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仔猪梭菌性肠炎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混合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22.84 KB
- 文档页数:2
一例仔猪回肠炎、小袋纤毛虫和猪鞭虫混合感染的诊治作者:蒋新华,张佩玲,熊莉娟,等来源:《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3年第5期蒋新华1,张佩玲1,熊莉娟2,邓舜洲3,张文波3*(1.南昌金牧动物保健服务有限公司南昌 330013;2.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3.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3年6月,江西省吉安市某肥育猪场仔猪发生一起以顽固性腹泻、脱水、渐进性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送检3头腹泻仔猪,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回肠炎、猪小袋纤毛虫和猪鞭虫病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和用药方案,腹泻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现将基本情况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该猪场为育肥猪场, 5月份从外地购买一批(400头)小猪饲养,买回来一周便开始出现腹泻,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病程较长,仔猪消瘦,各猪舍发病率高低不一,最高的发病率高达60%,平均发病率约30%,发病后死亡率约8%。
据畜主所述,前几批从外地购买的小猪也有腹泻的情况,但没有这次严重。
由于腹泻原因,该场小猪没有接种任何疫苗,也未使用过药物。
2 临床症状发病猪主要表现为脱水、消瘦,被毛粗乱,体表较脏,后肢及尾部沾满粪便,精神沉郁,体温40.5℃左右,食欲减退或废绝。
粪便为粘稠糊状或水样稀粪,有的呈黄色,有的呈土灰色泥状,有明显恶臭味。
3 病理变化剖检3头保育猪(60日龄左右),病猪外表消瘦,臀部黏有粪便(图1)。
肺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脾脏边缘有梗死;肾脏、腹股沟淋巴结、膀胱、喉头均未见明显病变;回肠、盲肠肠壁明显增生、肥厚,增生性肠炎,肠黏膜形成很深的皱褶,有的出现黏膜出血,肠道内带有土灰色的内容物(图2),其中1头仔猪盲肠和胃内有大量乳白色虫体牢固地吸附在黏膜层上,虫体一端短粗,一端细长,约3~5 cm长,形似“马鞭”(图3),同时肝脏表面有大量乳白色虫斑,确定为猪鞭虫。
4 实验室诊断4.1 镜检分别刮取3头猪回肠、盲肠和结肠内新鲜的粪便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稀释,加盖玻片,置显微镜下检查,有2头猪的粪便中可见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纤毛、旋转运动的滋养体(图4),初步确定为猪小袋纤毛虫。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哏留平/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679300,摘 要: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猪的结肠小袋纤维虫(又名猪结肠小袋纤毛虫或猪小袋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不仅会引起并发症,传染源进入人体后还会导致人体感染,引发相关症状,例如顽固性腹泻的出现。
该病分布较广,不仅阻碍养猪业的蓬勃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就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病原学等几个方面阐述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诊断;防治措施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病原体猪小袋纤毛虫引发的一种原虫病,可感染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破坏宿主大肠黏膜引发腹泻,还可以感染比如人、牛、羊等30多种动物,一旦引起大面积的罹患,势必会影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发公共卫生安全。
该病的最低感染率一般在20%,饲养条件恶劣的养猪场感染率最高甚至可以达到100%,并且染病发病后如果没有较好的治疗卫生条件,加上发现不及时,死亡率也可以达到100%,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1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病原学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寄生原虫,是纤毛虫纲、小袋属、小袋虫科。
在小袋纤毛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一共分为两种形态阶段,分别是滋养体和包囊体。
滋养体阶段是在虫体活动时间所拥有的一种形态,外表一般是无色透明或者是浅灰色中带一点绿,形状一般呈圆形或者卵圆形。
虫体前端生长有一个稍倾斜的沟,且胞口在沟的底部,并向下与一个管状结构相连接,作为胞咽,在胞浆内通常盲端终止。
