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补助元气静坐法
- 格式:pdf
- 大小:393.64 KB
- 文档页数:5
张锡纯医法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脾胃与阴血:张锡纯本《黄帝内经》、仲景之学,融丹溪、东垣之说,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而重在阴血。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张锡纯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
阳常有余指阳邪盛,指病邪;阴常不足指阴血虚,指人体正气。
宗《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已病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当调其阴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宜此治者,十之八九。
以外感言:伤寒、温病多阳余之患。
伤寒中于阴经宜热药者甚少,而温病多为温热。
以内伤言:多阴虚阳盛。
吐衄、淋痢、黄疸、肿胀、喘嗽等阴虚阳盛者,亦十之八九。
张锡纯临证,首重阴血盛衰,以滋阴、养阴、保阴为先。
滋阴:重在滋补胃阴。
阴血乃生化之源,即其病确属阳虚为本,而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少佐滋阴,以“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所常用,认为其主证之烦与渴,多由阴虚,而人参虽非滋阴,于白虎汤中,能在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真阴,并“愿世之用白虎汤者,宜常有一加人参之想,而不必其脉现虚弱之象”,亦意在复阴。
用药,著中所见:张锡纯用药以根类、籽实类为主,并多用调肝脾之品:根类药占首位,53种;籽实类为次,46种。
意在以其富浆汁之品,滋脏腑之阴。
余为:矿物类27种,动物类22种,花叶类所用最少。
根类药中,用次最多、占首位的是生山药,58次;其次为甘草52次,白芍50次;另为黄芪、白术等。
张锡纯滋阴,不在寒凉清润,而多用生山药,取其汁液浓稠,色白味甘,滋润阴血而补肺肾脾胃,通而敛,滑而涩,阴中有阳。
在临证实践中表明了他的“阴血”医学思想。
临证重保阴,实由仲景一脉相承。
他治寒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常用数次,而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即证之宜重用寒凉者,亦必防泻。
他慎于汗法,以出汗之道,在调济其阴阳,听其自汗。
强发其汗,无论汗出与否,病皆难愈。
若病虽宜汗解,而当阴血虚时,则先育其阴,而后顾外感。
二、肝脾相助,生化中枢张锡纯以肝脾为阴血生化之中枢,其气化敷布,以溉周身;临证多从肝脾,以调治生化中枢。
胸中宗气下陷有妙方,张锡纯贡献了升阳举陷的升陷汤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阳气的推动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
人体的阳根植于肾脏,肾是储备阳气的仓库。
平时阳气缓慢释放,使食物、水液为人体所用,形成物质基础,促进阳气作用的发挥。
《黄帝内经》记载“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互跟互用,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才有了人体丰富的变化。
气的生成与肺脏关系密切,肺主人体呼吸,将自然界的一股清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的浊气呼出,将人体与自然界沟通。
而呼吸的清气与人体消化得来的水谷之气相合,蓄积在胸中,因此胸中有气海之称,而胸中的气就是宗气。
《灵枢·五味》记载:“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宗气对人体作用十分重要。
《灵枢·邪客》有载:“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宗气蓄积于胸中,上行至咽喉,灌注于心肺之中,使呼吸正常进行,同时又辅助心脏行血。
《金匮要略》中记载“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喻嘉言《医门法律》载“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清代末年的著名医家张锡纯老先生认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因此创立了治疗胸中大气下陷的名方——升陷汤。
升则有提升之意,陷者是因为胸中大气下陷,因此“升陷”之意为提升胸中下陷之大气。
能够提升气机的中药有柴胡、升麻、葛根、黄芪等药物,但是即能补气又能提升气机的药物有只有一味黄芪。
在补气的同时加上几味提升气机的药物,将气提升至胸中,补充虚损的大气。
张锡纯认为黄芪的性偏温热,补气的时候容易产生火热,因此需要寒性的药物抑制,在众多的药物中张锡纯选择了知母,知母清阳明之大热,同时兼具滋阴之效。
但是张锡纯多次服用两味药物,都没有明显的偏寒、偏热属性。
养⽓⾎,⾏痹祛痛。
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剂后症状消失,并下乳充⾜。
嘱患者坚持服药2周时间停药观察,未再服药。
1年后随访未复发。
[郭世卫。
健运汤治疗产后⾝痛125例.河南中医.2001, 21 (4): 46]健运汤临床应⽤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有效率为90%。
