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的特色_。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明清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徽州人善于经商,其建筑文化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
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明清时期徽州建筑。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明清时期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明清时期徽州建筑,也被称为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形式的独特性。
徽派建筑的设计尤其注重比例和对称。
在建筑布局中,会以一个中心轴线为基础,使得建筑在形式上达到了一种非常和谐的效果。
徽派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徽派建筑的外墙通常会被镶嵌上各种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这些装饰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中的装饰还包括对称的庭院以及庭院周围的门廊等。
这些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够提高建筑的实用性。
二、徽派建筑的传承徽派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徽派建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传承徽派建筑文化呢?首先,要加强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尽管徽州的许多古建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们仍然能够完好地保留下来。
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为了保护徽派建筑,有必要进行及时的修缮工作,以保证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其次,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徽派建筑,我们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
最后,还需要重视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徽派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形式,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必然是非常高的。
为了发掘这种内在价值,我们需要加强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寻求有益的文化创新方案。
总之,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递,并将其塑造成为一种蕴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遗产。
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分支,它源于中国安徽地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索徽派建筑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首先,徽派建筑的建筑结构呈现高度的平衡和谐。
徽派建筑非常注重对称与均衡,形成一种平衡的美学意味。
比如,在徽派园林的布局中,左右对称是一种基本的设计原则。
同时,徽派建筑通过层次分明的建筑结构体现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整个建筑更加有层次和深度。
其次,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独具特色。
徽派建筑的装饰主要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和意象,包括雀替、云峰、螭龙和吉祥花纹等。
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以雕刻或彩绘的形式出现在门楣、檐口、挂匾和护栏等地方,为建筑增添了一种优雅和豪华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强调线条的纵横交错和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再次,徽派建筑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色彩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寓意着吉祥和稳固。
红色在徽派建筑中常常用于宫殿、寺庙和宅第的大门,黑色则用于室内的横梁和门窗的装饰。
这种色彩搭配使徽派建筑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庄重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也会使用少量的绿色和黄色来增添建筑整体的鲜明感。
最后,徽派建筑还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徽派建筑重视对内部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比如,在徽派宅院中,会有一个庭院作为核心区域,周围分布着主客厅、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样的布局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又符合人们对于空间流动性和通透性的追求。
总之,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
其建筑结构的平衡和谐、装饰风格的独具特色、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使徽派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中的珍品。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苏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富丽堂皇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派建筑以传统汉族民居为基础,融合了商业文化和士人文化的特点。
其建筑风格典雅端庄,注重对称和谐,并以木结构为主要框架,砖石为主要材料。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细节的精美和独特,尤其以木雕和砖雕为代表。
徽派建筑中的雕刻精细绝伦,图案繁复多样,常常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第三,徽派建筑注重风水布局,讲究气势磅礴,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群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美感。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商首富多为土地贵族,致力于开发商业和农业资源。
他们创办了许多企业,并在徽州地区兴起了一股商业文化繁荣的浪潮。
徽派建筑正是受到了这种商业繁荣和富裕的影响而产生的。
随着明代到清代,徽商逐渐崛起,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中有许多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山的屯溪老街和宏村。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脚下的屯溪区,是一条保存完好的传统商业街,约有600年的历史。
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保存有许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如胡雪岩故居、南湖书院等。
而宏村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位于黄山附近的宏村镇。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建筑均为木结构,屋顶独特的弯曲形状,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感觉。
除了这些有名的景点,徽派建筑在徽州地区的乡村和古镇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比如西递、宏村、祁门等古镇,它们都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独特的徽派建筑群。
这些古镇中的徽派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总之,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身走进徽州地区,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三绝是指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三大古建筑群,分别是宏村、西递和黟县。
这些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宏村。
宏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个村落由巧妙的布局、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宏村的建筑布局采用了典型的徽派围墙护城河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例如青砖黑瓦、木雕石雕和精美的灰塑等。
此外,宏村还保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徽派商帮文化和古代礼制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西递。
西递与宏村一样,也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个古村落坐落在山间,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优美。
西递的建筑布局非常有特色,村中的建筑按照文化层次分为内城、半城和外城,构成了三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层次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递的偏斜屋檐,这是徽派建筑的独特之处。
每一栋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这种偏斜的屋檐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具有美学上的独特韵味。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黟县。
黟县是徽派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徽派建筑风格的代表性村落。
在黟县,你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将徽派建筑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黟县的徽派建筑除了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元素,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建筑更加美观实用。
除了建筑之外,黟县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宋代的庙宇、清代的古井和民间艺术等。
总之,徽州古建三绝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
宏村、西递和黟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
这些古建筑群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建筑,亲身感受徽派建筑的魅力。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指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的地方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特色: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而闻名,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被誉为“徽派建筑艺术”。
