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0.11 KB
- 文档页数:5
引言概述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通过研究历史洪水事件,可以了解洪水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应对措施,以提高洪水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份历史洪水调查资料(二),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过去发生的洪水事件,为今后的洪水管理和应对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洪水形成原因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降水增加2.河流径流量过大导致的洪水3.海洋气象异常引发的洪水4.地质构造与地貌异变引发的洪水5.人类活动与城市化进程对洪水的影响二、洪水的发展规律1.洪水的季节性与周期性变化规律2.水文周期与洪水灾害发生的关系3.洪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地形的关联4.洪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分析5.洪水的预测方法及其局限性三、历史洪水事件详述1.19世纪欧洲的大洪水灾害a.1815年的莱茵河洪水b.1855年的塞纳河洪水c.1899年的多瑙河洪水2.20世纪的洪灾a.1910年的关东大洪水b.1938年的黄河大洪水c.1953年的荷兰北海洪水3.21世纪印度洪水a.2005年的孟买洪水b.2013年的喜马拉雅山区洪水c.2019年的南印度大洪水四、洪水管理与应对措施1.提高洪水预警系统的精准性和时效性2.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管理3.建设洪水调蓄工程与河道治理4.推广洪水保险与灾后恢复资金支持5.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五、总结本文通过对历史洪水事件的调查研究,系统探讨了洪水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管理与应对措施。
了解洪水事件对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洪水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的管理与应对措施,我们可以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并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洪水调查资料能够对洪水管理和应对工作的开展具有参考价值,进一步推动灾害管理的发展。
【引言概述】洪水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每年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了解历史上的洪水情况对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水事件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01-04-03;修订日期:2001-07-31基金项目:本工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 199942604)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项目编号:CXIO G -A00-05-01)成果。
作者简介: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河流地貌研究工作。
E 2mail :xujx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3-0294-06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高含沙水流的影响许炯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以黄河中游干流和渭河、无定河的资料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河流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
人类破坏森林植被,大量拦截黄河上游清水来源区的清水基流,使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增大,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则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迅速减小。
近50年来黄河干流和一些支流的高含沙水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阶段模式来概括,即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使高含沙水流频率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减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类大量拦截利用清水资源,使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又复增大。
关 键 词:高含沙水流;人类活动;水土保持;黄河中图分类号:P333.4 文献标识码:A 高含沙水流是黄土高原坡面、沟道和河道中特有的水流现象,近30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其物理力学特性、侵蚀特性、输沙特性和造床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3],并研究了黄土高原自然地理因素对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影响[4]。
已有的研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自然因素与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关系,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则较少涉及。
高含水流形成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疏松易蚀的黄土物质、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气候条件和稀疏的植被覆盖[4]。
黄土高原人类开发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世界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
【人类与生态环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自地球母亲的怀抱中孕育、成长、发展,人类的出现,是地球生命进行曲中最动人的乐章。
人类自产生后,便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改变自然界,使之更适于自己的生存,这是世界上最积极的实践,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和自身的伟大力量,最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
然而,在人们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界也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而发生变化,在这里,人类发展的历史与自然环境改变的历史是同步的。
在人类诞生的最初时间里,人类文化仍然处于蒙昧阶段,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那时,人们依靠自己的四肢,并借助于棍棒、弓箭等简单的工具,谋取着大自然所赐予的食物。
这个时期,人类自身的力量几乎等于整个生产力,而且几乎靠直接的体力支出。
如果说他们不同于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那也不过是在大自然规定的生物圈——拥有自然食物的地域中进行有限的创造性劳动。
人类的理性、自由和选择尚处在萌芽之中。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其生产活动已包括种植、畜牧、渔业、林业等劳作,土地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命之源。
人类的体力以及人类创造的简单农具,使人的劳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听命于土质的肥沃和上天的雨露,人类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仍尚在襁褓中,各个民族只能依据自己生活的环境作出不同的选择。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土地种植中获得的食物逐渐超过了在广大地面上猎获和采集食物的数量,人民不再附生于野生动物和植物,人类开始从榨取生物环境向控制生物环境转变,农业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它使人类由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此后,才有了所谓的文明进步。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但是,它同时又是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们用“刀耕火种”这种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砍伐和焚烧森林,在减少植被建造各类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不仅改变许多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改变许多物种的性质,更重要的是破坏地球上的植被,而改变了生物圈的面貌。
1、 展延年径流系列的关键是选取参证变量,简述参证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答:(1)参证变量与设计变量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2)参证变量与设计变量有一段相当长的平行观测资料,以便建立相关关系;(3)参证变量必须具有长期的实测资料,以便展延设计站系列使之符合代表性的要求。
2、 何为前期影响雨量?如何计算?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前期影响雨量a P 是反映本次降雨之前流域土壤干湿程度的一种指标,因此对本次降雨的产流量将产生重要影响。
