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患,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症.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工作失去兴趣,自罪感,自觉无用,常有自杀倾向,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中医学虽然无抑郁症之病名,但在古文献中也不乏相关病名记载.【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抑郁症;中医古籍;病名【作者】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尚不是很清楚,且西药治疗副作用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
中医古籍无“抑郁症”之病名记载,在百合病、脏躁等其他疾病中亦有散在论述。
现将其归纳如下。
1 百合病百合病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书中详尽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其脉微数。
”概括起来认为,本病是心肺阴虚引起的,以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为主症的情志障碍性疾病。
《医宗金鉴》中对本病情志致病这样描述:“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
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认为百合病的发病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张氏医通》中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余热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肺阴虚,阴虚内热,耗伤气血,脑神失养而成。
百合病是“思虑过度伤脾,脾阴受损,厥阴邪火上犯及心,扰及百脉而发病”。
该病因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心理病因学观点一致。
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的经验介绍摘要:目的:总结云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林亚明教授运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的部分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通过亲自参与2021年5月-2022年3月林老师门诊就诊的郁证200例病例的诊治过程,并收集,整理,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疗效,通过典型病例的举例,总结分析。
结果:病例160例(80%)显效,20例(10%)有效,10例(5%)无效。
结论: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肝郁气滞证)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加味丹栀逍遥散郁证名师经验郁证是临床脑病科的常见病症,是由于气机不畅、情志抑郁引起,具体表现为心情抑郁、胸胁满闷、胁肋部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的症状。
丹栀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疏肝解郁、清热、补气养血、健脾的作用,有明确抗抑郁作用。
笔者西学中学习期间,有幸跟导师林亚明教授,林老师在脑病科疾病郁证方面研究并治疗多年,根据其多年治疗郁证的经验,他认为郁证的主要病因为情志病所致,情志所伤,气机郁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其主要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
从西医学认识来看,郁证多归属为抑郁伴焦虑状态,焦虑伴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林师善用加味丹栀逍遥散治之,其主方为丹栀逍遥散,根据病人的各自临床症状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1.发病机制郁证的名称最早见于医学正传,但有关郁证之记录很早在(内经)中有,如素问·本病论“人或恚怒,气逆而上不下,即伤肝也”认为郁证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郁证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引起五脏功能失调。
由于本病起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滞为先。
气郁则湿聚、酿痰、化热、积食而见湿、痰、热、食诸郁;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而致血郁,但均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2.导师临床治疗经验在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续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心里障碍, 且是精神状态的的忧郁,其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缺失以及精力缺失,在此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障碍,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以及疲倦感[2] ,并且此病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残率的特点[3] 。
浅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摘要:现代社会情志因素成为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阐述《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首先阐述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的出处、功用,例举一些医家对此方证的见解,进一步探讨其在情志致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为一些难治的精神性疾病提供诊疗思路。