药⽤:黄芪、地龙各20g,⼭药、麦冬各15g,三棱、莪术各3g,乳⾹、没药各10g。
同时⼝服弥可保,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彭治成。
健运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3): 117]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96.8%。
基本⽅:黄芪25g,党参15g,当归12g,乳⾹10g,没药10g,三棱10g,莪术10g,知母12g,麦冬12g,郁⾦15g,穿⼭龙20g,⽊⾹15g,⽜膝15g,丹参20g,狗脊20g,杜仲15g,全蝎6g。
15剂1个疗程。
加减⽅法:⾎瘀型加⾚芍、红花、三七末;寒湿型加附⼦、⾻碎补;肝肾亏虚型加熟地黄、⼭萸⾁、枸杞⼦。
[陈道林。
健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 (18): 16] 【临证提要】:本⽅有补⽓活⾎通络⽌痛之功效,⽤于肢体疼痛、腰痛。
现代可⽤于治疗坐⾻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产后⾝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等。
本⽅是⼀⾸补⽓活⾎⽌痛的良⽅,其特点是除痹不⽤祛风寒、⽌痹痛之品,⽽是助⽓化以通经络,颇值得临床借鉴,张锡纯云:“⼈⾝之⽓化壮旺流⾏,⽽周⾝痹者、瘀者、滞者,不治⾃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
“故凡遇腿疼、臂疼,历久调治不愈者,补其元⽓以流通之,数载沉疴,亦可随⼿奏效也。
注:在此提醒⼴⼤患者,中药的服⽤并不是⼀病对⼀药这么简单,⽐如感冒,临床上既有风热感冒,⼜有风寒感冒,两者在症状表现上有明显不同,治疗⽅法也截然相反,即使同属于风热感冒,不同的患者因为体质和基础疾病的不同,⽤药上也有显著差异,如果⼀概⽽论,只会使病情加重。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近代中医学家、教育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衷中录》)。
他学术上不落前人窠臼,善治疑难危重病证,尤精于调理冲气。
笔者兹就其调理冲气之论,略抒己见。
冲气上逆之说,出于仲景。
张锡纯经多年临床体验,认为“冲气上逆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
且谓即有识其病者,因未洞悉病因,其治亦不尽合辙。
遂撰《冲气上逆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之文,为时医指点迷津。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张氏据《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语,加以充实。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为气血汇聚之所,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男女均有,主生殖发育。
张氏所论冲气,除女科“五冲汤”外,其余多散见于内外中风、喘息、吐衄诸门。
究其病因多因虚所致。
按“冲脉隶于阳明”之理,大意为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转而上逆,见腹胀、嗳气、呃逆诸证。
还指出“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
观《衷中录》“加味麦门冬汤”之跋语:指出少阴肾虚与阳明胃虚,其气化皆不能下行以收摄镇安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
因冲气为病涉及多个脏器,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殊,故张氏治冲有理冲、安冲、固冲、温冲诸法。
今仅浅论镇冲、降冲、敛冲者,因冲气为病多涉及肝、胃、肾,与唐容川“治阳明即治冲也”、“治肝即是治冲”、“安肾气即是安冲”之说基本吻合。
镇冲镇冲者,镇肝阳之有余,以平冲逆之气。
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冲和条达之性,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忌抑遏而喜疏泄。
然须肾水阴血以濡养,方使刚劲之质为柔和之体。
若肝阴肝血亏损,或肾阴不足,木少濡涵,复加肺气不降,均可导致冲气上冲之证。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以统摄下焦气化使之息息归根。
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因肝气恣横。
张锡纯之补助元气静坐法<正文>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清末民初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为近代中医学界的泰斗。
张氏从医临证数十年,十分注重临床应用,继承创新,反对空谈,崇尚实证,倡导中西医学汇通,其代表着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
张氏十分倡导哲学(气功养生学)与静坐,认为哲学(气功养生学)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并号召医界身体力行,积极应用于临床。
张氏在其着述中大量介绍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理论依据和临床案例,可谓近代气功养生的先驱者。
在自身体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张氏提出了一套方法明确、依据充分、验之有效的静坐法,可称之补助元气静坐法。
