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书汇报
- 格式:ppt
- 大小:381.50 KB
- 文档页数:22
社会学:外国社会学史考点三1、名词解释客观可能性正确答案: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2、(江南博哥)多选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霍曼斯B.帕累托C.布劳D.默顿正确答案:A, C3、多选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A.权威分层、职务分等B.因公设职、专职专人C.任人唯贤、赏罚分明D.照章办事、公平无私E.公文往来、空口无凭正确答案:A, B, C, D, E4、名词解释《社会和社会》正确答案:又译《共同体和社会》,在该书中,他围绕自己提出的“社区”和“社会”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形式的、超历史的范畴体系,并根据其历史哲学思想,勾画了一条联结“社区”和“社会”的发展路线。
他在书中还指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对立着的时代:“社会”时代和“社区”时代,而后者为前者所取代。
5、名词解释自杀正确答案: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致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6、名词解释准群体正确答案:即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
7、名词解释现实冲突正确答案: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动。
8、名词解释布劳正确答案: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
结构主义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9、名词解释萨姆纳正确答案:美国的大学中最早教授社会学的学者之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接受“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思想,并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其最著名的理论为“合作对抗论”,认为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讲授社会学课程的人。
10、名词解释《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正确答案:是米尔斯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敏锐的眼光剖析了20世纪老中产阶级在美国的没落,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并描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特征,在较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白领人士作为其成员生活于其间的生活结构草图。
美国中产阶级报告2005年09月29日11:34 《名仕》中产者往事Yesterday Once More、Say You Say Me、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等是他们的心声,也是所有人的心曲;《毕业生》、《美国美人》、《绝望的主妇》等是他们的影像,亦是流行他邦的故事;《纽约客》、《名利场》、《国家地理》等是他们的读物,还是影响国际的范本;Windows、Google、Word是他们的工具,同时是世界风行的工作方式;即使如他们的餐饮麦当劳、可口可乐、星巴克等,也成了世界性的时尚生活。
一个以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为基础形成的阶层,不仅是他们的国家的主体,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群,为什么?中产者往事最初,“殖民时代”(Colonial Period)的维吉尼亚美国人,每人可以授田300亩土地(黑人180亩)。
对此,历史学家唐德刚说:“美国佬天生就是中产阶级。
”19世纪诗人惠特曼道:“中产阶级是任何社区中最有价值的阶级。
”从自由开始细说起来,他们是美国19世纪自由经济历史性变化的时代产物。
这种历史性变化改变了农村与城市生活,改革了旧的生产方式,而将中产阶级从旧世界中异化出来。
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的,在欧洲农村,生产者先于市场而产生。
在那里,农民占有土地,按照古老的传统将自己死死拴在土地上,即使法律的力量也无法将他们变成美国意义上的农村企业家。
而在美国,市场的形成先于农村生产者。
中产阶级在城市形成之前、在城市之外就产生了。
聚居在小块土地上劳作的农民群体和散居的、独立的、自由的、进行规模经营的农夫是欧洲与美国社会结构最根本的、历史性的歧异之一。
这种歧异对于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在欧洲,中产阶级在城镇中心形成,而在美国,散居在空旷的农村空间的自由农夫组成了数量巨大的独立的老中产阶级--他们从来就不是欧洲意义上的农民与贵族。
美国农夫没有任何的历史负担和传统的桎梏。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C·赖特·米尔斯,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
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
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二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则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
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米尔斯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毫不客气的批判,诸如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研究)等,先破后立,进而提出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才华横溢的米尔斯,锋芒毕露,想起来金圣叹。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作为社会学入门读本,是社会学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地位仅次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该书不仅给我们解释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方法论,更是为我们阐明了作为一个学者该有的学术态度与治学之道。
序言部分提及该书让我们反思:社会学家应当如何想象?第一,直面时代的大问题(公众所要面对的公共议题)第二,社会学研究不可脱离历史维度第三,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虽然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并没有做下定义的描述,以上三点,大体意义说明了何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李金铨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纵横》书名也是来源于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看米尔斯是怎么说的二、内容概述本书结构本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出了何为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几种流行趋势进行批判,第三部分则是提出社会科学研究的建设性的想法。
当然附论部分的《论治学之道》作者以自身经验,讲述了如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这点尤为重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管理学家UN ,商务周刊1新名词胡泳管理学家,作家973年,丹尼尔贝尔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出在30—50年内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
所谓后工业社会,概括而言,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了“后工业社会”。