a P 一般按下式计算:,1t ,=K ()a ta t t P P P 且 ,1a t m P W其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流域蓄水容量m W ;(2)由蒸发资料和m W 确定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t K ;(3)由降雨P 、m W 和t K 按上式计算,1a t P3、 试述设计洪水推求的途径及其适用条件?答:(1)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当设计断面有足够的实测流量资料时,可用水文统计原理直接由流量系列推求设计洪水。
(2)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当设计断面流量资料不足,但是有比较好的雨量资料时,可根据径流形成原理,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再由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
(3)地区综合法推求设计洪水。
当设计流域缺乏降雨-径流资料时,可根据水文地区变化规律采用该办法推求设计洪水。
4、工程水文学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有何作用?答:(1)规划设计阶段。
为规划设计工程位置、规模提供设计洪水、设计年径流等水文数据;(2)施工阶段。
为施工设计提供设计水文数据,为指导现场施工,提供施工水文预报;(3)运行管理阶段。
提供各类水文预报成果,确保工程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
同时还需不断进行水文复核,提供新的情况下的设计水文数据。
5、现行水文频率计算配线法的实质是什么?简述配线法的方法步骤?实质:认为样本的经验分布反应了总体分布的一部分,因此可用配线法推求总体分布。
方法步骤:(1)将实测资料由大到小排列,计算各项的经验频率,在频率格纸上点绘经验点距(纵坐标为变量的取值,横坐标为对应的经验频率)(2)选定水文频率分布线(一般选择皮尔逊Ⅲ型)(3)先采用矩法和其他方法估计出频率曲线参数得初估值X、vC,而s C凭经验初选为vC的某一倍数;(4)根据拟定的X、vC和s C,查书上附表,计算p x值。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流域产汇流是水文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水从地表、大气和地下水体中被汇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深入理解对于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基本理论,包括产流机制和汇流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流域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汇流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流域产汇流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本文还将关注流域产汇流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洪水预报、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流域产汇流过程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强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解,推动其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水文学、水力学、气象学以及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理解和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的框架。
产汇流过程描述了雨水或融雪如何在流域内分布、转化和汇集,并最终形成地表径流或地下水流的过程。
在产汇流过程中,降雨或融雪首先转化为地表径流或入渗成为土壤水。
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坡度等。
土壤水一部分会转化为地下水流,一部分则通过蒸发、植物蒸腾等作用回到大气中。
地表径流则会沿地形流动,汇集到河流或湖泊中。
产汇流模型是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产汇流模型有流域水文模型、单位线模型、SCS曲线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和参数,模拟降雨或融雪在流域内的转化和汇集过程,从而预测流域的径流量和洪水过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水沙过程的影响姚海芳;师长兴;顾畛逵【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18(41)3【摘要】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世界上一些河流的径流和输沙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查明流域的水沙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是流域治理和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黄河上游的十大孔兑为研究对象,利用1958—2015年的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典型孔兑毛不拉、西柳沟、罕台川的年降雨、径流、泥沙、洪水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毛不拉和西柳沟年水沙序列下降趋势显著,罕台川下降趋势不显著,但近10 a比之前水沙明显减少;三个孔兑21世纪和20世纪观测到的2次洪水过程相比,产生洪水的降雨差别不大,但后一次洪峰流量和含沙量都显著降低;与1990年之前相比,1991—2015年各孔兑高强度降雨变化程度相对水沙变化不大。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封禁、休牧等水土保持工程陆续实施,十大孔兑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植被盖度明显增加,由此改变了该区域降雨—产流—产沙过程,引起1990年以后产水产沙的剧烈减少。
【总页数】8页(P472-479)【关键词】径流;输沙;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十大孔兑【作者】姚海芳;师长兴;顾畛逵【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3【相关文献】1.内蒙古十大孔兑对黄河干流水沙及冲淤的影响 [J], 吴保生2.黄河上游“十大孔兑”高含沙洪水灾害过程与输沙特性 [J], 王之君;拓万全;王昱;张科;李余杰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径流影响的时空差异 [J], 苏贤保;李勋贵;张建香;孟楠;王乃昂4.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地区西柳沟流域入黄水沙过程的影响 [J], 刘通;黄河清;邵明安;刘高焕;杨永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沙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及防治措施分析洪水是一种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金沙江流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常年面临洪水的威胁。
本文将就金沙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首先,金沙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多发生于降雨丰沛的夏季和秋季。
流域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水系密布,而其上游的藏区山区积蓄了大量的雪水和雨水。
当暴雨或者融雪过程中,这些水源迅速流入金沙江主河道,容易造成河道水位上涨,形成洪峰。
同时,金沙江流域的山体地质条件较差,土壤多为黏土质,不易渗透水分,导致水势快速向下流动,增加了洪水的积聚速度和涌浪力度。
其次,人类活动对金沙江流域洪水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金沙江流域的水土和植被覆盖逐渐减少。
这种情况下,雨水无法得到良好的沉降和渗透,湿地减少,导致水流直接流入河道,增加了洪水的发生可能性。
此外,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能利用对水文系统的干扰,也使得洪水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为了有效防治金沙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流域的水文观测和预报体系的建设,提前预测和预警洪水的发生,为后续的抢险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增加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降低洪水的形成概率。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避免城市洪涝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加强金沙江流域的水库和堤防工程建设是防治洪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水库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水库水位的控制和排洪能力,合理规划洪水过程中的演化,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冲击。
同时,加强对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堤防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因堤防决口而导致的洪灾扩大。
最后,强化宣传教育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防治洪水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社会应对洪灾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