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无骨花灯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1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针刺图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各类花灯,了解花灯的起源、历史,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奇妙之处。
2.能力目标学习简单的针刺方法,并能用线刺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情感目标感受无骨花灯的独特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民间传统艺术和对家乡的热爱的之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针刺方法的掌握。
2.难点针刺的实践和运用。
三、课前准备1.教师花灯、针孔排列图、图片、针刺材料工具、展示灯箱、手电筒、小奖品等。
2.学生设计图稿、针刺材料工具。
课前谈话1.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皤滩乡中心学校,第一次来到这儿,你们学校里有什么特色想要向王老师介绍的吗?2.在我们皤滩有一样东西特别有名,知道是什么吗?提示一:它起源于唐朝,发源于皤滩,提示二:它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示三:它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猜中奖书签)。
四、教学过程1.直接引入(猜猜看)(1)猜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贴标题。
(2)猜不出:王老师今天就带来了这盏灯,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板书)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2.传授新知第一部分:欣赏花灯(1)感受神奇:今天,王老师也带来了这盏奇特的灯(灯亮),它到底奇特在哪里呢?(针刺、无骨)原来它的名字里就告诉了我们它神奇的地方。
(2)花灯小故事(3)实物观察花灯:提问:你们感觉这个花灯怎么样?(很漂亮、很美)那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从形状、色彩、图案、针刺方面观察花灯,请小组长从桌下拿出花灯,小组观察花灯实物。
讨论1分钟(生观察)(教师幻灯出示)形状、色彩、图案、针刺。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幻灯出示):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图案吉祥。
(5)教师小结:针刺无骨花灯通体由针刺灯片组成具有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古朴典雅、制作精美的特点。
(6)图片欣赏花灯组灯:除了同学们桌子上的灯,王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的灯,想不想看?(图片欣赏组灯)一边观看,一边介绍组灯。
针刺无骨花灯作文针刺无骨花灯作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针刺无骨花灯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刺无骨花灯作文篇1今年国庆,我和朗朗妹妹一起上台州市博物馆参观。
走着走着,我被面前的东西吸引住了。
“哇,太美了,这是什么呀?”我问。
妈妈说:“这是仙居的无骨花灯,当地叫‘唐灯’。
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花灯没有一根骨架,只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纸张粘贴接合,再用绣花针刺出各种图案,经过十三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
”“那要多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呢?”我和朗朗异口同声地问。
“嗯,应该少的要……要10到12小时,多的要50到100小时。
”“哇!那是谁造的呀?”“无骨花灯是一对秀才夫妇所创的。
”妈妈边查百度边说。
我再仔细一看,哇!针刺无骨花灯的的确确很精细。
有的像荔枝,一颗一颗的,很逼真;有的像八卦,上面刺着龙和凤的生动图案,叫龙凤八卦灯;有的像花瓶,里边插着“花”,可淡雅了;有的像个大红绣球,上面刺着“喜”字;还有的像王母娘娘的花篮,旁边有星星点点的小珠子,可漂亮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花灯。
你看,多漂亮的无骨花灯,我希望这种花灯能恢复出越来越多的品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爱它们,让这种民间技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针刺无骨花灯作文篇2我是一只生活在紫金港畔的.美丽雏燕。
夜幕悄悄地降临,我怎么感觉今晚的夜色和以往有些不同呢?商店前,小区内,还有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高高悬起一对对圆圆的红灯笼。
它们好似穿着火红色衣服的姑娘,伴着流苏随风摇曳,红得热烈,引人注目。
哦~原来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到了,那一对对红灯笼,寓意着节日的喜庆和对团圆的企盼。
妈妈说,我们雏燕啊,在春节里,都要回自己的故乡去走走看看。
这叫雏燕归巢,不忘根本。
我们的故乡在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县城,有着梦幻般的名字“仙居”。
那里有一种花灯-----针刺无骨花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认识。
拓展资源:课外阅读——花灯传承谱系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作为一种在当地民间广泛盛行的技艺,其传承主要有两种形态,一为民众制作过程中观摩学艺,一为家族式或师徒相承的传承。
由于它的传承方式并无文字记载,因此,可以回忆复述的主要是:1、清中后期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陈加水。
与陈加水同时代而稍偏后的制作人主要有吴玉兰,女,1892年生,陈小九,男、1890年生。
李相西,男,1890年生。
陈东盈,男,1891年生。
现择陈加水作介绍。
陈加水,男,1852年生,皤滩古镇“怡厚堂”主人。
能写会画,多才多艺。
当地颇有才名。
无从稽考他如何学的一手制作“针刺无骨花灯”的好手艺。
他同妻子一起制作的“花兰灯”,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他制作的花兰灯,就有十多种造型特异的品种。
