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发展历程共2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22
水路运输发展历史及现状一、水路运输发展历史(一)、古代水路发展历史(1)、奴隶社会(2)、春秋战国(3)、秦汉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明清(二)、近现代水路运输发展历史(1)、清末水路发展状况(2)、改革开放后水路发展状况二、水路运输发展现状20XX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一)、水运建设投资额分析(二)、水路货运货物完成量(三)、水路货运运输格局(四)、水路运输的机遇挑战20XX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一)国内沿海航运市场总体平稳。
(二)海峡两岸间航运市场。
(三)国际航运干散货市场总体较好,集运市场平稳,原油市场触底回升。
三、水路运输设备发展现状(一)、中国船舶发展情况水路运输简介:水路运输是以船舶为主要运输工具、以港口或港站为运输基地、以水域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为运输活动范围的一种运输方式。
水运至今仍是世界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特点:水路运输是为目前各主要运输方式中兴起最早、历史最长的运输方式。
其技术经济特征是载重量大、成本低、投资省,但灵活性小,连续性也差。
较适于担负大宗、低值、笨重和各种散装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其中特别是海运,更适于承担各种外贸货物的进出口运输。
一、水路运输发展历史(一)、古代水路发展历史(1)、奴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交通多恃水道,并始用木板造船。
夏、商、周各代的国都,为便于诸侯朝贡和人员往来,均务求舟楫之至。
另据史载,当时长江、黄河与淮河都已通船。
如在黄河流域,船只可溯航至禹门口一带,并经汾水可通至山西曲沃,经渭水可通达秦都雍(今陕西凤朔、宝鸡间);在长江流域,船只西可通达四川的宜宾和成都(溯岷江),北经汉水转唐白河可抵河南的南阳,南分别经湘水及其支流来水可通到广西全州和湖南郴县。
通过海上,同附近的日本和越南也时有往来。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仍主要发展水运,先后开凿有沟通江、淮两大流域的邗沟运河(今苏北里运河的前身),和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等,使我国东部形成有黄、淮、江三大水系相互连接的水运交通网,进而也推动了原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吴、越等地的开拓与发展。
宜宾水运发展历程宜宾是一个位于四川省的内陆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宜宾市所辖的宜宾江及其支流是该地区主要的水路交通线。
下面将简要介绍宜宾水运发展的历程。
1.古代水运宜宾水运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古代,宜宾位于长江上游,水运是当时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宜宾江成为了连接宜宾与周边地区的重要水路。
2.现代水利工程20世纪以来,宜宾水运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为了提升水运能力,宜宾市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宜宾江航道整治工程。
该工程对宜宾江进行了疏浚、拓宽和加固,提高了江道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为水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水路运输网络建设宜宾市还积极发展水路运输网络,通过修建港口和码头,完善了水运的基础设施。
在宜宾江畔,相继建设了龙庙港口、胜利码头等水运设施,提升了宜宾的水运能力,方便了货物运输和旅客交通。
4.推动经济发展宜宾水运的发展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水路运输,宜宾能够方便地与长江经济带和其他沿岸城市进行贸易往来,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5.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水运发展的过程中,宜宾市也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宜宾市积极推动水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水域环境监测和水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宜宾江的生态系统,确保水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宜宾水运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路网络的完善,宜宾水运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
同时,宜宾市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各项环保措施,以确保水运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演变第一节历史上的陆路交通一、先秦时期的陆路交通线我国古代的陆路交通,先秦时期已相当发展。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周代。
周天子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以宗周为中心,通达各诸侯国的陆路交通网。
春秋战国时,我国古代的陆路交通有了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争霸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都会的出现,不仅要求交通便利,而且要求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规模。
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更加频繁,经济都会的发展已达空前的规模,人们有理由推断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交通运输线。
先秦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因此交通路线便以这一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1、东线。
东出黄淮平原,东行可分为三个方向:东北行,可至冀北达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北);正东行,经博浪沙(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至山东半岛的琅邪台(今山东省胶南县南);东南行,经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到达九江(今安徽省寿县)。
2、西线。
由关中西行,经陇县,到达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
西南行沿嘉陵江河谷,过剑阁到达巴(重庆)、蜀(成都)。
3、南线。
一条越过秦岭,经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过武关,沿汉水达长江,或溯湘江、赣江而上,经越城岭下桂江、西江至南海;或经大庾岭,下浈水、北江至南海。
一条沿黄河南岸东行,经二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至上蔡,到达陈(今河南省淮阳市)。
