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地貌学复习讲义黑大刘伟
- 格式:docx
- 大小:14.66 KB
- 文档页数:3
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Ⅳ-Ⅴ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2: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刨面3:河流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4:雪线——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分界线(冰斗成群发育于雪线附近,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
5:羊背石——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6:裂点——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坡7: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新月的沙丘。
迎风面微凸而平缓,背风面微凹而陡8: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9: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二填空1:第四季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显著的地壳活动,广泛的吨级陆相产机务和矿产。
2:戴维斯地理循环说——他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事件因素的影响4: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与相关的干温交替变化5:土壤结构——①A层(腐殖层).②B层(淋溶层)③C层(沉积层):6: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叫崩塌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8:滑坡发生的过程——①蠕动变形阶段,②滑动阶段,③稳定阶段9:河谷的横剖面形态——①谷底②谷坡③谷缘10:河床堆积地貌——①心滩②沙洲③边滩思沙嘴11:沙砾的运动方式——①推移②跃移③悬移12:岩溶形成必须必须具有以下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解性④水的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13:荒漠包括——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14:更新世从老道新——午城黄土,离石,马兰15:第四纪阿尔卑斯山区的冰期从早到晚为①恭兹②民德③里斯④玉本三.简答题1第四纪沉积物有什么特征及类型?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风化程度不同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类型:①暂时性流水,②风力残积③海洋,湖泊,沼泽堆积。
05级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1.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定义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从全球到微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地貌点、线、面、体等四要素。
地貌点如裂点、山峰等,地貌线如河流、断层、地层分界线等,地貌面如夷平面、平原、斜坡等,地貌体如海洋、高山等;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通过确定地貌类型如阶地、河漫滩等,测量其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即此类型的地貌形态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及频率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即形成此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具体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从而最终揭露其发展演化规律,为预知未来做铺垫;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
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发展演化的一门科学。
2. 第四纪独立研究的原因第四纪是指约2.4百万年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啊作用的时代,单独研究它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反演古气候环境,人们能预知未来,预报地质灾害等。
第四纪独立研究原因有:①第四纪有其重要的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古地磁极变化、古环境变化;构造运动强烈、显著;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广泛的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②第四纪地貌记录了当时地质事件的许多细节,研究第四纪地貌学,人们能充分掌握第四纪构造运动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③第四纪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仍在进行中,并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来掌握第四纪地质规律,可使人们更好的与自然相处,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突变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3.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三:成因上的联系,任何由外力作用营造出来的地貌均有相应沉积物,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是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学习地貌学,认识地貌与沉积物的关系,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体够理论资料和实践基础,同时,掌握第四纪地质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地球上地貌成因;时间上的联系,第四纪沉积和侵蚀作用到处可见,可以同时进行,例如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掌握地貌学原理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形成时间提供依据;研究上的联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造运动对地球形态有塑造作用,第四纪构造运动多发,使得地球表面形态万千,地球上第四纪地貌发育、广泛分布,因此研究地貌学必须先掌握相关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必须先掌握地貌学特征等知识。
第四纪进一步细分框架第四纪(Q):全新世(Qh)+更新世(Qp)(早中晚)冻土指气候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地形倒置: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羊背石: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
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把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大致界定在新近纪—第四纪第四纪下限距今约2.60Ma、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新近纪与第四纪[N/Q]或者上新世(统)与更新世(统)的分界第四纪生物地层法通常利用最多的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哺乳动物是第四纪时期演化更替最快的一种动物,伴随着进步种的出现和原始种的灭绝,不同时期地层中具有不同的组合,据此可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定义: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②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③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的研究④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⑤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化的研究⑥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⑦应用第四纪的研究地下水的划分与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分为①包气带水:分布于贴近地面区域的地下水②潜水: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的能自由流动的地下水③承压水(层间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在包气带中还存在一种重力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不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冰川的划分√根据冰川的规模、形态、地貌部位、地理环境等分为①山岳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可分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②大陆冰川:发育在高纬度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冰原、冰帽和冰盖。
第一章绪论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
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填空or简答)1、第四纪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第二章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第四纪分期与堆积物特征现代第四纪:是综合性的,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类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分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填空or简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的风化6、含有化石及文化遗存第二节地貌的形态地貌:是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有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地形面:是地表面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是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是两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高度分为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两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如阶地面与河床平水位间高差、溶洞底部与河床高差等。
2、坡度:是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如夷平面、阶地面和斜坡的坡度等。
3、地面破坏程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
4、地貌的形态类型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 2、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冰川时期”主要指更新世,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 3、活跃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内力作用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和岩浆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形成侵蚀和堆积地形。
侵蚀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削高以及河流中上游区侵蚀作用等都能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地形: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球表面填低及河流下游区堆积作用等都能形成堆积地貌。
洋底地形同样丰富多彩,既有绵延数万千米的洋中脊,又有延伸数百千米、海拔数千米的岛链和深达数万余米的深海沟。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法:(1)野外研究方法(2)室内研究方法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意义:(1)独特性:大规模冰川的出现与消失;气候的冷暖交替;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堆积物覆盖于地表且大部分是松散的;人类的出现与发展;频繁强烈的地壳运动;独特的研究方法:冰期和间冰期划分、地貌学及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等。