关键词:情志致病;少阳病;抑郁症;心理疏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情志因素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因此,医生诊病的时候,要询问患者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迁,分析疾病的原因,正如《黄帝内经》:“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人体七情与五脏相应、人的情志会对人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比如经常笑让人心情舒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提到了“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
根据《黄帝内经》:“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
当情绪太过,无法进行心理疏导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是很好的治疗情志疾病的方子。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处及现代家的见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其功效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主治:本方仍有少阳证因此还可以看到小柴胡汤的影子,主治伤寒下后,邪陷正伤,治少阳枢机不利,气火交阻,心神被扰的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等证,对肝胆之气滞不调者,也有较好疗效。
多数医家认为柴牡汤的疾病谱主要在神经系统和心系疾病,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精神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
如焦虑症、抑郁症、胆心综合征、胃病等。
黄煌[1]认为久病、高龄、长期的精神刺激均可以形成“柴胡体质”,这类人更容易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情感、意识、语言、记忆、睡眠等方面的障碍,癫痫、震颤、头痛、肌紧张等神经系统的病变。
周亚滨[2]等人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脏神经疾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周亚滨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经验总结王欣波; 朴勇洙; 刘庆南; 王晶亚【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3)009【总页数】4页(P1002-1005)【关键词】周亚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 脑卒中; 抑郁症; 疏肝健脾; 临床经验【作者】王欣波; 朴勇洙; 刘庆南; 王晶亚【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由于神经功能损害,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以心境低落、情绪抑郁、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综合征[1]。
目前世界各国该病的年患病率可达0.8%~9.6%,而脑卒中后5年内PSD发病率为31%[2]。
如何改善PSD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主要问题。
由于PSD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复杂多样,而抗抑郁西药治疗谱窄,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PSD,立足辨病、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具有整体调理的优点,而且不良反应小,患者容易接受。
周亚滨教授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师从于国医大师张琪,周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年,经验颇丰,辨证精准,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应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诊治PSD,能够显著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症状,并能够改善患者预后[3]。
笔者跟师学习,耳濡目染,现将周教授治疗PSD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PSD当属“三因学说”中情志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郁证”范畴。
周教授跟随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学习多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总结出PSD患者的病因首推情志。
肝脾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而PSD患者中风后气血不畅,风痰瘀血闭阻脑脉[4],情志不舒,遂成郁结[5],从而产生忧虑抑郁情绪。
浅谈郁证的诊治冯秀君;林雪娟【摘要】目的:探讨郁证的不同辨证角度。
方法郁证作为以郁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发病原因多样。
郁之初并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发病以后甚至还是无证可辨,即使有表现也是百般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来总结出各种不同的辨证角度,并且分析各种角度的利弊,最后找出更加准确实用的辨证思路。
结果郁证的诊疗应当多角度辨证并且灵活结合运用。
