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20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1 月12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
’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③光绪十六年(1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
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①。
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②。
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
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
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作者:————————————————————————————————日期: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姓名:王丽琼(20111003833)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 杜胜国2014 年 4 月辛亥革命人物——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诸多关键人物中,他颇受争议。
他是公认的大学问家、革命家,有人认为他在辛亥革命中功不可没,也有人认为他不懂军事,与孙中山闹矛盾,分裂革命力量。
究竟历史上的章太炎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从书斋里走出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人物生平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
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先生,一生有多重身份,于政治、学术、思想、实践等方面多有采撷。
我将根据时间列表,对他的生平进行梳理。
此部分将根据他一生(1868—1936)的阶段特点,分四部分介绍。
1、1868-1894 学术奠基阶段章氏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
但因受其外祖父影响,较早孕有民主主义思想。
同时,他的青年时代也正是近代中国面临尖锐阶级矛盾和严重民族危机的时代。
1869 1月12日生于浙江馀杭。
1876 始跟随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在文字音韵方面打下良好基础1879 偶读蒋氏《东华录》,并受外祖父讲述明清遗事的影响,较早就孕有民主主义思想。
1884 中法战争爆发,章氏有《上李鸿章书》,陈述少年时事。
1890 章父去世。
章氏到杭州诂经舍跟随著名经学家俞樾学习“稽古之学”。
以文字学为基点,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释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写了不少读书札记和“课艺”,为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