元气的来源与补助元气,即生命的本元之气,是气功养生的重要质料。
张氏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是生命的根抵,生长之祖气。
元气“乃空中真气之所凝结,纯属先天,为太极之朕兆”,“夫元气藏于脐下,为先天生命之根抵,道家所谓祖气也”。
元气来源于先天,孕育于母体,输注于气海,贯通以任督,灌溉以脏腑,为人一生性命之根本。
张氏说:“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人当未生之时,息息得母之气化,以贯注于气海。
迨其气化充满,即冲开督任二脉,以灌溉诸脏腑”。
人出生后,由于呼吸进食等,任督脉断开,后天元气蕴蓄于气海丹田,成为阳气的源泉,维系一身气化,温暖全身,也为百年寿命之根。
张氏言:“丹田为人之中央,内脏元气以维系全身之气化。
”“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
”元气,无形无质,一毫不落迹象,“非后天一切有形迹之物所能补助也”,其中包括药饵和空气(呼吸出入之气)也均不能直接补助。
因此,后天元气的培补是十分困难的。
张氏考察下来,认为“惟内炼家有补助元气之法,静坐之功是也”。
为培补自身元气以及防治临床病症,张氏在自身实践和不断领悟儒释道三家内炼要旨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补助元气静坐法”,简称“补助元气静坐法”。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本文仍讨论张锡纯方剂在心系疾患(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以强调中医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来复汤”可补益元气,回阳救逆,敛汗固脱。
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
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
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
方为:山萸肉(去净核)60克,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各30克,生白芍18克,野台参12克,甘草(蜜炙)6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中以山萸肉为主药,萸肉较参、术、耆更有救脱之功。
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故生用。
白芍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合以野台参共奏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来复汤”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又称慢性心衰。
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涩等,严重者可致昏迷。
此病临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心肾阳虚,气虚血瘀,致肺循环瘀血)。
右心衰竭主要是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脏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减少、右胁肋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为主要表现(阳虚水泛,气阴两虚,致体循环瘀血)。
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临床表现的综合。
西医对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钠盐的摄人,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和辅助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是气血不足,血液运化不畅,不能满足人体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中医泰斗张锡纯一方治百病,可惜很多人都不会用《黄帝内经》中有“宗气泄”“气少”“气海不足”等描述,《金匮要略》有“大气一转”之说,喻嘉言创立了“胸中大气” “胸中阳亏”概念,却无“胸中大气下陷”之说。
张锡纯在《黄帝内经》启发下,结合喻嘉言“胸中大气”概念,首创“胸中大气下陷”之名,言:愚既实验得胸中有此积气与全身有至切之关系,而尚不知此气当名为何气。
涉猎方书,亦无从考证。
惟《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芪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
后又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始知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
因忆向读《内经》热论篇有'大气皆去病日已矣’之语,王氏注大气,为大邪之气也。
若胸中之气,亦名为大气,仲景与喻氏果何所本。
且二书中亦未尝言及下陷。
于是复取《内经》挨行逐句细细研究。
乃知《内经》所谓大气,有指外感之气言者,有指胸中之气言者。
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
并其下陷之说,《内经》亦尝言之。
煌煌圣言,昭如日星,何数千年著述诸家,不为之大发明耶。