结论通过辨脏腑、辨六郁、辨虚实、六经辨证等角度层层递进或者结合运用到郁证的辨证治疗中,从而形成缜密的辨证思路,才可以取得更准确的辨证及治疗。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2页(P1394-1395)【关键词】郁证;脏腑;六郁;虚实;六经辨证【作者】冯秀君;林雪娟【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州350122【正文语种】中文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者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
而《类证治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降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
”[2]这足以说明郁证的起病及后期的发展进程,其发病之缓慢不容易被重视,然到伤气、伤血、成劳之境地才足以显示出它的危害之大。
西医则表现在精神疾患上,比如西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等疾病都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这样相对就缩小了中医的郁证范围。
在实际临床当中很多时候当患者出现以心悸、气短为主症时,医生则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首先考虑为心血管疾病,往往造成郁证的漏诊,延误了病情。
还有相关研究发现,中医中药配合治疗郁证比单纯使用西药疗效明显。
因此,中医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思想的医学模式,无论是郁证的诊断还是治疗较西医都更为有优势。
从古代到现代,历代医家关于郁证的认识也逐渐深入,目前辨脏腑、辨六郁、辨虚实、六经辨证都成为了诊断和治疗郁证的主要临床思路。
542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23,Vol.16,No.3㊃医案析评㊃基金项目: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0xayx07)作者单位:230038 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朱梦(硕士研究生)㊁王茎㊁高兵(博士研究生)㊁李凌基(硕士研究生)],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王茎)作者简介:朱梦(1997-),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新安医学特色理论与经验研究㊂E⁃mail:1347157495@通信作者:王茎(1964-),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腧穴主治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㊂E⁃mail:wangjing216@以越鞠丸加减行气解郁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案一例朱梦 王茎 高兵 李凌基【摘要】 本文基于1例以周期性不明原因高热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在治疗过程中,不盲目清热解毒,强调整体观念,从肝脏与脾脏论治,注重中焦作为气机枢纽的关键作用,认为中焦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结合患者病史,可知患者受情绪困扰日久,气机失于疏泄,气郁化火出现发热㊂同时,气机不畅,传化失常,升降失司,津液代谢异常,内湿由生,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患者出现频繁腹泻㊂肝脾共主中焦气机,肝郁脾虚导致患者一系列症状,当清热化痰,行气解郁,疏肝健脾,故方选行气开郁之越鞠丸加减治疗,辅以健脾化湿之品㊂药后患者周期性发热缓解,头痛欲裂㊁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确切㊂【关键词】 郁证; 行气解郁; 不明原因发热; 内伤发热; 中焦; 肝郁脾虚; 越鞠丸【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3.0321 病案摘要患者,女,43岁,2021年7月21日初诊,主因 周期性不明原因高热”就诊㊂患者10余年前因家庭矛盾与丈夫争吵后服用农药,经抢救康复㊂此后每在争吵之后即有高热,最高达40℃,伴有头皮发麻㊁头痛欲裂,甚则意识丧失,予以针刺加退热药,1~3天之后热退,但仍有至少一月一次的发作频率㊂患者诉平素思虑过度,情绪紧张易怒,腹泻频繁,大便一天3~4次,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少,近两月月经未曾加临㊂舌质暗淡,苔白,脉弱㊂结合患者症状,中医诊断为郁病㊁内伤发热,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此为余邪未清,与痰胶结难解,郁而化热,治当清解余邪,豁痰解郁,选越鞠丸为基本方化裁治疗㊂处方:炒苍术12g㊁川芎12g㊁制香附10g㊁炒栀子10g㊁神曲10g㊁广郁金15g㊁牡丹皮12g㊁炒枳壳12g㊁紫苏梗12g㊁六月雪15g㊁虎杖15g㊁败酱草20g㊁白蒺藜12g㊁钩藤后下12g㊁炒蔓荆子12g㊁葛根30g㊁胆南星6g㊁炒白术15g㊁防风10g㊁甘草12g㊂7剂,日一剂,水煎温服,每日两次,每次200mL㊂2021年7月28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期间稍有外感,出现发热,服药后热退,傍晚稍有咳嗽,腹泻稍有改善,一天2~3次㊂月经仍未加临,小腹两侧胀痛㊂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㊂予上方加连翘6g㊁炒黄连6g,去牡丹皮㊂14剂,日一剂,水煎温服,每日两次,每次200mL㊂2021年8月14日三诊,患者诉服药期间未见发热,期间停药,停药第2天发热,未伴头痛㊂期间头痛如劈症状改善明显,腹痛也渐平息,自行口服黄体酮,月经加临㊂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㊂予7月21日处方去葛根,加天麻12g㊁佛手12g㊁桃仁10g㊁穿山龙30g,改炒栀子12g㊁炒枳壳15g㊁胆南星9g㊂继服14剂,巩固疗效㊂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明显发热㊁头痛症状㊂2 分析与讨论2.1 