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角度探讨斯诺登案件
- 格式:ppt
- 大小:9.69 MB
- 文档页数:30
斯诺登事件俄罗斯成赢家外交技巧高超精致2013-07-14斯诺登事件已进入“第三季”,滞留在俄罗斯首都的美国青年如何奔赴委内瑞拉成为主要悬疑。
迄今为止,俄罗斯方面对事件的处理展现了这个国家外交技巧的高超、精致和老道,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看到,俄方在处置斯诺登事件的过程中巧妙掌握着三条线的平衡:一是尊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二是遵循国内法和国际法,三是防止俄美关系严重受损。
以这些为前提,俄方找准了“法内施恩”的关键点,既顺应了国际上对斯诺登的同情,又考虑到斯诺登对美国体制的背叛性质,拒绝引渡,但也没有无条件地提供庇护,而是妙用莫斯科机场国际中转区作足文章。
俄方处理斯诺登事件的操作步骤也精密到几乎无可挑剔,没有给美方留下攻讦、报复的硬把柄。
总统普京几次在“第一时间”亲自出面公开释放关键信息,确认“自由人”斯诺登已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申明“对此感到意外”的俄政府“不会把斯诺登交给美国”,声明“只有斯诺登停止损害美利益的行动,俄才能予其政治庇护”。
普京的喊话不仅平抑了美国国内舆论和国际传媒可能大不利于俄罗斯的恶意胡猜,更早早断掉了美方和斯诺登本人对俄罗斯所能起作用的不切实际幻想,有效地引导了他们的行为方向,及时减轻了俄罗斯自身的压力。
这一连串决策及相关具体操作完全符合普京一贯的干练、硬朗风格,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从天而降的麻烦生生做成了一把可以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牌,把身上的包袱转化为谋取国家利益的机会。
俄罗斯已经成为斯诺登事件的赢家。
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及西方大规模监听行径的主要对象,俄政府在网络安全与自由问题上同样承受着美国及西方的政治压力,斯诺登事件给美国造成的道义、情治、军事被动同样可以为俄罗斯所利用。
俄方对事件不失原则但又灵活务实的处理在目前是提高了俄罗斯外交和普京政府领导力的声望,长远看又为俄美关系因此产生的摩擦留足了适可而止的空间,甚至反而有可能在适当时候某些条件下向俄美关系正能量转化。
我们能让斯诺登们信任我们什么?发表于:2013-8-2 15:28点击:7137作者:愤怒大菜刀俄罗斯终于给了斯诺登一年的政治庇护,走出了机场中转区。
这让关心斯诺登的人都松了口气,尽管美国也表示极度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并且表示:斯诺登事件不会影响美俄关系。
这次,俄罗斯给了斯诺登一年的庇护期。
国内就有媒体和专家立马说了,这是俄罗斯给自己留了后路。
大菜刀以为俄罗斯这种做法很正常,无可厚非。
要知道,斯诺登是先来我们国家的,我们也可如俄罗斯这样呀,为什么我们说不呢?所有的借口汇总到一起,就一个:不愿开罪美国,只愿与美国友好合作。
但这样的借口在国内说说可以,在世界面前依然显得苍白和无力。
可以说,在普世价值和坚持正义,真理面前,我们退却了,毫无担当。
正是因为俄罗斯有担当,斯诺登才有了暂时栖身之地。
为俄罗斯叫好!为普京叫好!一个国家飞机大炮导弹再厉害,经济再强大,没有任何担当,或者为应该的担当寻找借口,都不可能会在国际舞台赢得信赖和信誉。
更不可能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国。
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不如日本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香港放过斯诺登到俄罗斯的时候,国内自上而下一片叫好声,纷纷拥护这一决定。
大菜刀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也觉得不错。
可以说,我们没敢得罪美国。
可美国因此感激我们了吗?飞机,军舰照样在我们门户前耀武扬威,一会帮日本,一会帮菲律宾。
甚至今天传出要追加卖给台湾更先进的武器;再看看俄罗斯,在正义面前,做了就是做了,从没有借口,更不怕美国。
因此,虽然俄罗斯日渐孱弱,但大多说人认为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大国。
为什么?大菜刀一直以为:斯诺登突发事件在国际大舞台中仅仅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但就是这些小插曲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秉性。
是让人信任,还是让人觉得后怕?这不是个小事情,这是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一个基石。
敢于担当,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
正因为中国不能敢于担当,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真正朋友少的可怜!!!!。
2013时事评论——斯诺登事件[5篇模版]第一篇:2013时事评论——斯诺登事件近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FBI)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斯诺登,可谓是世界政治、金融圈的不二话题。
斯诺登,于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后逃亡到香港,据港媒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掌握了斯诺登的动向,并有“专人”提供保护,以防出事。
至于斯诺登的去向,最终仍需他本人决定。
目前斯诺登正在逃避美国政府及英国政府等情报及安全单位的刑事追捕。
一部涉及尖端级国家机密、潜逃、缉拿、钢管舞女友、善意的谎言、恋人的生离死别、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的大戏,正粉墨登场。
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伊丽莎白市。
2004年5月7日,斯诺登加入美国陆军,几个月後,他在训练事故中,折断了他的双腿,而在9月28日被除役。
200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将其派驻瑞士日内瓦负责维持电脑网络安全,斯诺登在2009年离开CIA,前往一家美国驻日美军基地中的国家安全局设施,为一家私营承包商工作。
在2013年5月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博思艾伦谘询公司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2013年5月,斯诺登以治疗癫痫为由申请暂时离职并获得批准。
5月20日,他飞抵香港,入住一家酒店,在此将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并接受该报采访,披露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棱镜计划)让世界为之一震。
一场空前大戏至此拉开序幕。
棱镜计划是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这个项目从2007年开始运作,现已成为美国总统每日简报的最大的消息来源,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都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youtube以及苹果等9家公司,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从这些公司的内部服务器中收集公众的大量数据,其中包括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以及文档,棱镜计划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定为高度机密,在被斯诺登曝光之前,从未被公开披露过。
