘战 役芬兰战场最后一幕:激战VKT防线鸿 渐芬兰和苏联是二战中的一对死敌,从1939年末的苏芬战争到1941年芬兰随德国入侵苏联,这两个高纬地带的邻国持续处于硝烟烽火中。
到了1944年夏天,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恩怨迎来最终的了结,地点就在芬兰的VKT防线上。
大兵压境1944年6月,强大的苏联红军开始反击芬兰。
苏军向苏芬交战的主要地段——卡累利阿地峡聚集兵力,司令官列昂尼德·戈沃洛夫将军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由第21、第23、第56集团军组成,共有7个军之众。
这个兵团的任务是在12天内击败位于地峡的芬兰军队并占领卡累利阿首府维伊普里,之后继续向北面和西面施压,力争于7月中旬控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从而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同时,苏军也将在东卡累利阿采取牵制行动,由克里尔·梅列茨科夫将军指挥的第32和第7集团军将把部分芬兰部队牵制在该地区,阻止其投入卡累利阿地峡。
那时,芬兰陆军全部可用的兵力约为45万人,然而其中只有不到1/3的军队位于卡累利阿地峡,另外的部队则分布在从东卡累利阿的斯维尔河沿岸到拉多加湖以北的马塞尔卡一线。
虽然芬兰人自1944年春天起开始加强驻守卡累利阿地峡的部队,并加快了防御工事的建设,但总的投入实在太少了。
长期以来的停战传言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部队的士气,对前线部队的训练、侦察和防御工事建设等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守备基于3条防线,第一条防线是芬军在1944年6月据守的前线,它与1939年的苏芬边界大致相符;第二条防线因为自瓦梅尔苏延伸至塔佩尔而被称为VT防线,各地段距离第一条防线有14~30千米远;至于第三条防线则是西起维伊普里,经由库帕萨里和武奥科西河岸延伸到塔佩尔的,因而得名VKT防线。
这样一来,一支渴望胜利的高度机械化的进攻大军就遇到了一支在士气和装备方面都远远没有做好准备的军队。
到6月9日,苏军已经在卡累利阿地峡前线集结了27万名士兵、1660门火炮、620辆坦克和1500架作战飞机。
二战以来“芬兰化”现象的形成历程、特点和影响作者:李心童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芬兰作为北欧四国之一,拥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芬兰就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自从独立以来特别是二战时期和二战后,芬兰的命运却不同于大多数波罗的海国家,是仅有的三个卷入了战争但没有被外国强权占领的国家之一。
弱小的芬兰是如何造就奇迹的呢?二战后,芬兰通过分析两次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一条独特的中立之路,不仅保持了民族独立还取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与北欧各国和西欧也开展了合作。
芬兰向世人展现了积极的形象和高超的外交艺术,而“芬兰化”则成为那段历史的关键词。
关键词:芬兰;外交政策;中立;苏芬关系;芬兰化中图分类号: D87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7706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芬兰独立。
次年芬兰爆发国内战争,最终以代表资产阶级的护国军的胜利结束。
1919年6月成立的芬兰共和国,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
“因此,在新共和国存在的最初几年,与她更强的邻居之间,她不处于一个很好的条件和环境中。
这是自然的,俄罗斯帝国雕刻出所有位于波罗的海的边境国家之间的确定的纽带。
”[1]20世纪20年代,芬兰也没有参加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缔结的反苏联的同盟,恪守着不结盟原则。
1932年,芬兰与俄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在1935年后,芬兰的中立化意味着避免与苏联的冲突,虽然并没有采取类似60年代到70年代间吉科宁外交政策中积极…搭设桥梁‟的方法。
”[2]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联的无能,芬兰于1936年签署了由北欧五国发表的《共同中立宣言》。
一、“芬兰化”现象的形成历程“芬兰化”一词最先由德国人理查德·洛温塔尔在1966年提出,表示一种苏联强加于芬兰的操控模式。
位于苏联旁的芬兰,因忌惮苏联的威胁,在外交与内政政策上有所调整配合,另一方面这个现象又带有一定积极性。
苏芬战争:史上最强游击战苏军战死数十万苏军要三天拿下芬兰举行公投建政府1939年11月30日早晨,正当德军入侵捷克,波兰相继得手,日本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的时候。
苏联轰炸机突然出现在芬兰上空,对芬兰的几乎全部城镇进行无差别轰炸。
当天,23个苏联师在20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侵入芬兰领土。
苏军要在3天之内拿下芬兰,随后就会举行所谓公投建立傀儡政府。
芬兰是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的小国,可是现在他们面对着数十万侵略军。
苏联当局要求为了苏联的边境安全,希望芬兰割让一部分国土给苏联。
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遭到芬兰政府的严词拒绝。
苏联政府对此,感到非常生气。
