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中T1和T2的含义与区分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 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 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 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MRI的T1和T2的名词解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图像。
在MRI图像中,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T1和T2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T1(纵向弛豫时间)的解释T1是MRI图像的一种参数,用于表征组织在磁场中的弛豫特性。
弛豫时间是指磁化过程中原子核回到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T1值越长,说明组织中的原子核平衡回复的速度越慢。
T1弛豫时间较长的组织在MRI图像上呈现出较亮的信号。
在MRI扫描中,T1加权图像利用了T1的不同值来区分人体组织。
例如,在T1加权图像上,脂肪组织呈现出较亮的信号,而水和肌肉组织呈现出较暗的信号。
这种区别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的类型和状态,并作出相关的诊断。
例如,在脑部MRI扫描中,T1加权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助于诊断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
2. T2(横向弛豫时间)的解释T2是MRI图像的另一个参数,也用于描述组织内的弛豫特性。
T2值越长,表示组织内原子核的弛豫时间越长。
T2弛豫时间较长的组织在MRI图像上呈现出较暗的信号。
与T1相比,T2加权图像对组织的显示方式略有不同。
在T2加权图像上,液体和水分子呈现出较亮的信号,而固体组织呈现出暗的信号。
这是因为水分子具有较长的T2值,所以在MRI图像上显示出较明显的信号。
T2加权图像在观察液体积聚、软组织损伤和关节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关节MRI检查中,医生可以利用T2加权图像观察骨骼周围的软组织情况,如肌腱和韧带损伤等。
3. T1和T2的应用与意义T1和T2是MRI图像分析中常用的参数,它们有助于医生对不同组织和病变进行识别和判断。
通过比较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医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T1和T2可以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t1与t2水的信号磁共振(t1)与(t2)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术语,在MRI扫描中常常被提起。
其中,t1和t2都代表水的信号强度,但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在医学影像学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t1和t2的基本概念。
t1和t2分别代表着不同自旋状态下水的信号强度,并具有如下含义:t1:在一些情况下,MRI扫描的目的是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的组织。
这时候,t1信号就非常重要了,它所代表的是扫描区域的髓鞘、白质、脑脊液、血液等组织的对比度。
通常情况下,t1信号强度越高,代表组织含有更多的水分子,而t1信号强度越低,代表组织中的水分子较少或结构密度较大。
t2:在医学影像学中,t2信号强度代表的是组织中的水分子之间的弛豫时间。
这种时间与组织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t2信号强度可以为医学专家提供许多关键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液体中的水分子弛豫时间越短,t2信号强度越高,而固体中的水分子弛豫时间则相对较长,t2信号强度相对较低。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t1和t2的信号强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磁体的强度、磁场梯度、脉冲序列等。
同时,实际MRI扫描中也会因为仪器模式、操作者的技巧、患者的不同状况等影响因素,直接影响t1和t2的信号强度。
在人体MRI扫描的应用中,t1和t2的信号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例如:(1)在MRI扫描中,如果需要清晰的辨别出各种组织,t1信号的强度就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因此,在特定的扫描目的下,医生可以根据t1信号强度的变化来进行影像分析,进而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对于创伤等情况下的脑部MRI扫描,t2信号强度可以为医疗专家提供许多帮助。
例如,对于一个病人,脑部发生了溃疡,这时候t2信号就可以作为溃疡的诊断指标。
总结而言,MRI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让t1和t2信号的强度成为了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t1和t2信号强度的控制和计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平扫 t1 t2 通俗解释
磁共振平扫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疾病情况。
它利用
磁共振现象的特性来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无需使用射线或其它有害物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领域。
T1和T2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磁共振图像序列。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有助于
医生诊断。
T1加权图像主要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能够提供关于脑、骨骼和肌肉
等结构的详细信息。
T2加权图像则更适用于检测液体和炎症等病变,因为液体在
T2图像中会显得更亮。
在进行磁共振平扫时,患者需躺在磁共振设备中,并保持尽量不动。
医生会在
图像采集过程中发出一系列频率特定的无线电波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并返回到设备中。
通过检测这些返回的信号,计算机就能够生成出详细的图像。
磁共振平扫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
好地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结构。
其次,磁共振平扫无需使用射线,相对安全,不会对身体产生辐射的影响。
此外,磁共振平扫还可以提供在其他影像技术中难以获得的详细信息,对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磁共振平扫是一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共振现象生
成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人体结构和疾病信息。
T1和T2加权图像序列在磁共振
平扫中起到重要作用,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共振现象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其中的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分别代表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弛豫时间。
T1,也称为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自旋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所需的时间。
在NMR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瞬时施加高能态的脉冲磁场,使得一部分原子核自旋转到高能态。
随后,我们记录原子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下逐渐返回低能态时所发射的信号。
这个过程的时间就是T1时间。
T1时间可用来研究物质中不同原子核的自旋动力学行为,从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T2,也称为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自旋在互相干扰的情况下逐渐失去相干性的时间。