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在他看来,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起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造成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这是因为知识和计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切有组织的基本必需。
贝尔预测,一旦步入后工业社会,便会回到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上。
也就是说,实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工业社会,会带来诸多多元性问题,即教育、福利、城市规划、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医疗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治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在非人格性的“市场”中无法解决问题,不得不在人与人的相互接触中去摸索未来。
贝尔对美国成功避免了破坏欧洲社会的政治浩劫的历史分析表明,一个大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显然需要社会冲突各方的谅解,需要中心城市的稳定,需要传播的合理化。
贝尔指出,现代大规模通讯联络的出现,与世隔绝地区的消失,可能产生一串连锁反应。
他敏锐地洞察了超负荷的通讯对社会和政治进程引发的问题。
在谈到后工业社会的匮乏时,他提出了有关“信息的代价”的一系列论证,如:更多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它只能使信息越来越不完全;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他也对交往数量的空前增加是否等于交往质量的提升表示怀疑。
他正确地预测了人将成为时间的奴隶,由于生产和消费都需要时间,时间成为人们必须重点考量的经济成本。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考博参考书目:一、全球史《全球通史》(中英)两卷本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十二卷本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崔连仲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全球史》两卷本(美)本特利、齐格勒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文明史》两卷本(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十一卷本(美)威尔·杜兰特华夏出版社《世界史纲》两卷本(英)H·G·查尔斯上海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希腊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史新全球史历史思想史。
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徐浩、侯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萧圣中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史学名著导读》赵立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史学概论》离隆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著作史》(美)J·W 汤普森商务印书馆《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陈启能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史学史》张广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美)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历史哲学》(德)黑格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马克思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德)亨利希·库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大学翻译西方历史理论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三、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华夏出版社《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世界文明通论)姚介厚、王逢振、杨深福建教育出版社《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赫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通史美国通史(六卷本)刘绪贻、杨生茂人民出版社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史概通论何顺果学林出版社《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法)安德烈·莫鲁瓦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何顺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讲义》刘祚昌天津古籍出版社《美国人》(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美国历史简介、政府简介、地理简介、经济概貌(中英文)》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出版《美国史论文选》杨生茂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会《美国志——五十州现状》(美)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美国政治史《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美国政府与政治》(美)查尔斯·A。
The opposite of success is not failure, but never acting.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2021年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1这本书是去年在“金陵读书会”被伏龙安利的。
伏龙是社会学专业的,介绍这本书时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
他讲的过程中,透彻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科层制”的批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
但书买回来却屯了半年,最近才拿出来读。
虽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但这本大作却和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论著一样读起来非常吃力,作为对人文学术研究零基础的小白读者读了两遍,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介绍下,作者赖特米尔斯,他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著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和本书《社会学想象力》,而《社会学想象力》被视为他的集学术之成的大作,在社会学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批判第三部分是谈论如何发展社会学想象力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将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职业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刻都迅速成为历史,而作为个人则经常感受到滑入陷阱的感觉,我们来不及拥抱和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弃。
