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9
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组卷:英语组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来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5C. £9.18.答案是B。
1.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the play?A. The story.B. The ending.C. The actor.2.Which place are the speakers trying to find?A.A hotel.B.A bank.C.A restaurant.3.At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A. 5:10B. 5:20C.4:404.what will the man do ?A. Change the planB. Sort things out .C. Wait for a phone call5.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 ?A. Listen to some great music.B. See a film with the man.C. Offer the man some help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出的A、B、C三个选项种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读两遍。
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文)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 i 是虚数单位,复数2i1iz -==-( ) A .31i 22+ B .13i 22+ C .13i + D . 3i -2. 若集合{}cos ,A y y x x R ==∈,{}ln B x y x ==,则A B =( )A .{}|11x x -≤≤B .{}|0x x ≥C . {}01x x <≤D .∅3.已知两条直线2-=ax y 和01)2(3=++-y a x 互相平行,则a 等于( ) A.1或-3 B.-1或3 C.1或3 D.-1或34.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其中正视图是一个正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A .1B CD5. 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的解析式为( )A .B .C .D .6. 若下边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是126,则条件①可为( )A .5n ≤B .6n ≤C .7n ≤D .8n ≤7. 设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36y x x y y x ≤⎧⎪+≥⎨⎪≥-⎩,则目标函数2z x y =+的最小值为A .2B .3C .4D .98. 已知正项等比数列{}n a 满足:5672a a a +=,若存在两项n m a a ,使得14a a a n m =,则n m 41+的最小值为 A. 23 B. 35 C. 625 D. 不存在9. 已知双曲线C 1:12222=-by a x (a >0,b >0)的焦距是实轴长的2倍.若抛物线C 2:py x 22=(p >0)的焦点到双曲线C 1的渐近线的距离为2,则抛物线C 2的方程为( )A .x 2=833yB .x 2=1633y C .x 2=8yD .x 2=16y10. 设定义在B 上的函数()f x 是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f x f x '是的导函数,当[0,]x π∈时,0()1;(0,),()()0.22f x x x x f x πππ'<<∈≠-<当且时则方程()cos [2,2]f x x ππ=-在上的根的个数为A .2B .5C .4D .8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0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1. 某工厂生产,,A B C 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样本中A 种型号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的容量n = .12. 已知向量a 、b满足(1,0),(2,4)a b ==,则=+→→||b a .13. 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a 73=166=a ,将此等差数列的各项排成如下三角形数阵:则此数阵中第20行从左到右的第10个数是_________14. 在正三棱锥S-ABC 中,侧面SAB 、侧面SAC 、侧面SBC 两两垂直,且侧棱SA =,则正三棱锥S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_. 15.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32sin(3)(π-=x x f 的图象关于点)0,6(π-对称; ② 若1->≥b a ,则bb a a +≥+11; ③ 存在唯一的实数x ,使0123=++x x ;④ 已知P 为双曲线2219y x -=上一点,1F 、2F 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且24PF =,则12PF =或6。
蚌埠二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11月) 语文参考答案 1.选 D 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与此抵牾。
2.选 D A项应为“让普通人成为音乐人”;B项应为“都相当接近”;C项应为“很像一个音乐职场节目” 3.选 B 偷梁换柱,是对选秀节目更为苛刻的要求。
4.选 C 应为用囚车。
5.选 B B项两个均为代词,意思为“他”;A项前为动词,意思为“担任”,后为介词,意思为“因为”;C 项均为连词,前为顺承,后为修饰;D项前为连词,意思为“来”,后为介词,意思为“率领”。
6.选 B 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存活。
7.(1)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
( “为”“且”“十七八”各1分,整体句意 1分,共 4分。
) (2)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
( “恃”“薄”“结”“去”“设伏”各 1分,整体句意1分,共 6分。
) 8.其一表达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情感。
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传入耳际的缕缕笛声勾起征人无限的思乡、思亲之情。
(2分) 其五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大漠之中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战士们顶着狂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中途听到了前方传来的大捷的消息,战士们因失去了一次杀敌的机会而遗 憾。
(2分) 9.其一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 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2 分) 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两句,避免了正面写夜战过程,从侧面写前军夜战的战 果辉煌,让读者去体会联想将士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使诗歌更深沉、含蓄。
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乐音在基本确定了音高的范围之后,有规律的声音节奏或声音组合就成了让人产生美感的第一要素。
如果声音仅仅含有节奏和有序性,还不能成为“好声音”,钟表的“滴答”声、音乐节拍器的摇摆是最精准的节奏声音,然而它却无法给人以美感,甚至会带来厌烦。
所以,为了使美好的声音成为艺术,还必须具备下一个条件:声音变化的丰富性。
人类听觉上的自然属性的种种局限,决定了音乐主要由那些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组成,比如意大利美声唱法圆润、通透、饱满的声音,满足了人们追求平稳、安宁的心理需求。
但人类的心理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在中国京剧的老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乐里,我们又发现一种苍劲、沙哑甚至带有紧张感的声音同样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内心以冲击: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像袁娅维等一些摇滚歌手独特甚至超乎常态的声音也一样感动着评委和每一位听众,我们为他们变化多样的音色和节奏慨叹叫绝;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绎了《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声歌曲,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与个性赋予了这首歌曲新的色彩和形象。
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了什么样的声音,而在于如何运用某种声音恰当地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
然而,人们还是对和谐、安宁(或者叫“给人以安全感”)的声音情有独钟。
像“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当两个歌手PK同一支歌时,往往都是先每个人唱几句,到了最后结束段落时,两个人的声音通过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从而结束全曲。
这种有序的不同音高带给人协和感,它们有的纯净,有的丰满,这种丰富的声音变化效果被称为“和声色彩”。
协和的声音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也是由听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中,早已使用两音之间相差四度、五度以至八度的和声,以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蚌埠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共分Ⅰ、Ⅱ两卷,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写在试卷上不予记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
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
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
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
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
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程道流的一方蓝天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1至第6页,第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如此蓬勃的发展?每一位中国电影人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电影产业化改革带来的旺盛活力。
在这轮改革中,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高度的消费者意识赋予了中国电影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电影成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电影票房是观众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得观众者得天下”。
电影界的这些行话,形象地道出了电影市场的真谛。
市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由众多具体的、真实的观众构成的。
看哪部电影,不看哪部电影,选择权掌握在每一位观众自己手里。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4届高三语文2月联考试卷及答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4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
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
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
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
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
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