周期性不明原因高热属中医内伤发热的范围李用粹[1]在‘证治汇补㊃外体门㊃发热“明确提出发热应包括外感㊁内伤劳倦㊁劳色㊁气郁㊁伤食㊁伤酒㊁夹瘀㊁夹痰㊁疮毒等㊂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一般以低热多见,但有时亦为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㊂中医学认为情志疾病多以郁证概括,郁证引起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㊂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主要分为两类,气血津液瘀滞不通而生郁,或情志抑悒而忧郁[3]㊂七情内伤所致发热在古籍医案中多有记载[4],或因惊恐忧思,或因悲哀郁怒㊂王伟斌等[5]通过统计古代郁证医案病因发现,情志异常为郁证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郁证的主要临床表现㊂七情过极,气失疏泄,气郁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郁久伤脾,蕴湿生痰则为食郁㊁湿郁㊁痰郁㊂火郁发热的病因,朱丹溪[6]谓: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㊂”气㊁血㊁痰㊁湿㊁食㊁火六郁皆可为病,郁而化热,可以出现发热症状㊂此病案中,患者既往因吵架服用农药,幸而获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543救,然农药药力残留,余毒未清,平素又情绪不畅,郁结日久,肝气不疏,脾气不清,郁久则易发热㊂该患者发热具有周期性,一般为每月发热一次,且易在吵架后出现,经过多次治疗获效不显,从中医理论解释此周期性不明原因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围㊂2.2 中焦肝郁脾虚为本案主要病机‘丹溪心法㊃六郁“明确提出 凡郁皆在中焦”㊂戴思恭[7]在‘金匮钩玄㊃六郁“进一步说明: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㊂”气机不畅,传化失常,升降失司是导致六郁发生的关键病机,同时也说明六郁的病位在中焦㊂位于中焦的脏腑有肝胆与脾胃㊂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㊁吸收与输布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㊂升降失常,中焦气机阻滞,而发六郁㊂究其病因,感受外邪㊁食积㊁气滞等致病因素扰乱了气的正常升降与出入的平衡,郁滞日久可化火生热㊂脾失运化,导致痰湿内停,而食㊁痰㊁湿㊁热壅滞中焦,最终导致瘀血诸症丛生,这是气㊁血㊁痰㊁火㊁湿㊁食六郁发生发展的病理演化规律㊂脾主思,思则气结,中焦气机郁结而致升降出入失调,枢机不利㊂人体津液由脾胃经水谷化生而来,气能行津,中焦脾胃上输津液于肺,下输于肾,若中焦气机郁结,则无以行津,津液代谢异常,内湿由生㊂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积㊁气滞㊁痰浊㊁瘀血等皆可出现,更甚者阻滞阳明经脉,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后天气血不足,先天之本失于濡养,肾气愈衰,则天癸竭㊂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致肢体麻木㊁关节疼痛㊁屈伸不利等;或脏腑气机阻滞,见胸闷气短㊁恶心呕逆等;或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可蒙蔽清窍,上扰心神,出现头晕目眩㊁心烦失眠等;或食积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和口腻不适等症状㊂脾胃枢机不利,中焦气机郁结,肝气亦随之壅塞,是谓 土壅木郁”㊂因女子以肝为先天,若肝气怫郁,则疏泄失常,冲任失调,胞宫失和,故女性患者常见月经不调的现象㊂同时肝气不舒,反之亦影响中焦气机升降,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妨碍中焦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六郁之证㊂在本病案中可见肝气不疏的病史,患者情绪易怒,肝郁日久,导致气失疏泄,局部可见胁肋部疼痛不适,又肝火旺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患者表现为每次发热都伴头痛欲裂㊁头皮发麻等症状;其次受中焦气机的影响,脾代谢津液失常,湿阻中焦,患者可见腹泻频繁的症状;再者,肝主疏泄,调畅女子月经,患者肝郁日久,冲任失和,故近两月月经未定期来潮㊂所以中焦脾胃的气机郁结与本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㊂2.3 越鞠丸行气解郁治疗肝郁脾虚越鞠丸是元代医家朱丹溪的名方,出自‘丹溪心法㊃卷三㊃六郁“篇: 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㊂苍术㊁香附㊁抚芎㊁神曲㊁栀子(各等分)㊂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㊂”越鞠丸由香附㊁川芎㊁苍术㊁神曲㊁栀子各等分组成,是治疗气郁乃至血㊁痰㊁火㊁湿㊁食六郁证的常用之方[8]㊂从病理因素分析,本方明言及有六,此六者皆可导致气机不畅,进而成郁㊂反之,气机不畅也会导致成瘀㊁成痰㊁成火㊁成湿㊁成积[9]㊂香附为君以治气郁,川芎以解血郁,苍术以解湿郁,栀子以解火郁,神曲以解食郁,四药皆为臣佐之品㊂方中之药行气燥湿,使气郁解㊁湿郁消,生痰无源,则痰郁自除㊂本方常用于治六郁证㊂何为 六郁”?朱丹溪云: 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㊂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㊂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㊂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㊂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㊂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者是也㊂”从方剂所治病证来看,‘医灯续焰“[10]载越鞠丸 治六郁胸膈痞满,或吞酸呕吐,饮食不化”,‘成方便读“[11]言其能 治诸般郁结,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证”㊂‘方剂学“教材中描述越鞠丸所治主证包括胸膈痞闷㊁嗳腐吞酸㊁恶心呕吐㊁饮食不消等,主治症状显然以中焦病变为主㊂中焦气郁,不能布津㊁行血,进而导致湿郁㊁痰郁㊁食郁㊁血郁,郁而化火则产生火郁㊂无形之气郁可以变生有形之诸郁证,诸郁又可加重气郁,六郁相因郁滞,气郁乃诸郁的前提㊂治疗立法上朱丹溪尤重视开提中焦之气,以和顺肝脾之气血居先,相因治郁,总解诸郁为法㊂3 