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与日本国的外交关系述论
- 格式:pdf
- 大小:90.19 KB
- 文档页数:3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的交往述略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大钦茂是渤海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海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与日本的交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渤海国日本大钦茂遣日本使渤海国(698-926年)是唐朝中央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713年,其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渤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公元737年,大钦茂即位,成为渤海第三代王。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得到全面发展,并与唐朝及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与日本交往尤为密切,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交往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大钦茂统治时期,正值唐朝繁荣时期,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唐朝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下的藩属关系。
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出现中兴盛世,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使得唐王朝对渤海国的政策由支持改为压制,利用渤海周边国家部族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使渤海陷入契丹等周边国家的包围圈中,这促使大钦茂为防止受到攻击而不得不继续与日本密切往来。
第二,大钦茂统治时期,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此时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废除了部民奴隶制,为本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
这一时期,日本与渤海的交往主要是政治的需求。
后来,日本政府实力的增这使得日本不甘于臣服唐朝,开始对外积极谋求与唐朝平等的政治地位,而渤海此时遣使来朝,则使得日本在外交上获得了支援。
二、大钦茂时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过程大钦茂时期,渤海国第一次访日始于公元739年,遣胥要德、副使己珍蒙出使日本,天皇赐宴于朝堂大加封赏。
随后,于公元740年“丁已,天皇御中宫閤门。
己珍蒙等奏本国乐,赐帛绵各有差”,[2]从此渤海乐传人日本。
公元746年,“渤海及铁利总一千一百余人慕化来朝,安置出羽国,给衣粮放还”。
[3]这是渤海对日本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集团规模的访问团体。
尽管这个大规模的团队并没有被渤海国视为正式国家使团,但是无论是从人数还是规模上看,都说明了渤日本交聘关系的升温。
日渤外交初期高句丽因素探析王建航摘要:日本与渤海国是古代东亚历史上两支重要政治力量,两国国交长达近200年。
日渤外交总体上呈现出友好、稳定态势,但在通交初期,友好与摩擦并存。
通过对相关史料分析与推断,发现日渤外交初期中存有浓厚的高句丽因素。
高句丽因素源于两国与高句丽深厚的历史渊源,而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高句丽灭亡后,被日渤两国演绎为有利于本国外交的认识,且随着高句丽人被任命为两国外交使节两国对这种认识变得更加稳固。
关键词:日渤外交;高句丽因素;高句丽人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3-0034-06DOI :10.13877/22-1284.2018.05.006收稿日期:2018-01-30作者简介:王建航,黑龙江鹤岗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朝鲜古代史。
(吉林延吉133002)学日本与渤海国长达近200年的国交,不仅推动了日本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联系,亦是古代环日本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日渤外交时间上划分,学界尚无定论,文中所言“初期”指渤海国大武艺、大钦茂期间两国交往。
关于日渤初期外交,由于各国学者研究侧重点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研究成果颇丰,尤其在日渤外交关系性质、日渤外交中的文化、物质交流、日渤外交对古代东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一直以来,国书、使节是研究日渤外交研究要点,而在这两点中均能发现有关高句丽的蛛丝马迹,可以说高句丽因素确存于日渤外交之中且发挥有独特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部分学者仍拘泥于渤海是否对高句丽具有继承意识等问题,对日渤外交中出现高句丽因素产生原因、影响等问题研究不甚明确。
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上,探讨日渤外交中的高句丽因素,以求更加全面来解读日渤外交,进而探明高句丽的灭亡对周边国家、部族集团间交流的影响。
一、日渤两国对高句丽的不同认识高句丽作为古代东亚重要国家之一,对其周边国家、部族有着深刻影响。
V ol.37N o.9Sep.2016第37卷第9期2016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 al of C h ifen g U n iversity (Soc.Sci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王姝(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尧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谈渤海国对日本交往的两个问题
王河江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027)003
【摘要】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中国的一个边疆民族政权,与日本具有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物产丰富,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这些是其对日本交往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渤海进行了长期的对日交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渤海对日本的交往,影响了东北亚战略格局,满足了双方人民的经济需要,促进了唐文化的传播,给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王河江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K313.0
【相关文献】
1.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2.关于《精神交往论》的两个学术问题的回复 [J], 陈力丹
3.两个基本问题不糊涂,两个思想方法要清楚——谈互斥事件的学习 [J], 陈燕青;
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两个问题的探讨 [J], 王芳;江峡