他还擅长制作“宝石灯”、“菊花灯”、“荔枝灯”、“绣球灯”等20多个品种,在当地很有名气。
因为他的家庭很富有,所以他所做的花灯从来不出卖,只用来赠送亲朋好友。
制作“针刺无骨花灯”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
后来,他把制作“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传授给他自己的儿子——陈蔓龙。
2、清末民国时期据考证,清末至民国时期花灯制作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冯立标,男,1901年生,私塾文化。
吴子清,男,1908年生,中学文化。
叶妙凤,女,1903年生,私塾文化。
许文栋,男,1904年生。
朱洪满,男1898年生。
陈日高,男,1901年生。
李汉道,男,1902年生。
陈森根,男,1904年生。
陈美西,男,1904年生。
陈日成,男1904年生。
叶西道,男1904年生。
这些人或擅长几道工序,或擅长一道工序。
但整个花灯的制作却不甚特长。
均已作古。
其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陈蔓龙。
陈蔓龙,笔名:新界,男,1895年生,书香门庭,能写会画,爱好文艺,爱玩民间器乐,从他父亲陈加水那里学得一手制作“针刺无骨花”好技艺。
据说,他制作的花灯非常精细,特别是他制作的“宝石灯”,点亮灯后,远远看去,银光闪闪,活像一颗宝石。
他在刺绣花灯的花纹图案时,选用一种极细小的叫“水上浮”的绣花针,所以他制作成的“针刺无骨花灯”特别精巧。
仙居非遗故事《仙居非遗故事》我老家是仙居的,那地方可有意思了,有好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经历过的关于仙居非遗的故事。
仙居有个很出名的非遗项目叫针刺无骨花灯。
我记得小时候啊,隔壁的王大爷就是做这个花灯的高手。
那时候我可调皮了,整天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王大爷。
王大爷做花灯的小屋子,不大,但是充满了神奇的感觉。
一进去,满屋子都是各种颜色的纸、细细的针和线。
他的手啊,就像有魔法一样。
我就凑在他跟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大爷,这花灯为啥叫无骨花灯啊?”我好奇地问。
“小娃子,这你就不懂了吧。
”王大爷笑着,眼睛里满是得意,“这花灯啊,不用一根骨架,全靠这纸的折叠和针刺的功夫。
”我看他先拿起一张纸,那纸在他手里就变得特别听话。
他用手指轻轻一折,再折,然后拿起一根细细的针,开始扎孔。
那针在纸上扎的时候,发出轻微的“噗噗”声。
“大爷,扎这个孔有啥讲究啊?”我又忍不住问。
“讲究可大了,这孔扎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花灯最后的样子。
”王大爷一边扎一边说,“你看,这孔要扎得均匀,图案才能好看。
”他扎完孔后,就开始穿线。
那线在孔里穿梭,就像小鱼在水里游一样灵活。
我看他一会儿皱皱眉头,一会儿又露出笑容,就知道这过程不容易。
有一次,我也想试试。
我拿起针,学着大爷的样子扎,结果把纸扎得乱七八糟的。
“哎呀,小娃子,你这哪是扎花灯,你这是在毁纸呢。
”王大爷哭笑不得地说。
“大爷,这太难了。
”我嘟囔着。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这可是咱们仙居的宝贝,传了多少年了。
”王大爷一边整理我弄乱的纸,一边耐心地说。
除了王大爷,村里还有个李奶奶,她擅长仙居的另一个非遗——仙居山歌。
李奶奶的嗓子那叫一个亮堂。
夏天的晚上,大家都坐在村子的大树下乘凉。
李奶奶就会被大家拉出来唱歌。
“李奶奶,唱一个呗。
”大家都喊着。
“好嘞。
”李奶奶也不推脱,清了清嗓子就开始唱。
那歌声在村子里回荡,可好听了。
歌词都是讲的仙居的风土人情,像什么山上的茶树啊,田里的稻子啊。
李湘满和“针刺无骨花灯”
王悦康;程文高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2006年2月12日为丙戌元宵节,中国邮政、中国香港邮政和中国澳门邮政将共同发行《民间灯彩》特种邮票1套5种。
这套邮票的第4图,是以浙江仙居李湘满制作的“针刺无骨花灯”中的精品——“龙凤灯”为原型的(仙居县邮政局白塔支局317317),是由一只紫色和一只紫红色的龙凤无骨花灯组成。
【总页数】2页(P3-4)
【作者】王悦康;程文高
【作者单位】浙江;广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4
【相关文献】
1.亲近“针刺无骨花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成果汇报会 [J], 周利央;余一芬
2.针刺无骨花灯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J], 任梦; 杨星宇
3.针刺无骨花灯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J], 任梦; 杨星宇
4.浅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逻辑 [J], 郑佳颖
5.仙居花灯(针刺无骨花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州风俗文化礼仪年俗活动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除了清山秀水造就的仙地风骨之外,无骨花灯这项堪称民族瑰宝的绝艺正在逐渐成为仙居为人熟知的金名片,而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更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鲤鱼灯”、“跳马灯”、“龙灯”、“长旗灯”、“走马灯”等民间灯彩品类繁多,技艺精湛,长盛不衰,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临海黄沙狮子“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
当时,临海双港黄沙洋拳狮杨显枪等人在黄沙成立狮子会,号“黄沙狮子”,逢年过节活动于城乡,远至苏州、杭州一带。
在临海,"黄沙狮子"风格独特,名闻遐迩。
温岭大奏鼓大奏鼓相传始于清初,现传承于温岭石塘里箬村。
“大奏鼓”舞是里箬渔民的祖先、从台湾高山族那里传过来的。
渔民们男扮女妆,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扎着蓝花布条、羊角,耳朵上挂着“黄金”耳环,手上套上手镯,脚上套上脚镯,很是风光。
临海上盘花鼓上盘花鼓是临海沿海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
明清两代,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受前来卖唱乞食的凤阳灾民表演的凤阳花鼓的启发,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
