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和切断缝合术.PDF
- 格式:doc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5
动脉导管未闭(PDA )(非体外循环的PDA 结扎切断缝合)护理【观察要点】
1、同《心脏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监测血压,术后血压高,可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等扩张血管药,保持血压稳定,以防术后大出血和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等问题出现。
3、术后辅助通气1—2小时,患者清醒后,如血压稳定,病情稳定,可拔除气管插管。
但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延长机械辅助通气的时间。
4、注意观察有无喉返神经损伤(如声带麻痹、声音嘶哑等)和膈神经损伤(如左膈肌升高、活动度差等)的症状。
【护理措施】
1、同《心脏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适当控制液体入量,保持患者镇静,保证硝普钠的输入,防止出现术后高血压。
3、应用硝普钠期间,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输液泵的速度,应逐渐增加或减少,需要延续使用时,应预先配制好药液,更换操作应迅速、准确,避免因给药中断引起血压波动,长时间应用,应防止氰化物中毒。
4、拔除气管插管后,进行有效肺部体疗,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
嘱患者发声,观察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损伤症状。
【健康教育】
1、同《心脏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水时防止误吸,可进普食或米糊、藕粉等粘稠食物。
.~一,动脉导管未闭1,在学习动脉导管未闭前一定先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解剖胎儿的动脉血完整来自母体胎盘的脐静脉(以胎儿的心脏为起点,出心为动脉,进心为静脉),经过静脉导管(与动脉导管名字相伴,是连结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血管),进入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这一股动脉血液三分之二经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到左心室,经过主动脉射出心脏,供给头颈上肢。
头颈上肢循环后的静脉血经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这股静脉血液和来自下腔静脉的完整动脉血液集合进入右心室,经过肺动脉射出心脏,大多半的血液经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供给腹部盆腔下肢。
降主动脉的髂内动脉分出脐动脉进入胎盘,进行物质互换此中还有一部分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分支,经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部分血液进入到左心室,经过主动脉射出;此外一部分血液是下肢盆腔腹部的血液回流到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2,掌握动脉导管闭合体制(1)动脉导管闭合的解剖生理体制:动脉导管的构造与主动脉及肺动脉均不同样,大多半的组织是螺旋状摆列的光滑肌,当其缩短时候,能够保证导管的长度不变,管腔的直径减小,使导管内膜对合。
可是前提需要动脉导管内弹力纤维层发生断裂,而后形成局部内膜垫,假如这两个前提没有发生,动脉导管就没法封闭。
(2)影响动脉导管光滑肌缩短的两个重要要素血氧浓度和前列腺素,前者是促使作用,后者是克制作用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壁关于高氧的敏感度低,关于前列腺素的敏感度高,因此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发生率高(3)正常重生儿动脉导管纤维化的解剖闭合(真实意义上的闭合).~的时间生后 2-3 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岁后闭合的可能性极小3.病理解剖(1)动脉导管地点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分叉偏左肺动脉侧。
主动脉峡部:主动脉缩窄段病变的部位绝大多半( 95%以上)在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结处,亦即主动脉峡部主动脉峡部(2)正常动脉导管长度及直径内径是 3.5mm,外径 5-6mm,长度 1.25cm(3)未闭动脉导管解剖形态分类及各个特色管形、漏斗形、窗形和动脉瘤形管形:多为中小导管,手术中分别结扎困难小.~漏斗形:最常见的 1 种,导管的主动脉端显漏斗样膨大,向肺动脉侧变细,最细的动脉导管颈部凑近肺动脉,是分别后结扎的部位窗形:较少见,多为巨大导管归并肺动脉高压,管壁薄,手术难度大,分别过程惹起破碎,致使大出血的时机许多动脉瘤形:不常见,导管总部显瘤样膨大,壁薄,手术中应当小心(4)动脉导管三角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心浅丛。