一条由许(今河南省许昌市),经方城走廊入南阳盆地,与南方大国楚地相通。
一条由大粱(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行,沿汲水或菏水至泗水,经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由邗沟渡过长江,经没(今江苏省苏州市)、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南),至会稽。
4、北线一条由关中西北行,经横山、鄂尔多斯高原,渡黄河,到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一条由由黄河北岸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轵(今河南省济源市)向东北行,沿太行山东南麓的洪积冲积扇平原经汲(今河南省汲县西)、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蓟(今北京市)至辽东。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古
代的木筏到现代的大型船只,我国水路运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阶段来探讨我国水路运输发展的特点。
1. 古代水路运输
古代的水路运输主要以木筏为主,这种运输方式简单粗暴,但是效率
低下。
随着船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路运输逐渐从木筏转向了
木船,这种运输方式虽然比木筏更加高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船只的载重能力和航行速度都很低。
2. 近代水路运输
近代的水路运输主要以蒸汽船为主,这种运输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
了我国水路运输的效率。
同时,随着铁路的兴起,水路运输的地位逐
渐下降。
但是,在一些地区,水路运输仍然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比如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3. 现代水路运输
现代的水路运输主要以大型船只为主,这种运输方式的出现使得我国
水路运输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现在,我国的水路运输已经成为
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水路运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木筏到现
代的大型船只,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未来,我国水路运输将继续
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章水路运输及其发展第一节水路运输概述1水路运输简介人类发展水运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
从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船时代和柴油船时代。
1)舟筏时代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
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
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
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
2)帆船时代利用风力作为基本动力在水上行驶,并由人来操控改变方向前进的船称为帆船,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典范。
帆船的出现使得船舶在航行速度和载运量方面大幅度提高,从帆船出现到十九世纪初,它一直是主要的水上的水上运输工具。
3)蒸汽船时代进入18世纪,世界各大洋上繁忙的贸易往来需要解决船舶动力问题,船舶推进动力方式已到了需彻底变革的时期。
真正解决船用蒸汽机的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詹姆斯·瓦特。
他在1765年发明了双缸蒸汽机。
1768年他与英国伯明翰轮机厂的老板马修·博尔顿合作,专门研制了一台用于船舶推进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机,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机船上普遍使用的博尔顿--瓦特发动机,从而完成了船舶动力的第三次革命。
船舶的推动力从人力、自然力转变为机械力,船舶用蒸汽机提供的巨大动力,使人类有可能建造越来越大的船,运载更多的货物。
第一艘完全使用蒸汽动力推进的船是"皮罗斯卡皮"号,它是法国人马奎斯建造的。
船上有一台单缸蒸汽发动机,用来带动船两侧的两个明轮。
海上运行的第一艘蒸汽机船是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发明建造的"凤凰"号轮船,它在纽约与费城之间航行。
19世纪的各大洋是蒸汽机船的天下,由于蒸汽机船的出现,最终使帆船驶进了船舶博物馆。
4)柴油机船时代19世纪末,德国发明家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柴油机,又为船舶提供了新的动力。
记录道路运输发展历程一、远古时期的“步行代”在人类刚开始走出大山,跨过小河的时候,那时候交通可真是个“空白”。
没有轮船,也没有火车,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双脚。
真的是累死人不偿命的事儿。
人们要么步行,要么骑马,偶尔运气好,坐个木船,也能勉强横跨个小河。
你想想,那个时候的道路啊,简直就是一条条泥泞的土路,偶尔有些高低不平的石块,踩上一脚,脚底板得都肿起来。
可是呢,大家也没办法,能走就算不错了。
古人没有车也没有地图,路全靠自己摸索,凭着对自然的感知,有时候走着走着,路就“自己”出来了——这得多强的直觉啊!二、车马代的“有车一族”说到车马代,大家总得知道,古时候的车马可是个“大件”!马车一出来,那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啊,啥有钱人、贵族,都是骑马拉车出行的。
想想那个画面,一群身着华丽衣裳的人,坐在车里,扬起马鞭,气派十足。
其实那会儿的马车吧,还是挺简单的,轮子不大,车身也不宽,倒是马儿得力气大,才能拖得动。
车马代的路,那就是为了让这些贵族显得更威风而修的,基本上要么是铺上一些石板,要么就是宽阔的土路,尤其是大城市里,马车走起来倍儿带劲。
但也别以为这路就是什么“天堂路”了,马车一走,那可真的是尘土飞扬,颠簸得人直掉渣。
这种交通方式持续了几百年,马车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方便,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上,能带点货物,不用一直靠人力搬运,这可真是个不小的突破。
三、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然后到了工业革命,哇塞,突然间,天翻地覆!蒸汽机的出现,真是让运输工具一下子有了“飞跃”。
原本蒸汽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放在运输领域,简直就是“飞黄腾达”的存在。
你知道吗,火车的出现,那简直就像是给道路开了一扇新门。
蒸汽火车一跑,路的面貌就变了。
原来只靠马车和步行的日子,逐渐被这带着“火花”的钢铁巨兽给替代了。
火车不仅速度快,还能带好多货,真是“坐火车,快如闪电”的感觉,带着梦一样的速度,穿越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那时候有了铁路,地方跟地方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很多人都开始离开家乡去外面打拼,商贸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