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何玲玲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
结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
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
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2023放射中级考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影像!【病因病理】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是肝内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无恶变可能。
多位于肝包膜下,无纤维包膜。
肿块内主要由正常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组成,也含有血管和胆管组织。
肝细胞排列紊乱,无正常肝小叶结构。
病灶中心部位为呈星状瘢痕组织,且向周围延伸呈放射状排列似分隔状。
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一般无临床症状,通常是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肿块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上腹扪及肿块。
CT表现CT平扫时表现为孤立性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
当肿块呈等密度时,有时难以与正常肝组织区分,仅表现为肿瘤的占位效应,如肝脏的边缘膨隆、变形或肝脏血管移位等。
多数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瘢痕,此为FNH与其他富血供肿块的鉴别点。
CT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特点,动脉期可见肿块非瘢痕部分明显均匀快速的强化,病灶密度可以接近甚至高于腹主动脉,门脉期多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少数为略低密度。
病灶中心瘢痕在动脉期一般无强化,随着时间的延迟,中央瘢痕对比剂缓慢充填,在延迟期中央瘢痕多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少数情况下,中央瘢痕始终无强化。
MRI表现肿块在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中心瘢痕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无包膜。
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与CT增强扫描相似: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而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
使用肝特异性造影剂,排泄期呈高信号。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是指肝组织出现实质性病变,常见的分类包括肝脏肿瘤和肝脏炎症。
1. 肝脏肿瘤:
- 良性肿瘤: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肝血管瘤、肝脏囊肿和肝脏脂肪瘤等。
肝血管瘤常呈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结节,呈高密度强化;肝囊肿常呈圆形、水样密度,无强化;肝脂肪瘤呈脂肪密度,无强化。
- 恶性肿瘤:恶性肝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等。
肝细胞癌多呈低密度结节,轮廓不清,同时可见周围肝脏组织受侵犯。
肝胆管细胞癌呈低密度结节,常引起胆管扩张和肝内胆管结石形成。
2. 肝脏炎症:
- 肝脓肿:肝脓肿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呈多发或单发的低密度结节,中心可见液化坏死区。
- 肝硬化结节:肝硬化时,肝组织受损后可形成多个小结节,呈不规则形状。
- 肝脏结核:肝结核多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呈低密度结节,常伴有周围炎性渗出。
需要强调的是,肝实性病变的分类和影像学表现可以有很
多种,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对于具体的病变,还需
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因此,在遇到肝脏实性病变时,还是需要专业医生进
行综合评估、诊断和治疗。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本篇文档主要介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指肝脏内局部发生的结节病变,常见的病因包括良性结节病变和恶性肿瘤。
准确地评估肝脏结节病变的性质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良性结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脂肪瘤:影像学上可见肝脏内脂肪密度结节,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2.肝血管瘤:平扫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早期强化及晚期持续强化。
3.纤维瘤: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4.血管内皮瘤:平扫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早期及晚期强化。
5.肝脏囊肿:平扫呈低密度,无壁结节,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三、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1.肝细胞癌: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稍强化,晚期呈持续明显强化。
2.肝转移瘤: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早期和晚期强化。
3.胆管细胞癌: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稍强化,晚期呈不均匀强化。
4.肝胆管结合部继发恶性肿瘤: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可见边缘强化。
四、其他结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1.其他良性病变:如肝血管瘤样畸形、肝囊样血管瘤等。
2.其他恶性病变:如胆管细胞增生、胆囊癌等。
五、附件1.影像学图片1:示例图片12.影像学图片2:示例图片2(附件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对应的附件信息)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指肝脏内局部发生的结节病变,包括良性结节病变和恶性肿瘤。
2.影像学检查: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病人进行的诊断和评估。
3.平扫:指医学影像学中使用常规设置的扫描参数对患者进行的扫描,不进行特殊的增强处理。
4.动态增强扫描:利用造影剂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等不同时间相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强化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其他法律名词及注释)。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影像表现....................................................................................................................... ...................................作者:启东市中医院周菊华FNH基本介绍肝脏FNH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是肝细胞对血液循环异常的一种局部增生性反应,在肝脏的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
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FNH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创伤或血管畸形等有关,肝窦血供的动脉化或血流量增大而导致局部肝细胞结节性增生。
FNH病理特点FNH是富血供实质性肿块,病灶边缘可见较粗的厚壁供血动脉,内部囊变坏死少见,这与肿瘤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有关。
FNH由正常的排列成结节的肝细胞、枯否细胞、纤维间隔、增生的胆管、浸润的炎性细胞、血管组成。
特点是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肝实质内的纤维疤痕偶可见退行性囊性变。
FNH病理学上可分为两型:典型与不典型FNH;前者占约80%,后者占约20%,不典型者又可分为①毛细血管扩张型,为其中较常见一类,结节内中央区动脉小而多,可见到多发的扩张血管,类似血管瘤,动脉常有肌层增生,但无内膜增生,这与经典的FNH不同;②腺瘤样增生型③非典型大细胞型。
典型FNH的结节内肝细胞为正常结构,中央疤痕及纤维间隔内常有不同管径的畸形血管和增生胆管,周围肝组织一般正常;而不典型FNH结节内肝细胞萎缩或异型性增生,结节间隔内可见扩大的血窦,纤维间隔相对较短,伴不同程度增生的胆管结构。
影像上可见的假包膜,对应病理基础为FNH周边正常肝组织结构受压及周围血管和炎性浸润形成。
FNH病例展示病例1M-33岁,肝右前叶及左内叶巨大FNH肿块,跨叶生长,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除疤痕外),门脉期强化减退、呈稍低密度,疤痕及假包膜延时强化.MRI平扫各序列近似等信号(除疤痕外),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延时期呈等信号;疤痕长T1长T2,增强延时强化,假包膜延时强化,畸形血管。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1.概述•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良性增生性疾病,由异常排列的肝细胞结节构成,组织学正常或结节正常。