在NMR实验中,我们同样通过瞬时施加高能态的脉冲磁场,使得一部分原子核自旋转到高能态。
然而,由于原子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的自旋方向会逐渐混杂,导致原子核自旋的相干性逐渐减弱。
我们记录原子核自旋失去相干性的过程,得到的信号就是T2时间。
T2时间可以提供物质中原子核的自旋动力学行为信息,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T1和T2时间是核磁共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可以提供有关物质中原子核的自旋行为以及分子结构的信息。
通过测量T1和T2时间,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物质的运动方式和性质。
例如,在生命科学中,T1和T2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蛋白质的折叠状态、脱水过程中的水分子运动等。
在材料科学中,T1和T2时间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构型等。
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提供了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通过测量T1和T2时间,我们可以了解原子核自旋的行为,进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磁共振检查标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在MRI检查中,医生可能会关注一些特定的标识,这些标识可以提供有关疾病、损伤或异常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MRI标识以及它们的意义。
1. T1加权图像T1加权图像是一种MRI图像,其中脂肪组织呈现为高信号,而水和其他液体则呈现为低信号。
在T1加权图像中,正常骨骼结构呈现为低信号,而肿瘤、炎症和其他异常情况则呈现为高信号。
通过分析T1加权图像,医生可以确定异常组织的位置和特征。
2. T2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是一种MRI图像,其中液体和水呈现为高信号,而脂肪组织呈现为低信号。
T2加权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评估液体积聚、水肿、肿瘤和其他异常情况。
通过比较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关于病变的信息。
3. 弥散加权图像弥散加权图像是一种MRI图像,它可以显示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情况。
弥散加权图像对于评估脑卒中、白质疾病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非常有用。
通过分析弥散加权图像,医生可以确定异常扩散情况,进而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4. 动态对比增强图像动态对比增强图像是一种MRI图像,它可以显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在动态对比增强图像中,医生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充盈和血流速度。
这种图像对于评估血管疾病、肿瘤和其他血流异常非常有用。
通过分析动态对比增强图像,医生可以确定血管的通畅性和异常情况。
5. 感应加权图像感应加权图像是一种MRI图像,它可以显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
医生可以利用感应加权图像来评估神经系统、心脏和其他组织的功能和结构。
通过分析感应加权图像,医生可以确定异常磁场变化和组织功能的异常情况。
总结起来,MRI检查的标识对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评估病变程度和类型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MRI图像,医生可以获取关于组织结构、病变位置和功能异常的详细信息。
mri中的t1和t2名词解释引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具有良好解剖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医学成像技术。
在进行MRI检查时,常常会听到关于T1和T2的术语。
那么,T1和T2到底是什么?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影像特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解释T1和T2的含义。
一、T1和T2的基本概念T1和T2是MRI中两种不同的脉冲重复序列。
脉冲序列在磁场中的变化过程会影响人体组织的信号强度和对比度。
T1和T2可以理解为标量,具体表示为T1(纵向弛豫时间)和T2(横向弛豫时间)。
这两个参数反映了组织中的质子自旋回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和T2的差异主要在于质子自旋回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不同。
T1是指质子经过外部脉冲激发后恢复到63%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而T2是指质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其完全回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二、T1和T2的影像特点1. T1影像T1加权影像在扫描时信号强度受到横向磁化程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脂肪组织信号高于其他组织,骨骼信号较低。
T1加权影像可提供良好的解剖信息,对于显示正常组织的边界和结构特征非常有帮助。
2. T2影像T2加权影像在扫描时信号强度受到错位运动和横向磁化程度的影响。
相较于T1影像,液体组织(如水)信号高于其他组织,同时病变在T2加权影像上通常呈现出高信号。
T2加权影像对于检测出液体积聚和某些病变非常敏感,常用于检查关节、脑脊液以及肿瘤等。
三、T1和T2的临床应用1. T1应用T1加权影像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腹部检查中,T1加权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
在神经系统中,T1加权影像有助于检测脑区的异常信号和血管畸形。
此外,T1加权影像还常用于评估肿瘤和肌肉组织的病变程度。
2. T2应用T2加权影像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炎症、水肿和肿瘤等病变。
在骨骼系统中,T2加权影像可帮助观察软骨和关节囊病变,对颈椎疾病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长T2,脂肪为短T1短T2。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 97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关于MRI的T1和T2的区别(一)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很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要想认识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氢质子),在相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
2、TR(repetition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3、TE(echedelay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4、序列(sequence):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
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
5、加权像(weight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6、流空效应(flowingvoid 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7、MR血管成像:有两种血管成像的模式,一是时间飞越法time Off light 即TOF法;二是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即PC法。
前者通过血流的质子群与静止组织之间的纵向矢量变化来成像,后者通过相位对比变化而区别周围静止组织,突出重建血管图像。
目前以TOP法临床应用较广泛。
8、MR水成像:根据TW2图像,可以抑制其它的组织,只显示静止的水份,这一技术可作脑室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