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
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程道流的一方蓝天蚌埠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4年3月27日上午)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潘岳中华传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00多年来,中国始终在向西方学习,走西方传统工业文明道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也在中国30年间集中地体现出来。
中国不能延续老牌工业帝国的旧模式,必须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西方工业文明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以获取利润为动力,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等等。
它带来了巨大财富,也用尽了一切手段把发达国家的阶级、经济、社会矛盾移出去。
几百年后,人们发现,什么危机都能移,惟有环境危机移不了。
因为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东南亚,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会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又将目光向东方和中国。
中华民族是有特殊性的,其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全世界惟一以国家形态传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种延续几千年的民族。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独自延续生存到今天?因为其文化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伦理与制度充满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生活方式实践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其历史传统延续着这种深刻的生态智慧。
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综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33题共计132分)。
1.2014年1月10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
假设下图(P为价格,Q为需求量)d1和d2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受汽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图移动的线是汽车需求曲线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眼下“上班路上刷微博,相互沟通用微信”已成为相当多时尚达人的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发展正在成为个人信息消费的全新载体,拉动着信息消费的增长。
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稳定的使用习惯,也给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据相关部门统计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这表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②消费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③信息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D.③④ 3为进一步完善我的收入分配制度,国家决定将个税起征点调高至3500元,并从201 1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假如小李2011年9月份的工资所得税为395元,且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为25%。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从购买力的角度去分析,小李的实际工资收入为( ) 附:个人薪金所得税率(节选)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3%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A.3800元 B.6187.5元 C.6800元 D.6600元.与“国家管理”主体单一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包括了国家管理者、人民、社会组织在内的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
这就意味着必须A.充分保证公民享有对国家管理者的质询权与监督权 B.保证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执法权力 C.不断减少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 D.加强法制规范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蚌埠市三县联谊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所有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
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
‚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臵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
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
‚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
‛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
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
‚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
‛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
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
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臵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使荣耀。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即: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3分)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B. 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4分)(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甲、此地有崇山峻岭,⑴,⑵,⑶。
⑷⑸,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⑶,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⑷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贺《李凭空篌引》)⑸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⑹,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24分)举炊烹饮日月间王芸①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
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
②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
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
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
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
③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
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
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
④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
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
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
⑤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
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
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
⑥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
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
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
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
⑦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
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
⑧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
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
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
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
⑨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
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
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
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
⑽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
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
⑪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
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
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
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
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
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
⑫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⑬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
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
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
⑭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
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有删改)11. 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
(4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四、(24分)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旗袍青花瓷老奸巨猾冤家易解不易结B. 炒作志愿者图穷匕现打破沙锅问到底C.包揽四合院胸无点墨宰相肚里能撑船D.楼宇水笼头蛊惑人心磨刀不误砍柴工16.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年初,该所执法人员也曾接到类似举报,在椒江下陈街道查封了一处地沟油制造场所,这次很可能是地沟油业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