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导读:动脉导管闭合手术,一般在学龄前施行为宜。
如分流量较大、症状较严重,则应提早手术。
年龄过大、发生肺动脉高压后,手术危险性增大,且疗效差。
患细菌性动脉内膜炎时,暂缓手术,但若药物控制感染不力,仍应争取手术,术后继续药疗,感染常很快得以控制。
……手术一般采用左胸侧后切口,经第4肋间或骨衣内切除第5肋骨经肋床进入胸腔。
以导管处为中心,纵向剪开降主动脉表面的纵隔胸膜,沿主动脉表面向前解剖,直至显露导管。
如此,左侧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和肺动脉端导管表面的心包返折处均被拉向前方,脱离导管本身,因而可免受损伤。
以弯形直角钳(米氏钳)自导管下方沿着主动脉壁向导管后壁滑动,待导管全长游离后,参照导管的具体情况、器械条件和手术医师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等,分别选用下列闭合导管的手术方式。
(一)导管结扎术又分单纯结扎法和加垫结扎法。
1.单纯结扎法系用两根粗线绕过导管作双重结扎,或在主动脉侧作荷包缝合结扎,或在两结扎线之间附加贯穿缝合结扎。
适用于导管细长而富于弹性者。
2.加垫结扎法系用宽如导管长度的涤纶布片,捲成略细于导管直径的圆柱状,将其游离缘与卷体缝固,并保留布卷中段作结后的线备用,缝拢布卷两端以防其松散。
将布卷顺置于导管上,以绕过导管的两根粗线将其结扎于导管上,并将两结扎线分别与留置于布卷上的缝线相互作结,以防卷垫滑动(图3)。
此法系结扎线着力于卷垫上将导管腔压闭,而结扎线对导管壁的扯割力甚微,可避免像单纯结扎法导管壁有被结扎线扯裂的危险和导管复通之虞。
如垫结扎法特别适用于导管粗大、导管壁弹性较差(如并发肺动脉高压或曾患导管内膜炎)的病例。
(二)导管切断缝合术用两把专用无创伤导管钳,分别夹在导管的主动脉侧和肺动脉侧尽端。
如导管较短,其主动脉端可用长弯动脉钳或Potts-Smith钳夹在降主动脉上,以扩大导管的长度。
在两钳之间边切边用3-0无创伤针线连续缝合导管的主动脉切端,待导管切断后再连续缝返起针处作结,继之连续往返缝合导管的肺动脉切端(图4)。
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方法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简称PDA)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疾病,指的是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合。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子宫内通过动脉导管将经肺动脉输送的血液引流至体循环。
然而,一旦婴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没有及时关闭,会导致氧合血液与未氧合血液混合,给心脏和全身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能引起严重心衰和高血压。
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通常,医生会通过听诊、超声心动图和X光等检查手段来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一旦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修复这一问题。
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方法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通过胸腔开口,切除或者结扎未闭的动脉导管,以达到关闭导管的目的,让血流得以正常分流。
这种手术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是相当有效的,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恢复期。
2. 经导管介入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导管介入治疗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导管的一端植入相应的装置,以堵塞或者塑形未闭的动脉导管,达到关闭的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3. 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方式,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帮助控制症状。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利尿剂等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这些药物并不能治愈动脉导管未闭,仅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常见的术后注意事项包括:•定期复诊,确保手术效果;•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感染;•规律服药,控制相关症状;•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产生心理压力。