9、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10、 T1,是所谓的纵向弛豫时间,就是说你把质子磁化弄到z轴负向后,他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回到初始位置Z轴正向。
核磁共振T1与T2区别1、T1观察解剖结构较好。
2、T2显示组织病变较好。
3、水为长T1(黑色)长T2(白色),脂肪为短T1(白色)短T2(灰白)。
4、长T1为黑色,短T1为白色。
5、长T2为白色,短T2为黑色。
6、水T1黑,T2白。
7、脂肪T1白,T2灰白。
8、T2对出血敏感,因水T2呈白色。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 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常规SE序列的特点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
伪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生运动)。
成像速度慢。
FSE脉冲序列原理:FSE脉冲序列,在一次900脉冲后施加多次1800复相位脉冲,取得多次回波并进行多次相位编码,即在一个TR间期内完成多条K空间线的数据采集,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在一次成像中得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加权性质的图像。
T1WI——短TE,20ms 短TR,300~600ms ETL—2 ~6T2WI——长TE,100 长TR,4000 ETL—8~1 2优点:时间短,显示病变。
缺点:对出血不敏感,伪影多等。
IR序列特点IR序列具有强T1对比特性;可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图像(STIR、FLAIR);短TI 对比常用于新生儿脑部成像;采集时间长,层面相对较少。
磁共振序列解读磁共振序列是指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使用的一组特定的脉冲序列和参数。
这些序列决定了MRI图像的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磁共振序列及其解读:1. T1加权序列:T1加权序列使用长TR(重复时间)和短TE(回波时间),以强调组织的长T1弛豫时间,如脂肪和液体。
在T1加权图像中,脂肪呈现为亮信号,而水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暗信号。
这种序列适用于解剖学结构的显示。
2. T2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使用短TR和长TE,以强调组织的长T2弛豫时间,如液体和炎症区域。
在T2加权图像中,水和炎症区域呈现为亮信号,而脂肪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暗信号。
这种序列有助于检测病变、水肿和炎症。
3. T2星状序列:T2星状序列是一种特殊的T2加权序列,通过使用长TE和梯度回波(GRE)得到。
它可以显示磁敏感性伪影,如金属植入物周围的信号失真。
在T2星状图像中,金属植入物周围的区域呈现为黑色信号,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亮信号。
4. 脂肪抑制序列:脂肪抑制序列通常用于抑制脂肪信号,以提高对其他组织的对比度。
常见的脂肪抑制序列包括脂肪饱和和化学抑制。
这些序列对于检测病变中的液体或增强剂非常有用。
5. 弥散加权序列:弥散加权序列用于评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程度。
通过使用多个不同的梯度方向和强度,可以获得弥散加权图像。
这些图像可用于评估脑卒中、肿瘤和白质疾病。
总之,磁共振序列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脉冲序列和参数,以及特定的图像处理技术,来产生MRI图像的方法。
每种序列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解释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疾病。
磁共振常用序列解读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在MRI中,不同的序列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磁共振序列及其解读:1.T1加权成像(T1WI):这种序列对组织的T1弛豫时间敏感。
在T1WI上,脂肪和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骨皮质和空气则显示为低信号。
2.T2加权成像(T2WI):这种序列对组织的T2弛豫时间敏感。
在T2WI上,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脂肪则显示为低信号。
3.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这种序列对组织中氢质子的密度敏感。
在PDWI上,脂肪和骨髓质通常显示为高信号,而水和蛋白质则显示为低信号。
4.流体动力学成像(FH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流动的液体,例如血液或脑脊液。
在FHI上,流动的液体显示为高信号,而静止的液体则显示为低信号。
5.扩散加权成像(DW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情况。
在DWI上,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可以反映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6.灌注加权成像(PWI):这种序列可以检测组织中的血流灌注情况。
在PWI上,血流灌注的情况可以反映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7.增强成像(CEI):这种序列通常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在CEI上,增强的组织通常显示为高信号。
以上是磁共振成像中常见的序列类型,每种序列都有其独特的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序列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MRI名词解释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很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要想认识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在相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
2、TR(repetition 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3、TE(echo delay 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4、序列(sequence):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
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
5、加权像(weight 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6、流空效应(flowingvoid 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7、MR血管成像:有两种血管成像的模式,一是时间飞越法time Offlight即TOF法;二是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即PC法。
前者通过血流的质子群与静止组织之间的纵向矢量变化来成像,后者通过相位对比变化而区别周围静止组织,突出重建血管图像。
目前以TOP法临床应用较广泛。
8、MR水成像:根据TW2图像,可以抑制其它的组织,只显示静止的水份,这一技术可作脑室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
9、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了解了以上概念后,描述磁共振成像过程大致如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含基数质子或中子,一般指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磁化,梯度场给予空间定位后,射频脉冲激励特定进动频率的氢质子产生共振,接受激励的氢质子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即磁共振信号,计算机将MR信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黑白灰阶,按位置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态,最终组成MR图像。
核磁t1和t2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