本案辨治思路郁证日久易化火而成火郁之证,‘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提出 火郁发之”,即火郁证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 发”,若一味采用苦寒之剂泻火,使热无出路,故 发之”者,必用风药助之,风药辛温发散,可使火热之邪顺其性外达[12]㊂故张怀亮教授在治疗郁证时善用白芷㊁升麻㊁羌活等风药,认为风药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㊂朱庆军教授[14]认为郁证的发病本质是肝气郁滞,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热,扰动心神,致君相失和,形神俱损,故辨证多从少阳入手,以柴胡剂加减和解少阳㊂张彪主任[15]认为郁证日久耗伤营血,出现的发热为阴分之热,与肝之实火共存,治疗以清实热㊁退虚热为主;郁证瘀血证虽有火象,但不可擅用苦寒败胃之品,以防伤及脾胃,气机阻滞,则火郁更甚,可用丹栀逍遥散清散郁热,养血和营,佐以清营养阴,如鳖甲之类㊂王行宽主任[16]认为肝胆失疏㊁气机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机,治疗应遵从陈士铎之 治郁重在治木”思想,疏肝解郁为首务,治疗时疏清同用,对于临床因肝胆失疏㊁痰热内扰而致郁证的患者,常选用柴芩温胆汤加减㊂王平从教授[17]认为,郁证与元气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元气亏虚时,机体对情志病因的耐受能力下降,对气血津液的推动能力与病理产物的清除能力减退,对气血阴阳㊁脏腑功能的激发作用低下三个方面,故治疗郁证引起的发热时,思路注重退热与培元并举,治疗方法为清肝泻火㊁解郁培元,用药遵‘内经“ 气郁达之” 火郁发之”之要旨,选用川芎㊁合欢皮㊁栀子㊁当归㊁白芍等疏肝清肝柔肝,同时以太子参㊁白术㊁黄精㊁黄芪之类补肺补脾补肾并行以充元气㊂本案例的不明原因发热首先应排除感染等病因,究其根544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本为郁证所致的内伤发热,临床较为少见,多次治疗后效果不理想,且症状一直反复,仍至少每个月发热一次㊂查患者既往史,患者因争吵服用过农药,且每次发热易在争吵后出现,说明服用农药的毒性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余毒仍在,余邪未清㊂患者与人争吵则肝气郁结,肝气不疏,亦会影响中焦作为气机枢纽的作用,进而出现系列的临床症状㊂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则生发热,故选用香附㊁川芎㊁栀子㊁牡丹皮㊁炒枳壳㊁紫苏梗㊁郁金等用于疏肝解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则发头痛欲裂㊁头皮发麻,甚则意识丧失,故用钩藤㊁胆南星㊁炒蔓荆子㊁葛根㊁防风之类祛内风,平抑肝阳;中焦气机郁结,脾脏亦会受之影响,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异常,湿浊内生,则生泄泻,则用炒神曲㊁炒白术㊁炒苍术之类健脾止泻;用六月雪㊁虎杖㊁败酱草清热解毒,一方面可以退热,另外可解农药之余毒㊂叶天士云 久病入络”,此患者病情缠绵10余年之久,病涉络脉,故用白蒺藜养血和络㊂最后少佐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㊂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治疗组方以越鞠丸为底方,根据病情加减用药,共奏行气解郁㊁舒肝健脾之功,获效确切,可供临床参考㊂参考文献[1] 清㊃李用粹.证治汇补[M].竹剑平,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135.[2] 姜德友,庞作为.内伤发热源流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2):69⁃72.[3] 曲淼,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 郁证”的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11⁃13.[4] 蒋健.郁证发微(二十二) 郁证发热论[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5):7⁃12.[5] 王伟斌.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6] 张弓.朱丹溪六郁理论学术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7] 元㊃朱丹溪.丹溪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33⁃334.[8] 李冀.方剂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7⁃178.[9] 吕小琴,刘清泉. 越鞠丸,解诸郁”详解[J].环球中医药,2018,11(5):729⁃731.[10] 明㊃王绍隆.医灯续焰[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75.[11] 清㊃张秉成.成方便读[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33.[12] 柳琳,吴建红,李德顺,等.基于易水学派学术思想探讨 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2):59⁃61.[13] 刘贯华,张怀亮.张怀亮教授 风药治郁”机理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2):261⁃282.[14] 冯萍津,方炜,杨萍,等.朱庆军运用柴胡剂结合针刺治疗郁证经验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9):1680⁃1683.[15] 陈丕昱,张彪.张彪论治郁证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1):23⁃25..[16] 欧石清,王玥,范建民,等.王行宽治疗郁证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9):752⁃754.[17] 赵嗣程,王平.王平从培调元气论治郁证经验撷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27⁃229.(收稿日期:2022⁃03⁃07)(本文编辑:张楠)。
郁证之症因及证治规律探析
李慧杰;李德新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9)3
【摘要】郁证是多种病症的综合概念,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临床见证较为复杂。