”证候表现张锡纯在《黄帝内经》和《医门法律》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候:“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他又说:“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痠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喻嘉言首次提出“右寸主胸中大气”说法,言:“然则大气于何而诊之?《内经》明明指出,而读者不察耳。
其谓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候胸中者,正其诊也。
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
胸中包举肺气于无外,故分其诊于右寸主气之天部耳。
”张锡纯继承并发展了喻嘉言“右寸主胸中大气”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胸中大气下陷见于右寸凹陷无力为其常,见于左寸凹陷无力为其变,言:“然其脉之现象,或见于左部,或见于右部,或左右两部皆有现象可征,且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同一大气之下陷也,何以其脉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气包举肺外,原与肺有密切之关系,肺之脉诊在右部,故大气下陷,右部之脉多微弱者其常也。
⼀个补⽓名⽅,专治⼤⽓下陷!今天要跟⼤家介绍的这个⽅⼦,⾮常了不得,出⾃于民国神医张锡纯先⽣。
⼤家都知道,张锡纯先⽣写了⼀本书,叫做“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对当代学中医的⼈影响⾮常⼤,⼏乎⼈⼿⼀本。
在整本书⾥⾯,有⼀个⽅⼦是张锡纯先⽣最为看重的,⽤了20多页的篇幅来介绍这个⽅⼦,这个⽅⼦专治⼤⽓下陷,这个⽅⼦叫做“升陷汤”。
⼤⽓下陷,是张锡纯先⽣提出的独特的概念。
张锡纯先⽣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存在⼈体横膈膜之上,⼤⽓紧紧拖住⼼肺,让⼼肺能正常⼯作。
和中⽓不同,中⽓是在横膈膜之下,之前我们学过的补中益⽓汤是把中⽓往上提,⽽升陷汤则是把横膈膜之上的⼤⽓往上提。
⼤⽓下陷,很多⼈不以为然,认为跟⾃⼰没啥关系,那或许就是⼤错特错了。
张锡纯先⽣为什么最看重这⾸⽅⼦,为什么要⽤20多页来详细描述这个⽅⼦?就是因为⼤⽓下陷的⼈特别特别多,在张锡纯先⽣的医案⾥⾯,很多很多的疑难杂症,看起来是不同症状不同⽑病,通过仔细辩证分析,发现原来都是⼤⽓下陷,⽤上升陷汤都治好了,所以张锡纯先⽣⾮常推崇他⾃创的这⾸升陷汤。
⼤⽓下陷到底有哪些症状呢?⽤张锡纯先⽣的原话来说,⼤⽓下陷,⽓短不⾜以息。
或努⼒呼吸,有似乎喘。
或⽓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这段话的意思是,⼤⽓下陷的症状实在太多太多了,数不过来,但是有2点是确定的,第⼀是⽓短不⾜以息,⽓虚的⼈往往会有⽓短,总想深呼吸⼀⼝⽓才觉得舒服,稍微运动⼀下或者爬个楼梯就⽓喘吁吁。
第⼆是脉象,脉象是微弱脉象,⼨脉和关脉更明显。
在当今这个社会,⽓不够的⼈实在太多了,很多⼈总说⾃⼰好累,累的不想动,不想说话,只想躺着,这都是⽓不够的缘故。
⾝体⾥的⽓,按照上中下位置来分的话,在最底下的是先天元⽓,在中焦的便是中⽓,在横膈膜以上的就是张锡纯先⽣讲的⼤⽓。
近代中医张锡纯的呼吸养生法介绍及应用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
一、呼吸养生法可以培补元气张锡纯除了是近现代的中医临床大家,同时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他认为,元气是人的根本,而一般的药物都没有这个作用,练习呼吸养生法可以培补元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一切补助气分之药,皆不能有益于元气。
”在自身体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张氏提出了一套方法明确、依据充分、验之有效的静坐法。
张氏自悟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的静坐法后,专心遵行,终获良效,表明该静坐法确有温补元阳,培植精神之妙用。
二、张锡纯体悟到呼吸养生法之经历关于怎么创制体悟到一套自己的静坐养生法,张锡纯是这么说的:“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似有不足。
是以饮食不畏寒凉,恒畏坐凉处。
年少时不以为意也,迨年过四旬,相火之不足益甚,偶坐凉处即泄泻。
因此,身体渐觉衰弱。
……遂于每饭之前服生硫黄少许以补相火。
颇有效验。
然旬余不服,则畏凉如故。
后见道家书,有默运心火下行,可温补下焦之语。
效而行之,气机初似不顺。
乃于呼吸之际,精心体验,知每当呼气外出之时,则肾必上升,心必下降。
于斯随其下降之机,而稍为注意,伴其心肾互相交感。
行之数日,即觉丹田生暖,无庸再服硫黄矣。
……因悟得《内经》此节真旨,遂专心遵行。
今年已七十有三矣,膂力精神毫不衰老,即严冬之时食凉物、坐凉处,亦毫无顾忌。
”就是说,张锡纯身体向来比较好,饮食不怕生冷,但是怕坐凉的地方,应该是心火足,但是相火似有不足。
按照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
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
张锡纯医案(四)59.张锡纯经验医方辑录第三部分1-30方剂一、醴泉饮【组成】生山药30克,大生地15克,人参12克,玄参12克,生赭石12克(轧细),牛蒡子9克(炒捣),天门冬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养阴益气,降逆止嗽。