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看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清晰全貌,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它要求从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社会全方位去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断的转换视角,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历对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获得一种心智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困扰,当环境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冲突时,困扰变产生了,但是,个人的困扰却是私人的,只是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
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个人困扰,这就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
个人的困扰的解决有赖于对社会公共论题的讨论和解决,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公共论题的讨论与解决。
在回顾米尔斯的学术生涯时,沃勒斯坦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米尔斯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社会科学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因为其中实质性的具体分析而被长久阅读。
但是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很多别的学者。
”那么,米尔斯真正超卓于众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米尔斯和他那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尤其是与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的社会学家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某一个分支社会学领域的专门家,而是有着自己关于社会学的一整套纲领和构想。
比如,虽然他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权力新贵: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和《权力精英》等“社会分层三部曲”,自下而上地逐一对二战后美国的各个社会阶层进行分析,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社会分层研究专家;他引介和翻译的《韦伯文选》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均衡得当”的“精熟”之作(特纳语),但他同样也不是一个狭隘的韦伯研究专家。
事实上,米尔斯从未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分支领域,以上的研究都从某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纲领和构想,他的抱负在于从整体上来重建社会学,而这纲领和抱负就集中体现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名著当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以下简称《想象力》)最早问世于1959年,距今正好整整五十个年头。
长期以来,这本书一直被当作这个学科的经典入门读物,人类学、政治学等邻近学科也往往把它列入本科生的必读书目。
这一方面提高了它的普及率和影响力,然而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对它的低度理解。
一个概念的流行往往就是它自身空洞化的开始,在走上神坛成为经典的同时,“想象力”本身却成为一个不被反思和讨论的概念,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筐”,米尔斯在使用它时原初的含义和关怀则逐渐被遗忘。
实际上,《想象力》如今所取得的经典地位,往往使人们忽略了米尔斯在他那个年代的学术界只是一个孤独的边缘人,是一个不为主流所喜的“异端”。
虽然他的《白领》、《权力精英》等作品都是社会学著作中少有的畅销书,但在学术圈内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欣赏,反而被贬斥为“庸俗社会学”,利普塞特和斯梅尔塞就曾经评价米尔斯对于美国的学院派社会学来说“无足轻重”。
Vol.41No.12022年1月第41卷第1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22DOI:10.19493/ki.issn1673-8004.2022.01.010表征与抵抗:青年群体的时代焦虑———以“躺平”现象为例辜慧英,侯凡跃(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躺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表层特质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自己躺平,是一种以“低欲望”为媒介表征,以“自嘲”的话语姿态寻求自我解压的生活方式。
“躺平”现象实质上是一场由边缘青年群体掀起的反抗“内卷化”时代焦虑的青年亚文化运动。
以“躺平”现象的媒介表征及其自我实践作为研究路径,发现“阶层跃升”不畅和消费主义泛滥是我国社会语境下“躺平”现象的根本诱因,青年群体通过参照极简主义的模式践行“躺平”,抵抗“内卷”。
因此,为避免“躺平”浪潮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既要发挥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要提升大众媒介塑造正向价值的功能。
此外,青年群体自身更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认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过程中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内卷化;躺平;反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22)01-0104-10收稿日期:2020-08-13作者简介:辜慧英(199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侯凡跃(1979—),男,山东枣庄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广告心理学研究。
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与文化潮流,也与青年群体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有紧密联系。
近期,网络流行语“躺平”成了青年群体中的一股时尚———年轻人不再沉迷于“丧”情绪,不再追求什么都不干的“佛系”,而是选择策略性的“躺平”:即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只管做好自己的事,降低对生活的要求,保持低欲望,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2024年读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特点。
以中产阶级占主体,富人和穷人占比重小的分配格局。
而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描述的中产阶级的特征是:①依附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②无固定资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③靠知识与技术谋生,又稳定丰富的收入;④思想保守,但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占比重不大的橄榄型格局。
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格局的区别金字塔型。
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其中低收入者占主体,而高收入者少,中产阶级比重。
哑铃型:两头大,中间细长;其富人和穷人多,但同样的,中产阶级少倒丁字型。
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纹的又长又宽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却占比重很少。
那样我们应该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呢。
我们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多远呢。
