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第2版
- 格式:pptx
- 大小:1018.95 KB
- 文档页数:62
《实验诊断学Ⅱ》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英文名称: Medical Laboratory总学时: 36.0学时。
(理论课:24.0学时;实验课:12.0学时)学分: 2.0学分自主学习:10.0学时适用对象:第二模块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每次实验课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
实验诊断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以此与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协助临床对疾病做出一个完整正确的诊断,同时对疾病的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制定防治措施以及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进入实验室,使检验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一门新兴独立科学,并实现了检验工作的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和标准化。
实验诊断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本门课程重点介绍临床常用的、基本的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讲授的各项检验的适应症,熟悉检验的基本原理方法,重点掌握其临床意义,并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及分析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防治。
根据讲授专业特点和当前检验医学的进展,在教学中应安排1-2次专题讲授,并加大检验结果和病案分析比重,以适应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需要。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实验诊断的应用范围和检验结果分析的一般原则。
二、熟悉:实验室检查的基本方法及新进展。
三、了解:实验诊断学的性质、主要内容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0学时自主学习:1.0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参考范围,医学决定水平。
二、主要教学内容:1.实验诊断的定义和任务。
2.实验诊断的基本方法及进展。
3.实验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
4.正确应用参考值及了解其影响因素。
5.正确选择检验项目(自主学习)。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atory diagnosi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3110051 课程总学时:20/1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3 学分:1.5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法医、口腔、麻醉、影像、中医、预防医学、临医专升本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实验诊断学是论述通过实验检测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它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通过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学习和实际训练,使学生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推荐参考书《实验诊断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1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实验成绩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血液一般检查(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3学时实验血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 3学时实验尿液常规检查 3学时实验免疫学检测(乙肝两对半检测) 3学时实验二、教学内容纲要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二)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学习内容;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影响因素。
(三)了解实验诊断学的进展;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检验结果的报告方法与结果分析。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与影响因素;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
实验诊断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小结红细胞:6-9um,平均寿命120天;原卟啉铁+铁蛋白=血红素;血红素+珠蛋白=HB血红蛋白;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
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1、WBC计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0.5-5%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1% 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单核细胞3-8% 分叶核粒细胞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0-40%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1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或更幼稚的细胞增多,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超过1:13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中毒,白血病2.核右移:在血象中分叶核粒细胞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3.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nb故称为棒状小体,一旦它出现在细胞中,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目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消除后其反应也消失,见于感染及恶性肿瘤,中毒,外伤等5.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蓝色的网织状细胞,故称为网织红细胞,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6.血沉:指红细胞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值:男1~10mm∕h女O~15mm∕h,加快见于炎症,组织损伤,贫血,肿瘤7.溶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8.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底限9缺铁性贫血:体内用来合成HB的储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Pr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饱和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0.束臂试验: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回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11.凝血时间:静脉血离体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应内凝系统的功能状态12.出血时间:指在一定条件下,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自然流血到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受血小板数目和功能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影响1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n):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在Ca2+的作用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凝系统的筛选试验,正常值为32~34s,大于对照值IOs可为异常1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诊断学》七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0020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tics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学分:2.0学分适用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预修课程(编号):生理学(0102010)生物化学(0106010)病理生理学(010203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医学微生物学(0104010)人体寄生虫学(0104030)。
建议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第二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检验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
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无论在临床诊断学或临床医学中都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也是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实验诊断学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遗传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检验技术的相关信息应用到临床和基础科研中,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解实验诊断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
2.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应用;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3.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分类和内容;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和展望;实验诊断学的项目评价。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0.5学时。
(三)教学内容: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2.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1)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①实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②实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③实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2)实验诊断学的质量管理①室内质量控制(IQC)②室间质量评估(EQA)③全面质量管理3.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1)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①为临床医学服务:确定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