虫体中央生长有一个主核,呈较大的腊肠样,周围存在一个小核,肛孔生长在虫体尾部。
胞浆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结构,如食物泡和伸缩泡等。
食物泡,顾名思义也就是用来消化食物的;而伸缩泡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来调节渗透压的。
病原虫体在滋养体阶段抵抗力是比较弱的,用常规的消毒剂就能将它们杀灭,所以预防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最好的方法,是在滋养体阶段就能够发现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这样可以减轻后续阶段的防治工作量。
一例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治作者:陈勋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6期陈勋/ 重庆市潼南区卧佛镇畜牧兽医站(一)发病情况2016 年3 月18 日潼南区寿桥镇刘某猪场饲养的500 头猪(70 日龄)陆续出现拉水样恶臭稀粪,畜主凭经验认为是下痢,对猪只投入了三珍散(主要成份是大蒜素)和注射恩诺沙星等药物,疗效不佳。
截止3月22 日共死亡猪17 头。
发病率在50% 以上,死亡率达3.4%。
(二)临床表现整个猪群精神状态良好,膘肥状态优良,饲养管理水平优良。
发病猪喜饮水,喜食污水、粪便;排浆糊样稀粪,个别猪排清水样稀粪;体温在38.5℃~40.5℃。
对病猪隔离观察:死亡前猪四肢无力,不能站立,腹部卧地部分皮肤发红。
死亡时无神经症状、无划水样症状,口鼻无泡沫等异物排出。
肛门松弛,消瘦,被毛粗乱。
(三)病理解剖对死亡猪进行解剖:肠道充血肿胀、无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心、肝、脾、肺无明显病变。
(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诊断性治疗使用的抗生素无效和解剖症状,排除传染病的可能性。
进一步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和刮取肠黏膜作涂片检查,诊断为猪小袋纤毛虫病。
(五)治疗1. 用卫可Virkon S 按1∶1 000混水饲喂发病猪。
(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长期使用)2. 黄连素注射液5 ml/ 头,2次/d,连用3 d。
(六)体会1. 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纤毛虫纲,小袋虫科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猪大肠(主要是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般情况下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黏膜并不造成损害。
但如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因其它原因肠黏膜有损伤时,虫体就会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
溃疡主要发生在结肠,其次是直肠和盲肠。
常与肠道微生物协同致病。
轻度感染时,猪无异常表现,严重感染时有肠炎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2. 呋喃唑酮、甲硝哒唑、地美硝唑对本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因为以上所列药物被列为入《我国禁用兽药手册》目录,所以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严禁使用。
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养猪技术猪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是由于寄生有结肠小袋虫而导致。
主要是猪和人类容易感染发病,还能够感染牛、羊。
猪发生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就会出现肠炎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就会造成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加以防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诊断要点(一)临床症状:仔猪精神沉部,喜躺卧,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拉稀,先半稀,后水泻,带有粘膜碎片和血液,有恶臭。
成年猪除粪便附有血液和粘液外,一般无症状,检查粪便时可见到滋养体或包囊。
(二)病理变化:在结肠和直肠上可发现溃疡性肠炎病变,并可检查出虫体。
枯膜上的虫体比肠内容物中多。
二、防治措施第一,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第二,管好猪粪、人粪,避免污染饮水、食物和饲料。
第三,及时隔离治疗病猪。
其方法:①卡巴胂0.25~0.5克,1日2次,连用10天。
②碘牛乳,即牛乳1000毫升,加入复方碘榕液(碘片5克、碘化钾10克、水100毫升)100毫升,混入饮水中给予。
③二甲硝咪唑,口服剂量每千克体重30毫克,肌肉注射剂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也可以300~600ppm加入饲料中给予,连喂两周。
其他如士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等也可应用。
1、病原生活史结肠小袋纤毛虫生长发育分成两个阶段,即滋养体期和包囊期。