5.中柬交往史中两个问题的研讨 [J], 陈显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侯震【摘要】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渤海国;日本;遣使交聘;关系【作者】侯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7世纪末到10世纪,东北亚历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唐王朝的东北边疆,东部高句丽政权灭亡;西部契丹时叛时降;北部粟末靺鞨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渤海国。
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与唐帝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的洗礼,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东北亚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以隋唐王朝为中心的封贡体制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处于封贡体制不同地位的渤海与日本,在与唐朝发生封贡关系的同时,两国之间也进行遣使交聘。
一、渤海国遣使赴日交聘渤海国与日本的遣使交聘活动,始于渤海第二代国王大武艺仁安八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四年(727),“遣宁远将军高仁等朝贡,而著虾夷境,仁等以下十六人并被杀害,首领斋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
”[1]渤海遣使聘日,渤海最后一次遣使聘日是在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前后共192年。
据王承礼先生统计,“渤海聘日34次,日本聘渤海13次,双方共交聘47次,平均每四年即有一次往来”。
[2]在渤日长达近二百年的友好交往过程中,根据渤海遣使日本的主要目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727-75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武将为主,出使目的以政治军事为主。
第二阶段为762-876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行政官员为主,出使目的以经济贸易为主。
第三阶段为882-919年,渤海使团长官是以有才华的文官为主,可称为文化大使,出使目的是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仍然寻求与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简论渤海日本外交史学
张高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渤海国与日本国在8—10世纪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外交史是中世纪中、日外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世纪以来,各国(主要是东北亚国家)学者对渤、日外交史十分重视,发表了一批有关渤、日外交史方面的学术论、著。
但迄今为止,
我们尚难把渤、日外交史系统化,其难点,不仅在于有关文献和文物的不足,也存在渤、日外交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一些问题。
本文试图对渤、日外交史学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愿与有关国家(主要是日本)的渤海史学者商榷。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张高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1.3
【相关文献】
1.简论李大钊《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贡献 [J], 曲剧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根本目的何在?——对《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
的商榷 [J], 林迅
3.简论郭沫若的史学方法和史学思想 [J], 萧宗弟
4.高校校史文化推广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发展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J], 高世奇
5.渤海与日本外交史话二则 [J], 武玉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12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4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褚文扬1,2(1.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 要]渤海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文王,737年到793年在位。
在其统治的57年间,一方面积极吸收唐的多样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保持与周边国家和部族关系的发展。
在此期间与日本交往尤为频繁,双方互派使节共达20次之多。
本文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试在论述渤日交往概况的基础上,探求这一时期的渤海对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渤海国;大钦茂;渤日交流[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4-0109-02渤海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7世纪末至10世纪前半叶,渤海占有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俄罗斯沿海州的广大地域,9世纪被唐朝誉为 海东盛国 。
渤海与古代日本关系甚密,从727年到919年的200年里,两国经常保持往来。
在此期间,渤海向日本派遣使节34次,日本向渤海遣使15次。
众所周知,大祚荣于698年建立了渤海国。
719年,大武艺继承王位,积极推进对诸部的征讨。
开疆扩地,巩固渤海社稷。
并且于727年向日本派遣使节,开辟了渤日邦交。
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的黑水也受到大武艺的扩张政策的威胁,于是黑水向唐遣使求援。
因此大武艺认为唐与黑水 谋腹背攻我 ,决定征讨黑水。
可是大武艺的同母弟大门艺反对此次征讨,与大武艺相对立,大门艺不得不亡命于唐。
围绕遣返门艺的问题,渤海与唐的对立日益尖锐,732年大武艺向山东半岛派兵,杀死唐的官员。
唐立即伙同新罗兴师报复,但因天气恶劣,地形险峻,以失败告终。
唐与渤海的邦交一度陷于中断。
735年末,大武艺向唐遣使谢罪,重新开始朝贡,两国关系趋于改善。
The Neces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hai Country of Daqinmao Period and Ancient Japan 作者: 张韬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渤海国 大钦茂 对外关系 日本
摘要: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
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
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渤海立国与对外关系述略作者:王姝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摘要: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存于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渤海国统治期间对东北地区不断开发,同周边民族与周边国家进行开放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当时东北亚区域内的强大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渤海国;行政设置;遣使交聘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25-03渤海是以东北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并作为羁縻府州隶属于唐朝。
