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扫描版
- 格式:doc
- 大小:788.50 KB
- 文档页数:7
洛阳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仲舒意在A. 宣传君权神授B. 试图限制君主权力C. 强调教化民众D.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知董仲舒意在强调君主在天、地、人之间的重要作用,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A项;董仲舒的思想是强化了君主权力,而非限制君主权力,故排除B项;教化民众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与题意中强化君主权力的内容无关,故排除C、D项。
2.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洛阳市2018——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对“克己复礼”的正确理解是A.恢复西周时的各种社会制度B.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C.恢复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D.实施变法改变社会不良现状2.墨子对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提出批评,认为将会靡费社会资源,可能导致国家贫穷,人口减少,身体素质下降,社会管理紊乱,增加了亲人间与社会上的矛盾与斗争。
这表明墨子A.反对儒家的仁义孝道B.注重社会功利与实效C.提倡无差别的兼爱观D.夸大丧葬的负面影响3.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
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儒吏分工,各司其职D.崇儒尚法,儒表法里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佛法据王法以立”,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一些寺院因此被称为“护国寺”或“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理学的理论体系形成B.士大夫普遍的崇佛心理C.佛教融汇儒家的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作用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朝自罢丞相开始就“无善治”,因此主张恢复丞相制度,提高丞相地位。
这表明黄宗羲A.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B.希望健全中央机构C.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D.主张限制君主权力7.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仲舒意在()A. 宣传君权神授B. 试图限制君主权力C. 强调教化民众D.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知其在强调君主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意愿,这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故A项正确。
B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表明()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B. 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C. 儒学已丧失其正统地位D. 统治者注重各类思想的实用功能【答案】B【解析】“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表明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3.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为“圣人”,孟子和荀子仅仅被称为“仁人”。
宋代以后,孟子也被称为“圣人”,被尊称“亚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儒家统治地位的确立C. 程朱理学的影响D. 仁政思想的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瓦解趋势,且孟子地位的提升与宗法制的瓦解也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汉代随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故排除B项;宋代随着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日益扩大,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孟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故选C项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に政思想深入人心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洛阳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6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地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他们都A.力图确立自身地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地治国理念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地社会秩序2.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中地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地司法审判模式。
这说明汉代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实践D.百家争鸣局面走向终结3.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地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地礼仪做了全面、细致地规定,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地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
同时,他还专门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朱熹这样做旨在A.加快儒家伦理地世俗化进程 B.借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C.规范宗族和儿童地H常行为D.继承宣扬先代地礼乐纲常4. “天地君亲师”地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
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地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地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地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A.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地逐渐确立B.专制集权地不断强化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地日益巩固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5.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地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地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地尺度”地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地人是认识万物地尺度”。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地主张B.认为人要有理性地认识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地研究D.强调人应有高尚地品德6.15、16世纪,西欧地艺术家们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地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它宗教传说中地人物,而且这些艺术作品中地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地情绪。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2.黄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A。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 B.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C.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D.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 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漫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4.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A。
反对君主专制 B.以天下为己任C。
提倡公平法治 D.反对宋明理学5.“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
"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A.提倡人民富裕和平等B。
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C。
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 D.要求人民听从上帝安排6.但丁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据此可知但丁A.批判宗教神学信仰B。
反对教会集权和腐败C.主张君权高于教权 D.主张实行分权与制衡7。
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札记-王制》载:“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些规定A.保障了西周贵族特权的延续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明确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2.下列为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中央机构的决策更科学B.都通过分权维护了皇帝集权C.唐朝缺乏监察更易出现权臣D.都防止了地方剖据势力出现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
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4.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影响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分散相权的需要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5.“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
”材料描述的是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6.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 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
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A.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B.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C.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D.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
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
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8.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人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都A.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超到了奠基的作用2.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自汉代以来,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A.儒学发展适应政治需要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于是,佛教提出了“佛法据王法以立”的主张,僧人也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有的则称“报国寺”。
这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C.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4.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沦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宋明理学A.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J{.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明清时期中国某一思想家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一思想家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王阳明6.明代画家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右图)中题道:身世浑如破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
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画中菊花杂革残竹,再配上诗文,表现了作者晚年牛活的悲惨与凄凉。
据此可知,该画作A.注重以形传神B.讲究借物抒情C.追求得意忘形D.表达神形兼备7.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o1.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刀的周公。
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B.解决现实问题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2.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3.韩非,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下列言.论,属于韩非子主张的是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4.《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酌305首诗。
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后来又被称为《诗经》。
《诗经》之称始于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6.右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 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 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7.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洛阳市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认为“人皆能够为尧舜”,荀子也认可“涂之人(一般人)能够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 认为“人性本善”B.重视教化作用C. 主张“为政以德”D.尊敬仁义看法【答案】 B【分析】孟子的主张是“人都能够做尧舜那样的圣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一般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重申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B。
A 是孟子人性思想; C 是孔子的思想; D 是荀子思想。
【点睛】孟子提出“德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益于和缓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重申礼制并用,有益于稳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2.春秋战国期间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见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眼前不存在贵族和老百姓之分,除君主外全部臣民一旦冒犯罪律都一定遇到惩办。
这一学派是A. 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答案】 C【分析】资猜中重申君主和法律的作用,明显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 C 项从前; A 主张无为思想; B 是兼爱非攻思想;D倡议仁义和德治。
3.春秋战国期间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达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要转折。
这类“转折”是指A. 用法家思想来代替德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保护专制统治D.吸取佛道理论确定公理系统C. 汲取不一样门派思想神化君权【答案】C【分析】西汉期间,董仲舒汲取法家、阴阳合道家思想对于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 C 正确;新儒学是汲取法家思想,不是代替儒家思想,故 A 错误;董仲舒是神话君权思想,故 B 错误; D 是理学思想系统。
4.唐朝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鼻祖。
741 年,唐玄宗正式命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洛阳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认为“人性本善”B.重视教化作用C.主张“为政以德”D.推崇仁义观念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
这一学派是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4.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t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5.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强调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6.“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7.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
这说明宋明理学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8.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