贯彻落实____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换言之,我们离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中等阶层的界定标准是:生活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社会群体,同时是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的社会群体。
其必备的素质是: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职业技能,富有管理经验。
同时,中等收入阶层拥有基本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守岗敬业,文明礼貌,较强社会责任心。
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1.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3.建立更广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4.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收入,为扩中提供基础从以上途径我们可以看出,____差距大,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性,以及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普及化,学历水平的高低,都时刻影响着中产阶级所占比重,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从《权力精英》看美国权力结构作者:徐鸿望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在简单介绍《权力精英》及其作者米尔斯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具体两个方面对《权力精英》的内容进行说明,特别是在具体方面——在探讨上流阶级权力的传承时联系和思考中国的教育制度。
其后是对该书的一个评价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学思考。
关键词:权力精英;教育制度;米尔斯;结构一、《权力精英》及其作者米尔斯,生于1916年,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师从格斯和贝克尔。
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到1962年逝世。
主要著作和译著有《韦伯社会学文选》、《性格与社会结构》等。
在《白领:美国中产阶级》出版以后,米尔斯声名鹊起,其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权力精英》、《社会学的想象力》相继出世。
米尔斯对美国权力结构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权力精英》一书中,并提出了社会学著名理论—精英理论,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结构尤其是权力结构的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同时播下了社会冲突理论的催化剂。
为表扬米尔斯在社会学领域独有的贡献,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设立了“米尔斯奖”,奖励那些“在杰出社会学家米尔斯研究传统的指导下,着力于增进对人与社会的理解,最能代表优秀社会学研究的著作”。
二、内容简介《权力精英》全书分为十五章,前十章即上流社会,地方社会,大都会四百强,名流显贵,大富翁,行政长官,公司富豪,军界领袖,军方的入阁,政治董事,是作者对美国社会结构尤其是权力结构的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对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南部数十个中等城市的观察和评价为依据。
在这十章里,作者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即什么是权力精英?权力精英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上层的权力精英相对的社会大众又有什么权力?所谓权力精英,是指某些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圈子,作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集团,他们共同制定至少具有全国性效果的决策。
“权力精英是这样一些人组成——他们的地位可以使超越他们超越普通人所处的普通环境;他们的地位可以使他们做出具有重要后果的决定。
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作者黄宗智发表2008年06月30日16:00:00 文章访问量 864来源: 载《领导者》,2008年6月,总第22期。
亦载《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韦伯中间阶层“旧”、“新”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美国模式摘要: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应简单地套用“中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美国模式”来理解,也不应等同于“无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古典马克思主义模式。
中国的社会实际与两大模式的关键差别在于其小资产阶级。
“旧”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和工商个体户,今天仍然占据中国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至于“新”的小资产阶级,亦即“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在经济收入上确实远高于“旧”小资产阶级,但他们只占中国社会的较小比例。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低收入的旧小资产阶级,加上低收入的工人阶级,明显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从经济收入来考虑,中国的社会结构明显仍然是金字塔型的,而不是橄榄型的,并且将比较长时期如此,绝对不应混淆于美国模式。
但是,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考虑,中国社会则确实具有相当庞大的“中间阶层”。
正如马克思和韦伯同样指出,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歧,新旧小资产者同样是个“中间阶层”。
在当今中国,两者合起来要占到全国从业人员的70%。
这个占70%的政治意义上的“中间阶层”,绝对不可混淆于只占15%的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把两者等同起来,等于是抹杀了旧小资产阶级大规模存在的现实,等于是在建构一个完全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美国模式或“中产阶级”“神话”。
使用“新”、“旧”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则既能表达两者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同,也能表达两者在政治意义上的共同。
正是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多元性和政治不确定性;如此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弱点,也可以看作创新的机遇。
中国的社会形态既有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美国中产阶级理论两大经典模式的一面,也与它们十分相悖。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C_赖特_米尔斯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研究_时立荣C. 赖特·米尔斯把公共知识分子视作能够改变美国社会的潜在力量,从《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探讨新中产阶级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到《权力精英》探寻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再到《社会学的想象力》展现的公共知识分子关怀,米尔斯一生的学术发展路径都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紧密勾连。