【主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加减】若其人胸中素觉短气,或大便易滑泻者,又当预防其大气下陷。
用醴泉饮时,宜减赭石、牛蒡子,并一切苏子、瓜蒌仁、紫菀、杏仁,治咳喘套药皆不宜用。
【方论】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
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若方中之山药、地黄是也。
然脉之数者,固系阴虚,亦系气分虚弱,有不能支持之象,犹人之任重而体颤也。
故用人参以补助气分,与玄参、天门冬之凉润者并用,又能补助阴分。
且虑其升补之性,与咳嗽上逆者不宜,故又佐以赭石之压力最胜者,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更可使下焦真元之气,得人参之峻补而顿旺,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气浮火下行也。
至于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甘草与天门冬并用最善润肺,此又屡试屡效也。
二、一味薯蓣饮【组成】生怀山药120克(切片)。
【用法】上味煮汁2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功用】补脾益肾,滋阴收涩,润燥祛湿。
【主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方论】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滋润又能收涩。
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
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三、参麦汤【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12克,生山药18克,清半夏6克,牛蒡子9克(炒捣),苏子6克(炒捣),生白芍9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补肺降逆,化痰平喘。
【主治】阴分亏损已久,渐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方论】人参为补肺之主药,而有肺热还伤肺之虞,有麦冬以佐之,则转能退热。
张锡纯吸升呼降法2012-01-24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述的3个医案故事: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风寒。
忽然想起张锡纯先生在其医著中提到的“炼气治病法”,于是在车中尝试“吸升呼降”,车走了大约30里路,就觉得心爽体舒,感冒顿时化解得无影无踪。
有个患者得了屡治无效的严重泄泻病,自己怀疑无药可医。
后来,张锡纯教给这位患者“吸升呼降”的练气治病法,仅仅试了四五天,就觉得原来冰冷的小腹部变得温暖起来,再坚持一段时间,屡治无效的顽症终于痊愈了。
还有位患者得了一种重病,发病的时候喘得厉害,不能坐也不能躺着,吃遍很多药物也都没有用。
后来,张锡纯就告诉他“呼降吸升”的练气治病法。
一年后,就觉得丹田常暖,热力充满周身,困扰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
这位患者感慨道:“医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机者,孰能与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传!”呼降吸升法这种胜似药物的养生法,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医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呼吸的时候,只要让“呼气”和“吸气”分别对应着“任脉”和“督脉”就可以了。
(1)“呼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前胸任脉的方向,从上(两乳间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脐也就是神阙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2)然后,吸气的时候,让气息沿着后背督脉的方向,从下向上,直到头顶。
也就是说,让呼吸的气息沿着任脉、督脉所构成的一个圆环进行流动,就可以了。
张锡纯曾这样描述其神奇的效果:“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这个要点。
这样,不通过点按任脉、督脉的穴位,也能够让呼吸的气息在任督二脉内循环流动,反复循环,化为真气。
虽不点按穴位,而百穴气血自然畅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真气从之,病安从入?”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养“精气神”中的气,而不养精和神呢?其实,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如中医名著《类证治裁》中所说:“精化气,气化神。
张锡纯的“元气诠”大医家张锡纯说:“人之始生也,絪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胸中为气海,藏后天之气,此气海在脐下,外当气海穴,藏先天之气)中之元气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实为父母构精时元阴元阳和合而成的“炁”,元阳之精(元炁)是也。
炁为混沌无极,动乃为阳、为太极,曰先天一炁。
“炁聚神来则人活,炁散神去则人死。
故曰有神无炁不能生,有炁无神不能死。