郁证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治法丰富,这些理论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在查阅了清代以前医家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对郁证的症因及证治规律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郁证本质,对其研究的完善、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所裨益。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郁证;病因病机;证治规律
【作者】李慧杰;李德新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9
【相关文献】
1.从证治变迁探析真心痛证治规律 [J], 苏润泽
2.从《红楼梦》王熙凤与林黛玉的不同表现论郁证的证治规律 [J], 黄培冬;汤小荣;罗乐;易玮;许能贵;戴舒;蒋丽
3.仲景辨治头痛病证治规律探析 [J], 肖楠;成肇仁
4.《伤寒论》阳虚阳郁证辨治规律探析 [J], 郑丰杰
5.从形神同调探析《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规律 [J], 侯承志;王婷婷;胡木;程晓振;冯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郁证临床辨治体会
郝志红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3(029)004
【摘要】郁证属于情志病的范畴,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见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多梦等[1]。
“郁”字在中医典籍中既可理解为对疾病发生
机理的一种描述,也可理解为导致疾病发生的某种潜在因素,而不能只限于郁证之郁[2]。
其相关症状散见于中医文献中郁证、脏躁、癫狂、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
临床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郝志红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山西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郁证的临床辨治
2.郁证临床辨治
3.浅谈郁证的临床辨治
4.宗火郁证辨治带状疱
疹的体会5.和解少阳法辨治癫狂郁证的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郁证的机理和治疗
吴华强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2(007)004
【摘要】作者在回顾医籍与总结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把郁证的概念确定为“气机郁滞为主要机制的神志异常病证”。
对郁证的产生机理概括为外邪积聚、脏腑失调、其它病变所致等三方面。
郁证的治疗强调以疏调气机为主,并结合体质、生活习惯、环境、社会等因素辨证论治。
祛外邪、和气血、调脏腑是治疗郁证时经常运用的大法。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吴华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05
【相关文献】
1.平疏结合法治疗郁证之机理初探 [J], 李婷;陈晓东
2.针药并治疗法治疗郁证经验总结 [J], 邓林林;陈锦锦;孟书德;邢可可;赵东晓
3.中风后郁证中医发病机理探讨 [J], 李宗润; 柯兰
4.从张锡纯运用山萸肉治疗郁证谈肝虚致郁 [J], 林静雯;田立新
5.归逍方加减联合人工周期治疗肾虚肝郁证型卵巢早衰闭经49例观察 [J], 张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逍遥散的研究概况杨新顺;夏畅;白云夫;杨志欣【摘要】道遥散由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甘草、生姜、薄荷8味中药组成.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内科、消化科、呼吸科、五官科、皮肤科等12个科属,临床应用治疗多达165种痰病.因此,逍遥散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逍遥散个味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逍遥散;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者】杨新顺;夏畅;白云夫;杨志欣【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逍遥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一两,甘草微炙赤五钱。
”原方是用前六味“共研粗末,每服二钱,煨生姜一块,薄荷少许”同煎服,后世多以八味药共同配制成逍遥散的不同剂型。
具有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和营健脾的功效。
本方药虽简单,但配伍严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多年来虽然对逍遥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综述很多,但未见将其多方面综合的报道。
本文现从逍遥散个味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1.1 柴胡[1,2]柴胡含有挥发油、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廿四酸(Lignocer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柴胡醇(Bupleurumol)、葡萄糖及皂甙等。
其中总皂甙分为柴胡皂甙 a、c、d(Saikosaponin a、c、d),龙吉甙元(Longispinogenin),柴胡甙元 F、E、G(Saikogenin F、E、G)。
柴胡中柴胡总皂甙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降温、抗炎、保肝、抗肿瘤、镇咳、降低兔血压、镇痛、镇静、抑制由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