因为就在这一年的9月和10月,苏联军队刚刚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又刚刚与德军一起瓜分了波兰。
恼羞成怒之下苏联自己亲手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要大打出手了。
对于克里姆林宫里的现实主义者来说,条约是没有什么神圣意义可言的,随时可以根据情况撕毁。
图为,1940年2月,卡累利阿地峡,苏军第210独立化学喷火营装备的XT-130喷火坦克在打击隐蔽在密林中的芬兰士兵。
苏军建冒牌芬兰政府称出兵保护人民1939年的冬季是欧洲近百年,最寒冷的冬季。
芬兰人面临着投降还是战斗的选择。
尽管与苏联相比,芬兰的国力简直不值一提。
但是成千上万的芬兰士兵还是默默的进入了曼海姆防线上的林海雪原之中。
没有喧闹,没有口号,也没有惊慌失措。
只是静静的等待着苏军的出现,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苏军一进入芬兰,立刻就组建起一个所谓的芬兰民主政府。
这个冒牌芬兰政府随即宣布,苏军是他们邀请来的,苏军反对一切侵略和奴役其他国家的做法,进入芬兰的苏军是来保护芬兰人民的。
苏联空军在轰炸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后,美国总统罗斯表示希望苏军能够停止轰炸芬兰城市。
此时苏联的莫洛托夫同志给了一个经典的苏联式“诚实答复”:苏联轰炸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轰炸芬兰城市。
苏联飞机确实在赫尔辛基上空执行过任务,但是卑劣的芬兰政府硬要栽赃苏联,说他们扔下了炸弹。
芬兰以前曾属于瑞典和苏联吗
很显然芬兰不属于苏联,也不会属于瑞典,虽然他们在历史上颇有渊源,曾经被这两个国家所统治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属于。
俄罗斯最初是⼀个“莫斯科⼤公国”,原本所拥有的疆域⾮常的⼩,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俄国领⼟都在不断扩张中掠夺⽽来的,⽽芬兰就是被掠夺的其中之⼀。
它被俄罗斯帝国统治了⼤约100年。
芬兰是在西⽅世界当中知名度很⾼的国家,因为它是西⽅⽂化中传说中“圣诞⽼⼈”的故乡,就是那位架着飞天麋⿅坐着雪橇⽽来的圣诞⽼⼈。
从烟囱进⼊⼉童房,在枕头⾥塞满了“长袜⾥的圣诞礼物”!
芬兰这⽚⼟地早在⼀万多年前就有⼈居住;最早的居民是拉普兰⼈,所以芬兰也被称为拉普兰。
后来芬兰⼈来了,建⽴了芬兰⼤公国。
12世纪下半叶,瑞典进⾏了“⼗字军东征”,芬兰被瑞典⼈打败,成为瑞典统治下的⼤公国。
1809年,俄国与瑞典开战,瑞典战败后,芬兰落⼊俄国统治,并⼊俄罗斯帝国,成为其下的⾃治⼤公国。
⼗⽉⾰命后,苏联放弃了所有⾮法吞并的欧洲领⼟。
因此,1917年12⽉,芬兰⼤公国宣布独⽴,成为芬兰共和国。
同时,芬兰宣布⾃⼰是永久中⽴国。
由于瑞典⼈对芬兰的占领和统治,瑞典⽂化在芬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于是就出现了上层社会的贵族讲的是瑞典语,普通⼈讲芬兰语。
⼆战期间,芬兰站在纳粹德国⼀边,两次与苏联交⽕,原因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试图侵略芬兰。
⼆战后,苏联和芬兰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直到苏联解体,芬兰才得以废除所有这些不利于芬兰的条约,最终加⼊欧盟。
小学生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小学生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一在1940年,芬兰,一个被德军占领的小村庄。
人们日日提心吊胆地生活,惶惶不安,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饥荒,是人们最怕的。
就在前夜,德军抢走了最后一袋面粉,村民最后生的希望也都破灭了。
但有一天,一个军式货车开了过来,在上面下来了五六个德军,分给村民们面包。
大家虽都十分奇怪,但有吃的就行,都一口一个,吃得可欢了。
老妇人玛丽拿起了两三个面包,向自己小木屋走去。
打开门,里面坐着三个年轻小伙子,他们的手冰凉,面无血色,嘴唇也是苍白的。
玛丽怜爱地摸了摸他们的头,把用旧报纸包好的三个黑面包递给了他们:大儿子贝克像抱着婴儿一般搂着面包;二儿子珀西爱抚着它,像在摸一个宝贝;小儿子丹深情地看着面包,竟落了眼泪。
“妈您怎么不吃?”小儿子丹忍不住询问。
“我我在路上吃了一个了,刚刚太饿了。
”玛丽挤出一丝微笑,摸了摸肚子说。
之后的每一天玛丽都把面包留给儿子们,自己则在地上捡片菜叶子偷偷塞进了嘴里。
但就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全村人都死于非命。
那时芬兰已经击退了德军,查出原因后发现面包里居然有致命的毒素!全村男女老少只有玛丽活了下来,当医生要给她做检查,目的是为了检测在玛丽的体内是否产生了能抵御抗毒素的抗体。
玛丽用近乎绝望又愤恨的眼神盯着士兵,用颤抖以及嘶哑的声音说:“不必查了,我把面包都留给了我的儿子们,他们死了,我却活下来了。
本想他们吃了面包可以活下来,可他们全死了,是我害死了我的儿子们”所有在场的人员感到无比震撼和感动,在“存活原因”一栏写下了两个字:母爱。
小学生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二走进姑姑出嫁前住的房间,那个木制上锁的木桌看上去十分显眼,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用红漆喷上去的,经历了很长岁月的桌子。
好奇心驱使着我想看一看里边到底藏有什么东西,于是我开始带着妹妹一起四处去寻找钥匙。
我们翻箱倒柜,楼上楼下跑了三四遍,找了十几个抽屉,也没有找到钥匙,可能是根本就没有,也可能是遗漏了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