心中元神为性,肾中元炁为命(炁在元精内),神炁和合方为正功。
”(《性命法诀明指》)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后以生督任二脉(任脉在脐前正中,督脉在脐后正中),再渐渐充盛则冲开督脉,接着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
即是说元气在先天来源有自,故输其有余,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贯全身,为十月养胎之用,其功用在于能施。
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后遂接后天之根(呼吸)而脱离母腹。
这时元气随着人的出生而落于后天,来源既息就需要保其所得,即与督任之脉不通而坐镇中宫(以全身论气海当为中宫),以握百年寿命之根,其功用在于能敛(内炼者所以务通督任以返先天)。
人身一小天地,由此知人之元气即天地间之磁气(磁气则地之元气)类也。
元气之所以能镇摄全身气化,是因为全身血脉皆含有铁的化合态,磁铁相恋气化自固,此造化生成之妙也。
然元气乃炁纯属先天空真,即不但至精至微,而且无形无质(似磁气)并透达,故一切补气之药(有形)皆不能有益于元气。
若遇元气衰惫涣散者,宜保护以收涩之品,以助其吸摄之力。
这点我们在《静坐悟龙》一文已提及。
张锡纯在所涉病案中,凡于元气将脱者,必重用净萸肉四两,或兼用他药以辅之,称其“即危至极点,也能挽回,胜于但知用参、耆、术者远矣”。
何为“胜于但知用参、耆、术者远矣”?因为参、耆、术诸药皆补助后天气化(有形补有形),用以救元气将脱者,但服补气以不足恃,故惟以收敛之药为主,如萸肉、龙骨、牡蛎之类。
若气上脱者,但知重用人参,则因人参性兼升浮而令逆脱之气转高不返,这时用下气赭石引气下行就尤显重要,而补气之药人参只能辅之,也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补助正气;若阴虚不能系阳,更宜加熟地黄、生山药以滋阴。
补元理肺排浊法(坐式)作者:刘亚非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12期培补体内元气,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肺功能,排除体内湿浊毒气,在预防和参与治疗及康复中起到积极的自我防治和保护作用。
行动起来,从每个人做起,积极地锻炼和预防。
此套功法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种练习形式,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进行选择。
同时提倡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首先介绍动功的练习方法。
动功是在内养功第一套动功“快乐拍打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并参考了相关的练习方法而形成的。
可分为坐式、站式、行步三种练习形式。
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简便易行,顺其自然,既要动起来,又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练习,使心神愉悦,机体舒适,呼吸顺畅,气血活跃,脏腑调和。
平坐式:平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心向下置于两大腿上,含胸拔背,下颌内收,百会朝天。
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深长匀缓。
一、升降开合是在原功法六开六合的基础上配合吐字诀。
双手在体前交叉,上升时吸气,双手由体两侧下落时呼气,并配合呼吸吐“呼”字诀,以健脾除湿,此动作重复练习6次为六开式。
然后接练六合式。
即两手掌心向上由身体两侧抬起,配合吸气,升至头顶上方交叉并由体前正中线徐徐下落至腹前。
两手下降时呼气,并吐“呼”字诀。
连续重复6遍,在整节练习中不必每一个动作都配合呼吸。
可用自然呼吸进行调节。
二、曲脊转肩双手轻握拳,特别强调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少商商阳相接),激发和活跃肺经与大肠经的经络气血。
两臂屈曲,由前向后转动起来,伴随两臂的转动。
脊柱要前后曲动起来,向后曲动时应扩胸吸气,向前曲动时应含胸呼气。
此动作分两个方向,即向后转肩和向前转肩两种。
脊柱曲动时,意念要集中在胸椎的夹脊区,即督脉上的“灵台穴”和“至阳穴”的部位,以调动、激发、活跃督脉之阳气,特别是“至阳穴”的阳气。
练习中可串插自然呼吸进行调节。
年龄较大、呼吸不便者可采取自然呼吸。
三、扭脊摇肩在上式的基础上,两肩臂前后交替扭转摇动起来,脊柱也进行麻花样的扭转运动,幅度最大处是胸椎,以使胸部的膻中区(中丹田)和背部的夹脊区(至阳)活跃起来,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调动任、督二脉之经气,平衡体内阴阳。
张锡纯的“调气养神汤”2016/3/25(标签:老年性痴呆、失眠、脑动脉硬化、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综合征)“调气养神汤”主治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其心脏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令神经失其所司而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但不至疯狂过甚者。
方为:龙眼肉八钱(1钱=3克或4.6克),生地黄六钱,天门冬四钱,生麦芽三钱,甘草钱半,柏子仁、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各五钱,远志(不炙)、甘松、蒲黄各二钱,镜面朱砂(细研,用头煎两次送服)三分(1分=0.3克或0.46克)。
