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初一语文古诗诗词赏析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的特点。
2.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3. 《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7.《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8.《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一、山中杂诗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四、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初一语文古诗诗词赏析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的特点。
2.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3. 《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7.《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8.《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际见来烟,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际:边际。
○以“见”写存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二句: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窥”呼应了前一句的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鸟向檐上飞,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
四句: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
本有的突兀感在前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