滋养体阶段虫体呈长圆形,大小在(30~150)μm×(20~120)μm,无色透明或者浅灰略带绿色,全身布满纤毛,并能够通过纤毛的不断摆动而呈快速旋转运动。
此时虫体非常容易发生变形,前端相对较小,并向体表凹陷形成漏斗状的胞口和胞咽;后端相对较圆,存在一个较小的胞肛。
位于胞口周围的纤毛长度较长,通过摆动可促使食物经由口沟进入到胞口和胞咽,并在底部形成圆形食物泡对食物进行消化,最后经由胞肛将产生的废物排出。
虫体具有两个细胞核,且大小不同,其中大核位于虫体的中央,呈肾形;小核位于大核的凹陷处,呈圆形。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活体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方法。
1、活体症状最急性型。
仔猪产出的当天就出现发病,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腹泻,且排出的带血稀粪会黏污整个后躯。
同时,病猪精神沉郁,走动不稳,之后虚脱或者抽搐、陷入昏迷,最终发生死亡。
有些患病仔猪不会出现出血性腹泻,但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急性型。
病程通常能够维持大约2天,病猪主要症状是排出混杂血液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同时里面还存在灰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机体快速脱水、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亚急性型。
患病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5-7天发生死亡。
病猪初期精神、食欲较好,持续性发生非出血性腹泻,开始排出黄色软便,之后变成清水样,且其中混杂坏死组织碎片,如同米粥样。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脱水、日渐消瘦。
慢性型。
病程可持续一天到几周,病猪表现出间歇性或者持续腹泻,排出黏液状的灰黄色粪便,并黏附在后躯,干燥后形成结痂。
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最终形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病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理变化,即小肠的某一段,通常是空肠处,肠管呈黑紫红色或者深红色,肠腔内含有大量暗红色或者红黄色的内容物,且存在较多的气泡。
肠黏膜潮红,发生肿胀或者存在出血,部分在肠管内会存在麸皮样的灰黄色坏死物。
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腹腔内存在大量红黄色的液体。
3、实验室检验镜检。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通常单个存在,少量成对相连,怀疑为为魏氏梭状芽胞杆菌。
有时可见菌体具有椭圆形的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者偏向一端,直接小于菌体宽。
细菌培养。
取病猪肠内容物用于病菌分离时,要按每毫升在培养基中添加o.1-0.2mg卡那霉素或者新霉素来抑制杂菌,或者对肠内容物进行加热,在80℃高温下持续15-20min,能够将部分没有芽胞的细菌杀死,或者利用液体培养基每间隔4h进行1次传代,然后再进行分离,能够得到病菌纯培养。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刘伟/广西天等县天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32800摘 要:产气荚膜梭菌为仔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仔猪的一种急性毒血症性疾病。
该病原主要侵害患病仔猪的腹膜和肠道,临床中主要引发肠炎和腹膜炎症状。
感染产气荚膜梭菌的仔猪在临床中主要出现严重的腹泻,仔猪肠道发生溃疡,腹膜发炎出血,并且具有十分高的病死率。
本文对仔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仔猪;梭菌性肠炎;临床症状;防控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于猪感染了产气荚膜梭菌后而引发的以肠炎和腹膜炎为主的疾病,患病仔猪发病突然。
对于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预防控制工作是生猪养殖企业不可忽视的主要工作之一。
1 病原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 fringens)为仔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产气荚膜梭菌为梭菌属,也被称为魏氏梭菌。
在对产气荚膜梭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结果为阳性,在进行镜下观察时可见两端顿圆的短粗样的革兰氏阳性短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仔猪后可在机体内形成具有极强感染性的芽孢,产气荚膜梭菌的芽孢在菌体的中央部位。
形成芽孢的菌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将产气荚膜梭菌给予95℃处理,需3h可将C型产气荚膜梭菌杀灭。
2 流行病学猪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易感性,但其主要以侵害仔猪为主,仔猪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猪并且以主侵害初生仔猪为主。