•是仅次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第二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
•未见恶变,且部分可自行消退。
•好发于青年女性,是由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发展和肝细胞增生。
•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腹痛、腹部包块。
2.病因•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
•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反应性增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3.病理分型经典型:最为常见(80%),呈结节型,切面具有典型特征性改变,即病变中央有星形瘢痕;病灶周边或中央存在供血血管。
•富血供实性肿块•肿块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由肝细胞、胆管、Kupffer细胞、血管、炎性细胞及纤维间隔组成•特点是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但无门脉血液。
•病灶中心的“星形瘢痕”并非真性瘢痕,而是血管与胆管的聚积。
•孤立结节样增生实质,被环形纤维间隔完全或不完全包绕•中央疤痕包含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胆管及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及各种畸形的血管,畸形的中央动脉呈离心状向外供血。
不典型:病变中央缺乏星形瘢痕灶,或畸形血管,但都有胆管增生。
可分为以下3型:1 )毛细血管扩张型:表现为短小的纤维分隔+较多的扩张血管+小胆管增生。
2 )混合细胞型:少许纤维间隔+少数畸形血管,肝细胞实质性增生及增生的胆管明显。
3 )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可具有上述不同类型成分的表现。
4.影像学表现CT:•呈孤立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界限欠清,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部分病灶中可见低密度瘢痕•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的均匀强化,中心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实质强化部分造影剂开始退出,趋向等密度•延迟期:肿块呈等密度,中心瘢痕轻度强化,肝细胞腺瘤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除中心瘢痕外一般信号很均匀•典型者中心瘢痕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不典型者T2WI 可表现为低信号•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及延迟期病灶略强化,与肝组织趋向等信号•中心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中央瘢痕呈低信号不典型表现:•可出现假包膜(是由于受压的肝实质、绕行的血管以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形成)•强化方式改变:渐进性强化、快进快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密度或高密度•在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出现环形强化•在动脉期或门脉期见到扩张引流静脉,中央无瘢痕•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现不均匀肿块等•肿块中心或周边有时出现钙化F-32Y 外院体检发现肝占位F-38Y 外院体检发现左肝占位F-38Y外院彩超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2年余。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及其影像学表现
汪春荣;言伟强;刘远健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8(14)15
【摘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仅次于血管瘤的第2位肝脏良性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正常肝脏结构的增生性疾病,并不是真正的肿瘤,有自发性消退倾向.FNH 为富血管性病变,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经典型FNH术前确诊不难.非经典型病灶缺乏特征性,与富血供病变难鉴别,只能依靠穿刺活检.若早期能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纤维板层样肝癌、肝腺瘤等鉴别,就可采取保守治疗,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典型现对FNH的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以提高对FNH的影像学诊断认识.
【总页数】4页(P2362-2365)
【作者】汪春荣;言伟强;刘远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36;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汕头,51503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进展 [J], 严高武;王金良;张川;孙清泉;杨汉丰
2.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诊疗及预后分析 [J], 方进智;刘仁伟;张玉忠
3.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关联分析 [J], 侯志彬;王春祥;李欣
4.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和MRI影像学表现 [J], 张金强
5.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 [J], 贾社星; 王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相关病理学表现
宋彬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2003(18)9
【摘要】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密切相关。
采用能准确反映肝脏结节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演变规律的分类标准,有利于肝结节的影像学早期发现和诊断。
本文总结了各类肝结节的定义、病理特征和与之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探讨超声、CT、MRI、血管造影性CT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总页数】7页(P674-680)
【作者】宋彬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R445.2;R814.42;R814.43
【相关文献】
1.肝脏局灶性病变MRI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J], 马腾;赵斌
2.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J], 何玲玲;赵亚林;杜林林;张珂;杜宏波;江宇泳;杨志云
3.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关联分析 [J], 侯志彬;王春祥;李欣
4.影像学技术用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评价 [J], 冯再辉;张雅斌;张正;
杨艳红;李颖;朱星星;段伟;施宏萍;陈彦林
5.肝硬变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相关病理学表现 [J], 吴苾;宋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马杏云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丛刊》
【年(卷),期】2004(004)006
【摘要】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是属于非肿瘤性病变。
本病为正常肝细胞、胆管和枯否细胞组成的一种局灶性增生,有薄的纤维膜,中心有星形胶原瘢痕和放射性结缔组织隔膜,内有较丰富的血管和小肝管,有80%无临床症状,因其易与其它肝占位病变相混淆,故应引起重视。
我院从2002年3月--2004年3月检的14000例肝脏超声中诊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只有6例,现分析如下,以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马杏云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十九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超声造影和微血流成像对不典型肝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马进辉
2.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结节性肝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庞海宝;张淋淋;陈宇;王克军
3.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腺瘤的鉴别诊断 [J], 宋
毅;程敬亮;郑权;孙璐璐;霍婷婷
4.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其难点分析 [J], 杨晓辉
5.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8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J], 于国;侯宁;陈玲红;李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