从斯诺登事件看网络信息安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斯诺登事件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斯诺登事件的背景、影响以及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斯诺登事件的背景斯诺登事件指的是2023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承包商员工爱德华·斯诺登泄露了大量的国家安全机密文件事件。
斯诺登通过公开媒体透露了美国政府对全球通讯监控和网络侵入的广泛程度,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斯诺登事件的影响斯诺登事件对全球的网络信息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公众意识提高:斯诺登的披露揭示出了政府的网络监控行为,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关注和反思。
2. 法律法规改革:斯诺登事件促使各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对网络监控和数据隐私的保护。
3. 国际形势变化:斯诺登事件对各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外交纠纷和政治动荡。
斯诺登事件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启示斯诺登事件揭示了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 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个人隐私是人权的一部分,保护个人隐私权应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目标,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和制度。
2.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公众和企业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对网络威胁的警惕性。
3. 国际合作与规范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共识,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斯诺登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关注,揭示了网络监控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紧迫性。
作为普通用户和企业,我们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能力。
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建立更加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1. Michael G. Resnick, \。
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的霸权侵略本质李艳艳 朱继东2013年08月19日15:05 来源:红旗文稿【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 推荐: 提交 分享6月初,先后供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的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引起世界震动。
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正在通过IBM 、英特尔、微软、雅虎、苹果、谷歌、Facebook 、PalTalk 、YouTube 、Skype 、AOL 等占据全球信息服务显著份额的跨国公司对美国境外甚至美国民众的私人电话、互联网信息、电子邮件进行监听监视。
由此,斯诺登本人受到美国政府、民众、国际社会褒贬不一的评价,“大英雄”、“告密者”、“爱国者”、“美国叛徒”等称谓被纷纷加诸其身。
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美国政府挥舞的自由民主大旗犹如“皇帝的新装”虚无缥缈,全世界追求正义的民众对于美国政府“贼喊捉贼”行为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斯诺登事件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反抗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争取自身正当权益、自主本国发展道路的重大契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借机团结起来应对美国霸权侵略。
一、斯诺登事件让全世界看清了美国双重人权和标准的伪善本质斯诺登事件是美国长期奉行“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内外有别双重人权标准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开启的世界历史一直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历史,人权在今天更是逐渐变成了愚民统治的意识形态话语工具。
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公布的“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美国跨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通过分析用户的电子邮件、文档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不仅如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多达6.1万项,大到G20峰会、俄罗斯总统,小到私人电话、公民个人,全世界几乎无不处于美国政府的监听监视之中。
这样一来,作为互联网标准制定者的美国,俨然成为了网络信息世界的主人,偷窃他人隐私、侵犯他国信息安全成为其自由权力。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
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
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
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
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
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
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三.【安全】,仍然是美国统治这手中的一张大牌,【国家利益】永远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帝国梦】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棱镜门中的美国人价值观在分裂斯诺登目前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叛徒,但在部分民众眼中,他是英雄,他让民众知道被监视的真相。