猪可通过接触被芽孢污染的土壤和被芽孢污染的水而发生感染,芽孢进入消化道以后,一部分会被胃酸杀死,剩余的部分进入到感染猪的肠道中。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和条件性,一般呈现散发。
仔猪梭菌性肠炎给养殖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条件下,仔猪梭菌性肠炎多为突发性病例,因为产气荚膜梭菌的潜伏期很短,所以在临床中并不会观察到很多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刚刚出现症状,随后便发生死亡。
10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8年35卷第10期猪群保健H E A L T H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于新友,李天芝(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产业创新团队项目(SDAIT-08-17 )作者简介:于新友(1983-),男,山东菏泽人,执业兽医师,硕士,主要从事猪病诊断技术研究.摘 要: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原虫病,小袋纤毛虫主要寄生于猪大肠中,尤其结肠中,破坏肠黏膜,引起猪腹泻,因常被忽视,治疗不及时,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文章主要从猪小袋纤毛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小袋纤毛虫病;诊断;防控措施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原虫病[1]。
小袋纤毛虫也可感染牛、羊等其他30多种动物[2],也可感染人引起人顽固性腹泻,对畜牧生产和人类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袋纤毛虫主要寄生于猪大肠中,尤其是结肠中,破坏肠黏膜,引起猪腹泻。
饲养管理条件差的猪场,尤其是猪群遭受应激时发病升高。
各品种日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保育猪发病率最高,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100%。
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猪也是小袋纤毛虫的一种保虫宿主,成年猪可长期带虫。
1857年瑞典科学家首次从具有痢疾症状的病人粪便中发现小袋纤毛虫。
目前小袋纤毛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3],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20多个省市均有该病相关报道。
文章主要从猪小袋纤毛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原学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寄生原虫,是纤毛虫纲、小袋科、小袋属。
发育过程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
滋养体是虫体活动期的形态,呈梨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者浅灰略带绿色。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发病特点、症状、诊断与防治作者:刘军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2期摘要:猪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是由于寄生有结肠小袋虫而导致。
主要是猪和人类容易感染发病,还能够感染牛、羊。
猪发生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就会出现肠炎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就会造成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病原生活史;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2-0098-011病原生活史结肠小袋纤毛虫生长发育分成两个阶段,即滋养体期和包囊期。
滋养体阶段虫体呈长圆形,大小在(30~150)μm×(20~120)μm,无色透明或者浅灰略带绿色,全身布满纤毛,并能够通过纤毛的不断摆动而呈快速旋转运动。
此时虫体非常容易发生变形,前端相对较小,并向体表凹陷形成漏斗状的胞口和胞咽;后端相对较圆,存在一个较小的胞肛。
位于胞口周围的纤毛长度较长,通过摆动可促使食物经由口沟进入到胞口和胞咽,并在底部形成圆形食物泡对食物进行消化,最后经由胞肛将产生的废物排出。
虫体具有两个细胞核,且大小不同,其中大核位于虫体的中央,呈肾形;小核位于大核的凹陷处,呈圆形。
包囊阶段虫体呈卵圆形或者圆形,直径为40~60μm,囊壁较厚,共两层,呈淡绿色或者淡黄色的透明状。
寄生在人体肠内的滋养体往往不会形成包囊,但寄生在猪肠内的滋养体大多数都能够形成包囊,且经由粪便排到体外的滋养体也能够形成包囊。
动物经口食入污染有包囊的饮水和食物就会侵入体内,到达胃肠道就会脱囊而是其中滋养体逸出,并逐渐向下移动到结肠内寄生,主要采食细菌、淀粉颗粒以及肠壁脱落的细胞,快速进行二分裂繁殖生长,有时也进行接合生殖。
2发病特点该病通常是育成猪和培育猪容易发生,其中仔猪在断奶后具有最强的易感性,感染率在20%~100%范围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