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鞘翅目
- 格式:ppt
- 大小:19.23 MB
- 文档页数:103
鞘翅目特征鞘翅目是昆虫纲下的一个大类群,它包括了很多种类繁多的昆虫。
鞘翅目在昆虫界中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而闻名。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鞘翅目昆虫的特征吧!首先,鞘翅目昆虫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们的翅鞘。
鞘翅就像是昆虫的外套,将昆虫的翅膀完全包裹在内,形成一个保护性的盾牌。
这个特殊的翅鞘设计使得鞘翅目昆虫在飞行时更加灵活,也更具隐蔽性。
有些鞘翅目昆虫的翅膀长得非常美丽,色彩鲜艳且图案精美,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其次,鞘翅目昆虫的口器形态独特。
大部分鞘翅目昆虫具有弯曲的口器,以适应它们各自不同的食性。
有些鞘翅目昆虫的口器发达,能够通过喷射稀释的体液来清洁食物,以便更好地摄取养分。
其他一些鞘翅目昆虫的口器则特化为强有力的针刺,用于刺入植物或其他昆虫的体内,进行捕食或者放置卵子。
此外,鞘翅目昆虫的触角也是其独特特征之一。
鞘翅目昆虫的触角通常非常长,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寻找食物或伴侣。
有些鞘翅目昆虫的触角可以分泌出信息素,用于沟通与吸引异性。
这些触角的形状和结构对于鞘翅目昆虫来说非常重要,它们的长度、形状、节段数量等方面都是区分不同种类的重要特征。
最后,鞘翅目昆虫还有很多其他特征,比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选择。
有些鞘翅目昆虫喜欢在树木上筑巢,而另一些则居住在水中或土壤中。
它们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有的是食草性,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食腐性。
鞘翅目昆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控制害虫,还能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维持生态平衡。
鞘翅目昆虫的特征丰富多样,无论是翅鞘、口器还是触角,都展示了这一类昆虫独特而精巧的进化适应。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鞘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和生活习性,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重要的生物资源。
只有保护好这些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鞘翅目鞘翅目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鞘翅目英文名称:Coleoptera定义:体躯坚硬,前翅鞘质,静止时覆盖于身体背面,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完全变态。
通称“甲虫”。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分类与进化(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鞘翅目金龟子科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具如下特点:体型大小差异甚大,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幼虫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等。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简介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经济意义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医药价值展开简介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经济意义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医药价值展开编辑本段简介鞘翅目(Coleoptera)俗称鞘翅目通称甲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7000种。
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
鞘翅目种类及分布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甲、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鞘翅目--锹甲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个别种类的分布仅局限于特定范围,如水生的两栖甲科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
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体小至大形。
复眼发达,常无单眼。
触角形状多变。
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七星瓢虫翅下。
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
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
蛹为离蛹。
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
头部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
象甲类的额与头鞘翅(4张)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
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
鞘翅目(Cole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而且每天都有新种被发现,据专家估计,地球上这类昆虫种数的总数可能在三百万种以上。
本目昆虫通称甲虫,简称“甲”。
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
咀嚼式口器。
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具有保护和助升作用;后翅膜质,具有少数脉纹,柔软,平时褶放在鞘翅下,也有无后翅类型的。
完全变态。
多数为植食性的农林害虫,部分是肉食性水生渔业害虫,少数为肉食性的益虫。
形体差异较大,最小如缨甲的仅长0.25mm,最大的如巨大犀金龟可达150mm 以上。
鞘翅目检索表鞘翅目(Cnidaria)是一类复昆虫的昆虫纲,包括许多不同的物种,如蚂蚁、蜜蜂、蝴蝶、甲虫、步行虫等。
鞘翅目的显著特征是有鞘翅,它们通常由一个类似于蝴蝶翅膀的外壳组成,覆盖在身体下面。
鞘翅目在生物学、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以下是鞘翅目检索表的正文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鞘翅目检索表昆虫纲(A蛛形纲)复眼呈半球形,单眼位于复眼的中央,触角长而柔软,有鞭状或毛状之分,前翅长而薄,后翅长而厚,长方形或椭圆形。
1. 鸫形目(Incarcid学会)2. 直翅目(Acut学会)3. 半翅目(半翅学会)4. 革翅目(革翅学会)5. 同翅目(同翅学会)6. 双翅目(双翅学会)7. 膜翅目(膜翅学会)8. 角翅目(角翅学会)9. 鸻形目(鸻形学会)以上是鞘翅目的基本分类,下面是一个更详细的分类列表:分类名称 | 特征描述 | 所属学会--- | --- | ---鸫形目 | 半球形单眼,触角鞭状 | Incarcid学会直翅目 | 长方形或椭圆形前翅,鞭状后翅 | Acut学会半翅目 | 长方形或椭圆形后翅,革翅 | 革翅学会革翅目 | 革翅 | 革翅学会同翅目 | 双翅 | 双翅学会双翅目 | 双翅 | 双翅学会膜翅目 | 膜翅 | 膜翅学会角翅目 | 角翅 | 角翅学会鸻形目 | 角翅 | 鸻形学会除了分类名称和特征描述外,鞘翅目的分类学会也很重要。
