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鲈塘艚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640.67 KB
- 文档页数:5
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摘要2009年4—7月对葛氏鲈塘鳢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共获苗4.87万尾,混合使用DOM、LRH-A2、HCG等3种催产剂能较好地达到催产效果,受精率90%以上,采用水泥池静水充气孵化,孵化率85%以上。
关键词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属鲈形目(Perciformes)塘醴科(Eleotridae),俗称“老头鱼”、山胖头、还阳鱼,为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1-2]。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图门江以及辽河水系,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小型土著鱼类。
此外,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该鱼个体虽小,但含肉量多、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喜好的水产品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繁养殖领域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由于受人工捕捞过度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前很多资源丰富的水域葛氏鲈塘鳢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珍稀鱼类,笔者于2009年4—7月在桓仁县大川渔场进行了葛氏鲈塘鳢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亲本的采集和培育1.1.1亲鱼收集、运输。
2009年4月底分别从黑龙江绥化渔民捕捞现场、绥化水产批发市场,收购体质健状、损伤较小、体重30~100 g/尾的葛氏鲈塘鳢作为亲本,采用专用活鱼运输车运输。
1.1.2亲鱼的人工驯养与培育。
培育池为方形水泥池,面积10 m2,池深40~50 cm,配备进排水、充气设备,采集鱼放养前用高锰酸钾对培育池进行消毒。
水源系地下水,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亲鱼培育密度为15~20尾/m2。
亲鱼购回后用3%食盐水浸洗10 min消毒入池,经过3~4 d缓鱼,5~6 d开始投喂饵料培育亲鱼。
饵料采用活饵(活饵为麦穗鱼等小型鱼)和鱼糜相结合,根据吃食情况,一般日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2%~4%;培育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天对培育池进行吸污,每2~3 d换注新水1次,每次5~8 cm,保持水温在12~17 ℃,透明度以可见池底为准,每隔10 d左右施放水霉重症灵,用以调节水质及防病。
福寿螺卵巢发育与卵子发生的组织学研究赵永超;严志会;吴帆;郑宏涛;李海云;章家恩【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摘要】【目的】研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卵巢发育各期的主要典型特征。
【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和苏木精-伊红( H.E)染色法,对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卵巢发育过程、卵母细胞发育各期的显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结果】根据福寿螺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变化,最终发育为成熟的卵子。
福寿螺卵子的形成依次经过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后期和成熟期。
【结论】研究探明了福寿螺的卵巢为管状分支型腺体,卵原细胞经历了5个发育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卵子,并分析了福寿螺强大生殖力的原因。
【总页数】5页(P95-99)【作者】赵永超;严志会;吴帆;郑宏涛;李海云;章家恩【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5【相关文献】1.硬骨鱼类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研究综述 [J], 张贤芳;张耀光;王志坚2.中国龙虾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J], 颜素芬;姜永华3.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J], 尹亚南;刘长琳;胡鹏;张金勇;柳淑芳;庄志猛;薛同明4.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J], 姜永华;颜素芬;严正凛5.池养三角帆蚌卵巢发育与卵子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J], 潘彬斌;李家乐;白志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uly2008第25卷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Nor 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25No.3动物科学食蚊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3王志坚,罗 虹,张耀光(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 要: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
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
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
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
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
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
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
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
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关键词:食蚊鱼;卵子发生;组织学;镶嵌型滤泡细胞;卵黄积累和来源中图分类号:Q959.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93(2008)0320008205 食蚊鱼(Gam busia affinis)属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鱼属[1],其生殖方式为卵胎生。
关于卵胎生硬骨鱼类性腺的研究,国内报道极少,仅见关于褐菖鲉及食蚊鱼的报道[223],其中关于食蚊鱼的报道侧重于性腺发育总体的研究和性周期的研究,对其卵子发生的显微结构研究不很深入,一些重要结构也尚未描述。
