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法及细菌芽孢观察(09下)实验1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法及细菌芽孢观察(09下)A.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用油镜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染色装片。
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
坐正,练习用左眼观察。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左右。
转动反光镜采集光源,光线较强的天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面镜,对光至视野内均匀明亮为止。
观察染色装片时,光线宜强;观察末染色装片时,光线不宜太强。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
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
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
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
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
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细菌一般形态染色观察一、实验目的学习了解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习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鉴别染色技术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菌的个体极微小,无色透明,必须借助于染色法,使细菌(或背景)着色,与背景(或菌体)形成明显的对比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构造。
染色方法主要有:见下图简单染色法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染料有:碱性染料:结晶紫、碱性复红、龙胆紫、番红、中性红、孔雀绿等。
酸性染料:酸性复红、刚果红、曙红等简单染色一般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原因: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细菌细胞壁含有蛋白质或多肽,也就有等电点已知细菌的等电点pH为2~5。
革兰氏阳性菌为2~3,革兰氏阴性菌为4~5。
当细菌的培养液pH值大于等电点时,细菌带有负电荷;反之,带有正电荷。
一般,细菌的培养、染色、试验过程均在偏碱性(7~7.5)、中性、偏酸性(6~7)条件下,都高于细菌的等电点,故均带有负电荷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根据细菌对这种染色反应的不同,可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大类,其机理是由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不同和通透性不同的缘故。
革兰氏染色对于细菌的分类、鉴定及食品卫生检测都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原理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因素菌龄培养基pH值染色技术:涂片质量、染色时间、脱色时间、染色脱色均匀度等三、实验器材1. 器材:显微镜,擦镜纸,二甲苯,香柏油,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火柴,吸水纸,无菌牙签。
2. 染色液及试剂:石碳酸复红染液、碱性美蓝染液、结晶紫染色液,路戈氏碘液,95%的酒精,蕃红染色液,黑色素水溶液,蒸馏水。
3. 菌种:白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新鲜斜面菌种各1支。
四、操作步骤(一)简单染色涂片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二)革兰氏染色涂片→干燥→火焰固定结晶紫染色→水洗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水洗蕃红复染→水洗干燥镜检(三)口腔中微生物观察负染色五、实验报告1、实验结果绘图2、思考题(1)细菌制片过程应注意哪些?(2)试分析菌龄、培养pH、染色技术对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影响。
牙菌斑生物膜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 (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 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生物膜的作用①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 eDNA)。
⑤细菌耐药性二、分类(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龈缘为界 :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 supragingival plaque)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 (subgingival plaque)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
附着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非附着龈下菌斑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1.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1.涂片制备: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或紫外线灭菌,使其迅速晾干。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原理简单染色采用一种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常用结晶紫、美蓝、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
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被识别。
通过简单染色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的菌体形态特征和菌体的排列方式。
观察菌体形态 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料) 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鉴别鉴别染色 抗酸性染色(利用两种染料) 芽孢染色观察特殊结构 荚膜染色鞭毛染色二、实验步骤: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镜检三、思考题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答;(1)涂片:开始所加无菌水液滴不要太大,否则不易干燥;取菌量要适宜且要涂抹均匀,避免过大造成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同时也应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一定要等接种换冷却后再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3)干燥固定:干燥后加热固定,可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4)固定:菌膜一面朝上,通过酒精灯微火三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菌体形态则会发生改变。
(5)水洗:倾去染色液后,用水沿着菌膜四周冲洗,注意勿使水流直接冲洗菌膜部位,水流不宜过急,过大,至流出水无色为止;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才能用油镜观察?答:使用油镜时,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为香柏油(N=1.515),不仅增加了透明度,而且会提高了分辨率。
若制片不完全干燥后,就用油镜观察,则N 会减小,分辨率D 也会变小。
而且还会造成油水两相不互溶,所以制片要求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如果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答:加热固定的作用是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而且还可增加细胞对染料亲和力。
(1)如果图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则细胞无法固定在载玻片上,在染色水洗后会被水流冲走。
(2)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破裂。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细菌简单染色的机理及技术;2.学会用油镜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
二、实验材料:1.菌种:枯草杆菌Bacilluubtili、大肠杆菌E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uaureu等培养好的细菌斜面;2.染料:结晶紫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三、基本原理:染色是细菌学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操作技术。
因细菌细胞小而且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看清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及其细胞结构。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发色基团赋予化合物的颜色特征,助色基团则给予化合物能够成盐的性质。
染料通常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
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较常用,如常用的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沙黄、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
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和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很容易与菌体结合使细菌着色。
通过本实验,学习和掌握细菌的染色技术,了解细菌细胞的形态,巩固课堂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四、方法与步骤:(一)制片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
2.干燥:室温自然干燥3.固定:手执载玻片一端,使涂菌一面向上,通过火焰2~3次。
此操作也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玻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