但在美国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担心依然可观的情况下,更多美国民众既会赞叹斯诺登担当人权斗士的勇气,又会愤慨他的行为有悖于国家利益。
斯诺登网络安全斯诺登是美国的一位前国家安全局(NSA)的员工,他于2013年爆料了一系列关于NSA的秘密文件,揭露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安全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斯诺登的行为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对于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斯诺登爆料的核心内容是NSA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窃听计划,对各国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的通信进行监听和监控。
这一事件揭开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幕后行动,也让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斯诺登的爆料引发了全球各国对于网络安全立法的积极行动,推动了全球网络安全的改善。
斯诺登的行为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他所揭露的信息让人们认识到,网络并不是一个安全的世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窃听和监控的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个人要加强对自己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斯诺登事件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跨国问题,各国需要加强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法律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斯诺登事件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意识到,仅靠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起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安全体系。
斯诺登的爆料对于网络安全行业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揭示了NSA等机构的高级窃听技术和监控手段,激发了安全公司和专家们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改进。
斯诺登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关注网络安全,并且投入到网络安全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斯诺登的行为揭示了网络安全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引起了全球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他的行动促使各国加强网络安全合作,并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斯诺登的事件对于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一次有益的提醒,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自己的网络安全。
斯诺登事件牵出的国际法问题研究作者:杨琰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斯诺登事件的发展,其所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如对移交逃犯协定、领土与国家管辖权、政治庇护等问题产生了多个疑问,从而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和看法。
【关键词】移交逃犯协定;领土与国家管辖权;政治庇护一、香港放行斯诺登:既不越权,也没失权诺登停留香港期间,美国政府曾向特区政府要求向斯诺登发临时拘捕令,特区政府向美方要求提供进一步资料,但由于美国政府的文件未能全面符合香港法律上所需的要求。
所以在未获得足够资料的情况下,并无法律依据限制斯诺登离境。
这里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一是,香港特区政府是否有权根据港美协定处理斯诺登事件;二是,香港特区政府允许斯诺登离境是否违背港美协定的义务。
关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处理斯诺登事件的权限问题,香港特区基本法载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所以,香港特区政府此次处理斯诺登问题,并不违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原则和特区基本法,既不越权,也不失权。
关于履行港美协定义务的问题,香港律政司要求美国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合理合法。
港府要求美方澄清是否存在美国政府机构入侵香港电脑系统的事实,以便界定美方的指控是否为政治指控,以及要求美方明确其指控的“未获授权泄露国防资料和情报资料”罪名性质为何,属依法办事。
但在斯诺登离港之时,美国的临时拘捕申请尚未符合要求。
依照法律,香港政府不能对斯诺登进行临时拘捕。
香港政府的一切行动或不行动,从法律层面上看,并无不妥。
二、机场国际中转区:谁的领土?该谁管辖?斯诺登从香港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
在得知了斯诺登抵达莫斯科后,美国通知俄罗斯,斯诺登的护照已被注销,要求俄方驱逐斯诺登,但这一要求遭到俄罗斯的拒绝。
俄罗斯方面认为,从形式上看,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斯诺登并没有越过俄罗斯边境,因为他仍在机场过境区,没有通过俄罗斯海关。
斯诺登事件牵出的国际法问题研究2013 年,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项目等秘密情报监控计划的诸多细节公之于众,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轩然大波。
这一事件不仅震动了国际政治舞台,也牵出了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国际法问题。
首先,斯诺登事件凸显了国家主权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信息的流动跨越国界,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
国家主权原则要求各国对其领土内的人和事拥有最高的管辖权,但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使得信息监控和获取的行为往往突破了地理边界。
美国通过“棱镜”计划等大规模监控项目,在未获得他国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了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数据和信息,这无疑对其他国家的主权构成了侵犯。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违背了主权平等原则。