它通过测量物质中原子核的行为来获取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核磁共振技术中,T1和T2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揭示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弛豫的特性。
T1是指自旋长轴向磁场方向恢复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也可以称为纵向弛豫时间。
T1时间越长,说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越慢。
这是因为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矢量会与外加磁场方向逐渐对齐,当外加磁场方向改变时,自旋矢量会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
T1时间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中分子运动、化学环境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
T2是指自旋矢量在平面旋转中衰减为1/e所需的时间,也可以称为横向弛豫时间。
T2时间越短,说明原子核的自旋矢量旋转速度越快,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矢量会在平面上旋转,但由于相互作用的影响,自旋矢量会逐渐衰减。
T2时间的测量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中分子扩散、分子尺寸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
T1和T2的测量是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来实现的。
在实验中,样品被置于强磁场中,并受到高频脉冲的作用。
当脉冲结束后,样品中的原子核开始自旋弛豫过程,同时释放出能量。
通过测量样品中释放出的能量,可以得到T1和T2的数值。
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它们揭示了物质中原子核自旋弛豫的特性。
通过测量T1和T2的数值,可以获取有关样品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医学诊断、化学研究和物理实验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创新,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核磁共振的长t1短t2的表述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分析技术,它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参数,即T1和T2。
T1,也称为自旋网格弛豫时间,是指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沿着外加磁场方向恢复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T1较长意味着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较慢,这通常与样品的性质和化学环境有关。
T1提供了关于样品中原子核自旋弛豫行为的重要信息,对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T2,也称为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是指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在垂直于外加磁场方向上的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
T2较短意味着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矢量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干性迅速丧失,这通常与样品的局域性和扰动有关。
T2提供了关于样品中原子核自旋相干性的重要信息,对于材料表征、医学影像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T1和T2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用来描述样品中原子核自旋弛豫行为和相干性的重要参数,它们的长短和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样品的性质和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应用领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T1和T2参数,以全面理解和分析核磁共振实验结果。
MRI名词解释
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很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要想认识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在相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
2、TR(repetition 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 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3、TE(echo delay 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4、序列(sequence):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组合。
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
5、加权像(weight 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6、流空效应(flowingvoid effect):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7、MR血管成像:有两种血管成像的模式,一是时间飞越法time Offlight即TOF法;二是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即PC法。
前者通过血流的质子群与静止组织之间的纵向矢量变化来成像,后者通过相
位对比变化而区别周围静止组织,突出重建血管图像。
目前以TOP 法临床应用较广泛。
8、MR水成像:根据TW2图像,可以抑制其它的组织,只显示静止的水份,这一技术可作脑室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
9、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
了解了以上概念后,描述磁共振成像过程大致如下:
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含基数质子或中子,一般指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磁化,梯度场给予空间定位后,射频脉冲激励特定进动频率的氢质子产生共振,接受激励的氢质子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即磁共振信号,计算机将MR信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黑白灰阶,按位置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态,最终组成MR图像。
总之,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成像技术。
B. T1和T2解释
了解了以上基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何为?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了。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
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T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
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C. 区分T1和T2
方法一:1.相对于SE序列的MR片子可以根据TR、TE与加权像的关系来确定
TR TE
T1WI 短(<500ms) 短(<25ms)
T2WI 长(>2000ms) 长(>75ms)
PdWI 长(>2000ms) 短(<25ms)
2.相对于GRE梯度回波序列(通常TR及TE的参数均很小的即为梯度回波序列)的片子光靠参数就不好确定了,这需要依靠间接征象,比如依靠膀胱、肾盂、输尿管内的尿液及脑脊液等含水量较多部位的信号高低来判断,水是亮的为T2WI,水是暗的为低信号。
3.至于压脂序列你可以通过皮下脂肪或者肾周脂肪信号来判断,如果变黑了说明是压脂序列。
方法2:液体是亮的为T2WI,液体是暗的为T1。