(2)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
(3)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
因为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且其地质过程仍在进行,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
(4)矿产资源勘查。
砂矿的形成和赋存与第四纪沉积物及地貌关系密切。
第四纪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矿产,如沙金、金刚石等;第四纪沉积物:泥炭、石膏、岩盐、石英砂等也是矿产。
(5)水文地质:大量地下水储存于第四纪堆积物中;(6)工程地质意义: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的展布1资料对工程非常重要。
(7)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海平面一、海平面位置确定的标志1、沉积物标志:泻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2、地貌标志: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波切台、沿岸沙堤、贝壳堤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有孔虫、介形虫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屮的氧同位素值能反映海平面变化二、海平面波动原因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波动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可造成全球性或局部的海平面变化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比南半球明显2.陆地上的牛物界变化比海洋明显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植物变化最小,第四纪期间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在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在第四纪期间最迅速,在第四纪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别。
5.人类的岀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相继岀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动物现代分布来看,越是向南,动物构成越具有原始性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干-湿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迁移,与前第四纪的生物界明显不同。
二、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德氏后裂爪兽)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2、中更新世周口丿占动物群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南北分异非常明显,周口店动物群具有北方型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岀现了比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有大量进步种属出现,比如狼、狐、獲和小型啮齿类含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迹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更新世以前的种类己经灭绝,如中国鬣狗、剑齿虎。
中更新世岀现的一些种类高度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数量和体形都增大出现了现代种属一一如野驴同吋还发现了人类化石(Ordos mem)及其文化遗迹生存环境一一草原型群体4、全新世动物群四不象鹿动物群三、古人类及其文化1、人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
第二章——小结一、名词解释及对比:地貌,现代地貌,古地貌,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顺构造地形逆构造地形。
1、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2、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3、顺构造地形:地形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表现一致正向构造(背斜、穹窿、地垒)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相一致.4、逆构造地形: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
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
5、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6、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7、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思考题1、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答:外营力作用主要有2个过程:削高——产生剥蚀地貌补低——造成堆积地貌地貌的形成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削高补低。
内营力作用、地壳升降: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对塑造现代地貌起了主导作用,地壳升降主要形成中小型地貌。
、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2、何为地貌的分带性?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答:在一个地带内,地貌的发展表现出一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貌发展的地带性。
3、什么是地貌的年代?确定地貌年代的方法有哪些?答: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
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
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其区间即为形成地貌的年龄。
地貌学-知识点(终极版)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进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依照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进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进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2.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年表全新世(1.17万年)更新世(2.588百万年)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具很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办法去了解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举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举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造、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举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别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办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密切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也许对地貌进展的趋向举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办法。
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办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地质界以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具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要紧内容。
成分和岩相:与下伏基岩基本一致。
碎屑特点:没有分选,一般上部细,下粗。
与下伏基岩关系:过渡。
分布特征:坡度平缓的地形上。
产状:取决于原始地形形态,一般顶部平缓,底部凸凹不平。
厚度:地形平坦厚度大,凸凹地形厚度变化大。
分带:没有层理,根据颜色和颗粒变化,次生矿物成分等由地表向深部也可以
划分几个带: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1.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2.有陡峭地形(便于集水):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
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
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
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3.有充沛的水动力来源: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
名词解释:
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
地壳表面的外壳。
的松散堆积物。
由于岩性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面或地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
结构均匀的厚层或块状岩石,若有三组节理把岩石分割成棱角状块
体,风化作用特别集中在三组节理相交的棱角部位,棱角逐渐被圆化,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位于斜坡上部被裂隙分割的岩层或松散堆积物,在普遍存在的重力
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叫重力作用或块体运动。
由于物理风化崩解成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的作用。
由于撒落作用形成的堆积物为撒落堆积物。
内流水系和外流水系。
无固定流路,呈面状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
该细流流动中常分为两条以上的细流,在坡面上组成网状流,类似一条覆盖斜坡上的面,故又称面流。
积物。
河流袭夺:当某一河流溯源侵蚀时,中途切断另一条河流,并因下切深而把后者的水夺过来的现象。
后者叫断头河,前者叫袭夺河。
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流向及其不自然往往突然转折,称袭夺湾。
侧蚀作用:河水侵蚀河床两臂或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和谷坡后退的作用。
在弯曲河段,由于横向环流加强,洪水期水流可将水底沙脊推移向凸岸
河漫滩边沿,形成弧形沙堤。
当河床侧向移动,凸岸不断延伸时,多余弧形沙堤常组作扇形散开,称迂回扇。
原先河谷的谷底,由于河流下切侵蚀而相对抬升到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
状顺河谷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平台,一般多保存在河流的的凸岸。
(基座,侵蚀,堆积,埋藏)
国内又称岩溶,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
蚀为辅的特殊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称。
沿岸物流:在一个滨海地带,一年内主要风的方向是较固定的,如果风的方向与海岸线方向平行或斜交,则在这个地区的海岸带内,便出现了比较稳定的长期沿海岸方向运动的碎屑物质流。
主要分布湿润气候带。
有机质和泥炭堆积是沼泽的标志。
狭窄的两坡陡峭的沿冰川运动方向弯曲延长的垅状地形,有时长达数十公
理,高度数米到二十米,宽度数米到百米外。
0度且含有冰的土层。
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
流,称风砂流。
沙漠: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砂,常见于岩漠或石漠顺风侧,沙漠区地势一般低平,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构造运动地形:指能够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包括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新地质
构造地形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的地形。
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使准平
原不再是一个连续的平面,转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成为夷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