结语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综合考虑。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和切断缝合术目录
● 1 拼音
● 2 手术图解
● 3 适应证
● 4 禁忌证
● 5 术前准备
● 6 麻醉
●7 手术步骤
●8 术中注意事项
●9 术后处理
1 拼音
wèi bì dò ng mài dǎo guǎn jié zhā shù hé qiē duàn féng hé shù
2 手术图解
1-1 在动脉导管部位触到震颤
1-2 近主动脉侧切开纵隔胸膜,分离导管
1-3 将血管分离钳探向导管后侧
1-4 将丝线“辫绳”经导管后侧引过
1-5 用“辫绳”结扎导管两端图1 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
2-1 用导管钳钳夹导管两端
2-2 边切边缝导管
2-3 连续来回缝合断端
图2 未闭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
3 适应证
1.动脉导管未闭确诊后,原则上任何年龄均施行手术,但最好的手术年龄为5~7岁(即学龄前)。
在5岁以前,如病情严重,不做手术难以维持生命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
如病人有心力衰竭,最好在心力衰竭稳定3个月后施行手术;如心力衰竭不能被控制,则应在药物治疗监控下手术治疗。
如有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应用大剂量静脉输入抗生素,待心内膜炎被控制3个月后手术。
若心内膜炎不能被控制,则在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同时,施行抢救性手术治疗。
2.如导管细长,一般作结扎术。
导管直径大于1cm,且导管长度小于0.5cm时,结扎术有可能勒破导管,宜选用切断缝合术。
对于明显肺动脉高压病人,一般采用切断缝合术;结扎术后易发生再通。
4 禁忌证
1.并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法乐四联症、主动脉弓中断等),未闭的导管起着病人借以生存
的代偿作用,在未根治其他畸形以前,不可结扎导管。
2.两岁以下小儿,导管有自动闭合的可能,如无特殊严重并发症(例如不能被控制的心力衰竭、心
内膜炎等),不应手术。
3.并发肺动脉高压已有右向左分流时,结扎导管可产生致使后果。
但若肺动脉高压病人有双向分
流,且以左向右分流为主,肺仍充血时,可慎重考虑手术问题,不一定都是手术禁忌证。
5 术前准备
1.如有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应予控制3个月后再手术。
2.并发肺动脉高压者,术前应用血管扩张药物,以降低肺动脉压。
3.心率快者,术前选用莨菪碱,不用阿托品。
4.治疗龋齿、扁桃体炎等感染病灶。
6 麻醉
气管内插管,静脉或吸入麻醉。
处理导管时,根据情况可辅加控制性低血压。
7 手术步骤
1.体位、切口右侧卧位,作左侧后外侧切口,小儿经第4肋间入胸,成人切除第4肋骨,经肋床进胸;也可采用左侧垫高斜位,第3肋间前外侧切口。
2.确定导管部位进胸后,在主动脉弓内识别位于外侧的迷走神经和内侧的膈神经,两者和左肺门上缘形成一个三角区。
如在三角区近底部(即左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导管所在的部位)能触到震颤,即证明诊断正确[图1-1]。
3.切开纵隔胸膜在迷走神经后侧近降主动脉处纵行切开纵隔胸膜,并缝牵引线将胸膜连同迷走神经向前侧拉开[图1-2]。
4.分离导管用组织剪锐性及用小纱布球钝性分离导管的前、上、下缘,显露从迷走神经向下向后侧绕行导管的喉返神经,注意保护,严防被钳夹或损伤。
再用小纱布球进一步通过导管的上、下缘,分离导管后侧,然后用直角钳从导管上缘或下缘通过导管后侧探向对侧。
如在对侧缘见到钳端,说明后侧已分离过去;如钳尖未能露出,则可用左手示指扪触;如发现仍隔一层很厚的组织,应将分离钳退出,再用小纱布球分离;如手指感觉仅隔很薄一层软组织,则可用小纱布球摩擦钳尖,将软组织分离,使钳尖露出,并进一步扩大导管后侧的分离面[图1-3]。
5.处理导管
⑴结扎导管:将两条用7号丝线编结的“辫绳”穿过导管后侧,分别安置在紧贴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两端[图1-4]。
先结扎主动脉端,以震颤完全消失为适度,然后再结扎肺动脉端[图1-5]。
⑵切断、缝合导管:如不适于结扎而适于作切断、缝合术者,则用两把导管钳先夹主动脉端,后夹肺动脉端。
两把钳均应尽量靠近两端,使中间有较大的距离足以切断、缝合之用。
如两把钳间的距离太短(小于0.5cm),则应在两把钳的两侧再各夹一把导管钳,然后将中间两把钳去掉,使中间有足够的距离[图2-1]。
进行导管切断、缝合时宜边切边缝,万一出血易于处理。
可先切断导管一半,用3-0~5-0缝线作连
续缝合,先缝主动脉侧的断端,后缝肺动脉侧的断端,然后继续边切边缝合。
缝完第一道后,转回
来继续缝合第二道。
第二道要更加靠近导管钳,避免损伤第一道缝线[图2-2~3]。
助手持导管钳
时,应注意分别将钳压向主动脉和肺动脉侧,以防止导管钳滑脱,并注意防止钳扣松开,以免发生
大出血。
放开导管钳,观察有无漏血。
如有漏血,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较大的漏血则加间断
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