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风成地貌》重点习题训练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8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2节风成地貌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的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选D项。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C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弱。
选项中,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项。
岩画是刻在荒漠漆上的,荒漠漆是最早的画布。
荒漠漆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地表上裸露的砾石、岩石表面覆盖的薄薄的黑褐色漆一样的物质,常分布在裸露的蚀余山上。
北方的岩画都是“向日葵”。
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荒漠漆的外力作用有()A.风化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B.风化作用,风力的侵蚀作用C.风化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流水的沉积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示,荒漠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弱,A、D项错误,分布在蚀余山上,表明其经历了风化、风力的侵蚀作用,故B项正确,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在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极少,故C项错误。
4、北方的岩画都是“向日葵”。
关于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①岩画大都分布在山的南侧②岩画大都分布在山沟的南岸③荒漠漆在阳坡发育的最好④岩画分布的地方都适宜向日葵的生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岩画是以荒漠漆做画布,所以荒漠漆发育好的地方就有岩画分布,阳坡温度变化大,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明显,荒漠漆发育好,山的南坡是阳坡,故A项正确。
第二节风成地貌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
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中蘑菇状白垩岩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C.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1题,图示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2题,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2.D雅丹地貌景观图4月,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完成第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4.下列地貌中属于雅丹地貌的是( )A.沙丘B.风蚀沟槽C.沙垄D.洪积扇3题,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第4题,沙丘与沙垄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洪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4.B下图为沙丘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沙丘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粒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B.沙粒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C.沙粒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D.沙粒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6.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B.缓坡沙粒粒径小于陡坡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5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风力更大,沙粒主要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第6题,风力越大,沙丘迎风坡坡度越缓;缓坡风力较大,细小的沙粒多被搬运,故缓坡的沙粒粒径较大;该沙丘所处具体地点不确定,因而不能确定其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6.C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覆盖率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8.由图可知,防治风沙活动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C.设置沙障固沙D.小流域综合治理,输沙率相对越小,说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风成地貌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B 2.A解析:第1题,四种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沙丘、峡谷、风蚀地貌。
第2题,河流到达入海口时,因流速降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
风挟带的泥沙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堆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丘的分布及沙丘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主导风向为()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4.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故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项正确。
第4题,风力一定时,颗粒小的沙粒易被吹动,在迎风坡被吹到坡顶,颗粒大的沙粒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坡底留存。
在背风坡,受重力分选作用影响,颗粒大的沙粒更容易滑落到坡底。
因此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C项正确。
我国地质工作者深入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回答5~6题。
5.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6.下列关于雅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B.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C.仅分布于我国干旱地区D.是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答案:5.B 6.B解析:第5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形成不同形态的影响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植被沙源 (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特点⎩⎨⎧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生用书P27]一、概述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第二节风成地貌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2.选项中的地貌与材料所描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下图为我国某地的景观图,草方格是当地改善环境的一种有效措施。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东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4.该景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干旱少雨B.寒冷少雨C.高温干旱D.炎热干燥[2024·湖南益阳高一上期末]在我国有一种特殊地貌,裸露在外的陡峭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凹坑,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6.该地区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河西走廊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2024·河北邯郸高一期中]下图示意埃及某地的卫星影像,图的左上半幅为连片的某种地貌,该地貌形成于历史上气候较为湿润的时期。
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貌()A.以流水堆积为主,位于山前B.以流水堆积为主,位于海滨C.以风力堆积为主,位于山前D.以风力堆积为主,位于海滨8.与地貌形成期相比,目前在此地貌的基础上可能发育出新的()A.峡谷B.河滩C.雅丹D.溶洞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在一定风速下,匍匐状(贴地生长)、丛状(枝条稀疏)、球状(枝叶茂密)三种植物株型的风蚀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风蚀量)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下图)。
在固沙植物的冠层背风侧,往往因风速降低而形成风沙堆积。
据此完成9~11题。
9.关于不同覆盖度植物株型风蚀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覆盖度为45%时,匍匐株型风蚀率每分钟为0.9克/米2B.覆盖度低于35%时,匍匐状株型固沙能力最强C.覆盖度越高,三种植物株型的风蚀率差异越大D.同等植被覆盖度条件下,丛状株型风蚀率最高10.相对匍匐状和球状株型,丛状植物阻沙、固沙能力弱的原因是()A.冠层枝叶密集B.透风系数较小C.随风摆幅较大D.茎干直立强硬11.随覆盖度增加,球状株型枝下和株间的风沙堆积减少,影响因素是()A.土壤水量B.叶片数量C.风沙来源D.风速大小下面图1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口附近。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2.2 风成地貌1.下列地貌,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A.丹霞地貌 B.雅丹地貌 C.峡湾地貌 D.石林地貌2.我国的下列省份中,风成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A.辽宁 B.福建 C.宁夏 D.云南图2-5为四种地貌景观。