本文对食蚊鱼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这方面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
1材料与方法实验用鱼于2002年5月~10月,捕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鱼塘。
选取雌鱼进行研究,体长21.0~40.0mm,体重0.351~1.250g,共计46尾。
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摘要2009年4—7月对葛氏鲈塘鳢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共获苗4.87万尾,混合使用DOM、LRH-A2、HCG等3种催产剂能较好地达到催产效果,受精率90%以上,采用水泥池静水充气孵化,孵化率85%以上。
关键词葛氏鲈塘鳢;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hni)属鲈形目(Perciformes)塘醴科(Eleotridae),俗称“老头鱼”、山胖头、还阳鱼,为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1-2]。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图门江以及辽河水系,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小型土著鱼类。
此外,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该鱼个体虽小,但含肉量多、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喜好的水产品之一。
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繁养殖领域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由于受人工捕捞过度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前很多资源丰富的水域葛氏鲈塘鳢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珍稀鱼类,笔者于2009年4—7月在桓仁县大川渔场进行了葛氏鲈塘鳢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亲本的采集和培育1.1.1亲鱼收集、运输。
2009年4月底分别从黑龙江绥化渔民捕捞现场、绥化水产批发市场,收购体质健状、损伤较小、体重30~100 g/尾的葛氏鲈塘鳢作为亲本,采用专用活鱼运输车运输。
1.1.2亲鱼的人工驯养与培育。
培育池为方形水泥池,面积10 m2,池深40~50 cm,配备进排水、充气设备,采集鱼放养前用高锰酸钾对培育池进行消毒。
水源系地下水,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亲鱼培育密度为15~20尾/m2。
亲鱼购回后用3%食盐水浸洗10 min消毒入池,经过3~4 d缓鱼,5~6 d开始投喂饵料培育亲鱼。
饵料采用活饵(活饵为麦穗鱼等小型鱼)和鱼糜相结合,根据吃食情况,一般日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2%~4%;培育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天对培育池进行吸污,每2~3 d换注新水1次,每次5~8 cm,保持水温在12~17 ℃,透明度以可见池底为准,每隔10 d左右施放水霉重症灵,用以调节水质及防病。
文章编号:1000-0615(2006)06-0773-05收稿日期:2006-10-23资助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项目作者简介:陈文银(1961-),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繁殖与养殖研究。
E -mail :wychen @shfu .edu .cn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陈文银, 李家乐, 练青平(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90)摘要:在长江的南通及安庆江段捕捞刀鲚样本,对样本进行各种常规生物学数据的测量,并对解剖标本的性腺用Bouin 氏液进行固定保存后,将性腺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洄游至南通及安庆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的状况。
切片观察表明,刀鲚自当年2-3月洄游入长江后,不断溯江而上,在南通江段性腺发育处在II -III 期,历经3-4个月洄游到达安庆江段,其性腺由入江时的Ⅱ-Ⅲ期,逐渐发育到Ⅳ-Ⅴ期。
切片观察还表明,在不同洄游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卵巢发育程度不一致,有些发育的较快,有些稍慢,但对于雄性个体来说,洄游到安庆江段后,90%以上已达到成熟阶段。
此外,文中还对发育中的卵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叙。
关键词:刀鲚;性腺发育;组织学;卵母细胞;精母细胞中图分类号:S 917 文献标识码:AHistological studies of gonadal development of gonad ofCoilia ecten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CHEN Wen -yin ,LI Jia -le ,L IAN Q ing -ping(College o f A qua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0,China )A 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physiological data of sau ry Coilia ectenes ,w 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ofAnqing in Anhui ,the swatches were fixed using Bouin 's solu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ndition of the gonad was observed .T he results showed ,w hen the saury swan into Changjiang River at February and March ,its gonad was in Ⅱ-Ⅲphase ,after 3-4months ,the saury got into the Changjiang River of Anqing i n Anhui ,and the gonad developed into Ⅳ-Ⅴphase .Moreover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tal phase of ovary of different saury population were different ,however ,more than 90percent male sau ry had arrived at matu re .Furthermore ,shape of oocyte in developmental phase were also observed .Key words :Co ilia ectenes ;gonadal development ;histology ;oocyte ;spermatocyte 刀鲚(Coiliae ctenes Jordan et Seale ),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 ),科(Engraulidae ),鲚属(Coi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