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7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生中经历的苦难与快乐,以及如何面对苦难和珍惜快乐。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生中苦难和快乐是并存的,不能只看到一方面。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压力。
他们对苦难和快乐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相关案例资料: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会分析文中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方式。
掌握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苦与乐。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和坚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文学魅力。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支持。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词和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困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文学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
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
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
之后从议论文的
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
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