完成3~4题。
3.四种地貌景观中属于典型的沉积地貌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形成①图中深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是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岩浆图2-6是某人研学旅行时拍摄到的一张照片,在陡峭的岩壁表面上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完成5~6题。
图2-65.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吹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磨蚀 D.风力搬运6.该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我国的A.西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7下列地貌及其成因搭配中,错误的是A、黄土高原的沟壑-流水的侵蚀B、天山山麓-流水沉积C、沙丘-风力沉积D、风蚀洼地-风力沉积8.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读图,回答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9.风蚀蘑菇的成因是( )A.流水的侵蚀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风力的沉积作用D.流水的沉积作用10.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A.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准噶尔盆地11.图中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A,B,C,D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A B. B C. C D. D12.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导因素形成的地貌有( )A、黄土高原B、长江三角洲C、风蚀城堡D、山前冲积扇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与乙地相比,甲地( )A.风力大 B.湿度大C.温差大 D.植被少14.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 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
第二节风成地貌基础过关练题组一风蚀地貌《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关于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围分布着沉积岩。
该处花岗岩岩体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侵蚀得薄如蛋壳。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形成花岗岩球状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A.流水B.冰川C.风力D.温度变化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蚀作用B.流水堆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4.“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读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吉林B.新疆C.四川D.上海6.形成该景观的主导作用是( )A.风力堆积B.流水侵蚀C.流水堆积D.风力侵蚀“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广泛分布于干旱地区。
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雅丹地貌常见于( )A.珠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8.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导致M处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10.由甲到乙地表颗粒(深度解析)A.由大变小B.由小变大C.先增大,再减小D.先减小,再增大题组二风积地貌下图是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该地貌名称是( )A.沙丘B.洪积扇C.三角洲D.冲积平原12.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节风成地貌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下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A.风力大B.湿度大C.温差大D.植被少2.拍摄地点可能位于()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答案:1.B 2.C解析:第1题,图为新月形沙丘,乙坡度缓,是迎风坡,风力大,湿度小。
甲坡度陡,是背风坡。
第2题,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说明乙处是西风迎风坡,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盛行西北季风。
丹娘沙丘(图1)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图2),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
据此完成3~5题。
图1图23.丹娘沙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A.风力搬运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人类活动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丹娘沙丘位于河流凸岸B.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C.该地区容易出现泥石流或滑坡D.该河段水流平缓5.每年三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A.滑坡、泥石流B.冻土融化C.扬沙D.地震答案:3.B 4.B 5.C解析:第3题,每年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沙源主要为来自雅鲁藏布江枯水期出露的河道,是由流水从上游携带而来,为流水搬运作用,故选B项。
第4题,由图可知,沙丘在凸岸;谷地两侧坡度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丰水期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发生堆积;枯水期,河床或沙洲裸露,大风才能将沙子吹上岸边,形成沙丘,所以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第5题,由材料可知,3月份为当地的旱季,此时多大风,沿岸地区及河心洲地区的沙子在强风吹动下,形成扬沙天气,C项正确。
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雨季,A项错误。
湘教版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一)《2.2风成地貌》同步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区常年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为9~10级。
青海湖的东岸发育有大量的沙丘,甚至形成了沙岛。
下图为青海湖周边沙丘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海湖东岸沙岛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附近河流及河口堆积物B.鸟岛的砂砾C.日月山的砂砾D.湖水水位下降带来的沉积物2.东岸沙丘沿岸线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向内地扩展的速度,源于( )①湖水减少②山地阻挡③盛行风向④气候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现泛指在河湖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及侵蚀作用形成相间排列的土墩和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读“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因素( )A.风B.海浪C.流水D.生物4.该图片最可能拍摄于( )A.西欧平原B.甘肃敦煌C.云南大理D.亚马孙平原5.图示地貌区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读“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此地带来的天气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A.气温降低B.云淡风轻C.气压升高D.阴雨天气7.下列可以表示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是( )A. B.C. D.8.下列典型的天气现象主要由该天气系统活动形成的是( )A.“一场春雨一场暖”B.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C.“一场秋雨一场寒”D.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读“蘑菇沙漠”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10.“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平原地区D.荒漠地区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面朝正北方向拍摄的某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该地盛行风向为( )A.偏北风B.偏南风C.偏东风D.偏西风12.该类景观多出现于我国(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下图为几种常见的地貌图。