徽派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重视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和装饰细节等方面的设计,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徽派建筑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以庭院为中心,分为正厅、东西厢房和后院等不同功能区域。
2.曲艺传统:徽州地区是中国曲艺的发源地之一,曲艺是流行于中国江浙地区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集声、旋律、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其中,以徽州花鼓戏和皮影戏最为著名。
徽州花鼓戏以徽州地区的方言演唱,以花鼓为主要乐器,展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皮影戏则是一种以皮影为影戏媒介的表演形式,技巧独特,操纵灵活,寓教于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宗教信仰:徽州地区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主要有儒教、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
徽州地区的儒家文化极其发达,以孔子和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在徽州地区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妙高山、花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观吸引了大量的香客和游客。
此外,徽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也是一大特色,人们信奉祖先、土地、山神等,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4.壁画艺术:徽州地区以壁画艺术而闻名,尤以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壁画最为出名。
徽州壁画以浓墨重彩、细腻逼真的风格著称,其内容包括民俗、神话、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壁画艺术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红色文化:徽州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的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和纪念碑等方面,如西递乡的八卦田会议纪念馆和宏村乡的朱德纪念馆等。
这些红色遗址见证了徽州地区人民在革命年代中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被誉为“汉民族水乡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徽州民居在建筑风格、室内装饰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于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首先就要提到其雕刻艺术,这一点在徽州的木构建筑中最为显著。
徽州民居的门楼、窗棂、檐口、护龙等装饰多采用花卉、鸟兽、人物、器具、天文、地理图案等为题材进行雕刻,既具有丰富的意蕴、动感和生气,又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建筑装饰,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其次,徽州民居还有独特的“三进四合院”建筑格局。
主要是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三进后花园,四合院,它的机构成本清晰明了。
一进院门,二进是大厅,三进则是主人卧室,四合院是与不同房间相联结的庭院。
这样的建筑形式,既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又秉承了北方庭院和南方园林的设计特色。
同时,其简约而居、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让徽州民居具有别样的雅致气息。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外部风貌中,还融入到了室内的环境和装饰当中。
徽州民居室内的门、窗、屏风、榻榻米等,在风格和造型上都有独特的特点,或是流畅的线条,或是华丽而不失庄重的雕刻,都体现出了徽州民居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室内的壁画、家具等装饰也极为讲究,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还反映出徽州人注重生活品质的一种思考方式。
最后,徽州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徽州民居地处中国南北文化和交融之地,自宋代以来,这里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得以鲜明地彰显出来。
这些特色和底蕴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使徽州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总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散发着鎏金般的光彩。
这种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文化底蕴,饱含着徽州人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
我们需要珍视并传承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让徽州民居这个鼎鼎有名的建筑形式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流派,其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
徽派建筑风格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传承了安徽古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艺术和美学特征,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种风格,并在建筑、园林、绘画、雕刻和装饰等领域中,均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作品。
一、徽派建筑的构造特色1、木结构,严谨整齐。
徽派建筑的柱子和梁架常采用松、柞、榉、桧等名贵木材,木材经过几十年以上的饱和浸泡,工匠们再将其按照特定的尺度严格进行打磨,在使用上非常择优。
2、重视四合院。
徽派建筑的传承者始终致力于传承四合院的建造和使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要遗产。
四合院通常采用“东、南、西、北”四面围墙、四面楼房、中央天井的布局形式,具备了通风、透光、隐蔽等优良特性。
3、崇尚做工的精益求精。
徽派建筑的建造中,工匠们极为重视建造的过程,追求每个雕刻、每个彩绘、每个窗棂的精益求精,令人叹为观止。
徽派建筑的建造过程和艺术表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精益求精的精神。
4、室内分隔方法独特,通常采用三间式、四间式和五间式的布局方式。
室内装饰品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彩绘以增色,还可以在室内安装屏风、纱帐等物品,增强生活的舒适性。
二、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1、强调“讲究富贵”。
徽派建筑的房屋尤为注重富贵的体现,每一种镶嵌、彩绘、雕刻的构造都是为了彰显主人家的财富和身份地位。
2、讲究“五子登科(指五代时期的最高科举,五个儿子都考取进士)”。
徽派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尊重文化和教育,常在建筑、装饰、器物等方面表现。
徽派建筑中经常出现的士人院、养学堂、堂楼等,表达了对学问和文化的崇尚。
3、重视整体规划。
徽派建筑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
为了在社会关系、修建位置、道路庭院、建筑材料等方面体现出徽州文化的重要精神,徽州人对规划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派建筑的三大特色——“三绝”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
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
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
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
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摘要: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古建筑
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
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
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
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
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
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
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
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
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
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
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
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
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
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
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
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
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
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
厅背后的。
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
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
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
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
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
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
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
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
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
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
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
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
问题词:马头墙厢房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祠梁架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桐油照壁、漏窗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小青砖砖雕门罩、窗楣、照壁八宝、博古望柱头宗祠、支祠、家祠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