米尔斯最后将“个人困扰”提炼成“公众议题”,即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互构出公共性议题,并指出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而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才能担此重任。
一、《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与公共知识分子《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是米尔斯论述20 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
老式中产阶级的主体: 农场主、商人、自由职业者如何逐渐丧失其社会主体地位,被新中产阶级所取代。
继而论述新中产阶级又如何成为现代美国社会的“牺牲品”,在极度发展的科层制度中创造物质价值却自我迷失,始终缺乏明确的政治方向。
在美国社会的政治市场上,新中产阶级正在高声叫卖自己; 任何看上去足够体面、足够强大的人都可能占有他们,间接指出了新中产阶级并非美国社会的权力核心。
正是通过《白领: 美国的中产阶级》,米尔斯将新中产阶级置于美国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之中,以其敏锐的知识分子的嗅觉,探寻新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美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怎样的”这个疑问,为他后来将“个人困扰”上升为“公众论题”奠定了基础。
二、《权力精英》对疑问的回答米尔斯的《权力精英》1956 年出版,这个年代的美国,是米尔斯所称的“物质繁荣、国家主义甚嚣尘上的政治真空”时代。
在米尔斯眼中,权力精英占据机构中的重要地位,是一群气质和能量出众,拥有财富、权力和声望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生活方式的人。
而实质上,权力精英已经改变了平衡理论,这个改变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大众社会来完成的。
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为人们提供新的信息和观点,指导大众应该怎样以及如何这样。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一、概念题1.强制性协调组合答:强制性协调组合是指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
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起源于权威地位的缺乏,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团体的最终原因。
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权威地位的分配依从两分法,即各个地位或者被赋予权威,成为统治地位;或者是完全丧失权威,成为服从地位。
这样,一个强制性协调组合就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统治者,一类是服从者,社会冲突就在他们之间产生。
强制性协调组合是对团体冲突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权威只有在这一基本单位中才呈现出清晰的分化层次。
2.辩证冲突答:辩证冲突是指冲突是辩证的一种冲突,通过产生一系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而这些新的敌对利益是在某些条件下将产生进一步的冲突,是达伦多夫提出来的。
达伦多夫提出辩证冲突论与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是密切联系的。
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评是辩证冲突论的理论前提。
达伦多夫的冲突论基本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冲突思想批判、吸收和改造基础上,他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之中,并假定这种冲突因利益对抗而产生,认为利益对抗倾向于分裂为两个冲突群体,是一种辩证冲突。
3.社会冲突论答:社会冲突理论在美国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来的,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段时期里流行于美国和个别西欧国家。
社会冲突论指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
代表人物有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等。
二、简答题1.简述米尔斯对白领阶层的分析。
答: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分析了美国社会阶级关系。
米尔斯所说的白领是指在企业家和工人中间形成的、作为缓冲带的中产阶级。
这个中产阶级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由经理、领薪水的雇员、专业职员、售货员以及各种办公室的办事员构成。
米尔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白领阶层:(1)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依托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他们的社会生活①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人们通过作为一个农民、铁匠、医生或一个店员的劳动,表现出他们的人性。
关于陈谦小说女性精神困惑成因的文献综述纵观陈谦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基本上都是盘桓在女性这一角度。
作为新移民作家群中的一员,陈谦创作中的女性群体,她们在异国他乡,在心灵放逐的历程里提升着个体的生命意识,显示出个体情感的旨归和生命的诉求。
当然,仅作为一个作家,陈谦是无法解决这些女性的各种焦虑的,但是她将女性的情感连根拔起,移植在对生命诉求的表征中,显示了对女性哲学独到的见解。
基于这些,关于陈谦小说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女性视角进行的,我们可以就其精神困惑的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自我裹挟的阶级陈谦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她们大多数接受了高等教育,通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最初出国的梦想,跻身于居住过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的地位。
但是这个阶级本生就存在着弱点,按照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书中的描述,中产阶级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拒绝鄙俗的大众趣味,但是通常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变革的热情。
可能在陈谦的《爱在无爱的硅谷》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苏菊的生活波折,实质上是一个中产阶级女性试图重新寻找自己社会价值、社会趣味的定位过程。
她试图从自己所属的中产阶级中走出,去拥抱一种波西米亚艺术家的趣味。
在这个过程中,中产阶层的价值体系,又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她。
她的看似决绝的挣脱和看似无畏的逃离,其实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误读,因此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结果。
二.爱情和个体追求的相悖在这一成因的探讨下,我们可以对人的生存境遇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以《望断南飞雁》为例,我们发现,南雁追求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独立的基础上的。
它早已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痕迹。
怀抱着强烈的美国梦的南雁,不甘心做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而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于是,爱情和婚姻都成为了过去式,成为了实现个人追求的阻碍物,被不客气地抛弃,这一点在《繁枝》中也很明显。
总之,在某种意义上,爱情究竟还是表层的内容,而个体的命运才是生活境遇里更深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