第2章风成地貌【重点练习】【重点知识·能力提升】一、单选题下图为新月型移动沙丘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A.西北风B.南风C.东南风D.北风2.图中各区域的地质作用主要为A.甲-堆积B.乙-侵蚀C.丙-侵蚀D.丁-堆积3.下图中,为图中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图的是A.B.C.D.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5.该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冰川堆积D.岩石风化下图为我国一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A.高温B.干旱C.洪水D.潮湿7.形成雅丹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8.据图判断,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正北风D.西南风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10.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
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
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
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
鸭湖位于青海西北部,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现今湖水微咸,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然而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却潜藏着衰亡的危机。
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地层中含有盐层。
近年来当地为开发东、西台吉尔乃湖的盐业资源,在鸭湖附近修筑了两道水坝。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参考答案】【答案】1.C 2.B 3.D【解析】1.沙丘所在地的盛行风的风向较为固定,沙丘的迎风坡一般都较缓,背风坡较陡。
据此结合图示的指向标分析可知,该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东南风,本题选C。
2.结合上题可知,形成该沙丘的主风向为东南风,图中的甲乙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地带,以侵蚀作用为主,A错B对;丙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丁处于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地带的翼部,处于向内涡流经过地带,以搬运、吹蚀作用为主。
据此分析本题选B。
3.新月形沙丘是移动沙丘,据此排除AB。
甲到丁的剖面实际上是指从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地带到背风地带的剖面,该类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顶部最陡。
盛行风携带沙源遇到灌丛等阻碍物时会堆积,故沙源会在风力遇阻前缘最先堆积,符合此形成规律的剖面是D图,则据此分析本题选D。
【答案】4.D 5.B【解析】4.由题中信息“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可知,该爬升沙丘在河流中游河谷较宽的地方。
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宽阔,河水流速较慢,以流水堆积为主,多发育沙洲和河漫滩等堆积地貌。
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故该沙丘位于河漫滩。
故选D。
5.按照一般的思维,沙丘位于河流沿岸,故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属于河流地貌,其实这是错误的。
图中显示,该沙丘明显高出河水水面很多,流水不可能将沙子带到沙丘上面,而沙子的来源很显然是来自河流两岸,只有可能是风力堆积的结果,故属于风沙地貌。
故选B。
【答案】6.B 7.A 8.B【解析】6.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干旱,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都是干旱地区风力侵蚀的结果,B正确。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方温度较高,但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高温不是最主要气候条件,A错误。
洪水侵蚀一般形成的是V型峡谷或较深河床,不是宽浅沟槽,C错误。
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潮湿环境风力侵蚀强度不大,D错误。
故选B。
7.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形成雅丹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A正确。
流水侵蚀是间歇性的,不是主要外力,B错误。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风力堆积、流水堆积不是主要外力,CD错误。
故选A。
8.图中指向标指向北方,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是西北—东南走向,宽浅沟槽、背鳍形垄脊是风力侵蚀的结果,其走向应该和主导风向一致,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因此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西北风,B正确。
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导风向不是东北风、正北风、西南风,ACD错误。
故选B。
【答案】9.D 10.A【解析】9.图示中每日的第一个图例表示沙丘顶,沙丘顶以风蚀为主,因此其高度不断升高是错误的,A 错。
6月11日沙丘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
6月26日沙丘西坡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
6月21日—26日风蚀、风积的坡向相反,说明风向发生变化,D对。
10.6月5日—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A对。
西坡是迎风坡,B、C、D错。
【答案】11.①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
②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
③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解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可以从搬运沙子的动力条件去分析。
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风速大,大风频率高,区域内全年主要为西北风,尽管夏季湖区(尤其在东部)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但大风风向仍以西北向为主。
在开阔湖面的影响下造成西北风更为强劲,此强劲的风力可以把湖区西岸和北岸河口三角洲地带的沙粒吹扬起来并向东南方向输移,在受到湖盆东部日月山等高山阻挡后沙粒便停落下来,从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这些风沙堆积不仅在湖滨平原造成沙丘,而且还大量降落在水下,形成水下风沙堆积,并使湖中的沙岛与沙堤不断增高,造成不少堰塞湖脱离母体。
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沙丘分布,但由于受大通山和黑山等高山阻挡,西北风对西岸地区的影响很弱,相对而言东和东北向湖风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在西岸形成湖滩沙丘和沙丘链,西岸风成沙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近几十年才出现。
【答案】12.(1)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
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
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要从材料所给信息进行推导。
材料指出“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据此可以推测,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
“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
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
“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考查地貌变化的原因。
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的湖水变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第2章风成地貌【能力提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B. 流水溶蚀C. 冰川侵蚀D. 风力侵蚀2.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C. 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D. 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雅丹是大量河湖沉积物经风蚀形成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
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一处雅丹景观俯瞰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雅丹地貌的形成说明该区域( )A.岩石岩性坚硬B.风力较弱C.植被覆盖率高D.气候干旱4.根据沟槽、垄脊走向可以推测当地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5.结合雅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外力作用,推测该区域地壳经历了( )A.持续抬升B.持续下沉C.先下沉后抬升D.先抬升后下沉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态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
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6.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A. 盛行风风速大B. 地表坡度大C. 土壤颗粒大D. 植被覆盖度低7.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B. 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C. 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 雅丹地貌形成的主导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8.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 山东B. 云南C. 新疆D. 广东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