主权平等是国际法的基石之一,意味着各国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主权。
美国的监控行为破坏了这种平等,使得其他国家在信息领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法有效地保护本国公民的信息和国家的重要数据。
其次,涉及到个人权利与国家安全的平衡问题。
一方面,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了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等威胁,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监控和情报收集手段。
但另一方面,个人的隐私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也应得到保障。
斯诺登揭露的监控项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引发了人们对个人权利被过度侵犯的担忧。
在国际法框架下,个人权利是受到保护的。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个人的隐私权和言论自由。
然而,当国家安全的考量被过度强调时,个人权利可能会被忽视或牺牲。
这就需要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国家安全的边界以及个人权利的底线,以确保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再者,斯诺登事件还引发了国际合作与管辖权的难题。
由于监控行为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此类行为的调查和追究责任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但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导致合作面临诸多障碍。
在管辖权方面,确定哪个国家有权对相关行为进行调查和审判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第一篇: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2013年,“棱镜门”等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在网络空间的战略部署,网络空间格局面临重大变革。
展望2014年,网络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间网络冲突将逐步浮现,这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我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判断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全球爆发大规模网络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随着网络空间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逐步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利益,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爆发国家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
首先,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初见端倪。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6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而欧美一些国家仍在加强网络部队建设,如美国3月份表示将新增40支网络小队。
其次,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投入不断加大。
市场研究公司asdreports最新研究显示,2013-2023年间美国网络安全开支将达940亿美元,其后是欧洲250亿美元,亚太230亿美元,中东228亿美元,拉美16亿美元。
再次,网络冲突已经成为现实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初,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黑客相互进行网络攻击,以配合两国地区武装冲突;2013年以来,亲叙利亚总统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频繁出击,为政府军争取利益。
最后,“棱镜门”引发网络空间新型对抗。
随着6月份“棱镜”项目的揭露,美国及其盟国打造的网络空间监控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国际社会开始针对这些监控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如,印度政府9月份要求全国50多万官员在官方通信中禁用美国的电子邮件服务;9月份,巴西计划和阿根廷共同建立专属互联网体系,以摆脱美国的监控。
2014年,世界各国会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部署,网络摩擦也会不断增多,对我国网络安全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贸易保护“安全壁垒”将波及整个信息技术产业2013年以来,贸易保护“安全壁垒”被广泛使用,其影响范围正不断被扩大。
国际法视角下的斯诺登事件事件回顾: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2013年6月7日,在加州圣何塞视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回应,公开承认该计划。
他强调说,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
2013年6月11日,泄露美国监测项目的爱德华·斯诺登离开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后去向不明。
2013年6月23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斯诺登事件发表声明,称斯诺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径,离开中国香港,前往第三国。
《南华早报》证实,斯诺登23日上午10时55分左右离开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飞往莫斯科。
而莫斯科并不是斯诺登的最终目的地,他可能由该地继续前往冰岛或厄瓜多尔。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没有对这一消息进行证实,而俄在香港的领事馆则拒绝发表评论。
据俄媒援引机场内部人士的消息,斯诺登的飞行路线是今天从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飞抵莫斯科,明天中午乘坐su150飞往古巴的哈瓦那,当天再飞往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
俄罗斯航空已确认斯诺登飞往古巴哈瓦那的行程。
2013年6月24日,据外媒报导,美国国安网路窃听行为泄密者斯诺登正式向拉丁美洲国家厄瓜多尔寻求庇护。
厄瓜多尔外交部部长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证实,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向该国寻求政治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