其中花鼓婆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襟衣,大脚口绮裤,脚穿平底圆口鞋,左手持圆柱形小鼓,右手持双鼓楗击鼓;花鼓公头戴红缨帽,左手提蝶形小锣,右手执小锣笺打击,边舞边唱。
过年习俗祭灶,即祭拜灶王爷,台州人称“拜灶司菩萨”。
因传说玉皇大帝命灶王爷管理人间各家灶火,故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
因灶王爷腊月廿四要上天禀奏人间一年的善恶事,故在廿三举行祭灶。
祭品主要是“祭灶糖”(用一种黏性很强的糖制成),还有其它糕点水果。
人们用祭灶糖的目的,是讨好灶王爷,糊住他的嘴,让他在禀奏时多说好话;免得在玉帝面前瞎汇报。
如今家家用上煤气灶,“祭灶”习俗,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老屋灶的消失而成为历史。
广东省韶关市非遗文化遗产小学作文
听妈妈说,她工作的乡镇有一项很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
今天我和几个好友带着好奇心又来到了皤滩,妈妈把我们带到了制作无骨花灯的工作室。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只见她亲切地和我们一一打招呼,还作了自我介绍,她说她叫王xx,是仙居无骨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中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83岁了。
王奶奶递给我们六张纸,上面都刻着同样的图案,王奶奶告诉我们要用针把图案的轮廓都戳出来,这样灯亮起来就会显得更好看。
就这样我们一边戳一边听王奶奶讲花灯的历史故事
王奶奶说:仙居皤滩花灯源起唐朝,据当地宗祠堂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当时人们把花灯称为唐灯,也有人称它为神灯。
民间制作花灯的工艺也比较复杂,要经过绘图、烫纸、凿花、刺绣等十道主要工序。
听了王奶奶的话我兴趣大大提升。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漫长过程,我们终于把花灯装好了,我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看看自己的成果——美美的针刺花灯,心里还是很自豪的,虽然比不上王奶奶的手艺,可是我觉得自己做的花灯是最美的。
怎么样?想不想也来皤滩试一试制作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呢?。
浅析针刺无骨花灯造型艺术在文创设计上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唐朝,也正因此,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称作“唐灯”,当地人同时也赋予了它一个富有神化色彩的名字,美其名曰“神灯”。
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花灯结合了绘画、刺绣、建筑和其他艺术。
其独特的造型、强烈的空间感、丰富的立面变化、精致细腻的结构以及民间庆典活动的融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造型特点;文创设计一、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1.1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起源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起源要追溯到唐朝,也正因此,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称作“唐灯”,当地人同时也赋予了它一个富有神化色彩的名字,美其名曰“神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冠以“中华第一灯”之美誉。
古书《武林旧事·灯品》曰:“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琉璃也。
景物奇巧,前无其比。
”据当地长期居住的居民说,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代。
皤滩镇当地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
并且唐代贸易和商业优先发展,纸张供应方便,为花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朝时期,皤滩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促进了花灯的发展和繁荣。
到了清朝时期,花灯的样式和种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完善,花灯的历史更加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几乎所有的花灯都失传了。
1985年,浙江省为了大力发展推广花灯,于台州市成立了“皤滩花灯协会”,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非遗针刺无骨花灯这一重要历史价值瑰宝,浙江省还成立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仙居花灯制作研究协会。
200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针刺无骨花灯的造型特点之美(一)造型美针刺无骨花灯的种类繁多,分为单灯和组灯。
其中有80多种单灯和15多种组灯。
至今保存了27种单灯、10多种分支品种和10多种组灯。
前言相传,一秀才为了给母亲治病前往神仙居深山中采药,采好药后迷了路几天下不了山,绝望时,一仙女从天而将,将秀才救起,并送给秀才一盏灯说:“灯光所照之处,便是回家之路。
”秀才提着灯不一会儿就回到了家,并治好了母亲的病。
此事在村中很快传开,村民细看此灯,全灯由纸做成,没有一根骨架,纸上有几万个如绣花针大小的孔组成各种美妙的图案;一到晚上,美妙的灯光即从灯里亮出,秀才描写此灯:“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
”大家称之为“神灯”、“仙灯”,纷纷仿制。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
其工艺源自唐代,仙居无骨花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
更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剌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
由于这种花灯没有骨架,全灯由十几片(最多的五十八片),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
所以,外宾又称它为“神奇的无骨花灯”。
96年10月份获“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览会”国际金奖。
同年12月份又荣获“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金奖。