每个学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用于确定物种的等级和分类。
例如,Acut学会将物种分为革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而Incarcid学会则将物种分为鸫形目、直翅目、半翅目、革翅目和角翅目。
此外,鞘翅目还有许多不同的亚目和变体,这些亚目和变体会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习性。
因此,深入研究鞘翅目的分类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行为和生态习性。
鞘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鞘翅目昆虫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大类别,包括了许多种类,如天牛、锹形虫、金龟子等。
这些昆虫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 头部:鞘翅目昆虫的头部相对较小,通常呈三角形或半球形。
头部上有两只复眼和一对触角。
复眼是由数千个单眼组成的复合眼,可以感知光线和颜色,并且能够看到运动物体。
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和探测食物等。
2. 胸部:鞘翅目昆虫的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部分。
前胸有一对前翅,中胸有一对中翅,后胸有一对后翅。
前翅通常为硬壳覆盖的保护性结构,而中后翅则用于飞行。
3. 腹部:鞘翅目昆虫的腹部由数个节组成,在末端有一对附肢。
这些附肢通常被用于抓取物品、攀爬以及交配等功能。
4. 外骨骼:鞘翅目昆虫的外骨骼非常坚硬,由几层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组成。
这种外骨骼可以保护昆虫免受天敌和环境的伤害,并且提供了支撑和保持身体形态的功能。
5. 飞行器官:鞘翅目昆虫的飞行器官包括了中后翅和一些与飞行相关的肌肉。
这些肌肉可以使得昆虫进行快速而敏捷的飞行,适应不同环境和生活方式。
6. 生殖器官:鞘翅目昆虫的生殖器官通常位于腹部末端。
雄性昆虫有一对阴茎,用于向雌性传递精子。
雌性则有一个卵巢和一个产卵管,用于产生、储存和排放卵子。
总体来说,鞘翅目昆虫具有坚硬的外壳、复合眼、触角、中后翅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
同时,鞘翅目昆虫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昆虫重要目分类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通称蓟马。
◆形态: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为1-2mm 。
口器锉吸式。
触角丝状。
复眼发达,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无翅型缺单眼。
跗节1-2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端泡。
翅通常2对,前、后翅均狭长,边缘密生缨状毛;翅脉退化;静止时翅平放于体背。
腹部通常10节。
无尾须。
具产卵器。
■生物学: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为主,也有孤雌生殖。
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如烟蓟马。
也有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如塔六点蓟马。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通称蝽或蝽象。
◆形态:体小至中型,略扁。
刺吸式口器,喙从头的前方生出。
触角3~5节。
复眼显著。
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多数具2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常具翅脉。
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叠。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生物学:渐变态。
该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蔬菜、等,刺吸茎叶的汁液,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可捕食害虫。
1网蝽科(Tingidae )=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 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鞘翅目Coleoptera (甲虫)[经济意义] 鞘翅目通称甲虫,前翅角质化为鞘翅,体躯坚硬,铠甲似的体壁保护着虫体,使它们能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伤害。
精巧的身体结构与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它们成功地占领陆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种生境,成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
其中一些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的重要害虫和益虫,或由于商业运输等原因而成为各类仓储物和人类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虫。
[识别要点] 复眼发达,常无单眼。
触角形状多变。
口器咀嚼式。
前翅鞘翅,后翅膜质,有时退化。
休息时鞘翅置于胸、腹部背面,盖住后翅。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装甲护体鞘翅目,触角多变单眼无;前胸发达小盾露,幼虫寡足或无足。
[种类与分布] 鞘翅目已知35万种,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目,占昆虫纲种类的40%以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我国已记载约10000种。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 鞘翅目分2-5个亚目,多食亚目与肉食亚目是两个基本的亚目,其余的亚目都是从它们当中分出来的。
现介绍一些重要害虫或常见的科,观赏甲虫请参看“第五部分千奇百怪的甲虫”。
I、肉食亚目Adephaga前胸有背侧缝;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能活动,并将第1腹板完全划分开。
前胸背板与侧板明显分界。
跗节5-5-5。
触角多为丝状。
绝大多数种类捕食性,仅少数植食性。
(1)虎甲科Cicindelidae中型,长圆柱形,具金属光泽和鲜艳的斑纹。
头下口式,比胸部略宽。
触角间距小于上唇的宽度。
多数种类的成虫很活跃,白天喜在田坎、河边觅食小昆虫,行动敏捷。
无翅个体常在夜间活动。
幼虫栖息于砂草地的洞穴内,捕食接近洞口的猎物,腹部背面有倒钩可防止猎物挣扎时将幼虫脱出洞外。
世界已知约2000种,我国有100余种,常见的有中华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 De Geer等。
(2)步甲科Carabidaae体小到大型,黑、褐色有光泽。
头小于胸部,前口式。
复眼大,触角11节,触角间距大于上唇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