磨取铁锈浓水煎药,日一剂两煎。
此乃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之妙方也。
“调气养神汤”在治疗老年性痴呆、失眠、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疑难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老年性痴呆是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女性较男性多见。
本病起病缓慢,以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疾病早期即有性格改变,患者变得主观任性,自私狭隘,工作不负责任,生活懒散,好猜疑。
有时昼夜颠倒,白天卧床,夜间活动,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障碍,初期以近事遗忘为主,其后则远事也遗忘。
随着发展,病人由早期情绪激动变得淡漠迟钝,精神日益衰退,行为紊乱,言语重复,动作幼稚,喜收藏废物且视若珍宝,不知羞耻,严重时不识家门,不认亲人,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并常以虚构来填补记忆的缺失。
有时骚扰他人,影响治安,表现情绪欣快,动作增加,有妄想、幻觉,并有冲动行为。
疾病晚期常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躯体方面出现衰老现象,皮肤干燥而有老年斑,发白齿落,老态龙钟,口齿不清,并有视力及听力减退,角膜出现老年环或白内障,可见瞳孔缩小,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病程一般仅为数年,最后多死于并发感染或衰竭。
中医称本病为“痴呆”,凡辨证属于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肾虚不能生精充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致元府不充萎缩者,皆可用“调气养神汤”治之。
2021年6期┆47方略修习“静坐”,助小学生情绪管理覃花妹摘 要:情绪管理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幸福。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习得的关键时期,用心用情用专业帮助儿童管理好情绪是身为教师的职责。
“静坐”修身法是调节小学生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浮躁”心理,帮助学生自控自律,从而有效管理个人情绪。
关键词:静坐;小学生;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能力近则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远则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幸福。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路的时代,小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神经不断受到外界冲击,再加上一些父母过分娇纵孩子导致家庭管教无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浮躁”情绪不断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蔓延,使得他们身心烦躁,无法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
通过观察,发现我校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浮躁”心理。
课上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深入思考问题,作业敷衍了事,出错多。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习得的关键时期,用心用情用专业帮助儿童管理好情绪是身为教师的职责。
经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静坐”修身法是调节小学生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浮躁”心理,帮助学生自控自律,从而有效管理个人情绪。
一、“静坐”助学生凝神气和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个性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关键时期。
“浮躁”情绪会滞缓学生心智的发展,导致情绪管理能力无法习得。
“静坐”在养生学的视角中,认为其可以使人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使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和,达到气血平和,阴阳平和之功效。
由此理论可推理出“浮躁”的情绪反映正与“静坐”之功效相互克制。
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将养生“静坐”修身法的理念延伸至学生的情绪管理中,即鼓励学生每日在课前、作业前、睡觉前闭目凝神静坐1-3分钟。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原本“浮躁”不安的班级风气获得了改善:入班能静,自习能静,课上能专心听讲的孩子越来越多,作业工整度和正确率也逐步获得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