97年12月份浙江省电视台在“文化时空”里,专题播放了“浙江一绝、皤滩花灯”。
这种古花灯的式样现己发展到20多种。
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
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中国第一批列入国务院非物质遗产的无骨花灯,根据市场的需求增长,激烈的竞争形势,采取了本企业的营销方案,扩大销售,争取市场份额,传播品牌,实现经营目标。
目录第一部分市场分析 1一、环境分析 1 (一)宏观环境(二)微观环境二、SWOT分析法 1 (一)外部环境分析(二)内部环境分析三.无骨花灯市场分析 2四、竞争者分析 3五、预测市场需求 4 第二部分目标市场分析 4 一、产品介绍 4 二、消费者细分 7三、目标市场策略 7四、产品定位 8 第三部分市场营销组合策略8一、产品策略 8二、渠道策略 10三、促销策略 11四、定价策略 13第四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14第五部分品牌策略14第六部分费用预算15 第七部分问卷调查 17传承文化遗产,品读无骨花灯-------针刺无骨花灯创新营销方案第一部分市场分析一、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浙江省有人口4677万,男女性别构成基本平衡。
第一章概述山清水秀的仙居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仙居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仙居底蕴丰厚。
心灵手巧的人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耕耘,他们耕耘出了一个秀美的“人间仙居”。
宋真宗赞誉“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清翰林院学编修潘耒游后的感叹:“天台幽深,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仙居凭借它的秀美奇绝赚取了无数文人的笔墨。
历经千年的风云,历经千年的积淀,世外桃源的仙居给了人们“仙人居住的”神山秀水,也给了人们一颗璀璨夺目的“灯海明珠”,那就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台州自古就流传着“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的民谣,可见仙居花灯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花灯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在横溪,下各,朱溪,高迁,田市,皤滩等地都有花灯流传,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放异彩,热闹非凡。
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发源地是皤滩乡,皤滩古镇,千年铸就,骨色相和。
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皤滩的古韵慢慢呈现。
古街、古居、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无不体现着它的古老悠远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针刺无骨花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光就从刺孔里透出,玲珑剔透,精致美丽。
它美丽的光环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来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以它无穷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第一节仙居花灯的历史一、“唐灯”的传说花灯的起源,美丽的传说:传说唐朝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
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
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
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
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
“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
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
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
针刺无骨花灯
泉州实验小学四年四班苏渊洁
针刺无骨花灯已有千年历史,其工艺源自唐朝。
人们常说慢工出细活,这话用在制作针刺无骨花灯上再合适不过了。
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仙居“皤滩花灯”十对,曰:“十全十美”。
宋、元、明、清各以十对花灯为数进贡皇上。
仙居皤滩花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更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
针刺无骨花灯与大部分手工艺品相似,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主要工序,其中刺绣过程中,针刺细密程度要求很高,每针需匀称平稳。
急燥是做不好花灯的,要慢慢来,控制好间距,针孔不能太密,会容易刺破,也不能太疏,光透不出去。
只有耐心、用心、细心、有灵性的人才能把花灯做得漂亮。
在刺绣过程中如果急于求成,或者不够专心,便容易造成针刺成果不细致,更甚者容易导致一部分不能用或者绣花针断掉的情况,导致最终的花灯成品出现瑕疵。
针刺无骨花灯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
它既是民间馈赠的礼物,又是民居上的装饰物,更与民间节庆活动水乳交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经抢救的27个品种,是同类花灯的硕果仅存者,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很高。
它融绘画、刺绣、建筑等艺术于一炉,单灯风姿绰约,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
除了花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用心和细心。
而这恰恰是快餐时代下长大的我们所缺乏的,这一点对于生活在浮躁的都市中的我们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