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国至926年灭亡,前后存续了229年,历经十五位统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时占据了今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苏联沿日本海部分地区。
本文以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渤海同周边各族的往来、渤海与日本新罗的外交关系为重点进行相关梳理研究。
一、渤海国的行政设置与管辖(一)渤海立国与受唐册封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
高丽既灭,大祚荣率领众部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
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国家政局动荡,连年征战致使民不聊生。
时任营州都督赵文翙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采取残酷的手段镇压。
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众叛周,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
同契丹毗邻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荣父子的领导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荣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职。
伴随着李尽忠部被周军剿灭,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1]。
武则天对靺鞨部采取招抚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
乞四比羽因未接受唐朝封爵而被杀,是时乞乞仲象已死,其子大祚荣引歼痍遁去。
简析渤海国外交策略渤海国是公元698年建立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渤海国在其存续的二百余年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邻边国家施展不同的外交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一、与唐朝外交: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公元七世纪末,建立伊始的渤海国并未引起唐朝的足够重视。
开国首领大祚荣骁勇善兵、足智多谋,一面广纳靺鞨之众、网罗高丽余烬,充盈兵马;另一面遣使通于突厥、接受新罗的官职,立足渐稳,又与黑水靺鞨采取联合,规避唐朝征讨。
唐中宗注意到这股势力存在并视其为可借助力量,派御史招慰联络,实现双方和解。
也正是因为唐朝的主动招安,公元713年,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称臣受封、送子入侍,遣使朝觐、进贡土产、仿效唐制、加速汉化,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封藩。
渤海国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军队、司法、赋税等自治权力,其臣服于唐朝并接受羁縻管理也是划置底线并附有条件的。
史料記载上常受诟遣的渤海国出兵登州一役,就是因为唐朝建置黑水府、庇护王弟大门艺,使渤海王大武艺感到政权威胁,先是派史交涉、据理力争,后又诉诸武力、进攻登州,捍卫了国家安全和民族权益。
也由于唐朝方面理亏在先,在冲突过后,大武艺仅以一“悔过之书”和“被迫退兵”,就让唐皇“不予追究”而“载用嘉叹”,干戈化玉帛,息事又宁人。
此后,渤海国始终坚持臣服中原、亲睦和好的国策,尤其是大钦茂即位后,更是恪守藩礼、臣节无亏。
即使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朝廷与叛方均要求渤海国出兵介入,为其插手大唐事务提供绝佳契机,都遭到其婉拒。
渤海国无意卷入唐朝内部争端,严守中立、保持臣属的对唐策略,屡受大唐嘉勉赞许,进而双方往来密切、相互影响、车书一家、俨然一体。
由此可知,渤海国同唐朝外交中,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并非一味屈从,心思慎密、有理有节,有时也敢于抗争,维系了双方均感满意的双赢格局。
二、与日本外交:自主独立有退有进公元727年,大武艺派使出访日本,拉开了两国交好的序幕。
日本奈良时代与渤海国的往来
渤海国的创立者大祚荣在世期间,曾努力加强与唐朝中央 ... 的联系,但在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大武艺却滋生了摆脱唐朝中央 ... 的倾向。
大武艺之弟大门艺,因为力主与唐朝中央 ... 合作而受到大武艺的迫害,不得已出奔长安。
为了对抗唐朝中央 ... 和从背后牵制与唐和好的新罗,大武艺便试图争取与新罗交恶的日本结盟。
727年,大武艺派遣高仁义使日,希望与日本结援。
735年大武艺又与唐朝修复了关系。
但是,渤海国与新罗的矛盾却日益加深。
为了牵制新罗,渤海国又多次遣使赴日。
762年,唐朝册封渤海王的官爵由“郡王”升格为“国王”,同时渤海王被授予同新罗王同等的官职检校太尉。
渤海国与唐朝中央 ... 关系的日益好转以及东亚国际形势的趋缓,使得渤海国的对日本外交出现了转机,由政治目的转为经济目的。
与前期出于政治目的的遣使相比,后期出于经济目的的遣使规模有所增大。
渤海国的遣使赴日交易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
在奈良时代,渤海国先后派遣使节赴日,共有13次。
人数最多的1次是746年,使团成员1100余人,船只最多的1次是771年,325人乘17艘船抵日。
渤海国对日遣使所见专制外交作者:邢燕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摘要]同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渤海国与日本外交往来近二百年,然而渤海国遣日使团从最初寻求安全盟友的政治目的进而转向成为皇家贵族提供奢侈品的贸易商团。
日本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下令限制渤海国使团入日。
面对这一问题汉文化则在日本设置障碍中充当开路角色,裴氏父子作为后期的遣使代表,其个人荣辱转变体现专制外交肆意妄为的特点。
[关键词]渤海国;外交;裴颋;裴璆在渤海国与日本交流中,渤海国对日政策从寻求安全转向奢侈品购买。
本文拟就梳理渤海国对日政策转变,以及后期遣使日本面临的障碍与对策选择,以裴氏父子个人荣辱境遇反观专制外交特点。
一、从寻求政治盟友到奢侈品交易开展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藩镇的坐大使得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愈趋紧张,东北各民族之间摩擦不断。
渤海国与契丹负有世仇,又与新罗长期对峙,加上唐朝的防范,使其面临三面受敌的困境。
故渤海国加紧寻找盟友的步伐。
北方的敌对形势迫使渤海国将目光转向隔海相望的日本,以求“从背后牵制新罗势力的北进”“解孤立之危险”①此时的日本在安史之乱后也面临来自中国内地的威胁,最主要的担忧是新罗东渡侵扰。
所以双方在初期的合作开展十分顺利。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及航海技术落后,渤海发现与日本结盟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得到满足,政治上的联合不能在实际中提供支持。
频繁的派遣使得使团有机会接触日本上层社会的生活,进而其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经由渤海使团带回国内。
日本那些具有异国风情的奢侈品进入渤海国后,在贵族之间大受欢迎。
故而渤海使团在使日过程中,逐步加大贸易交换的份额。
渤海贵族对于日本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760年至881年的百余年间,渤海先后24次派遣使臣赴日本。
使团派出次数频繁,且人数多寡不一。
二、渤海国面临遣日障碍与对策选择渤海使团如此频繁的到来,使日本除接待使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外,还需承担大量回聘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